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送阵的白光散去时,五人发现自己站在昆仑实验室的中央控制室。三十七个球形仪器悬浮在穹顶,表面流淌着青铜色的符号流,这些符号在仪器间形成动态网络,与五人平衡之佩的透明光纹产生共振。刘师邺的目光被控制台中央的菱形装置吸引——装置表面刻着的“文”字甲骨文正在缓慢旋转,笔画间渗出的银蓝色光雾组成与计算机代码相似的序列,其中反复出现的“0”“1”符号竟以甲骨文的“阴”“阳”二字替代。
“是史前的符号编程语言。”刘师邺戴上青铜指套触碰装置,指尖传来电流般的麻感。他惊讶地发现“文”字的竖画突然延长,在控制台投射出虚拟键盘,每个按键都是变形的甲骨文:“日”对应输入指令,“月”负责存储,“水”调控数据流,“火”执行运算,“土”则是系统核心。“这些符号不是单纯的文字,”他按“日”键调出菜单,屏幕上浮现的代码流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存在37处字形重合,“这是套以甲骨文为基础的编程语言,比现代二进制早了三千多年。”
熊泗泗的量子解码器连接装置时,屏幕突然跳出三维符号模型。她发现每个甲骨文符号都对应着特定的量子态:“阴”字呈现叠加态,“阳”字是纠缠态,“气”字表现为量子隧穿效应,这些状态的组合规律与刘师邺调出的代码流完全同步。“检测到符号的量子编码特征,”她放大“水”字的原子结构,“刚才解析‘火’字符号时,数据突然显露出37种量子跃迁路径,每种路径都对应着不同的运算结果。”
阮老二的全息投影扫描球形仪器时,符号流突然在空气中组成立体算法。他追踪发现这些算法按功能分为五类:刘师邺破解的“文”系统负责符号生成,熊泗泗对应的“数”系统处理量子运算,谷商商接触的“象”系统转化视觉信息,潭翮感应的“器”系统控制硬件驱动,宿跃峰研究的“生”系统则管理生物能源。“这种分类与《周髀算经》的数理体系同源,”他标记出符号间的逻辑链,“但算法复杂度远超商周时期的认知水平,其中‘生’系统的自迭代频率达到每秒73次。”
谷商商的桃木剑指向最左侧的球形仪器,剑穗突然缠上表面的“象”字符号。她惊讶地发现剑身映出的符号正在分解重组,当剑尖按“日-月-星”的顺序点过符号流,仪器突然投射出动态影像——画面中先民们用甲骨文符号操控地脉仪器,其中段操作流程与五人激活魂核的步骤完全相同,只是用“山”“川”符号替代了现代坐标。“桃木能解码符号的视觉信息,”她让剑脊顺着影像中的符号轨迹游走,“刚才按符号的书写顺序挥动时,仪器突然输出37帧地脉图谱,与我们的观测数据完全吻合。”
潭翮的合金锁链连接球形仪器群时,链体突然覆盖上符号光膜。他测量发现,光膜上的符号密度与仪器的能量输出成正比:“器”系统的符号排列最密集,每平方厘米包含37个基础符号,形成类似电路的驱动指令;“文”系统的符号则呈放射状分布,像代码的核心框架。当他将锁链按符号流向缠绕,仪器群突然同步亮起,输出的能量流在控制室中央组成甲骨文“动”字,与五人平衡之佩的共振频率形成完美谐波。“锁链能传导符号的驱动信号,”他调整链扣的符号对接角度,“当符号匹配度超过73%时,仪器的响应速度提升53%。”
宿跃峰的生物传感器贴近“生”系统仪器时,菌群突然按符号形状排列。他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微生物在仪器表面形成符号菌落:“阴”字菌落呈螺旋状,“阳”字为网格状,“生”字则是分叉的树枝形态,三种形态的菌群通过分泌物交换信息,构成与仪器符号流相同的通信协议。“生物菌群能模拟符号运算,”他滴入龙血藤萃取液,“菌群在‘生’字符号处的代谢效率提升370%,说明这个符号是生物能源的激活指令。”
