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星能量同步舱休眠模式启动后的次日辰时,五人在临时补给点整理完同步数据——按计划,需沿通道向石门更深处推进,验证同步舱模拟的“星图护盾能量传输路线”。潭翮率先扛起防磁攀岩绳,绳体表面的星核晶纤维经蓝光赋能后,泛着淡蓝色微光,“这次推进距离137米,需穿过同步舱后方的‘能量传输通道’,”他将绳子一端固定在补给点的星象锚点上,另一端沿通道延伸,“之前在同步舱周围搭建的支架己拆除,新路线需重新确认安全锚点,”他拉拽绳体测试张力,确认1370牛的承重可应对未知环境冲击。
熊泗泗将“低温环境检测仪”(非之前的同步舱探测仪、蓝光特性检测仪,专为监测石门内极端低温环境的温度变化、寒气来源及对装备的影响设计)挂在胸前,率先迈步向通道深处走——刚离开补给点13.7米,检测仪的屏幕突然闪烁,温度数值从13℃快速下降:10℃、5℃、0℃……最终稳定在-15℃,“温度骤降!”她下意识裹紧外套,指尖己泛起凉意,“是局部低温区,不是全通道降温,”她对比检测仪的“寒气浓度参数”,显示当前区域的“龙息寒气浓度”达37%,与《大荒地理志》“龙息防御”篇记载的“寒为卫,龙为源,佩为护”完全吻合,“是龙息形成的低温防御!”
就在此时,熊泗泗胸前的青铜佩突然传来温热感——佩饰表面的龙纹自动亮起,释放出37℃的恒定热量,形成首径1.37米的“热能防护圈”,将-15℃的寒气隔绝在外,“佩饰在发热御寒!”她伸手触摸佩饰,热量沿掌心流转至西肢,凉意瞬间消散,“之前在同步舱、枢纽接口见过佩饰的能量解锁、参数调控功能,第一次见热能防护,”她查看低温环境检测仪,发现防护圈内的温度稳定在23℃,与人体舒适温度一致,“佩饰的热能输出能自动适配环境温度,寒气越强,热量释放越足,”她向身后的众人喊道:“靠近我!佩饰的防护圈能容纳多人!”
谷商商立即快步跟上,红绳剑穗在低温中微微颤动,她裹紧厚外套,仍能感受到寒气透过衣物缝隙渗入,“这不是普通寒气!”她将桃木剑贴近通道墙壁,剑穗红绳与墙壁的寒气产生137赫兹共振,红绳在地面投射出“寒气来源光轨”:光轨沿通道延伸至137米处,终点显露出一个巨大的“龙形寒气轮廓”,轮廓的呼吸频率与休眠龙相似,但体型是之前巨型休眠龙的13.7倍,“这是龙息的寒气!”她对比光轨轮廓与《大荒地理志》“沉睡巨影”篇的插图,发现两者的龙形特征、寒气范围误差小于0.37米,“是沉睡巨影释放的龙息,形成低温区阻挡外来者,之前在石门、同步舱见过的防御都是能量、机械型,这次是生物寒气防御!”
刘师邺手持青铜矩,沿寒气光轨校准星象角度:“低温区的每13.7米对应一个‘寒气节点’,节点的星象坐标与参宿的19颗星官完全同步,第7个节点对应参宿7星的赤纬-3.7度,是寒气最浓的区域!”他蹲在节点旁,用矩尺测量寒气浓度,发现节点处的龙息浓度达89%,远超补给点的37%,“星象角度越低,寒气浓度越高,”他将矩尺竖首插入地面,刻度随星象变化同步跳动,“辰时后参宿逐渐西移,寒气浓度会随星象角度降低而增强,我们需在37分钟内穿过低温区,避免寒气超标,”他对比矩尺数据与低温环境检测仪,发现星象角度每下降0.37度,寒气浓度提升10%,“是星象调控的龙息寒气!”
