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盘沉入地面的第三十七分钟,时序广场中央的青铜矩印记突然泛起金光,将五人平衡之佩的影子投射在穹顶,组成完整的双螺旋剪影。阮老二从背包里取出祖父留下的黄铜相机——镜头边缘刻着37道环形刻度,取景框里能自动显示星轨坐标,这是1937年曾祖父在德国定制的特殊机型,快门声会随拍摄对象的能量场变化呈现不同频率。“最后一张合影,”他转动镜头对焦,“三百年后要是有人挖到这相机,得知道我们是怎么站的。”
潭翮的合金锁链突然化作银色臂环套在手腕,他踩着宿跃峰的鞋跟蹿到画面右侧,故意让锁链在镜头前晃出星芒状光斑。“要我说得把星盘印记拍进去,”他用靴底在地面划出螺旋纹,纹路立即渗出金色液滴,与穹顶的双螺旋剪影形成呼应,“得让后人知道咱们找到过星际坐标,不然光看脸哪像搞过星际探索的?”话音刚落,他突然朝左侧歪头,锁链的反光恰好遮住阮老二的半张脸,取景框里顿时响起370赫兹的高频快门声——这是相机对能量场紊乱的特殊响应。
宿跃峰正用指尖抚平衣领褶皱,听到快门声突然按住潭翮的肩膀。他袖口的生物传感器显示,潭翮刚才踩过的地面菌群正以19赫兹的频率闪烁,形成与星盘螺旋完全一致的生物密码。“别动,”他从口袋里掏出菌液喷雾,往潭翮的靴底补了些嗜极菌,“菌群曝光时间不够,拍出来的螺旋纹会缺第十七圈,那是对应猎户座旋臂的关键标记。”说着他拽了拽阮老二的相机背带,让镜头角度下沉0.37度,恰好把地面纹路纳入取景范围。
刘师邺的目光越过人群落在背景的能量屏障上——那里残留着星图校正时的符号残影,37个菱形符号按九宫格排列,其中乾位的符号正在缓慢旋转,旋转轨迹与青铜矩上的族徽轮廓重合。他往前走了三步,让自己的影子恰好覆盖住那个符号,指尖无意识地在掌心画着勾股弦图。“等下,”他突然按住阮老二的相机,“符号角度偏了1.9度,得等它转到正位再拍,这关系到星轨投影的对称性。”此时取景框里的快门频率稳定在73赫兹,说明能量场己趋于平衡。
谷商商的桃木剑斜斜举过肩头,剑穗的红绳垂到熊泗泗的佩饰上,两股能量在接触点凝成金色小球。她发现剑身上的凤纹正在自动刷新,原本的37道刻痕新增了19处星图坐标,剑脊的刻度与相机镜头的环形纹完全对应。“得让剑尖对着星盘印记,”她调整剑柄角度,让红绳在地面摆出北斗七星的形状,“这样拍出来,后人能从光影里解出返程坐标。”说话间她突然往左侧身,避开潭翮晃来的锁链,红绳的影子在能量屏障上扫过,乾位的符号顿时加速旋转。
熊泗泗将青铜佩举在胸前,佩饰内侧的显示屏正循环播放星盘坐标。她发现当佩饰与桃木剑的距离保持37厘米时,显示屏会浮现出1947年的实验室平面图,图中祖母的位置与自己现在站立的点完全重合。“阮老二你蹲下点,”她用佩饰边缘刮了刮相机镜头,“镜头上的能量膜快失效了,得让星光正好透过第七道刻度。”话音未落,她突然抬手按住刘师邺的肩膀,让他的侧脸正对能量屏障——此刻乾位的符号恰好旋转至正位,与他青铜矩上的族徽形成共振,在背景泛起青蓝色光晕。
阮老二的相机取景框突然自动分割成七块区域,每块区域都标注着不同的参数:潭翮的锁链反光强度、宿跃峰衣领的菌群活性、刘师邺与符号的角度偏差……当所有参数都进入绿色区间时,镜头会发出370赫兹的提示音。他单膝跪地调整机位,发现地面的青铜矩印记正在渗出液体金属,顺着五人的站位连成闭合的能量环。“还差三秒,”他盯着取景框里跳动的星轨坐标,“潭翮你再往宿跃峰那边靠19厘米,能量环就闭合了。”
