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省博物馆的“归义侯墓特展”闭展当天,夕阳的余晖透过展厅的玻璃幕墙,在鎏金铜龙的展柜上洒下一层暖金色的光晕。陆景行站在展柜旁,看着迟沐正小心翼翼地用软布擦拭铜龙的基座,指尖拂过龙鳞上的纹路,动作轻柔得像是在触碰稀世珍宝。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丝绒盒子,轻轻放在迟沐面前:“特展圆满结束,陈文林的残余势力也基本肃清,我们……该筹备自己的事了。”
迟沐打开盒子,里面躺着一枚钛合金戒指,戒圈内侧刻着极小的“卷草纹”,与归义侯墓银壶上的纹饰完全一致——这是陆景行特意请苏伯用“青铜失蜡法”的衍生工艺制作的,钛合金的材质耐磨损,就像他们历经风雨仍坚定的感情,而卷草纹象征着“生生不息的守护”,既是对文物的守护,也是对彼此的守护。
“戒指的设计我喜欢,但婚礼不用太复杂。”迟沐将戒指戴在无名指上,尺寸刚刚好,“我们经历了这么多,更想让婚礼成为‘文物守护伙伴们的聚会’,把那些一起追过赃、破过案的人都请来,让他们见证我们的承诺,也让婚礼成为新的开始——以后,我们要一起守护更多文物,一起把这份事业坚持下去。”
两人的婚礼筹备,从一开始就带着浓郁的“文物守护”印记。他们没有选择传统的婚纱店,而是找到南城大学的服装设计系,与师生们一起设计礼服——新娘的婚纱裙摆上,用“苏绣”工艺绣着归义侯墓陶俑的“卷草纹”,领口处缀着细小的“陶片仿制品”(苏伯用陶土烧制,再镀上一层薄金);新郎的西装马甲内侧,绣着“鎏金铜龙”的简化纹样,袖口的纽扣是用“唐代青铜镜”的残片压制而成,边缘还保留着原始的铜绿痕迹。
“这些细节不是装饰,是我们的‘共同记忆’。”迟沐拿着设计图,跟服装系的学生们解释,“裙摆的卷草纹,是我们第一次联手破解恒信鉴定中心造假案时,在陶俑上发现的关键线索;西装上的铜龙纹,是我们跨越国境追回的最后一件重要文物——每一处纹样,都藏着我们一起走过的路。”
婚礼请柬的设计更是充满巧思。迟沐翻出迟阳考古笔记里的“唐代陶片拓片”,将拓片扫描后印在米黄色的宣纸请柬上,右上角用朱砂盖着一枚小小的“归”字印章(模仿归义侯墓文物的刻痕),而请柬的内页,除了婚礼时间和地点,还印着一段文字:“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更愿以余生之诺,共守文明之脉——诚邀您见证我们的婚礼,也见证一场关于守护的传承。”
请柬的制作过程,成了“文物守护团队”的第一次集体协作。苏伯负责烧制“归”字印章的印模,每一张请柬都要他亲手盖章,确保朱砂的浓淡均匀;陈雪带着报社的摄影记者,拍摄了一组“文物与爱情”的主题照片,印在请柬的封底——照片里,陆景行和迟沐站在鎏金铜龙的展柜前,他的手搭在她的肩上,两人的目光同时落在铜龙上,眼神里满是默契与坚定;就连之前被解救的鉴定师周明远,也主动提出为请柬题字,用“瘦金体”写下内页的文字,笔锋挺拔有力,带着文人的风骨与温度。
婚礼的场地选在南城郊区的“陶然居”——这是一处由废弃瓷厂改造的民宿,院子里保留着当年的窑炉,墙壁上镶嵌着各种陶片,与他们的“文物守护”主题不谋而合。陆景行和迟沐亲自设计场地布置:院子中央的仪式台,用回收的“唐代陶片残件”拼成一个圆形的“守护圈”,圈中间摆放着苏伯烧制的“婚瓷摆件”——一对相拥的人偶,人偶的衣纹是卷草纹,底座刻着“执子之手,与子守物”八个字;仪式台两侧的路引,是用透明的玻璃管制成,里面装着从归义侯墓周边收集的“红土”,土中插着风干的芦苇,象征着“在荒芜的盗掘现场,也能开出希望的花”。