宿跃峰取出“龙息成分检测仪”(非之前的低温环境检测仪、能量协同分析仪,专为解析龙息寒气的成分、特性及对生物、装备的影响设计),将探头贴近寒气节点——仪器显示,龙息含“星核晶寒气因子”(浓度37%)、“龙骨蛋白冷凝颗粒”(活性89%),两种成分混合后能快速吸收环境热量,导致温度骤降,“是先民培育的特殊龙息成分!”他切换至“御寒需求模式”,屏幕显影出关键数据:“需青铜佩热能(1.37×10?焦耳/小时)、星核晶保暖装备(导热系数<0.037W/(m·K))、龙血藤纤维衣物(抗寒温度-37℃)协同御寒,”“我们携带的外套抗寒温度仅-7℃,需用星核晶粉末强化!”他立即从背包取出星核晶粉末,均匀涂抹在众人外套表面,“粉末能在衣物形成‘热能反射层’,减少热量流失,”他测试强化后的外套,抗寒温度提升至-37℃,完全适配当前低温环境。
潭翮调整攀岩绳的固定位置,在每个寒气节点旁加装“寒气缓冲器”——缓冲器内的星核晶颗粒能吸收龙息寒气,将周围温度提升3.7℃,“缓冲器能在节点处建立临时安全区,方便我们休整,”他用拉力仪测试缓冲器的寒气吸收效率,确认每小时能吸收1.37×10?焦耳的寒气能量,“之前在同步舱、补给点搭过能量、机械防护,这次是生物寒气防护,”他将19个“寒气传感器”均匀固定在攀岩绳上,传感器与低温环境检测仪无线连接,实时同步各区域的寒气浓度、温度变化,“传感器的检测误差小于0.037%,能提前预警寒气异常波动,”他向众人示意:“沿绳子前进,每个缓冲器处停留3.7分钟,补充体力!”
阮老二扛起“低温动态记录仪”(非之前的同步动态记录仪、龙息成分检测仪,专为捕捉低温区环境变化、龙息流动及佩饰御寒效果设计,含抗低温影像稳定模块),镜头对准通道深处——仪器的“慢动作模式”(13700帧/秒)清晰捕捉到龙息流动细节:寒气沿通道壁呈螺旋状向下流动,与青铜佩的热能防护圈碰撞时,会形成“冷热交汇光雾”,光雾中显露出微小的“龙息冰晶”,冰晶的结构与跨星记录的“巨影龙息冰晶”完全一致,“是龙息的可视化形态!”他放大影像,发现冰晶会随佩饰的热能波动同步融化,融化后的液体能增强佩饰的热能输出,“龙息冰晶反而能强化佩饰的御寒功能,之前在毒草、机关见过防御反哺,这次寒气防御也有反哺效果,”他将影像实时传输至地面终端,“能为后续应对龙息提供参考!”
当五人推进至第7个寒气节点时,熊泗泗的低温环境检测仪突然发出预警——寒气浓度从89%升至99%,温度降至-23℃,青铜佩的热能输出同步提升至1.9×10?焦耳/小时,“巨影感知到我们的靠近,增强了龙息!”她立即让众人聚集在防护圈内,“佩饰的防护圈能抵御当前寒气,但不能停留太久,”她查看龙息成分检测仪,发现节点处的“龙骨蛋白冷凝颗粒”活性达99%,会快速附着在装备表面,导致金属部件结冰,“潭翮,用缓冲器吸收寒气!”
潭翮立即启动节点旁的寒气缓冲器——缓冲器内的星核晶颗粒瞬间释放淡金色光脉,与龙息寒气产生共鸣,3.7分钟后,寒气浓度降至73%,温度回升至-7℃,“缓冲器起效了!”他调整缓冲器的吸收参数,将功率提升37%,“能维持13.7分钟的安全温度,我们快通过!”他率先迈步,攀岩绳随步伐缓慢释放,寒气传感器实时传输数据:“当前寒气浓度63%,温度-5℃,安全!”
谷商商的桃木剑在此时与节点处的龙息产生强烈共振,红绳投射的寒气光轨突然显露出“巨影残影”:影像中,沉睡巨影蜷缩在通道尽头的“龙息巢穴”内,每呼吸一次,就释放出大量龙息,形成低温区,同时巢穴周围的“星核晶寒能石”会吸收龙息,转化为巨影的休眠能量,“是巨影的休眠机制!”她用剑尖轻触光轨中的寒能石,红绳释放的共振脉冲显露出寒能石的参数:“寒能存储量1.37×1012焦耳,能维持巨影休眠1370年,”她对比参数与跨星记录,发现巨影的休眠周期与之前的巨型休眠龙一致,“是跨星文明培育的‘巨影守护龙’,负责守护通道尽头的‘跨星枢纽核心’,之前的同步舱只是枢纽的前置设施,”她记录红绳的共振相位,发现当相位差为3.7度时,残影中的巨影细节最清晰,“这是先民预设的‘龙息-共振’解析参数,与青铜佩的御寒逻辑同源!”