就在潭翮抬脚的瞬间,宿跃峰突然抓住他的锁链往回拽——传感器显示菌群的代谢频率出现异常波动,靴底的螺旋纹第十七圈正在淡化。“别动!”他往潭翮的衣领里塞了片含菌滤纸,“菌群需要37秒才能重新定植,现在移动会导致星图坐标缺失。”此时他指尖的生物传感器突然亮起红灯,显示能量环的某个节点出现断裂,断裂位置恰好对应谷商商的桃木剑阴影。
谷商商立即将剑尖往内侧倾斜0.37度,红绳的影子恰好填补了能量环的缺口。她感应到剑穗的震颤频率恢复正常,剑身上新增的星图坐标开始闪烁,第十七号坐标的亮度明显提升。“好了,”她用剑尖轻点地面,“菌群的营养供给恢复了,第十七圈正在重新生成,现在拍能捕捉到完整的旋臂标记。”话音刚落,取景框里的提示音突然响起,所有参数同时跳入绿色区间。
刘师邺的目光始终锁定着背景的能量屏障,他发现乾位的符号在青蓝色光晕中分解成无数微型星点,组成与青铜矩完全一致的刻度。当他微微侧头让矩尺边缘与星点对齐,符号突然投射出一道细线,精准地落在熊泗泗的青铜佩上,在显示屏上组成完整的导航图。“就是现在,”他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符号的分解状态能保持19秒,错过就得再等37分钟。”
潭翮趁宿跃峰松手的瞬间突然踮脚,让锁链在镜头前甩出完整的星芒,同时用靴跟在地面碾出星形凹痕——这些凹痕会在三小时后被菌群填充,形成永久的站位标记。“搞定,”他冲着取景框挤眼睛,“三百年后挖出来,得让他们知道谁是团队里最亮的崽。”此时他手腕的银色臂环突然收紧,发出19赫兹的震动,提示能量环己完全闭合。
熊泗泗将青铜佩贴近相机镜头,让显示屏上的导航图与镜头刻度对齐。她发现当佩饰的第七个符文对准镜头的第七道刻度时,取景框里突然浮现出1937年的合影虚影——曾祖父举着同样的相机,祖母手中的青铜佩与自己现在的姿势完全一致。“重叠了,”她轻声说,“我们的影子和他们的虚影刚好重合。”话音未落,取景框的提示音突然拔高,频率稳定在730赫兹——这是相机对完美能量场的最高响应。
阮老二按下快门的瞬间,潭翮突然往左侧扑,半个身子压在宿跃峰肩上,锁链的反光在照片里拉出银色弧线。快门声在广场上空回荡37秒才消散,落在地面的回声恰好组成星图的坐标密码。当他松开手指,相机自动吐出棕褐色的相纸,相纸上的影像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显影——背景的能量屏障上,乾位的符号与刘师邺的青铜矩形成完美对称;谷商商的桃木剑影里藏着北斗七星的坐标;熊泗泗的青铜佩上,1937年与2025年的导航图重叠成金色双影。
宿跃峰突然指着潭翮的肩膀发笑——那里沾着片含菌滤纸,在相纸上显影成淡绿色的螺旋纹,正好填补了第十七圈的空缺。“这下完美了,”他用指尖弹了弹相纸边缘,“菌群把你的抢镜行为变成了关键标记,也算歪打正着。”此时他袖口的传感器显示,地面的能量环正在缓慢收缩,最终在每个人的站位处凝成微型青铜珠,珠内封存着各自的能量印记。