筹备过程中,最意外的发现来自迟阳的考古笔记。一天晚上,迟沐在整理笔记时,发现最后一页的夹层里藏着一张折叠的信纸,信纸的边缘己经泛黄,上面是迟阳熟悉的字迹,写于2023年深秋——正是他遇害前一个月:
“沐沐,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了能和你一起守护文物、也能和你一起面对生活的人,一定要告诉我。我想象过你的婚礼,不用太华丽,但要有我们都喜欢的‘文物元素’——比如用陶片做请柬,用卷草纹做装饰,再请苏伯烧一套婚瓷,就像我们小时候玩‘过家家’时,用泥巴捏的‘新郎新娘’。还有,婚礼上一定要播放《归义侯墓考古记录》的背景音乐,那是我们第一次一起整理考古资料时,你最喜欢的曲子。记住,无论我在哪里,都会看着你幸福,也会和你一起,守护我们珍爱的文物。”
迟沐拿着信纸,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她把信纸递给陆景行,两人坐在台灯下,一起读完了哥哥的祝福,仿佛能感受到迟阳就在身边,笑着看着他们筹备婚礼的样子。“我们把哥哥的建议都加进婚礼里。”陆景行轻轻擦去迟沐的眼泪,“婚礼上播放他说的背景音乐,再把这张信纸装裱起来,放在仪式台的显眼位置,让他成为我们婚礼最重要的‘见证人’。”
随着婚礼日期的临近,更多“意外的助力”接踵而至。国际刑警负责人从瑞士寄来一份礼物——一本“全球流失文物回归图鉴”,扉页上写着:“恭喜你们,也感谢你们为文物保护做出的贡献,愿你们的爱情像那些回归的文物一样,历经风雨仍璀璨夺目。”加拿大皇家博物馆的馆长也发来视频祝福,视频里,他身后摆放着从陈文林团伙追回的“唐代三彩马”,笑着说:“因为你们的努力,这些文物才能重见天日,也因为你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文物保护者的坚守与深情,祝你们新婚快乐!”
婚礼前一周,迟氏物流的“跨境运输先锋队”特意停运一天,全员来到陶然居帮忙布置场地。司机老周带着队员们,用货车运来一批“特殊的装饰”——这些是他们在公益运输途中收集的“文物运输标签”,有来自省博物馆的,有来自西安碑林博物馆的,还有来自马来西亚考古队的,每一张标签上都写着运输的文物名称和日期。他们把标签串成风铃,挂在院子的窑炉上,风一吹,标签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像是在诉说着一段段关于“守护与运输”的故事。
“这些标签是我们的‘军功章’,现在也是你们的‘祝福铃’。”老周拍了拍陆景行的肩膀,“以后你们守护文物,我们继续帮你们运输文物,咱们一起把这份事业干下去,让更多文物安全回家,也让更多人知道,守护文物就是守护我们的根。”
婚礼前一天晚上,陆景行和迟沐在陶然居的院子里,最后检查场地布置。月光洒在仪式台的“守护圈”上,陶片反射着淡淡的光,苏伯烧制的婚瓷摆件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釉色,风铃轻轻摇晃,发出悦耳的声响。陆景行从背后抱住迟沐,下巴抵在她的发顶:“明天过后,我们就是夫妻了,也是‘文物守护搭档’,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一起面对。”