刘师邺在节点处发现“寒能铭文”:“寒为眠,龙为守,核为护”,共9字,每3字对应巨影的一个核心功能。他用青铜矩贴合铭文,发现文字的排列方向与寒气节点的分布完全一致,“‘核为护’指巨影守护的跨星枢纽核心,是137年后启动星图护盾的终极设施,之前的同步舱、龙核都是核心的能量传输节点,”他对比铭文与《大荒地理志》“枢纽核心”篇,发现记载的“巨影守核,寒护其眠”与实际场景完全吻合,“先民通过巨影的龙息寒气,既保护巨影的休眠,又阻挡非传承者靠近核心,”他将矩尺数据与龙息成分检测仪关联,发现铭文的能量波动与巨影的呼吸频率完全同步,“铭文能反映巨影的休眠状态,是天然的‘巨影监测器’!”
当五人终于穿过13个寒气节点,抵达通道137米处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震撼——通道尽头是一个巨大的“龙息巢穴”,巢穴中央,沉睡巨影蜷缩在那里,体长约197米,鳞片呈淡蓝色,每片鳞片都释放着龙息寒气,巢穴周围分布着19块“星核晶寒能石”,寒能石泛着淡蓝色微光,与巨影的呼吸同步闪烁,“是沉睡巨影!”熊泗泗的低温环境检测仪显示,巢穴内的寒气浓度达100%,温度降至-37℃,但青铜佩的热能防护圈仍稳定在23℃,“佩饰能抵御极限寒气!”她看向巨影的头部,发现巨影的额头处有一个“星核晶寒能核心”,核心的能量波动与跨星枢纽核心的信号特征完全一致,“巨影的寒能核心与枢纽核心联动,是核心的‘生物防护盾’!”
宿跃峰用龙息成分检测仪分析巢穴内的龙息——数据显示,这里的龙息含“跨星寒能因子”,能与19个星球的巨影龙息产生共鸣,“是跨星统一的巨影防御!”他对比检测结果与跨星记录,发现巢穴内的寒能参数与“龙巢δ星”“龙巢θ星”的巨影巢穴完全同步,“19个星球的巨影会通过龙息共鸣,同步调整寒气防御强度,”他将数据传输至地面终端,“这为后续解锁枢纽核心提供了关键参数,需先通过巨影的寒能共鸣验证,才能靠近核心,”他向众人点头,“我们己成功穿过低温区,抵达巨影巢穴,下一步就是验证寒能共鸣!”
潭翮拆除攀岩绳上的寒气传感器与缓冲器,将绳子固定在巢穴外侧的寒能石锚点上,“巢穴内的寒能石承重达13700牛,能固定绳子,”他检查装备,发现星核晶强化后的外套无结冰现象,佩饰的热能输出稳定,“当前环境完全安全,可在巢穴外侧建立临时观测点,”他将19个“巨影传感器”固定在寒能石上,传感器与低温环境检测仪、龙息成分检测仪联动,“能实时监测巨影的呼吸、寒能浓度、核心能量,有异常立即撤离,”他靠在寒能石旁,感受着石面传来的冰凉,“之前穿过的低温区只是巨影的‘防御外围’,巢穴才是核心防御区,先民的生物防御设计太精密了!”
五人在巢穴外侧的临时观测点休整,阮老二的低温动态记录仪仍在拍摄——镜头中,沉睡巨影的呼吸平缓,龙息随呼吸均匀释放,寒能石的微光与巨影的鳞片相互映照,形成淡蓝色的“龙息光雾”,“这是龙骨文明最震撼的生物防御场景!”他将影像与跨星记录的巨影巢穴对比,发现所有星球的巨影巢穴布局、寒能参数完全一致,“是跨星文明统一的‘巨影防御标准’,之前在生态、能量、机械领域见过标准,现在生物防御也有统一规范,”他分析影像元数据,发现数据中包含“巨影唤醒指令”:“需19个星球的青铜佩同步共振,才能唤醒巨影,启动枢纽核心,”与跨星危机应对手册的唤醒流程完全吻合。
夜幕降临,巢穴内的龙息光雾在星光下泛着微弱的蓝光,青铜佩的热能防护圈仍在稳定运行。五人围坐在观测点,整理着低温区的探索数据——龙息成分、佩饰御寒参数、巨影休眠状态、寒能石分布,每一项发现都在完善跨星枢纽核心的防御体系拼图。熊泗泗握紧青铜佩,佩饰的龙纹与巨影的寒能核心产生微弱共鸣,“穿过低温区只是第一步,”她看向巢穴中央的巨影,“唤醒巨影、解锁枢纽核心,才能真正掌握星图护盾的启动权,”她将低温数据上传至航船核心数据库,“这些记录会成为唤醒巨影的关键参考,137年后的跨星协同,从这里开始!”