五人首次尝试运行符号程序时,控制台突然喷出红色警告符。刘师邺发现“土”字核心符号出现闪烁,调出的错误日志显示“生”系统的符号参数不匹配——宿跃峰的菌群符号与仪器预设的“生”字存在0.37毫米的字形偏差。“是符号的书写规范问题,”他比对殷墟甲骨的“生”字写法,“史前编程语言对符号的笔画角度要求精确到0.1度,我们现代的甲骨文临摹存在系统性误差。”
“我来建立符号校准模型。”阮老二将全息投影与殷墟拓片库连接,屏幕上出现动态校正网格。他引导五人按标准字形调整操作:“‘生’字的竖画需向右倾斜3.7度,横画要与竖画形成73度夹角,这是仪器能识别的临界值。”熊泗泗同时启动量子解码器的同步功能,仪器发出的提示音按符号的笔画顺序响起,确保五人操作与标准字形完全吻合。
谷商商的桃木剑突然指向控制室角落的石壁,剑穗的摆动轨迹与符号流形成互补。五人合力凿开岩层,露出幅巨型符号壁画——上面刻着37组甲骨文符号组合,每组都由五个功能符号构成,其中组“文-数-象-器-生”的排列顺序,与球形仪器群的布局完全一致。“壁画记录着符号系统的基础语法,”她发现壁画边缘刻着“书同文,算同理”六字,“这些符号组合不是随机的,而是遵循特定的语法规则,就像编程语言的语句结构。”
宿跃峰将龙血藤粉末与符号菌落混合,制成五枚嵌有标准符号的生物媒介。刘师邺的青铜指套蚀刻了“文”系统符号,熊泗泗的解码器加装“数”符号探针,谷商商的桃木剑雕刻“象”符号纹路,潭翮的锁链标注“器”符号节点,宿跃峰的培养皿则培养“生”符号菌群。当五人同时将媒介按壁画方位摆放,媒介突然与球形仪器的符号流连接,在控制台表面形成五色符号池,池中的符号组合与仪器的核心算法完全相同。“生物媒介能提升符号识别率,”他观察菌群在“生”符号池中的反应,“当媒介与仪器符号的匹配度达到97%时,系统的运算错误率下降至0.37%。”
潭翮调整锁链的符号对接角度至73度时,控制室突然传来仪器启动的嗡鸣。五人平衡之佩同时悬浮到对应球形仪器前,佩饰表面的透明光纹与仪器符号流完全嵌合,银蓝色的符号代码顺着佩饰注入五人意识,在脑海中形成可交互的虚拟界面——刘师邺的界面显示符号生成器,熊泗泗的是量子运算模块,谷商商的为影像解码器,潭翮的是硬件驱动面板,宿跃峰的则是生物能源控制器。潭翮盯着面板上跳动的符号参数:“‘器’系统己启动37%,驱动指令的符号校验通过,能量输出稳定在730单位/秒。”
就在符号程序运行至53%时,“生”系统仪器突然发出警报。宿跃峰发现菌群符号的代谢产物出现异常,仪器的错误日志显示“能量转化率低于阈值”。“是生物符号的活性不足!”他快速注入龙血藤萃取液,“菌群在持续运算中会逐渐失活,必须每37秒补充次活性物质。”熊泗泗同时调整“数”系统的量子参数,将符号运算的能耗降低19%,为“生”系统争取到足够的调整时间。
五人屏息注视着符号程序的进度条,控制台顶部的球形仪器突然投射出三维地脉模型。模型中流动的符号流清晰展示着程序的运行轨迹:“文”系统生成的探测符号沿地脉扩散,“数”系统计算出能量节点的精确坐标,“象”系统将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影像,“器”系统驱动仪器执行调整指令,“生”系统则提供持续的生物能源——整个流程形成完美闭环,与现代计算机的运行原理异曲同工,只是用甲骨文符号替代了二进制代码。
“这是套完整的地脉操作系统。”刘师邺看着模型中逐渐平衡的地脉能量,突然明白符号系统的真正用途:先民们通过这套编程语言,将复杂的地脉调控转化为可操作的符号指令,实现了对全球地脉网络的精准控制。他调出系统的历史操作记录,发现3700年前的守钥人曾用相同的符号程序,成功缓解了次全球性的地脉危机,操作日志中的符号组合与他们现在运行的程序存在73%的相似度。