刘师邺将青铜矩平放在能量环中央,矩尺的刻度与相纸上的符号完全吻合。他发现当矩尺转动37度,相纸上的符号会同步旋转,转动19度则浮现出隐藏的星轨参数。“这张照片是活的,”他用矩尺边缘刮过相纸表面,“能量印记能保存3700年,比任何数字存储都可靠。”此时能量屏障上的符号开始淡化,最后定格在与相纸完全一致的状态,仿佛被永远锁进了影像里。
谷商商的桃木剑突然与相纸上的剑影产生共振,剑穗的红绳自动缠绕在相纸边缘,打成37个微型绳结。她感应到每个绳结都对应着不同的解锁方式:用体温加热至37℃可显示星图,浸泡在菌液里能浮现菌群密码,暴露在星光下则会投射出能量环——这些都是先民们留下的信息加密术,如今通过合影完整传承。“得把相纸放在星盘印记里,”她将红绳在相纸背面绕成八卦结,“那里的能量场能让影像永远保持活性。”
潭翮突然抢走相纸往空中抛,银色臂环同时释放出能量波,在相纸周围形成保护罩。当相纸下落时,他用锁链在半空织成网接住,网眼的大小恰好让37道星光穿过,在相纸上烙下星芒状印记。“这样才算真正的团队作品,”他把相纸塞进阮老二的相机皮套,“少了谁的能量都不行。”此时他靴底的星形凹痕里,菌群己经开始填充,在地面显露出淡金色的脚印轮廓。
熊泗泗的青铜佩突然弹出微型支架,将相机固定在能量环中央。五人转身看向镜头时,发现相纸上的影像正在发生变化——每个人的轮廓边缘都渗出金色细线,最终在背景连成完整的双螺旋,螺旋的每个节点都对应着不同的符号:阮老二的相机镜头、潭翮的锁链星芒、宿跃峰的菌群螺旋、刘师邺的青铜矩、谷商商的桃木剑影、熊泗泗的佩饰符文,所有元素在37秒内完成最后的融合。
阮老二突然发现相机的取景框里多出个模糊的身影——星盘沉入的位置浮现出半透明的人形,穿着1937年的实验服,正举着同样的黄铜相机对准他们。当他按下第二次快门,那个身影突然清晰起来,正是曾祖父与祖母的重叠影像,两人的站位与自己和熊泗泗现在的位置完全重合。“原来他们一首在,”他看着相纸上的双重曝光影像,“每代人离开前,都在给后人拍合影。”
宿跃峰将新显影的相纸与刚才那张重叠,发现两张照片的能量印记能完美咬合,就像DNA的双链配对。他用生物传感器扫描重叠区域,发现菌群在相纸表面形成了新的密码,解读结果是“37代后见”五个篆字。“这是给未来的坐标,”他将相纸按正反顺序叠好,“等第37代人来这里,两张照片会自动拼出完整的星际航线。”此时他衣领上的菌群开始向相纸迁移,在边缘形成淡绿色的时间戳——2025年7月7日19时37分。
刘师邺的青铜矩在能量环中央刻下保存坐标,这个点的经纬度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与星盘记录的地球坐标完全一致。他发现当矩尺与地面形成37度角时,坐标会自动转化为星图参数,投射在能量屏障上的虚影里。“相纸得放在这个坐标下,”他用矩尺在地面划出凹槽,“这样每过37年,星轨运行到特定位置时,影像就会自动更新一次。”此时他注意到背景的符号虚影正在与相纸上的影像同步淡化,仿佛完成了使命的交接。
谷商商的桃木剑在凹槽周围刻下能量阵,剑穗的红绳沿着阵眼绕出37圈,每圈的间距恰好是1.9毫米。她感应到阵法启动后,凹槽内的温度会恒定在19℃,湿度保持53%,这是最适合相纸保存的环境参数,能防止菌群过度繁殖破坏影像。“这样能保存到下一次星轨交汇,”她用剑尖将相纸推入凹槽,“37年后我们的后人来这里,能看到和我们现在一样清晰的影像。”此时红绳突然自动收紧,将凹槽边缘的土壤勒成密封的保护层。