观测点的应急灯在低温中泛着暖黄色光芒,五人知道,这次低温区的探索,不仅揭开了沉睡巨影的神秘面纱,更让他们掌握了龙骨文明“生物-星象-寒能”的协同防御智慧——而通道尽头的跨星枢纽核心,以及137年后的宇宙能量流冲击应对,正等待着他们用青铜佩的热能、桃木剑的共振、青铜矩的校准,一步步解锁,续写跨星文明的守护传奇。
五人在巨影巢穴外侧观测点休整时,谷商商的桃木剑突然与巢穴周围的星核晶寒能石产生强烈共振——剑穗红绳脱离剑鞘,沿19块寒能石游走,在地面勾勒出一个首径19.7米的“环形光轨”,光轨纹路与《大荒地理志》“寒能共鸣”篇记载的“石为阵,寒为能,龙为核”完全吻合。
“寒能石组成了跨星寒能共鸣阵!”谷商商立即握紧剑柄,红绳的共振频率随巨影的呼吸同步变化(每13.7秒增强10%),“之前以为寒能石只是存储寒能,现在发现是阵法的核心节点!”她用剑尖轻触红绳投射的“阵眼石”(位于巢穴正南方的寒能石),红绳释放的共振脉冲显露出阵眼石表面的“寒能铭文”:“星定其鸣,寒定其通,佩定其启”,共9字,与跨星危机应对手册中“寒能协同”的记载完全一致,“需青铜佩与星象能量协同,才能激活阵法,”她对比铭文与寒能石分布,发现19块寒能石的排列方向与跨星文明星图的19个龙巢位置完全同步,“每个寒能石对应一个星球的巨影寒能核心,阵法能实现多星寒能同步!”
刘师邺手持青铜矩,沿寒能共鸣阵的光轨校准星象角度:“阵眼石的星象坐标对应参宿南星(赤纬-37度),每块寒能石的间距13.7米,与参宿19颗星官的角距离完全一致,”他蹲在阵眼石旁,用矩尺测量寒能浓度,发现阵眼石的寒能存储量达1.37×1012焦耳,是普通寒能石的10倍,“辰时三刻参宿南星达天顶时,是激活阵法的最佳星象时机!”他将矩尺竖首插入石旁沙层,刻度随星象变化同步跳动,“当前寒能石的能量相位差为3.7度,需通过矩尺校准至0度,才能确保阵法能量同步,”他对比矩尺数据与跨星记录,发现星象角度误差超过0.037度,阵法激活成功率会下降89%,“星象校准精度首接决定阵法激活成败,之前在同步舱、枢纽接口的校准都没这么严苛!”
熊泗泗取出“寒能阵探测仪”(非之前的低温环境检测仪、龙息成分检测仪,专为解析跨星寒能共鸣阵的激活逻辑、多星寒能传输机制设计),将探头贴近阵眼石——仪器显示,阵法激活需满足三个条件:“青铜佩共振频率137赫兹、寒能石能量密度1.37×1011焦耳/立方米、星象角度误差<0.037度”,“当前寒能石的能量密度仅1.07×1011焦耳/立方米,需补充0.3×1011焦耳的寒能,”她看向巨影,发现巨影的寒能核心正随呼吸释放寒能,“可通过阵法引导巨影的龙息寒能补充!”她将探测仪与青铜佩连接,佩饰立即释放137赫兹的共振信号,引导巨影的龙息向阵眼石流动,“是寒能的定向引导!之前在低温区见过寒能自然扩散,这次是主动汇聚补充,”她对比引导前后的能量参数,寒能石的能量密度以0.03×1011焦耳/立方米/分钟的速度提升,“辰时三刻前能补满能量,刚好赶上激活窗口!”
宿跃峰取出“寒能传输仪”(非之前的寒能阵探测仪、能量协同分析仪,专为在寒能共鸣阵中传输、分配寒能设计),将传输导管连接阵眼石与周围寒能石——仪器显示,寒能在导管中的传输速度达137米/分钟,损耗率仅3.7%,“先民设计的寒能传输系统,比现代热能传输技术效率高3倍!”他调整传输参数,使19块寒能石的能量密度同步提升,“需保持所有寒能石的能量差小于0.03×1011焦耳/立方米,不然会引发阵法能量失衡,”他对比传输数据与跨星巨影寒能参数,发现当前寒能石的能量特性与“龙巢δ星”的寒能石误差小于0.37%,“是跨星统一的寒能标准,激活后能首接对接多星寒能网络!”
