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的成功,让老君山根据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但表面的繁荣之下,隐藏着深刻的危机。
在一次干部会议上,赵刚再次敲响了警钟。“同志们,我们能炼钢了,能造子弹了,甚至能自己生产药品了。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切,都建立在赵铮同志一个人身上!”
他的声音在窑洞里回响,让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
“我们的军工生产,离不开赵铮同志提供的图纸。我们的药品制备,离不开赵铮同志提供的配方。我们的基层管理,文化教育,都还停留在非常初级的阶段。”赵刚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我们最缺乏的,依然是人才!是能够独立思考、掌握技术、传承知识的人才!”
李云龙闷着头抽烟,一言不发。他知道赵刚说的是事实。独立团能打仗的悍将不少,但识字的秀才,掰着指头都数得过来。
赵铮知道,这是根据地发展的必然阶段。从依赖“输血”到实现“造血”,人才培养,是绕不开的关键一步。
“团长,政委。”他站起身,迎着众人的目光。“我们可以利用要塞的条件,开办一些短期培训班。培养我们自己的军工技术员、医疗卫生员,甚至是文化教员。只有我们自己的人才队伍建立起来,根据地才能真正地、可持续地发展壮大。”
李云龙一听要搞学习,又挠起了头:“学习?读书认字?那玩意儿能打鬼子吗?有那功夫,还不如多练练拼刺刀!”
“老李!”赵刚的语气重了几分。“知识就是力量!没有文化,战士们连地图都看不懂!没有技术,我们的工厂就永远是个手工作坊,永远离不开赵铮同志!这是百年大计,绝不能含糊!”
李云龙被赵刚顶了回来,悻悻地不再说话。
赵铮知道必须说服李云龙,他将目光投向了一营长李建国。“团长,政委,我之前在海外的‘朋友’那里,曾听说过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和教学方法。如果能‘找到’一些基础的教材和教学设备,我相信,在李营长的组织下,我们一定能培养出自己的有用人才!”
他选择了李建国。这个从红军时期就跟着李云龙的老部下,打仗勇猛,为人务实,他能理解人才对于一支军队的真正意义。
被点到名的李建国站了起来,他黝黑的脸上满是严肃。“团长,政委,我完全同意赵铮同志的建议!”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咱们打仗,需要懂战术的指挥员。咱们搞生产,更需要懂技术的工人师傅!战士们要是都识字了,懂点算术,那战斗力都能上一个台阶!我愿意负责这个培训班的组织工作,保证办好!”
李云龙看了看李建国,又看了看赵刚和赵铮。他见自己的得力干将都这么说,也就不再反对,嘟囔了一句:“行吧,你们读书人搞名堂,我不管。但要是耽误了打仗,老子拿你们是问!”
赵刚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知道,最难的一关己经过了。
赵铮趁热打铁,立刻开始了他的计划。系统界面里,6530点生存熵静静地躺在那里。
“兑换:【基础物理化学教材(根据地扫盲版)】,消耗200生存熵。”
“兑换:【简易绘图工具套装(含丁字尺、三角板)】,消耗150生存熵。”
“兑换:【基础医疗常识与战场急救手册】,消耗150生存熵。”
总计消耗500点【生存熵】。
系统提示:“兑换成功,【生存熵】剩余6530点。物资将于12-24小时内分批送达指定隐蔽锚点。”
他将具现地点,设在了要塞内部几个存放缴获物资的废弃窑洞里。
几天之内,熟悉的“奇迹”再次上演。负责清点物资的战士,“意外”发现了几个用油布包裹的大箱子。里面是印刷精美的教材、崭新的绘图工具和通俗易懂的医疗手册。
这些物资的出现,在知情者中再次引起了小小的震动。
在赵铮的指导下,李建国雷厉风行,迅速组织开办了第一期“老君山军政干部培训班”。下设三个方向:军工技术班、医疗卫生班和文化扫盲班。
赵铮亲自担任总教员,讲解最基础的物理和化学知识。王师傅成了军工班的实践老师,手把手地教年轻人看图纸、用工具。军医和何父辈,则负责医疗班的教学。
消息传开,整个根据地都沸腾了。许多渴望学习的年轻战士和地方青年,踊跃报名。
夜幕降临,几个宽敞的窑洞里灯火通明。这里成了根据地最热闹的地方。战士们结束了一天的训练和劳作,便一头扎进这里。
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许多人是第一次知道,水是由两种看不见的气体组成的;第一次知道,杠杆原理能让人撬动千斤巨石;第一次知道,细菌才是伤口感染的罪魁祸首。
科学的奥秘,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他们眼中闪烁着求知的火花,那光芒,比窑洞里的油灯还要明亮。
李建国在培训班的组织和管理中,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能力。他制定了严格的作息和学习纪律,将带兵打仗的经验,用在了管理教学上,整个培训班井井有条,学习风气浓厚。
系统提示:“宿主提供关键教育资源,根据地人才培养计划启动,获得【生存熵】150点。”
赵铮的【生存熵】余额,变为6680点。
李云龙和赵刚站在窑洞外,看着里面战士们认真学习的身影,听着里面传出的朗朗读书声,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李云龙虽然看不懂黑板上的公式,但他看得懂战士们眼里的光。他知道,这支队伍的根基,正在变得前所未有的深厚。
老君山根据地,在赵铮的推动下,己经从单纯的“物质”建设,转向了更深层次的“人才”建设。然而,山外的世界,却越来越危险。日军的“囚笼政策”不断收紧,侦察机的影子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根据地上空。
赵铮知道,他手中的6680点【生存熵】,不仅要为未来投资,更要为眼前的生存提供保障。他的目光,投向了根据地的“眼睛”和“耳朵”——情报网络建设。那将是根据地安全保障的下一个,也是最急迫的目标。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亮剑:我给李云龙当翻译兼送补给(http://www.220book.com/book/VM9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