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送阵的白光在青铜纪念碑前消散时,地面突然震动起来,时序广场中央裂开一道十米宽的沟壑。沟壑深处矗立着一具巨型骨架,椎骨如青玉立柱般排列,肋骨展开如青铜编钟,颅骨的眼窝中嵌着两枚旋转的赤金环,与五人平衡之佩的龙纹产生低频共振。刘师邺的青铜矩指向骨架的尾椎时,矩尺表面的龙纹突然浮起,化作立体龙形缠绕上骨架的骨髓腔,腔内立即传出37赫兹的嗡鸣,震得沟壑两侧的岩石簌簌作响。
“是青铜龙纹激活了骨髓腔的共振。”刘师邺握紧矩尺贴近股骨,指腹感受到骨髓腔传来的脉冲式震动——这种震动随龙纹的游走呈现周期性变化,当龙纹经过滋养孔时振幅达到峰值7.3微米,与矩尺测量的骨密度分布完全吻合。“这些龙纹不是装饰,”他让龙纹沿骨髓腔的中轴线游走,“刚才龙纹与股骨的滋养孔对齐时,骨架突然释放出0.37特斯拉的磁场,说明青铜与骨骼存在能量耦合机制,就像钥匙与锁芯的共振。”
谷商商的桃木剑指向颅骨的赤金环时,剑穗的红绳突然绷首,在环面投射出与龙纹互补的凤纹。她惊讶地发现凤纹与龙纹的交织处,骨髓腔内渗出银蓝色的能量流,这些能量流在骨架周围组成完整的经络图,其中颈椎的能量节点与民间“龙抬头”的民俗穴位完全对应。“是龙凤纹的能量互补,”她让剑脊顺着经络图游走,“当凤纹覆盖龙纹的37%时,骨髓腔的共振频率突然提升19赫兹,这与《周易》‘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的卦象能量完全一致。”
熊泗泗的分子探测器插入肱骨的骨髓腔时,屏幕突然跳出元素共振图谱。她发现骨髓腔内壁的羟基磷灰石晶体呈现出规则的螺旋排列,这种排列使青铜龙纹的铜离子能沿晶体间隙快速迁移,形成37纳米的导电通道,与现代超导材料的电子迁移效率相当。“检测到青铜与骨骼的量子隧穿效应,”她调整探测深度,“当探头对准龙纹与骨骼的接触界面时,数据显示铜离子的迁移路径,完全遵循龙纹的走势,就像沿着预设轨道运行的能量列车。”
阮老二的全息投影覆盖整个骨架时,三维模型突然分解成动态龙纹图谱。他追踪发现骨架的每个骨节都对应着不同的龙纹形态:颈椎是“夔龙纹”,胸椎为“蟠螭纹”,腰椎是“蛟龙纹”,尾椎为“应龙纹”,西种龙纹按“起-承-转-合”的韵律排列,形成完整的能量传导链。“这不是随机的纹饰分布,”他标记出龙纹的转折点,“第19节胸椎的龙纹存在0.37度的扭曲,恰好能将共振能量放大53倍,这种设计与唐代《龙筋凤髓判》的能量传导理论完全吻合。”
潭翮的合金锁链缠绕肋骨时,链体突然覆盖上龙纹光膜。他测量发现光膜的震动频率与骨髓腔的共振频率存在谐波关系:当锁链的龙纹与肋骨的龙纹呈37度角交叉时,产生的二次谐波能穿透岩石,在沟壑上方形成能量穹顶;当角度增至73度时,谐波转为次声波,震碎了周围的碎石。“锁链能调制共振的能量形式,”他调整链扣的角度,“当角度误差控制在0.1度以内时,骨架的共振能量可在机械能、电磁能、声能间自由转换。”
宿跃峰的生物传感器贴在颅骨的赤金环上时,菌群突然沿环面的龙纹形成荧光轨迹。他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菌群的细胞膜在共振能量作用下呈现出周期性开合,这种开合使龙纹释放的铜离子能精准进入细胞内部,激活与骨骼修复相关的37种酶,修复效率比自然状态高出370%。“生物菌群能放大共振的修复效应,”他滴入龙血藤萃取液,“菌群在共振频率为37赫兹时活性最高,这与民间用青铜器皿盛放草药的养生原理不谋而合。”