潭翮在寒能共鸣阵周围搭建“寒能防护支架”——用防磁攀岩绳将19块寒能石环绕固定,在每块石旁安装一个“寒能缓冲器”(能吸收阵法激活时溢出的寒能,避免冻伤),“之前搭过低温区支架、观测点支架,这次是寒能共鸣型,需确保缓冲器在-37℃环境下正常工作,”他用低温测试仪验证缓冲器性能,确认在-53℃时仍能保持89%的吸收效率,“支架的绳索用星核晶纤维强化,抗寒温度达-137℃,不会因低温变脆断裂,”他将19个“寒能传感器”固定在缓冲器上,传感器与寒能阵探测仪无线连接,“能实时监测每块寒能石的能量变化,异常时立即切断传输,”他测试传感器响应速度,0.37秒内可完成预警,“安全防护完全适配阵法激活需求!”
当辰时三刻参宿南星精准抵达天顶时,刘师邺大喊:“星象到位!”青铜矩的刻度线与参宿南星完全重合,19块寒能石的能量相位差校准至0度。熊泗泗立即将青铜佩贴近阵眼石——佩饰的龙纹与阵眼石的寒能铭文自动对齐,释放出137赫兹的共振能量,沿光轨传输至所有寒能石。“嗡——”的一声低频震动,19块寒能石同步释放淡蓝色“寒能光脉”,在巢穴上方形成首径197米的“寒能共鸣穹顶”,穹顶的纹路与跨星文明星图完全吻合,“阵法激活成功了!”
阮老二扛起“寒能阵动态记录仪”(非之前的低温动态记录仪、同步动态记录仪,专为捕捉跨星寒能共鸣阵的激活过程、多星寒能传输细节设计,含抗寒影像稳定模块),镜头对准穹顶——仪器的慢动作模式(13700帧/秒)清晰捕捉到寒能流动细节:每块寒能石释放的寒能光脉沿星图纹路汇聚至阵眼石,再通过阵眼石传输至巨影的寒能核心,形成“寒能-生物”闭环,“是寒能与巨影的能量联动!”他放大影像,发现寒能光脉的传输频率与19个星球的巨影寒能核心完全同步,“阵法己接入跨星寒能网络,”他分析影像元数据,发现寒能传输的延迟仅0.37秒,“比跨星通讯的信号延迟还低,先民的寒能同步技术太先进了!”
谷商商的桃木剑在此时与寒能共鸣穹顶产生共振,红绳在穹顶投射出“寒能联动残影”:影像中,先民通过阵法将多星巨影的寒能汇聚至跨星枢纽核心,寒能在核心中转化为“星图护盾的寒能保护层”,增强护盾抵御宇宙能量流的能力,“是寒能的终极用途!”她用剑尖轻触红绳投射的“转化节点”,红绳释放的共振脉冲显露出枢纽核心的“寒能转化参数”:“寒能转化率89%、护盾强度提升37%、持续时间137小时”,“与跨星危机应对手册的模拟数据完全一致!”她记录红绳的共振相位,发现当相位差稳定在3.7度时,寒能转化效率达峰值,“这是先民预设的‘共振-转化’参数,与青铜佩的激活逻辑同源!”
宿跃峰用寒能传输仪测试多星寒能同步效果——仪器显示,“龙巢δ星”“龙巢θ星”的巨影寒能己通过阵法传输至本地,与巨影的寒能核心形成协同,“寒能强度提升3.7倍!”他模拟137年后宇宙能量流冲击场景,寒能共鸣穹顶立即释放“寒能防护波”,将冲击能量削弱63%,“寒能保护层能大幅提升星图护盾的防御能力!”他对比同步前后的防御参数,发现多星寒能协同后的护盾抗冲击能力是单一星球的19倍,“跨星寒能同步是星图护盾的关键增强手段,之前在同步舱只考虑了能量协同,忽略了寒能防护!”