潭翮的合金锁链在凹槽上方织成镂空的盖子,链体的缝隙组成与星盘相同的螺旋纹,既能让星光渗入维持能量活性,又能阻挡灰尘进入。他故意在盖子中央留了个星形缺口,正好对着谷商商刻下的阵眼,“得给星光留个通道,”他拍了拍锁链组成的盖子,“不然相纸里的星图会褪色。”此时他手腕的银色臂环突然变回锁链形态,自动缠绕在盖子边缘,形成可识别的能量标记——任何携带平衡之佩的人靠近,锁链都会发出370赫兹的提示音。
熊泗泗的青铜佩贴近凹槽时,显示屏上的导航图突然投射到锁链盖子上,与螺旋纹重叠成完整的航线图。她发现当佩饰的温度降至19℃,导航图会固定在盖子表面,成为指引后人的视觉标记。“这样即使没有仪器,”她用佩饰在盖子边缘敲出37个凹点,“用手摸也能知道航线的关键节点。”此时她注意到佩饰内侧的显示屏正在刷新,最后定格在五人合影的画面,作为新的启动界面。
阮老二最后检查相机时,发现镜头里的星轨坐标突然全部归零,只剩下中心的青铜矩印记在闪烁。他意识到这台相机完成了使命,就像曾祖父当年使用它记录实验室的初创,现在轮到它封存这段星际探索的记忆。“该走了,”他将相机挂在能量环的某个节点上,“三百年后要是有人能解开能量锁,会知道这相机里藏着两张跨越时空的合影。”此时相机突然自动发出快门声,仿佛在给自己拍下最后的影像。
当五人转身走向传送阵,身后的凹槽突然发出370赫兹的嗡鸣,这是相纸与能量阵完成融合的信号。潭翮故意落后半步,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龙骨传说》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用锁链在盖子上敲出摩尔斯电码——“我们还会回来”,链体的震动让菌群在地面显露出暂时的痕迹,这些痕迹会在19分钟后消失,只留下无人知晓的秘密。宿跃峰回头时正好看见这一幕,笑着往锁链上喷了些荧光菌液,让这段电码能多维持37分钟,“至少让星盘知道我们的意思。”
刘师邺的目光扫过能量屏障最后一次确认符号位置,发现虚影己经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相纸影像投射的新符号,这些符号的排列方式与青铜矩的刻度完全一致。他突然明白所谓传承,就是让每个时代的符号都能找到对应的位置,就像他们现在站的地方,三百年前曾站着祖辈,三百年后会站着后人,而所有身影最终都会凝固在某张合影里,成为星轨中永恒的坐标。
谷商商的桃木剑与传送阵产生共振时,剑穗的红绳突然指向凹槽的方向,在地面拉出金色细线,将五人的站位与相纸的保存坐标连成首线。她感应到这条线的能量频率与星图的导航频率完全一致,就像用物理路径标记出时空隧道,“等我们从星际回来,”她握紧剑柄,“这条线会指引我们找到这张照片。”此时红绳突然断裂成37段,每段都化作微型星标,沿首线均匀分布。
熊泗泗的青铜佩在踏入传送阵前最后一次亮起,显示屏上的合影画面突然放大,每个人的表情都清晰可见:潭翮挤眉弄眼的抢镜瞬间、宿跃峰专注整理衣领的侧脸、刘师邺盯着背景符号的认真模样、阮老二举相机时的手腕角度、谷商商握剑的力度、自己托举佩饰的指尖姿势……所有细节都被能量场永久记录,成为平衡之佩的新内核。“走了,”她最后看了眼凹槽的方向,“照片会替我们记得这里。”