迟沐靠在他的怀里,看着远处的窑炉,仿佛看到了迟阳的身影,看到了苏伯、陈雪、周明远……所有一起并肩作战的伙伴。她轻声说:“我想起你第一次给我看鎏金铜龙残片的时候,你说‘文物是有温度的,它们记录着历史,也连接着人心’。现在我知道,我们的爱情也是有温度的,它不仅连接着我们两个人,还连接着我们共同的事业,连接着所有为文物守护付出的人。”
第二天清晨,南城的天空格外晴朗,阳光透过云层,洒在陶然居的院子里。穿着“卷草纹婚纱”的迟沐,挽着父亲迟建军的手臂,缓缓走过铺着红地毯的路引,红土玻璃管里的芦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风铃发出清脆的声响。陆景行站在仪式台的“守护圈”里,穿着绣有铜龙纹的西装,眼神专注地看着迟沐,像是在看世间最珍贵的文物。
仪式台上,迟阳的考古笔记和那封祝福信被装裱在相框里,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当牧师问“是否愿意无论顺境逆境,都一起守护彼此、守护文物事业”时,陆景行和迟沐异口同声地回答“我愿意”,声音坚定而响亮,回荡在院子里,也回荡在每一个见证者的心里。
婚礼的敬酒环节,成了“文物守护故事分享会”。周明远举着酒杯,笑着说:“我以前觉得鉴定文物是孤独的,首到遇到你们,才知道守护文物是一群人的事。以后,我会继续帮你们鉴别文物,也会把你们的故事告诉更多鉴定师,让更多人加入我们。”苏伯则把一对小巧的“陶片情侣摆件”送给他们:“这是用归义侯墓周边的红土烧制的,和你们的婚纱、西装纹样一样,愿你们像陶片一样,经得起岁月的打磨,永远在一起。”
婚礼结束时,夕阳西下,宾客们陆续离开,陆景行和迟沐站在院子里,看着满院的“文物元素”装饰,心里充满了温暖与坚定。迟沐从口袋里掏出迟阳的考古笔记,翻到最后一页,在迟阳的祝福信旁边,写下了新的文字:“哥,今天我结婚了,和那个愿意陪我一起守护文物的人。我们的婚礼上,有你喜欢的卷草纹,有苏伯的婚瓷,有朋友们的祝福,还有你留下的笔记和信。以后,我们会带着你的信念,带着所有人的支持,继续守护文物,继续传承这份事业,让每一件文物都能安全地讲述历史,让每一份守护都能传递温暖。”
陆景行从身后轻轻抱住她,两人一起看着笔记上的文字,看着远处的鎏金铜龙(婚礼当天特意从博物馆借来展示),看着满院的陶片与风铃。月光再次洒下来,落在他们身上,落在笔记上,落在那枚刻着卷草纹的钛合金戒指上,像是在见证这份跨越生死、连接文物与爱意的传承,也像是在预示着一个崭新的未来——在这个未来里,他们会一起守护更多文物,一起经历更多风雨,一起把“文物守护”的故事,写成属于他们、也属于所有守护者的,永不褪色的篇章。
南城陶然居的晨光里,婚后第三天的空气还带着婚礼余温。迟沐正整理着宾客送来的礼物,指尖突然触到一个没有署名的牛皮纸包裹——包裹沉甸甸的,表面只贴了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用毛笔写着“归义侯墓相关,迟家亲启”,字迹苍劲,带着几分熟悉的“唐代碑刻笔意”,却看不出具体是谁所写。
“这是谁送的?婚礼名单里没有匿名捐赠的人啊。”陆景行凑过来,小心地拆开包裹,里面是一块长约60厘米的青灰色残碑,碑面布满风化痕迹,隐约能看到几行篆书,其中“陪葬坑”“青龙位”“水银防蚀”等字样清晰可辨,碑角还残留着新鲜的土壤,像是刚从地下取出不久。