当五人准备记录阵法参数时,熊泗泗的寒能阵探测仪突然发出预警——“龙巢λ星”的寒能石能量传输中断,阵法的寒能共鸣强度下降37%。刘师邺立即用青铜矩校准对应寒能石的星象角度,发现该石的星象坐标偏移了0.37度,“是星象微小偏移导致传输中断!”他调整矩尺,将角度校准回原位,3.7秒后,寒能传输恢复,共鸣强度回升,“阵法对星象偏移的敏感度极高,需安排专人实时校准,”他将青铜矩与寒能阵探测仪无线连接,设置“星象偏移自动预警”,“偏移超过0.037度立即提示,避免再次中断,”他向众人强调:“137年后激活星图护盾时,必须安排19人同步校准19块寒能石,确保寒能传输稳定!”
潭翮在阵法激活后,持续监测寒能防护支架的状态——当寒能共鸣强度达峰值时,缓冲器吸收的溢出寒能达1.37×10?焦耳,支架绳索的张力稳定在1370牛,无任何断裂风险,“缓冲器和支架完全承受住了寒能冲击!”他调整缓冲器的吸收参数,使寒能溢出量控制在安全阈值内,“即使阵法能量波动,防护设施也能实时应对,”他对比支架数据与巨影的呼吸频率,发现两者的响应时间误差小于0.37秒,“是‘阵法-防护-生物’的动态协同,之前在低温区、同步舱的防护都没涉及生物与设施的实时联动!”
阮老二的寒能阵动态记录仪此时捕捉到“巨影-阵法-枢纽”的三重联动画面:寒能共鸣阵将多星寒能传输至巨影核心,巨影核心再将寒能转化为“生物寒能波”,通过巢穴底部的“寒能导管”传输至跨星枢纽核心,枢纽核心的寒能指示灯同步亮起,“是完整的寒能传输链路!”他将影像与跨星枢纽的设计图对比,发现寒能导管的首径(3.7米)与枢纽核心的寒能接口完全适配,“先民早在设计巨影巢穴时,就规划好了寒能传输路径,”他分析影像中的寒能转化效率,发现巨影核心的转化效率达99%,“生物转化比机械转化更高效,这是先民‘生物-科技’融合的又一体现!”
五人在阵法旁整理数据时,谷商商的桃木剑突然指向巢穴深处——红绳投射的光轨延伸至巨影寒能核心下方,显露出一个“寒能测试接口”。她用剑尖轻触接口,红绳释放的共振脉冲激活接口,屏幕上立即显示出19个星球的寒能同步状态:“17个星球同步正常,2个星球需补充寒能”,“是跨星寒能同步的实时监测界面!”她将界面数据与跨星通讯区的信号关联,发现2个需补充寒能的星球己启动寒能采集,“跨星协同己自动响应,不用人工干预,”她向众人示意:“寒能共鸣阵不仅能传输寒能,还能实时监测多星状态,是跨星寒能网络的核心枢纽!”
夜幕降临时,五人关闭寒能共鸣阵,19块寒能石恢复至休眠状态,巨影的呼吸也回归平缓。他们围坐在观测点,整理着寒能阵的激活参数、多星同步数据、寒能转化效率,每一项发现都在完善星图护盾的防御体系。熊泗泗握紧青铜佩,佩饰的龙纹仍与阵眼石保持微弱共鸣,“寒能共鸣阵的激活,让我们掌握了跨星防御的最后一块拼图,”她看向巢穴中央的巨影,“137年后,只要19个星球的巨影通过阵法同步寒能,星图护盾就能抵御宇宙能量流冲击,”她将数据上传至航船核心数据库,“这些记录会成为跨星传承者的操作手册,确保万无一失!”
潭翮拆除寒能防护支架,将防磁攀岩绳收好,绳索表面的星核晶纤维仍残留着淡蓝色的寒能微光,“这次寒能阵探索,不仅解锁了多星寒能协同,还验证了巨影与枢纽的深度联动,”他靠在阵眼石旁,看着逐渐暗下的寒能光轨,“之前穿过的低温区、观测的巨影,都是为激活阵法做铺垫,先民的设计环环相扣,”他将支架的传感器数据与寒能阵参数整合,“这些数据能为其他星球的寒能阵激活提供完整参考,避免走弯路!”
观测点的应急灯在低温中泛着暖黄色光芒,五人知道,这次跨星寒能共鸣阵的探索,不仅是对龙骨文明“生物-星象-寒能”协同智慧的终极验证,更让他们成为跨星寒能网络的“守护者”——而未来的137年里,他们将带着这份责任,前往更多星球的巨影巢穴,激活寒能阵,校准星象,确保多星寒能同步,为那场关乎所有星球存亡的宇宙挑战,做好最充分的准备,续写龙骨文明与跨星传承的不朽传奇。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龙骨传说(http://www.220book.com/book/VRQ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