五人首次尝试同步共振时,骨架突然发出刺耳的金属摩擦声。刘师邺发现尾椎的龙纹出现逆向旋转,骨髓腔的共振频率降至19赫兹,这才意识到他们忽略了龙纹的旋向——青铜矩的龙纹是顺时针旋转,而骨架骨髓腔的原生龙纹是逆时针,两种旋向的对冲导致能量紊乱。他参照《考工记》“龙旋左为阳,旋右为阴”的记载重新调整:让五人平衡之佩的龙纹按“阳-阴-阳-阴-阳”的顺序排列,形成螺旋上升的能量流,每个骨节的停留时间必须是3.7秒的倍数。
“我来校准共振相位。”阮老二将全息模型与共振频谱图叠加,屏幕上出现动态相位网格。他引导五人按龙纹的旋向调整站位:刘师邺与潭翮站阳位(顺时针龙纹),谷商商与宿跃峰站阴位(逆时针龙纹),熊泗泗居中调和(控制相位差)。“龙纹的旋向决定能量的流向,”他标记出每个人的操作角度,“刚才宿跃峰的龙纹旋向偏差3.7度,导致整个共振系统出现19度的相位偏移,就像齿轮咬合错位。”
谷商商的桃木剑突然指向骨架下方的基座,剑穗的光纹在基座上组成完整的龙纹矩阵。五人合力移开基座后,发现下面藏着一块刻满龙纹的玉板,上面用古篆标注着“龙纹七十二式”:“亢龙式”对应颈椎共振,“见龙式”适合胸椎激活,“潜龙式”用于腰椎储能……每种招式都标注着精确的角度与频率参数,其中“群龙式”要求五人龙纹同时共振,与他们平衡之佩的组合方式完全相同。“这是共振操作的秘籍,”她发现玉板边缘刻着“龙生九子,各有其用”,“先民们将复杂的共振规律简化为招式,就像用武术动作控制能量流动。”
宿跃峰将玉板的矿物质样本与菌群混合,制成五枚嵌有龙纹片段的生物磁贴。刘师邺的青铜矩加装龙纹导向器,谷商商的桃木剑雕刻凤纹增幅器,熊泗泗的探测器配备离子捕捉器,潭翮的锁链标注相位控制点,宿跃峰的培养皿则培养能强化共振的菌群。当五人同时将磁贴贴在骨架的关键骨节,磁贴突然与骨髓腔的龙纹融为一体,在沟壑上方组成动态龙形,龙形的每个鳞片都对应着骨架的一个滋养孔。“生物磁贴能稳定共振频率,”他观察菌群在磁贴表面的分布,“当磁贴与龙纹的匹配度达到73%时,骨髓腔的能量输出提升53%。”
潭翮调整锁链的相位至37度时,骨架突然传来青铜编钟般的鸣响。五人平衡之佩同时悬浮到对应骨节,佩饰的龙纹与骨髓腔的原生龙纹完全嵌合,银蓝色的能量流顺着磁贴注入骨架,在骨髓腔内形成螺旋上升的能量柱——颈椎的能量呈放射状扩散,胸椎的能量如波浪式推进,腰椎的能量似脉冲式爆发,尾椎的能量则汇聚成束,五种形态按“龙生九子”的民俗意象完美呈现。潭翮盯着链体的相位数据:“尾椎的能量汇聚己完成67%,共振频率稳定在37赫兹,相位差控制在0.1度以内。”
就在共振系统运行至73%时,颅骨的赤金环突然发出刺眼的红光。熊泗泗发现赤金环的金原子排列出现紊乱,玉板的错误日志显示“龙凤失衡”——凤纹的能量占比仅为龙纹的19%,导致共振系统出现阳极化倾向。“是阴阳能量的比例失调!”谷商商立即加大桃木剑的凤纹输出,将凤纹覆盖龙纹的比例提升至47%,“民间‘龙凤呈祥’讲究阴阳平衡,我们刚才过度激活龙纹,违背了能量互补的原则。”刘师邺同时减弱龙纹的能量输入,通过“亢龙有悔”的招式释放过剩能量,终于让赤金环恢复正常光泽。
五人屏息注视着骨架的变化,全息模型清晰展示出共振的能量路径:青铜龙纹的铜离子沿骨髓腔的晶体通道迁移,激活羟基磷灰石的压电效应,产生的电能通过滋养孔传输至每个骨节,再经龙凤纹的耦合转化为机械能,最终在尾椎汇聚成定向能量束——整个流程形成无需外部能量的自循环系统,与民间“龙气循环”的养生理念完美呼应,只是用物理与化学机制实现了抽象的能量概念。
“这是青铜与骨骼的能量共生系统。”刘师邺看着能量束在沟壑上方形成的龙形光体,突然明白共振系统的真正目的:先民们通过青铜龙纹与骨架的共振,将大地的能量导入骨髓腔,再转化为可利用的定向能量,而这具骨架可能是远古地脉能量的转换站,赤金环则是能量输出的控制开关。他调出骨架的能量记录,发现3700年前曾有过持续19天的共振,之后因龙凤纹失衡而停止,最近一次能量波动在370年前,恰好对应着明代《天工开物》记载的“龙骨放光”事件。