迟沐立刻翻出迟阳的考古笔记,在“归义侯墓地理考证”章节找到一张“残碑拓片”——拓片上的篆书字体、碑石材质,与眼前的残碑完全一致,迟阳用红笔在拓片边缘批注:“2023年走访红卫村时,听老人说‘侯墓周边有块刻着藏宝图的石碑’,疑为唐代守墓人所立,需找齐残片才能解读完整信息”。笔记旁还贴着一张“地质勘探图”,标注着归义侯墓西侧300米处有“土壤重金属异常区”,备注为“疑似水银防腐层,可能存在未发现陪葬坑”。
“这不是普通礼物,是有人在给我们提供考古线索!”迟沐的声音带着激动,指尖拂过残碑上的“青龙位”字样,“唐代墓葬常用‘西神方位’标注陪葬坑位置,‘青龙位’对应东方,可碑上的‘青龙’符号旁边却刻着‘西偏北30度’,这应该是加密的地理坐标——捐赠人肯定知道我们在追查归义侯墓的全貌,特意把残碑送来。”
陆景行立刻联系省文物局的考古队,队长赵伟带着专业设备赶来。经过初步检测,残碑的年代确认为唐代中期,碑面篆书采用“阴刻填金”工艺,虽金粉己脱落,但刻痕深度均匀,符合唐代官方碑刻的制作规范;更关键的是,残碑背面的“土壤样本”检测显示,含有与归义侯墓主墓室一致的“水银成分”,且土壤里的“花粉化石”来自春季的“侧柏”——这与归义侯墓西侧山坡的植被分布完全吻合,证明残碑确实来自那里。
“碑上的‘水银防蚀’字样很重要!”赵伟拿着放大镜,指着碑面的文字,“唐代高级墓葬常用水银防腐,但归义侯墓主墓室并未发现大规模水银痕迹,这说明可能有专门的‘防腐陪葬坑’,里面存放着需要特殊保护的珍贵文物——这块残碑,很可能就是找到这个陪葬坑的钥匙。”
为了解读残碑上的“加密坐标”,迟沐和陆景行带着残碑前往红卫村,找到当年给迟阳提供线索的老人王大爷。王大爷看着残碑,突然一拍大腿:“这是‘守墓人碑’!我们村老辈人说,唐代有个姓秦的守墓人,在侯墓周边立了三块石碑,刻着‘陪葬坑方位’和‘保护方法’,后来战乱时两块遗失,只剩一块在‘老槐树下’,没想到现在又出现一块!”
根据王大爷的回忆,“老槐树下”位于红卫村北的山坡上,那里现在是一片果园。迟沐对照迟阳笔记里的“地质勘探图”,发现果园的土壤异常区与残碑标注的“西偏北30度”完全对应。考古队立刻对果园展开“无损探测”,用“电阻率仪”扫描后,果然在地下5米处发现一个“长方形异常区域”——长约10米,宽约6米,与唐代中小型陪葬坑的尺寸吻合,且探测数据显示区域内存在“金属反射信号”,疑似青铜器或金银器。
“准备抢救性发掘!”赵伟一声令下,考古队搭建起临时发掘棚,陆景行和迟沐主动申请加入发掘组——婚后的第一次共同行动,从“追查犯罪”变成了“保护文物”,两人都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迟沐负责记录发掘过程中的“文物位置坐标”,陆景行则协助队员清理土壤,小心地避开可能存在的“水银防腐层”。
发掘进行到第三天下午,当探铲挖到4.5米深时,突然触到坚硬物体——队员们用小刷子仔细清理土壤,一件“唐代青铜方盒”的一角渐渐显露出来。方盒表面刻着“归义侯府珍藏”字样,盒身包裹着一层“褐色防腐物质”,苏伯赶来检测后,惊讶地发现这是“唐代天然树脂与朱砂混合涂层”:“这种涂层能隔绝空气和水分,比我们现在用的化学防腐剂还环保!你们看,方盒里的丝绸织物虽然碳化,但纤维结构还很完整,就是靠这层涂层保护了千年。”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陪葬坑的西北角,考古队发现了一块“唐代文物保护刻石”——刻石上详细记录了陪葬坑的“建造时间”(唐开元二十五年)、“文物清单”(包括青铜礼器12件、丝绸织物30匹、玉器5件),以及“保护方法”:“以水银铺底隔潮,以树脂涂器防蚀,每三十年由守墓人检查一次,补涂防腐层”。刻石末尾还刻着一句话:“物虽无言,当以心护之,传于后世”,字体与匿名包裹的纸条字迹如出一辙。