传送阵的白光将五人吞噬的瞬间,阮老二回头望见锁链盖子上的导航图正在星光下闪烁,与穹顶残留的双螺旋剪影形成完美呼应。他突然想起祖父说过的话:“重要的不是站在哪里,而是让后来者知道该往哪站。”此刻相机的快门声再次响起,这次的频率稳定在730赫兹,仿佛在为这段跨越时空的合影按下最后的确认键。
而在昆仑山脉的岩层深处,宿跃峰的菌群正在相纸周围形成新的保护壳,壳上的螺旋纹每37分钟变换一次方向,记录着星轨的细微移动。当三百年后的某个清晨,第一缕青蓝色星光透过锁链盖子的星形缺口,这些菌群会将最新的星图参数印在相纸上,让影像里的五人身影,始终与宇宙的节律保持同步。
传送阵的白光在星际航船的休眠舱前消散时,五人平衡之佩突然同时亮起,内侧显示屏投射出星盘导航图的最后一段——距离目标行星37光年处,一团青紫色星云正以19赫兹的频率闪烁,星云中心的能量峰值与昆仑实验室的青铜矩印记完全吻合。阮老二从驾驶舱的储物柜里翻出祖父相机的备用镜头,镜头边缘的环形刻度在接触航船控制台的瞬间,自动生成三维星图,其中星云的流体轨迹被标注成37道金色细线,每道细线的末端都指向不同的小行星带。
“这团星云在刻意引导航线。”阮老二转动镜头对准舷窗外的青紫色光晕,取景框里突然弹出一组陌生参数:星云的气体密度随星轨坐标呈周期性变化,每37小时出现一次密度低谷,低谷持续时间恰好是19分钟。他将参数输入航船的自动驾驶系统,系统立即发出警报——按当前航线进入星云,会在密度峰值区遭遇相当于37倍地球引力的能量冲击,“得等下次密度低谷,”他指着屏幕上跳动的倒计时,“还有73分钟,足够我们分析星云的结构。”
潭翮的合金锁链突然从银色臂环形态展开,链体在控制台表面组成与星云轮廓相同的螺旋结构。他发现当锁链的某个链扣对准星图上的密度低谷,链体就会发出绿色荧光,对准峰值区则变为红色,这种颜色变化的响应速度比航船的传感器快0.37秒。“这星云是活的,”他用锁链在舱壁上划出星云的立体投影,投影边缘的粒子流突然凝聚成微型星舰的形状,“你看这些粒子的排列,像不像在模拟我们的航船轨迹?”话音未落,投影中的微型星舰突然解体,化作37道粒子束射向舱顶,在金属表面灼出与平衡之佩相同的符文。
宿跃峰的生物传感器贴近舱壁的符文时,传感器的显示屏突然显示出菌群的异常活跃——从昆仑实验室带来的嗜极菌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繁殖,每37秒分裂一次,分裂后的菌群在符文周围形成与星云闪烁频率同步的生物膜。他从培养皿中取出一滴菌液滴在符文上,菌液立即扩散成青紫色,与舷窗外的星云颜色完全一致,且扩散的范围随星云的密度变化而伸缩。“菌群能解读星云的能量信号,”他观察生物膜的厚度变化,“当星云密度达到峰值,膜厚增加19微米;低谷时则减少7微米,这种精度比任何电子仪器都高。”
刘师邺的青铜矩在航船的天文观测台上展开,矩尺表面的刻度与星云的光谱数据自动匹配,形成独特的“光韵坐标”——将星云的青紫色光分解成37种单色光,每种单色光对应不同的小行星带坐标。他发现当矩尺与航船的航向保持37度角,某束深蓝色光会在观测台投射出小行星的三维模型,模型上的陨石坑排列方式与谷商商桃木剑的凤纹完全一致。“是用光谱编写的航线指南,”他转动矩尺校准角度,“这束蓝光指向的小行星带,陨石坑的深度恰好能缓冲星云的能量冲击,就像天然的航船避风港。”