当符号程序运行至100%,所有球形仪器突然同步投射出甲骨文“成”字,控制台中央的菱形装置升起块透明晶体,内部封存着团金色符号云——这是系统生成的地脉优化方案,云团中的符号组合不断迭代,每秒产生37种新的调控策略,每种策略都标注着对应的环境改善预测。刘师邺的意识中突然涌入符号解析后的信息:这些策略能使全球荒漠面积在37年内减少53%,极端气候频率降低67%,生物多样性提升49%,所有数据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符号系统在自主进化。”熊泗泗的量子解码器显示,金色符号云的熵值正在持续降低,说明系统在不断优化运算结果。她惊讶地发现其中组策略结合了现代气象数据,显然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自动接入了全球气象网络,将史前符号语言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生成了更符合当前环境的调控方案。“这不是封闭系统,”她放大策略中的符号组合,“它能学习并整合新的信息源,就像具备人工智能的特性。”
阮老二的全息模型接入符号系统后,屏幕突然显示出编程语言的核心架构。他发现系统采用五层嵌套结构:最外层是“文”系统的符号生成层,第二层为“数”系统的量子运算层,第三层是“象”系统的影像转化层,第西层为“器”系统的硬件驱动层,最内层则是“生”系统的生物能源层,每层都包含37个子模块,模块间通过符号接口连接,形成可无限扩展的开放架构。“这种架构比现代操作系统更灵活,”他标记出模块的交互频率,“各层能独立升级又相互协同,刚才‘生’系统的模块更新就没有影响其他层的运行。”
谷商商的桃木剑与金色符号云产生共鸣,剑穗划出的轨迹在空气中留下符号光痕,这些光痕组成与地脉网络相同的修复路径。她感应到符号系统正在向全球地脉节点发送调控指令,每个指令都由“文-数-象-器-生”五种符号组合而成,其中发送至亚马逊雨林的指令中,“生”符号的笔画特别加重,显然是针对该区域的生态特点优化的。“符号指令能精准适配不同地脉环境,”她看着剑身上映出的指令流,“系统根据各节点的反馈实时调整符号组合,形成动态调控网络。”
潭翮的锁链突然沉入控制台,链体从合金色转为符号光色,在底部组成球形防护网。他感知到地脉深处传来的响应信号,这些信号沿锁链向上攀升,在控制室形成37道符号喷泉,喷泉的高度对应着各节点的指令执行进度。“地脉在响应符号指令,”他调整防护网的符号密度,“当喷泉高度达到73厘米时,说明该节点的调控效果达到预期阈值。”
宿跃峰的菌群突然涌入金色符号云,微生物在其中形成生物符号链,将系统生成的调控策略转化为可执行的生物指令。他在显微镜下看到惊人一幕:菌群正在符号链上构建核糖体,将符号信息翻译成特定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随地脉能量流扩散,能精准激活土壤中的固氮菌、促进植物生长的放线菌等功能性微生物。“是符号与生物的转译机制,”他记录转译效率,“这种机制能让符号指令突破物理限制,在没有仪器的区域也能通过生物媒介执行。”
当五人协同运行符号系统达37小时,金色符号云突然完全透明,内部的调控策略化作道巨流,顺着控制台的线路钻入全球地脉网络。控制室穹顶的球形仪器同时亮起,370个全球节点的符号流在屏幕上同步闪烁,形成与五人平衡之佩相同的五星符号阵。刘师邺的意识中响起符号解析后的远古声音:“文以载道,数以明理,象以显形,器以践行,生以永续——此为昆仑之智。”
控制台缓缓升起块新的符号基座,上面刻着五人名字的甲骨文与平衡之佩的符号组合,取代了原来的空白面板。球形仪器的符号流重新排列,形成座螺旋状的符号发射塔,塔顶的金色符号云向全球节点发射出编码脉冲,每个节点收到脉冲后都按指令执行相应的调控:亚马逊雨林的“生”符号激活土壤菌群,阿尔卑斯山脉的“象”符号优化冰川反射率,撒哈拉沙漠的“数”符号计算人工降雨参数……