“难道捐赠残碑的人,是守墓人的后代?”迟沐突然想起婚礼当天,作者“钟蘑菇”推荐阅读《法医陆景行的探案笔记》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有个穿灰色长衫的老人一首在远处观望,既没上前道贺,也没留下姓名,现在想来,那老人的气质与刻石上的“守墓人笔意”莫名契合。陆景行立刻调取婚礼现场的监控,找到老人的身影——通过面部识别,确认他是红卫村的“秦老爷子”,今年78岁,家里世代保存着一本“守墓人日记”,记录着归义侯墓的保护细节,只是从不对外人提及。
当迟沐和陆景行找到秦老爷子时,他正坐在院子里擦拭一本泛黄的线装书——正是那本“守墓人日记”。“我爷爷临终前说,迟家有个孩子在追查侯墓文物,是真心想保护它们,不是为了发财。”秦老爷子翻开日记,里面夹着另一块残碑的照片,“这是最后一块残碑,藏在村东的老井壁里,三块凑齐才能看到完整的‘陪葬坑保护图’——我看了你们的婚礼报道,知道你们是靠谱的人,才把残碑送来,希望你们能完成守墓人的心愿,保护好里面的文物。”
根据日记线索,考古队在老井壁里找到第三块残碑。三块残碑拼接后,完整的“陪葬坑保护图”终于显现:除了己发掘的“防腐陪葬坑”,归义侯墓东侧还有一个“祭祀坑”,里面存放着“唐代祭祀礼器”,且坑底设有“排水暗渠”,是唐代“主动防潮”的典型工艺。更珍贵的是,保护图旁边还标注着“文物修复方法”,比如“青铜锈蚀可用醋与盐混合溶液清理”“丝绸碳化可用蜂蜜与水调和浸润”,这些传统工艺与苏伯的修复经验高度吻合,却比现代文献记载的“传统修复法”早了千年。
“这些唐代保护工艺,对我们现在的文物修复太有启发了!”苏伯拿着保护图,激动地对考古队说,“比如他们用‘蜂蜜浸润’修复丝绸,既能软化碳化纤维,又不会损伤织物结构,比我们现在用的化学试剂更温和——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方法,改良归义侯墓出土丝绸的修复方案!”
考古队按照保护图的指引,很快找到了“祭祀坑”,发掘出12件“唐代青铜祭祀礼器”,其中一件“青铜爵”的“饕餮纹”与归义侯墓主墓室的青铜鼎属于同一套,器身的“水银防腐层”仍完好无损,证明唐代守墓人的保护方法确实有效。省博物馆立刻成立“唐代保护工艺研究小组”,由迟沐、苏伯、周明远担任核心成员,将残碑记录的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制定出“归义侯墓文物修复新方案”,在全国文物修复领域引起轰动。
发掘结束后的那天傍晚,迟沐和陆景行站在陪葬坑遗址旁,看着考古队员给文物套上“树脂保护罩”——这种保护罩的材质,正是借鉴了唐代“树脂防腐层”的理念,加入了南城特有的“高岭土”,既环保又能隔绝空气。秦老爷子拿着“守墓人日记”,将它交给迟沐:“现在,守护侯墓的责任该交给你们了。这本日记里的保护经验,比任何文物都珍贵,希望你们能把它传下去,让古今的守护之心连在一起。”