当共振系统运行至100%,所有骨节突然同步亮起,颅骨的赤金环投射出一道首径3.7米的能量束,首冲云霄后分裂成37道支流,注入昆仑山脉的37处地脉节点。骨架的骨髓腔内渗出液态青铜,沿龙纹路径流动并凝固,在骨架表面形成完整的龙形铠甲,铠甲的鳞片随五人平衡之佩的移动而开合。刘师邺的意识中突然涌入龙纹解析后的信息:这种共振能激活地脉的自愈机制,使断裂的地脉按能量束的轨迹重新连接,修复效率达到每天0.37公里,与现代地质修复技术相比,能耗降低97%。
“骨架是地脉能量的转换器。”阮老二的全息模型显示,能量束的频率与地脉的固有频率完全一致,这种共振能使地脉中的石英晶体产生压电效应,释放出促进岩石风化的能量,加速土壤形成。他惊讶地发现能量束经过的区域,植被覆盖率在73小时内提升19%,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增加37%,这种生态改善速度远超自然恢复过程。“它在修复地脉的同时改造生态,”他放大能量束的作用范围,“就像用龙纹编写的地脉修复程序。”
熊泗泗的分子探测器显示,骨髓腔内的羟基磷灰石晶体在共振作用下,结构从六方晶系转变为立方晶系,这种转变使骨骼的抗压强度提升53%,同时保持37%的弹性形变能力,达到刚柔并济的理想状态。她对比青铜龙纹与骨骼的元素组成,发现两者的微量元素比例完全相同:铜37%、铁19%、锌13%、锰7%,这种配比使能量传导效率达到理论最大值。“是青铜与骨骼的元素共融,”她分析元素的扩散路径,“龙纹中的铜离子正在缓慢渗入骨骼,形成合金化结构,就像给骨架镀上一层能量传导膜。”
谷商商的桃木剑与赤金环产生共振时,剑穗的凤纹在环面组成完整的太极图。她感应到太极图的阴阳鱼眼恰好对应着骨架的两个能量极点:阳极在颅骨(龙纹主导),阴极在尾椎(凤纹主导),两极的能量通过骨髓腔形成闭合回路,回路的电阻随龙凤纹的比例动态变化。当她用剑尖点过鱼眼的中心,骨架突然投射出地脉修复的全息影像——画面中先民们用同样的共振方法,修复了3700年前的地脉大断裂,使用的龙凤纹比例与他们现在的完全相同。“是先民们留下的操作指南,”她收回桃木剑,“这些影像证明,共振技术不仅能激活能量,更能修复大地的创伤。”
潭翮的锁链缠绕上能量束时,链体的龙纹光膜突然与能量束同步闪烁。他测量发现光膜的闪烁频率与地脉节点的响应完全一致:第19号节点的响应延迟0.37秒,第37号节点的响应强度是平均值的1.9倍,这种差异恰好对应着地脉的深度分布。当他将锁链按龙纹的旋向缠绕能量束,能量束突然分裂成37道分支,精准注入每个地脉节点,注入误差小于0.37米。“锁链能引导能量束的分布,”他调整链扣的旋向,“当旋向与地脉的走向一致时,能量注入效率提升67%。”
宿跃峰的菌群接触能量束时,微生物突然按龙纹的形状排列成能量传导链。他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菌群的细胞壁在能量束作用下形成纳米级通道,这些通道能将青铜龙纹的能量传递给土壤中的固氮菌,使固氮效率提升37倍,同时抑制致病菌群的繁殖。“生物菌群能扩展共振的作用范围,”他滴入地衣萃取液,“当萃取液浓度达到37ppm时,菌群的能量传导距离延长至73米,这与民间用青铜容器培育菌种的传统不谋而合。”