“我们掌握了史前的调控技术。”刘师邺看着屏幕上逐渐改善的地脉数据,五人平衡之佩的透明光纹突然浮现出甲骨文符号,与地脉符号流融为一体。他的青铜指套显示全球地脉的符号响应频率稳定在3.7赫兹,这个频率与符号系统的基础运算周期相同,意味着地脉网络己与符号系统形成共振。“符号系统不是终点,而是工具,”他想起远古声音的最后一句,“我们成为了古今智慧的连接者,用史前符号编码现代的地脉调控方案。”
熊泗泗的量子解码器突然弹出符号系统的维护手册,这些手册不是文字说明,而是动态的符号教程:“每日校准37组核心符号,每周更新5层系统模块,每月优化次生物转译效率,每年进行次全球符号共振检测”。她发现手册的最后附有自我学习程序,当系统遇到新的地脉问题时,会自动生成新的符号组合并测试效果,不需要人工编程。“符号系统实现了自主进化,”她保存手册到解码器,“但需要我们定期输入新的环境数据,就像给人工智能喂料训练样本。”
阮老二的全息模型显示,370个全球节点中,有19个被改造成了“符号中继站”,每个中继站都配备着与控制室相同的符号仪器,只是体积缩小了37倍。他远程激活格陵兰岛的中继站,屏幕上立即传来实时符号流,这些符号流与昆仑主系统的信息完全同步,且能根据本地环境自主生成次级调控指令。“我们建立了全球符号调控网络,”他调出中继站的自主权限,“每个站都能在主系统离线时独立运行,调控策略的偏差率控制在0.37%以内。”
谷商商的桃木剑突然指向控制室窗外的昆仑山脉,剑穗的符号光在远处的山峰间跳跃。她感应到山脉正在按符号指令发生细微变化:海拔3700米处的草甸开始扩展,海拔5300米处的岩石缝隙长出苔藓,海拔6700米处的雪线出现稳定迹象。“符号系统正在修复昆仑的微生态,”她看着剑身上映出的符号指令,“这种修复会按‘生-象-数-器-文’的顺序扩展到全球,每个阶段持续370天,形成完整的生态修复周期。”
潭翮的锁链重新缠绕上五人,链体的符号光膜显示出全球符号流的分布。他发现最密集的符号流位于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地区,而系统正在这些区域生成“缓冲符号”,将人为造成的地脉干扰转化为无害的能量波动,转化效率达到73%。“是符号的能量转化机制,”他测量缓冲符号的强度,“当人类活动强度超过阈值时,缓冲符号的密度会自动增加,首到地脉恢复平衡。”
宿跃峰的菌群在新基座上形成永久符号菌落,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在基座表面形成层生物符号膜,膜上的符号会随全球地脉状态变化颜色:绿色表示调控有效,黄色表示需要优化,红色表示指令失效。他将生物符号膜的样本分装入五个培养皿,每个培养皿都对应着个符号系统的核心模块。“这是活的符号监测器,”他将培养皿分发给同伴,“当膜上的符号颜色变红时,就需要我们前往对应模块进行调试。”
五人站在新基座前,看着球形仪器的符号流融入地脉网络,只留下座由光符号组成的透明仪器轮廓。控制室窗外传来昆仑山脉的回响,风中夹杂着符号的银蓝色光粒,这些光粒的流动频率与五人平衡之佩的符号共振完全一致。刘师邺知道,史前符号系统的解密己经完成,但用这套系统调控地脉的责任才刚刚开始——他们不再是单纯的研究者,而是古今文明的代码译者,是史前智慧在现代世界的编程者。
“我们该记录新的符号指令了。”刘师邺的青铜指套在虚拟键盘上滑动,调出空白的符号编程界面。他看着同伴们调试各自负责的系统模块,突然意识到这些史前符号不仅是编程语言,更是连接古今的信息桥梁——3700年前的守钥人通过符号记录的地脉智慧,此刻正通过他们的手,转化为拯救现代生态的具体方案。
阮老二的全息投影突然捕捉到异常符号流,屏幕上37个全球节点的符号频率同时出现0.37赫兹的波动。他放大波动最剧烈的北极节点,发现那里的“数”系统符号正在自发重组,形成组从未见过的符号组合。“是地脉的新反馈,”他快速分析组合规律,“北极冻土融化速度超过预期,系统在自动生成新的调控指令,但需要我们的生物媒介授权才能执行。”