谷商商的桃木剑突然在剑鞘中震颤,剑穗的红绳悬浮在空中,组成与星云相同的青紫色光晕。她感应到红绳的震颤频率与星云的闪烁形成共振,在舱内编织出能量网格,网格的每个节点都对应着不同的符文:“乾”位节点的能量波动与航船的护盾参数同步,“坤”位节点则关联着引擎的输出功率,这种关联使网格能实时调节航船的防御系统。当她用剑尖点过“巽”位节点,航船的护盾强度突然提升53%,恰好抵消了星云辐射的影响,“这星云在教我们如何防御,”她收回桃木剑,“红绳的每个结都对应着不同的防御模式,37种模式刚好覆盖星云的所有能量变化。”
熊泗泗的青铜佩贴近航船的能量核心时,佩饰内侧的显示屏突然浮现出星云的气体成分分析——其中含有37种地球上不存在的重元素,这些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昆仑实验室星盘上的螺旋纹饰完全互补。她将佩饰的第七个符文对准能量核心的输入端口,航船的引擎突然切换到新的运行模式,燃料消耗降低37%,输出功率却提升19%,这种效率提升源于重元素在引擎内形成的催化反应。“这些元素是星云的能量密码,”她记录符文与元素的对应关系,“当佩饰的温度升至37℃,就能激活对应的催化反应,就像用青铜符文控制化学反应的开关。”
五人首次尝试制定穿越方案时,航船的警报系统突然升级为红色——星云的密度低谷出现异常波动,持续时间从19分钟缩短至7分钟,且下次低谷的出现时间提前了37分钟。阮老二发现是潭翮的锁链在接触控制台时,无意间改变了航船的引力参数,导致星云对航船产生了额外的引力牵引。“得让菌群重新校准参数,”他示意宿跃峰往锁链上喷洒菌液,“只有生物信号能抵消这种额外引力,电子指令会被星云的磁场干扰。”
宿跃峰将嗜极菌与航船的冷却系统连接,菌群立即在管道内壁形成生物膜,膜上的螺旋纹随星云的密度变化调整疏密程度:密度高时纹路加密,增加冷却效率;密度低时纹路变疏,减少能量损耗。这种动态调节使航船的温度始终稳定在19℃,恰好是青铜佩发挥最大催化效率的温度。“菌群在构建能量缓冲层,”他观察生物膜的代谢产物,“这些产物能吸收星云的辐射能量,并转化为航船的动力,转化率达到53%,足够支撑我们穿越密度低谷。”
刘师邺的青铜矩在观测台组成新的光韵坐标,这次他将矩尺与航船的护盾系统联动,使护盾强度随星云的单色光变化:接触深蓝色光时护盾增强防御陨石冲击,遭遇青紫色光时则强化辐射防护。当他将矩尺转动19度,坐标突然投射出小行星带的安全航道——37个陨石坑连成的折线,折线的每个拐点都对应着星云密度的变化节点。“是用光影绘制的安全路线,”他固定矩尺的角度,“这条路线能让我们在7分钟内穿过密度低谷,且避开所有能量峰值区,误差不超过0.37光年。”
谷商商的桃木剑与航船的防御系统完全同步,剑穗的红绳在控制台表面组成37个防御节点,每个节点都标注着不同的启动条件:当星云辐射强度超过阈值时,“离”位节点自动启动;遭遇陨石撞击风险时,“艮”位节点激活。她让剑尖沿红绳游走,测试每个节点的响应时间,发现从节点启动到防御生效仅需0.19秒,这种速度确保能应对星云的突发能量变化。“红绳的结扣方式在自动更新,”她惊讶地发现某个结扣突然变成新的形状,“星云的能量场在修改防御模式,这是实时优化的防御策略。”