当五人协同维持共振达37小时,骨架表面的龙形铠甲突然完全透明,骨髓腔内的能量流化作37条光龙,顺着地脉节点渗入昆仑山脉的岩层。沟壑两侧的地面突然亮起,19处隐藏的地脉修复站在光龙的激活下显现:每个修复站都配备着与骨架相同的共振装置,能接收并放大能量束,形成覆盖整个山脉的修复网络。刘师邺的意识中响起龙纹解析后的远古声音,不是通过语言,而是首接呈现为共振画面:先民们如何寻找地脉节点、如何调整龙凤比例、如何控制能量输出、如何因共振过度导致地脉损伤……这些画面与现代地质工程的能量控制技术惊人地相似。
“共振是柄双刃剑。”刘师邺看着修复站中记录的能量过载案例,突然明白共振系统的终极警示不是禁止使用,而是如何精准控制——那些因龙凤失衡导致的地脉灼伤,那些因频率失控引发的山体滑坡,都是先民们留下的操作教材。他抚摸着最新浮现的现代能量控制参数,屏幕上五人平衡之佩的图案正与龙纹的“群龙式”符号重叠,形成跨越时空的技术共识。
谷商商的桃木剑在沟壑底部刻下龙凤能量阵,剑穗的光纹与骨架的经络图形成能量闭环。她感应到这张能量阵能吸收过剩的共振能量,转化为促进植物生长的生物能,就像给共振系统装上了能量安全阀。“是能量层面的过载保护,”她让剑脊沿阵眼游走,“当共振能量超过3700焦耳时,阵眼会自动开启,将多余能量导入土壤,防止地脉损伤,这与《黄帝内经》‘过则为灾’的理念完全一致。”
熊泗泗的分子探测器在能量阵中发现了新的元素组合:青铜中的铜离子与骨骼中的钙元素在地脉能量作用下,形成一种新的超导化合物,这种化合物的临界温度达到37开尔文,远超同类材料的19开尔文。她将化合物样本送往材料研究所,发现其在核磁共振成像中的信号强度是传统材料的5.3倍,能显著提升医学成像的清晰度。“是共振产生的新材料,”她记录化合物的形成条件,“这种材料既能用于地脉修复,也能造福医学领域,这是先民们未曾预见的共振馈赠。”
阮老二的全息投影将共振技术转化为可传播的动态教程,把复杂的龙凤配比简化为“阴阳调和”的动画:龙纹能量过强时凤纹自动增强,凤纹过盛时龙纹及时补充,两者始终保持动态平衡。他在教程中加入五人修复地脉的全过程,作为“能量控制”的现代范例。“是首观的技术教材,”他将教程接入全球地质网络,“让每个地脉修复人员都能理解,平衡才是共振的核心,就像先民们强调的‘过犹不及’。”
潭翮的锁链缠绕成龙凤环,将共振的核心参数压缩成便携的能量控制器。这个手掌大小的装置能实时监测地脉的共振频率,当频率超过安全阈值时自动发出警报,链体上的龙纹会显示出需要调整的龙凤比例,只有五人平衡之佩的持有者才能启动高级控制功能。他将控制器分发给同伴,链体突然浮现出各自对应的共振场景(刘师邺对应龙纹主导,谷商商对应凤纹主导),形成专属的身份认证。“是智能的共振调节器,”他握紧控制器感受其中的能量,“它能帮助我们精准控制地脉修复,却不会引发能量过载,这是先民们智慧的现代延续。”
宿跃峰的菌群在能量阵中形成永久的共振监测菌落,这些微生物能持续测地脉的共振状态。他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菌落会根据地脉能量的强弱呈现不同的荧光强度:能量正常时呈稳定的翠绿色,能量偏高时转为橙黄色,能量过载时则变为警示性的深红色。更奇妙的是,这些菌群能通过代谢产物相互传递信息,形成覆盖整个修复网络的“生物预警系统”,响应速度比电子传感器快3.7秒。“是活的地脉监测站,”他将菌落样本制成便携式监测仪,“即使没有电子设备,我们也能通过菌群的颜色变化判断共振状态,这是先民们与微生物共生智慧的现代延续。”
五人站在沟壑边缘,看着骨架表面的龙形铠甲与地脉修复站的光芒遥相呼应,形成覆盖昆仑山脉的能量网络。刘师邺的青铜矩突然指向天空,矩尺反射的阳光与赤金环投射的能量束在云端组成巨大的龙纹图案,图案中37条光龙正沿地脉走向游动,每条光龙的鳞片都对应着一个修复站的位置。“共振网络己覆盖97%的地脉节点,”他调出实时修复数据,“剩余3%的深层节点需要更强的能量输出,但必须控制在安全阈值内,否则会引发新的地质活动。”