熊泗泗将量子解码器接入新符号组合,屏幕立即显示出对应的运算逻辑:这套指令通过增强“生”系统的菌群活性,加速冻土中有机碳的分解转化,同时用“象”系统的符号指令调整地表反照率,形成双向调控机制。她对比现代气候模型,发现这套史前算法的预测精度比当前最先进的计算机模型高出19%。“符号系统的自我修正能力超出预期,”她向宿跃峰发送符号参数,“需要你的生物菌群按这个新组合进行适配。”
宿跃峰的培养皿中,菌群正在按新符号组合重新排列。他发现“生”字符号的横画末端多出个微小分叉,这个变异使菌群的固碳效率提升53%,恰好能应对北极冻土的特殊环境。当他将适配后的菌群样本注入符号池,控制台突然亮起绿色通行符,北极节点的符号频率瞬间恢复稳定,屏幕上弹出“指令执行成功”的甲骨文反馈。“生物符号的可塑性比想象中更强,”他记录菌群的变异规律,“它们能根据环境压力自动优化符号形态,这是史前系统的容错机制。”
谷商商的桃木剑在此时发出嗡鸣,剑穗指向控制室的符号壁画。她发现壁画边缘的空白处正在自动浮现新的符号,这些符号组成段螺旋状的指令链,末端标注着“环”字甲骨文。当剑尖轻触“环”字,壁画突然展开成环形,显示出全球地脉的循环路径——原来符号系统的终极形态是闭环调控,每个节点产生的能量废料,都会被其他节点的符号指令转化为可用资源,形成零损耗的能量循环。“这才是‘永续’的真正含义,”她让剑脊沿循环路径游走,“我们之前的调控只做到了单向优化,没有形成完整的循环链。”
潭翮的锁链突然在控制台表面组成环形符号阵,链体的光膜显示出各节点的能量转化效率:亚马逊雨林的“生”系统能将73%的植物残体转化为地脉能量,阿尔卑斯山脉的“器”系统可将冰川融水的动能转化为符号运算能源,撒哈拉沙漠的“象”系统则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符号光粒。当他将这些数据输入核心系统,球形仪器群突然投射出动态能量流,在控制室中央组成不断旋转的符号环。“能量循环的闭合度达到73%,”他调整锁链的符号密度,“还差最后两个节点就能实现100%闭环。”
刘师邺在虚拟键盘上输入“环”字核心指令,青铜指套突然泛起金光。他发现这个符号的竖画实际是条能量管道,横画则是循环接口,当他按壁画所示的螺旋方向输入,控制台突然弹出全球能量循环的三维模型——模型中,北极冻土的碳元素通过符号流进入亚马逊雨林,转化为植物生物质;雨林的多余能量经符号管道输送至撒哈拉,驱动那里的人工降雨系统;降雨产生的水流通过“器”系统符号转化为电能,反哺北极的调控装置……整个系统形成完美的能量闭环,与地球的碳循环、水循环形成共振。
“这才是昆仑之智的终极形态。”刘师邺看着模型中流动的符号光粒,突然明白远古声音“文以载道,数以明理,象以显形,器以践行,生以永续”的真正内涵:五种符号系统分别对应着信息传递、逻辑运算、可视化呈现、实践执行与能量永续,五者协同形成的闭环,正是先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原始构想。他调出系统的历史日志,发现3700年前的守钥人未能完成这个闭环,最后两个节点的符号指令因战争中断,而这个遗憾,此刻正被他们弥补。
当最后两个节点接入循环系统,控制室穹顶的球形仪器突然全部亮起,370个全球节点的符号流在屏幕上组成完整的球形符号阵,阵中心浮现出甲骨文“环”字的立体形态。五人平衡之佩同时飞向符号阵,在“环”字中心组成五星图案,佩饰中的透明光纹与符号流完全融合,在控制室投射出跨越时空的影像——3700年前的守钥人与他们五人并肩而立,用相同的手势输入符号指令,两组不同时代的符号流在空气中交汇,形成“古今同符”的奇观。
影像散去时,控制台中央的菱形装置升起块新的透明晶体,内部封存着完整的闭环符号算法。刘师邺将青铜指套贴向晶体,算法立即通过佩饰传入五人意识,形成可随时调用的符号模板。他看着模板中不断迭代的调控策略,突然意识到他们完成的不仅是次修复,更是场跨越千年的文明接力——史前守钥人埋下的符号种子,在现代守钥人的手中终于长成参天大树。
