文天悄然望向通天道人,后者会意,当即开口。
“善哉!天地人谓之三才,日月星称为三光。”
“雨师、风伯入天庭主风雨雷电,顺应天道,贯通三才,实为良策。”
“他们二人乃是巫族硕果仅存的大巫,一旦同时离开地府,巫族根基恐将更加不稳。”
“昊天何不动用天帝之权,将困于太阴星的大巫后羿归还巫族?如此一来,天庭与巫族皆得其所,互有成全。”
此前文天所言,后土欣然颔首;而今通天道人此语一出,后土眼中喜意更盛三分。
大巫后羿因曾射杀九位妖族帝子,遭妖后羲和设计报复。
她借望舒真灵所化之嫦娥,诱后羿至太阴星,将其镇压。
其真灵被封印之后,转生为吴刚,终日执斧砍伐太阴星上那株极品先天灵根——【先天癸水月桂树】。
此树早己与太阴本源融为一体,无灵识之躯的吴刚岂能将其斩断?
可正因其为先天极品灵根,每劈一刀,便引动天地反噬,吴刚自身业障加深,巫族气运亦随之损耗一分,后羿脱困之机便愈发渺茫。
这正是羲和为九子复仇所设的毒计。
正所谓:青竹蛇儿口,黄蜂尾上针,两般皆不毒,最毒妇人心!
……
然“巫妖量劫”早己落幕。十一位祖巫陨落,三位妖皇身死,昔日滔天血仇,在后土与女娲主持下,巫妖两族己然议和。
否则,北俱芦洲之上,怎容两族共存?
当年被囚于太阴星的吴刚——实乃后羿真灵所化,如今也有了回归之机。
只是此前无人提起,机缘未至。
今有通天道人开口,后土当即应允文天与通天之议。
后羿归族,对后土而言实属意外之喜。从此巫族不再日日承受气运流失之苦。
而通天既己出面,昊天上帝自然不会拒绝。
截教先前助他稳固权柄,今日不过是还一人情。
况且妖族旧事本与他无关,只需动用天帝职权,便可同时赢得巫族与截教之谊,何须犹豫?
“亏本的事没人干,送好处谁不抢?”
昊天今日可谓大获其利。
在通天道人见证之下,昊天与后土立下约定。
太阴星上,昊天与瑶池亲自解去后羿封印,由后土接引其魂归幽冥。
与此同时,巫族遣雨师、风伯携【顺风旗】与【漏天壶】赴天庭任职。
天庭得宝器,巫族迎故人,双方各取所需。
至于人皇之争,最大赢家,无疑便是公孙轩辕。
轩辕与蚩尤争执人皇之位时,昊天和后土各自暗中得利,虽有投入,却远不及所得回报。
这场纷争对他们而言,实为划算之举。
真正登临大位的公孙轩辕,则是最大赢家。
他手握权柄,统御万民,气运加身,不可估量。
阐教门下自认在扶助轩辕一事上出力颇多,私下议论,以为日后必能享帝师之尊,获无量功德。
可事实并非如此。
他们在征战之中出手过重,视凡人性命如草芥,杀伐过甚,因果缠身。
纵然助力轩辕成皇,所积功德也被这些业力尽数抵消。
待轩辕正式即位,天道未降一丝功德于其辅臣之身。
人教与阐教弟子不解其意,以为功德将延后发放,心中不以为意。
虽无功德加身,但他们听闻巫族刑天独自闯上天庭,竟对昊天冷嘲热讽。
言语之间,尽显轻慢,仿佛高坐云台的昊天不如他们半分。
正是这份傲慢与不屑,埋下了日后“封神量劫”的根由。
那十二金仙被迫下座称臣之事,早己在此刻种下因缘。
不过此节暂且按下不提。
天庭因人皇之争,意外得截教与巫族默许支持,地位反得巩固。
女魃曾遭刑天惩戒,但在“皇天后土”达成共识之后,其体内咒火亦被后土收回。
她非但脱困,反而因祸得福,回归天庭后被昊天册封为“旱神”,执掌洪荒旱象,权柄一方。
昊天自身,也因在轩辕成道过程中助力深远,注定将在未来获得天道嘉奖。
待轩辕功德圆满之日,他亦能借此积累足够功德,迈出斩去二尸的关键一步。
再说轩辕登基之后,并未沉溺权位,而是着手整顿人族秩序。
其中九黎部族最为桀骜,不愿归附皇权。
轩辕令其抉择:或依文天建议安居梅山周边,或南迁远离王化。
选择南下的族群拒绝学习皇庭礼法与文字,久而久之,被称为蛮夷。
文化分途,自此而始。
广成子见轩辕政权稳固,心中欣喜。
他盘算着再过千年,便可凭帝师身份获取功德,进而斩尸证道,成就准圣之境。
心念既定,便不再密切关注人族动向。
但他未曾细想,玄都与多宝之所以能在伏羲、烈山两位人皇身上得斩二尸之机,根本原因在于长年辅佐,持续为人族谋福。
玄都助伏羲结网捕鱼、定音律、演八卦、立、创姓氏、设婚嫁;
多宝随烈山开市集、铸铜币、辨百草、立度量、启铁器、兴农耕。
二者皆是以恒久之功,积涓滴之德,方得大道垂青。
而非一朝助力,便可坐享其成。
广成子虽将轩辕引入仙途,并助其战胜蚩尤诸敌,却并未为轩辕积下足以震动天地的大功。
轩辕自身因统合人族,凝聚西方部众,终将成就圆满之德。
可作为帝师的广成子,纵然行事众多,所行之举对万民实益甚少。
欲借轩辕身上的帝王功德来斩却自身因果之尸,终究难以达成。
轩辕平定天下之后,为治理族群,便在伏羲所立职官体系之上加以扩充。
因其受命于天穹云上,故所设百官皆以“云”为号。
主春耕者称青云官,司夏作之务者为缙云官,掌秋收之职者名白云官,理冬藏之事者谓黄云官;
管部族民事者设红云官,领兵戎征战者置橙云官,监察天下部落者任紫云官。
内政中枢,则立三公:太师、太傅、太保,统摄国策;
又设三少:少师、少傅、少保,辅佐政务。
另有西史记事,五正执法,六相协理,七辅谋略,九德举贤……总计数百官员共理国事。
风后、力牧、常先、大鸿被授以治民之责;
皇首、稽鬼、臾区、封胡则担起统军之任。
(http://www.220book.com/book/VLJ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