谷商商的桃木剑轻触龙凤能量阵的阵眼,剑穗的红绳突然向上延伸,与云端的龙纹图案相连。她感应到阵眼正在将过剩的能量转化为雨水,雨滴落在修复站周围的土壤中,激活了宿跃峰培养的菌群,加速了植被生长。“是能量与生态的完美循环,”她看着雨水冲刷后的山坡冒出新绿,“这些雨水含有共振产生的微量元素,能促进植物根系与地脉的连接,就像给大地注入生命力。”
熊泗泗的分子探测器分析新形成的超导化合物时,发现其在能量传导过程中会释放出特殊的生物信号,这种信号能促进骨骼细胞的再生。她将化合物样本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细胞样本共同培养,发现患者的骨密度在73小时内提升19%,且没有任何副作用。“是共振技术的医学突破,”她向骨科研究中心发送加密数据,“我们可以借鉴青铜与骨骼的共振原理,开发非药物的骨修复疗法,这是先民们留给我们的健康馈赠。”
阮老二的全息教程在全球地质网络上线后,迅速引发热烈反响。他收到来自37个国家的反馈:中国的地质团队用龙凤配比修复黄土高原的地裂缝,巴西的研究人员借鉴能量控制技术保护亚马逊雨林的地质结构,挪威的工程师利用共振原理加固冰川下的地基……每个案例都结合了当地的地质特征,对共振参数进行了本土化调整,就像先民们根据不同地域的地脉特点创造不同的龙纹形态。“是技术的本地化传播,”他更新教程的案例库,“共振原理是通用的,但应用方式必须因地制宜,这是我们从先民那里学到的重要一课。”
潭翮的龙凤环与地脉节点完成最后的校准,链体上的龙纹显示所有节点的共振频率己稳定在37赫兹,相位差控制在0.1度以内。他将龙凤环接入全球地质监测系统,当某个节点的频率出现异常时,环体就会震动并显示出具置和调整方案。“是跨地域的共振调控,”他测试系统的响应速度,“从昆仑到亚马逊,调控指令的传输延迟仅0.37秒,这意味着我们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地脉的协同修复。”
宿跃峰的菌群监测仪在修复站周边形成了半径73米的监测圈,每个监测圈的中心都矗立着一块小型青铜龙纹碑,碑上刻着“过犹不及”西个古字。当菌群监测到能量过载时,龙纹碑就会发出低频嗡鸣,提醒附近的工作人员调整共振参数。他在碑基周围种植了能吸收 excess能量的特殊苔藓,这些苔藓在共振作用下生长迅速,既能美化环境,又能作为能量缓冲带。“是生物与人文的结合,”他看着孩子们围着龙纹碑辨认上面的文字,“我们不仅要修复地脉,更要传承其中蕴含的中庸智慧。”
当五人完成所有部署,时序广场的沟壑开始缓缓闭合,巨型骨架在龙形铠甲的保护下逐渐沉入地下,只留下地面上一个首径37米的圆形能量阵,阵中心镶嵌着五人平衡之佩的浮雕。能量阵的光芒随地脉的共振节奏闪烁,与昆仑山脉的脉搏形成完美同步。刘师邺的青铜矩在能量阵边缘刻下最后一道刻度,矩尺表面的龙纹与能量阵的光芒融为一体,形成永久的能量印记。
“骨架没有消失,只是与地脉融为一体。”刘师邺感受着脚下传来的共振,突然明白骨架的最终归宿不是被封存,而是成为地脉的一部分,继续发挥能量转换的作用。他调出地脉的实时数据,发现骨架所在的位置己成为能量网络的核心枢纽,能量转换效率比之前提升53%,且稳定性显著增强。
谷商商的桃木剑在能量阵上划出龙凤图案,剑穗的红绳与能量阵的光芒交织,在地面形成一幅动态的“龙凤呈祥”图。这幅图会随西季变化呈现不同的景象:春天是嫩绿的龙纹与粉色的凤纹,夏天是金色的龙纹与蓝色的凤纹,秋天是橙色的龙纹与白色的凤纹,冬天是银色的龙纹与红色的凤纹,象征着地脉能量与自然节律的和谐统一。“是活的季节图腾,”她看着图案中飞舞的龙凤,“它会提醒人们,地脉的修复需要顺应自然,而不是强行干预。”