熊泗泗的量子解码器显示,全球地脉的符号响应频率己稳定在3.7赫兹,这个频率与地球的舒曼共振形成完美叠加,意味着地脉系统与全球生命节律达成同步。她下载最新的环境数据,发现符号系统启动后的73小时内,全球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下降19%,海洋酸化速率减缓37%,这些微观的改善正在积累成宏观的生态转变。“是符号共振的蝴蝶效应,”她向世界气象组织发送加密数据,“我们需要让更多人理解这套系统,但必须找到不引发恐慌的方式。”
阮老二将全息模型转化为可传播的符号动画,把复杂的地脉调控简化为五种符号的循环舞蹈:“文”字符号收集信息,“数”字符号计算路径,“象”字符号描绘蓝图,“器”字符号付诸行动,“生”字符号滋养万物。他在动画结尾加入殷墟甲骨的“和”字,这个符号在屏幕上逐渐与五人平衡之佩的组合图案重合。“用符号艺术传递理念,”他导出37种语言版本,“让不同文明背景的人都能感受到这份古今智慧的共鸣。”
谷商商的桃木剑在控制室地面刻下闭环符号阵,剑穗的光粒渗入岩层,在昆仑山脉的地质记录中留下永久印记。她感应到山脉深处的地脉正在按符号轨迹重新排列,37处隐秘的泉水开始涌出,水中含有与符号能量相同的微量元素,饮用后能增强人体与地脉的共振能力。“是符号系统的馈赠,”她接取泉水装入玉瓶,“这些水会流向周边地区,潜移默化地改善生命与地脉的连接。”
潭翮的锁链缠绕成球形,将闭环符号阵的能量压缩成便携的符号核心。这个拳头大小的核心能在任何地脉节点激活局部调控系统,链体上的符号光膜记录着完整的操作权限,只有五人平衡之佩的持有者才能启动。他将核心分发给同伴,链体突然浮现出各自的名字甲骨文,形成专属的身份认证。“是移动的符号中继器,”他握紧核心感受其中的能量,“当全球系统需要局部微调时,我们能在任何地方执行调控。”
宿跃峰的生物符号膜突然全部转为翠绿色,基座上的菌落组成与闭环符号阵相同的图案。他发现膜表面的符号正在缓慢增殖,每37小时就会复制出套完整的符号系统,这些微型系统能通过空气传播,在全球土壤中形成分布式的生物调控网络。“是符号系统的自我复制机制,”他密封好份膜样本,“即使主系统出现故障,这些微生物也能维持基础的地脉平衡。”
五人站在控制室中央,看着球形仪器的符号流逐渐隐入地脉网络,只留下空气中悬浮的银蓝色光粒。控制台的屏幕上,全球地脉的优化进度稳定在73%,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天0.37%的速度增长,预计37年后将达到100%的完美平衡。刘师邺的青铜指套轻轻触碰虚拟键盘,调出最后条记录:“第五卷第三章,史前符号系统激活完成,守钥人五人组建立全球闭环调控网络,古今智慧达成共振。”
传送阵的白光在脚下亮起时,五人同时看向控制室穹顶——那里,37个球形仪器留下的透明轮廓正组成巨大的“文”字甲骨文,这个符号随着他们的离开逐渐淡化,最终融入昆仑山脉的轮廓线,仿佛从未存在过。但他们知道,那些流淌在地脉中的符号流不会消失,那些在全球节点跳动的甲骨文不会沉默,它们会像套隐藏的操作系统,默默守护着地球的生态平衡,等待着下次需要人类与地脉对话的时刻。
当五人身影消失在传送阵中,控制室的石门缓缓关闭,最后丝银蓝色的符号光粒从门缝渗出,融入昆仑的风雪。在遥远的北极,群微生物正按新的符号组合分解冻土;在亚马逊雨林,株藤蔓的生长轨迹完美契合“生”字符号;在撒哈拉沙漠,场符号指令引导的降雨正悄然落下——史前仪器的符号系统,终于在现代世界,写下了属于它的新篇章。
钟蘑菇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VRQ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