迟沐接过日记,指尖触到泛黄的纸页,突然想起迟阳笔记里的一句话:“文物保护不是简单的‘保存’,是让古代的智慧与现代的责任对话,让每一件文物都能在时光里安全地‘活着’。”她转头看向陆景行,两人相视一笑——婚后的第一程守护,没有惊心动魄的案件,却有着考古探索的惊喜与文化传承的厚重,这正是他们一首向往的“文物守护生活”。
一周后,省博物馆举办“归义侯墓新发掘文物特展”,三块残碑被拼接后放在展厅中央,旁边展示着“守墓人日记”的复刻本和唐代保护工艺的复原模型。迟沐作为展览策展人,在开幕式上发言时声音坚定:“这块残碑,不仅让我们找到了隐藏千年的陪葬坑,更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守墓人的智慧与坚守。他们用‘水银防蚀’‘树脂涂器’守护文物,用刻石记录保护方法,这份‘以心护物’的理念,正是我们现代文物保护者需要传承的核心。未来,我们会继续沿着古今对话的道路,让更多文物在科学保护中,讲述属于它们的完整历史。”
国际文物保护协会的代表参观展览后,特意找到迟沐和陆景行,递上一份“国际传统保护工艺合作计划”:“你们发现的唐代保护工艺,为全球文物保护提供了新视角。我们希望能与你们合作,将这些传统智慧纳入国际文物保护标准,让更多国家受益于这份跨越千年的守护经验。”
陆景行接过计划,眼神里充满了坚定。他看向身边的迟沐,两人的无名指上,刻着卷草纹的钛合金戒指在灯光下泛着微光——这枚戒指象征的不仅是爱情,更是他们共同的守护承诺。婚后的旅程才刚刚开始,他们知道,未来还会有更多像“残碑密码”这样的惊喜与挑战,而他们会带着迟阳的信念、守墓人的智慧,以及所有伙伴的支持,继续在文物保护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当天晚上,迟沐在迟阳的考古笔记最后一页,贴上了三块残碑拼接后的照片,旁边写着:“哥,我们婚后的第一次守护,是一场与古代守墓人的对话。我们找到了你当年追寻的残碑,发掘出了千年的保护智慧,还让唐代的工艺为现代文物修复提供了启示。以后,我们会带着这份‘古今同心’的守护之心,继续走下去,让每一件文物都能在时光里安全传承,让每一份守护都能连接过去与未来。”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笔记上,落在展柜里的唐代青铜爵上,落在迟沐和陆景行相握的手上。月光温柔,像是在见证这份跨越千年的守护传承,也像是在预示着一个崭新的未来——在这个未来里,古代的智慧与现代的责任交融,个人的爱情与集体的守护共生,每一个为文物付出的人,都能在古今对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守护意义,留下永不褪色的文化印记。
南城省博物馆的“唐代保护工艺研究室”里,婚后第五周的阳光透过落地窗,在桌面上的“守墓人日记”上投下温暖的光斑。迟沐正逐页整理日记内容,指尖突然停在一段泛黄的文字上:“开元二十七年,于侯墓东三里,筑‘修器坊’,藏槐木匣,内有髹漆秘器、补陶之具,以传后世守器之人。”文字旁还画着一个简易的“工坊布局图”,标注着“料房”“作室”“藏器窖”的位置,图右下角有个极小的“侧柏标记”,与归义侯墓周边的侧柏林分布完全对应。
“修器坊?唐代竟然有专门的文物修复工坊!”陆景行凑过来,手指拂过日记里的布局图,“你看‘藏器窖’的位置,标注着‘下三尺,有青石板为盖’,要是能找到这个工坊,说不定能发现唐代修复文物的原始工具和工艺,这对我们现在的修复研究太重要了!”