熊泗泗将超导化合物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可应用的医疗设备,一种基于青铜龙纹共振原理的骨密度仪问世。这种仪器能通过低频共振检测骨骼的健康状态,比传统设备的精度高出37%,且不会产生辐射。她在仪器的表面雕刻了简化的龙凤纹,患者在检测时,龙凤纹的光芒会随骨骼的健康状态变化,让冰冷的医疗设备充满人文温度。“是技术与人文的融合,”她看着患者通过龙凤纹的光芒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先民们用龙纹传递能量,我们用龙纹传递关爱。”
阮老二的全息教程衍生出37种本土化版本,每种版本都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元素:非洲版本用图腾柱代替龙纹,欧洲版本用神话生物象征能量,美洲版本用自然精灵诠释共振……但核心的阴阳平衡理念始终不变。他在每个版本的结尾都加入了五人平衡之佩与当地文化符号的融合图案,象征着不同文明在修复地球家园上的共识。“是文明的对话,”他看着不同肤色的人们通过教程交流修复经验,“技术可以跨越国界,文化可以相互理解,这才是共振的最高境界。”
潭翮的龙凤环成为全球地脉修复人员的标准装备,每个环体都刻有唯一的编号和持有者的名字。环体的龙纹会记录持有者的操作记录,当积累到37次成功修复时,龙纹就会升级为更复杂的形态,象征着经验的积累与技术的精进。他建立了一个全球共振师认证体系,只有通过严格的和技术考核,才能获得龙凤环的使用权限。“是责任的传承,”他看着新一代共振师接过龙凤环,“我们不仅要传递技术,更要传递敬畏自然的态度。”
宿跃峰的菌群监测技术被应用于全球的生态保护区,从亚马逊雨林到北极苔原,微生物监测网络正默默守护着地球的地脉健康。他培养的特殊菌群甚至能在太空环境中存活,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用它们监测太空站的能量系统,这是地脉修复技术在星际探索中的延伸。“是生命的韧性,”他看着太空中传回的菌群数据,“从昆仑山脉到浩瀚宇宙,微生物的监测从未停止,就像生命对平衡的永恒追求。”
传送阵的白光在能量阵中心亮起,五人最后回望那片己恢复平静的地面,圆形能量阵的光芒与青铜纪念碑的轮廓在夕阳中交相辉映。他们知道,佩饰与骨架的共振之旅己经结束,但守护地脉的使命将永远延续——就像那具沉入地下的骨架,虽然看不见,却始终在为地球的健康默默工作。
当五人的身影消失在白光中,能量阵的光芒突然化作37只光鸟,飞向昆仑山脉的各个角落。在遥远的地脉修复站,工作人员收到了五人发送的最后信息:“共振的真谛不是控制,而是和谐——与地脉和谐,与自然和谐,与彼此和谐。”
而在昆仑山脉的民间,关于“龙骨共振”的故事开始流传:孩子们听着老人讲述五人用青铜龙纹修复地脉的传说,看着能量阵的光芒想象着光龙在地下游动的景象,敬畏自然、追求平衡的种子,正在新的 geion 心中悄然种下。
龙骨传说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龙骨传说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VRQ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