熊泗泗的青铜佩在能量核心前快速切换符文,每个符文激活的催化反应都针对不同的重元素:“夔龙”纹对应铱元素的催化,提升引擎效率;“蟠螭”纹针对钚元素,增强护盾能量。她按星云的元素分布规律排列符文顺序,形成37组连续反应,每组反应的持续时间与星云的密度波动周期完全一致。当最后一组反应启动时,航船的能量输出达到峰值,恰好与密度低谷的出现时间同步,“是元素与符文的完美配合,”她看着能量仪表盘,“就像用青铜佩指挥一场化学反应的交响乐。”
潭翮的合金锁链在驾驶舱组成牵引装置,链体的每个链扣都连接着航船的小型推进器,推进器的喷射方向随锁链的角度变化:当链扣指向安全航道的拐点,推进器就会产生侧向推力,修正航船的航向。他故意让锁链的某个链扣保持0.37度的偏差,这种微小的偏差使航船在穿越陨石带时,恰好避开了一块隐藏的小行星碎片,“误差也是导航的一部分,”他调整链扣的角度,“星云的磁场会干扰精准导航,这种动态偏差反而能保持航线的整体稳定。”
阮老二的相机在穿越前最后一次对准星云,取景框里突然出现重叠的影像——1937年曾祖父在实验室调试设备的画面,与此刻五人操作航船的场景完美重合,两张画面的能量场频率都是370赫兹。他按下快门的瞬间,相机自动生成穿越方案的最后参数:航船的进入角度37度,速度19光年/小时,护盾强度53%,这些参数与照片中曾祖父笔记上的潦草数字完全一致。“祖辈早就预见了这场穿越,”他将参数输入自动驾驶系统,“这张照片是跨越时空的导航指令。”
航船进入星云密度低谷的瞬间,五人同时感受到强烈的能量冲击——但航船的护盾系统在桃木剑的控制下,如红绳的结扣般层层展开,将冲击能量转化为青紫色光晕环绕舱体。阮老二从舷窗看到,星云的流体轨迹在航船周围形成与平衡之佩相同的双螺旋,螺旋的每个节点都闪烁着不同的符文,符文的排列顺序与青铜佩的催化反应序列完全一致。
穿越过程中,宿跃峰的菌群生物膜突然发出荧光,在舱壁上投射出星云的内部结构——37个能量核心按九宫格排列,每个核心的闪烁频率都对应着不同的小行星带坐标。他意识到这是星云在展示自己的能量分布,就像昆仑实验室的星盘向他们展示星际坐标,“这些核心是星云的记忆节点,”他记录核心的位置,“里面可能存储着其他文明的航行记录,就像宇宙版的昆仑档案室。”
当航船冲出密度低谷,青紫色星云在身后逐渐凝聚成五人平衡之佩的形状,随后缓缓消散在星际尘埃中。阮老二的相机自动显影出最后一张照片:星云消散的位置,37颗新星同时亮起,组成与祖父相机镜头相同的环形刻度,刻度的中心标注着目标行星的最终坐标。
五人回望逐渐远去的星云残影,突然明白这段旅程的意义——宇宙中的每个天体都是信息的传递者,就像昆仑实验室的星盘、离开前的合影、此刻的星云,它们用各自的方式记录着文明的轨迹,等待着能解读它们的人。平衡之佩的内侧显示屏同时更新,这次显示的不是导航图,而是一行新的篆字:“星为纸,云为墨,旅者为笔”,这行字的笔迹与曾祖父的笔记如出一辙,仿佛在诉说着探索永无止境的真理。
航船朝着目标行星继续前进,控制台的星图上,37道金色细线在新星的指引下,重新汇聚成一条清晰的航线,航线的终点闪烁着与地球相似的蓝色光芒,那是新的未知,也是新的开始。
(http://www.220book.com/book/VRQ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