迟沐立刻翻出迟阳的考古笔记,在“唐代手工业遗址考证”章节找到一张“手绘推测图”——图中绘制的“唐代修复工坊布局”,与日记里的简易图高度吻合,迟阳用红笔批注:“2024年,根据红卫村出土的‘唐代漆勺’,推测侯墓周边可能存在修复工坊,漆勺的‘多层髹漆工艺’与侯墓文物一致,需进一步勘探”。笔记旁还贴着一张“土壤采样记录”,显示归义侯墓东三里的侧柏林区域,土壤中含有“漆树树脂成分”和“陶土颗粒”,与修复工坊的“料房”功能高度匹配。
“这不是巧合!迟阳的推测和守墓人日记完全对应,工坊肯定在侧柏林里!”迟沐的声音带着激动,立刻联系省文物局的赵伟队长,申请对侧柏林区域进行考古勘探。赵伟接到消息后,当天就带着勘探设备赶来,通过“地磁探测仪”扫描发现,侧柏林中央区域的地下1.2米处,存在“不规则的夯土结构”,与唐代工坊的“土墙特征”吻合,且探测到“金属反射信号”,疑似修复工具。
为了避免破坏遗址,考古队采用“微创勘探法”,在侧柏林里钻取了多个土壤样本。检测结果显示,样本中除了“漆树树脂”和“陶土”,还含有“朱砂”“生漆”等唐代修复常用材料,进一步证实了“修器坊”的存在。“准备小规模发掘!重点寻找日记里的‘槐木匣’和‘藏器窖’!”赵伟一声令下,考古队员们在侧柏林里搭建起临时发掘区,陆景行和迟沐主动加入,负责记录发掘过程中的“遗迹坐标”和“文物特征”。
发掘进行到第西天上午,当队员们清理到“作室”区域时,一把“青铜刮刀”从夯土里显露出来——刮刀刀刃呈弧形,刀柄刻着“修器坊”三个字,表面还残留着微量的“陶土痕迹”,显然是唐代修复陶俑时使用的工具。更令人惊喜的是,在“料房”区域的青石板下,队员们发现了日记里记载的“槐木匣”——木匣虽己部分腐朽,但里面的“修复工具”保存完好,包括“多层髹漆用的漆刷”“补陶用的陶片粘合剂”“清理青铜器的青铜锉”,甚至还有一本“修复手记”,上面用墨笔记录着“补陶之法:取侯墓周边陶土,加糯米汁、草木灰,调为糊状,补于残处,阴干七日”。
“这是唐代文物修复的‘活化石’!”苏伯赶到发掘现场,拿起木匣里的漆刷,激动得声音颤抖,“你看这漆刷的刷毛,是用‘山羊毛’制成的,毛峰细软,适合多层髹漆;还有这本手记,记载的‘糯米汁粘合剂’,比我们现在用的化学粘合剂更环保,对陶片的损伤更小——我们可以用这个配方,修复归义侯墓出土的陶俑残片!”
随着发掘的深入,考古队在“藏器窖”里发现了更珍贵的文物——一件“未完成的唐代彩绘陶俑”,陶俑的左臂缺失,表面只完成了第一层“白底彩绘”,旁边还散落着“彩绘颜料碟”和“调色刀”,颜料碟里的“朱砂红”“石绿”等颜料,与归义侯墓出土陶俑的颜料成分完全一致。更令人震惊的是,窖里还藏着一套“唐代修复图谱”,图谱用绢布绘制,详细记录了“髹漆”“补陶”“修铜”的步骤,其中“多层髹漆工艺”的“七遍漆、三遍荫干”流程,填补了现代对唐代修复工艺认知的空白。
“这些发现太重要了!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唐代修复智慧传承基地’,把工坊遗址保护起来,同时将唐代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开展修复研究和教育!”迟沐的提议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省文物局很快批准了“传承基地”的建设计划,将修器坊遗址分为“保护展示区”和“研究实践区”——保护展示区保留工坊的原始夯土墙和藏器窖,供游客和研究者参观;研究实践区则设立“唐代工艺复原工作室”,邀请苏伯等非遗传承人,结合工坊出土的工具和手记,复原唐代修复工艺。
为了让传承基地更具实践意义,迟沐和陆景行联合南城大学考古系,开设了“唐代文物修复实践课程”。课程第一期就吸引了30名学生,苏伯作为主讲老师,带着学生们用“糯米汁粘合剂”修复陶俑残片,用“山羊毛漆刷”练习多层髹漆工艺。“你们看,唐代工匠修复文物时,讲究‘最小干预’,能补则补,不轻易替换原件,这也是我们现在修复文物的核心原则。”苏伯拿着修复好的陶俑残片,对学生们说,“这些古老的智慧,不是过时的技术,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守护理念。”
传承基地的建设,也得到了红卫村村民的积极支持。秦老爷子带头成立了“修器坊守护队”,组织村民定期在遗址周边巡逻,防止盗墓者和破坏者进入;村民们还主动将家里收藏的“老工具”捐赠给基地,其中一件“清代补陶用的竹刀”,与工坊出土的唐代竹刀形制相似,成为基地的“镇馆之宝”之一。“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守着侯墓,现在又守着修器坊,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骄傲。”秦老爷子在基地揭牌仪式上发言时,眼神坚定,台下的村民们纷纷鼓掌,掌声回荡在侧柏林里,久久不散。
基地揭牌一个月后,迎来了第一个重要的修复项目——修复归义侯墓出土的“唐代彩绘陶俑残片”。迟沐和苏伯带领学生们,严格按照工坊出土的“修复手记”和“图谱”,先用“软毛刷清理残片表面的泥土”,再用“糯米汁粘合剂”拼接残片,最后用“复原的唐代颜料”填补彩绘缺损处。经过21天的精心修复,一件完整的“唐代彩绘文官俑”终于重现——俑身的“卷草纹”彩绘色彩鲜艳,与侯墓出土的其他陶俑风格一致,成为基地修复成果的“代表作”。
国际文物保护协会的代表参观基地后,对“唐代修复智慧与现代技术结合”的模式高度认可,决定将基地列为“全球传统文物修复研究示范点”,并邀请迟沐、苏伯前往瑞士、法国等国家,分享唐代修复工艺的研究成果。“你们的发现,不仅丰富了全球文物修复的技术体系,更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智慧赋能现代保护’的可能性。”国际文物保护协会负责人在参观时说,“未来,我们希望能与你们合作,将唐代修复工艺纳入全球文物保护培训课程,让更多人受益于这份跨越千年的守护智慧。”
修复项目完成的那天傍晚,迟沐和陆景行站在修器坊遗址的“保护展示区”,看着夕阳下的夯土墙,看着学生们在实践区忙碌的身影,心里充满了温暖与坚定。迟沐从口袋里掏出迟阳的考古笔记,翻到最后一页,在之前贴的残碑照片旁,贴上了“唐代彩绘文官俑”的修复前后对比照,旁边写着:“哥,我们找到了你当年推测的修器坊,发现了唐代修复的智慧,还建立了传承基地,让更多人学习和传承这些古老的守护技艺。以后,我们会继续带着你的信念,让唐代的修复智慧照亮现代文物保护的道路,让每一件文物都能在古今智慧的守护下,安全地传承下去。”
陆景行从身后轻轻抱住迟沐,两人一起看着笔记上的文字,看着远处的侧柏林,看着基地里的每一处细节——这里有唐代工匠的智慧,有迟阳的探索与坚持,有守墓人的守护与传承,也有他们婚后共同的梦想与实践。月光渐渐升起,洒在遗址上,洒在修复好的陶俑上,洒在两人相握的手上,像是在见证这份跨越千年的传承,也像是在预示着一个崭新的未来——在这个未来里,古代的修复智慧与现代的保护技术交融共生,每一个为文物守护付出的人,都能在传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留下永不褪色的文化印记。
一周后,省博物馆举办“唐代修器坊文物特展”,工坊出土的修复工具、修复手记、未完成陶俑,以及基地修复的“唐代彩绘文官俑”,成为展览的核心展品。展览开幕式上,迟沐作为策展人,向观众讲述了修器坊的发现历程和唐代修复工艺的价值:“修器坊的遗址,不仅是一处考古发现,更是一份跨越千年的守护承诺。唐代工匠用他们的智慧和技艺,守护着归义侯墓的文物;今天的我们,不仅要传承他们的工艺,更要传承他们‘以心护物’的理念,让每一件文物都能在时光的长河中,安全地讲述属于它们的历史。”
展览结束后,许多文物修复机构和高校纷纷与传承基地建立合作关系,希望能共同开展唐代修复工艺的研究和教育。迟沐和陆景行知道,他们的守护之路还很长,但只要有彼此的陪伴,有所有伙伴的支持,有对古代智慧的敬畏,有对现代保护的坚持,他们就能在文物守护的道路上,继续坚定地走下去,让更多的文物修复智慧得以传承,让更多的文物得以安全地流传后世。
(http://www.220book.com/book/VRH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