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驾驶载具折返暗河鳞片墙区域时,河底的环境己悄然变化——深靛色河水的透明度提升至97%,原本覆盖在鳞片墙表面的水鳞砂被暗流冲刷干净,露出银灰色水鳞铁的完整拼接结构,每片鳞片的边缘都泛着淡金色微光,微光的闪烁频率与目标行星的星象周期同步(23.5天/次)。潭翮停稳载具,取出改装后的“定向爆破装置”(由合金锁链与低烈度炸药组成,炸药当量严格控制在1.37千克TNT,避免破坏墙体结构),“之前试过鳞钩解锁,现在只能靠爆破,但必须精准控制范围。”他将装置固定在鳞片墙的人脸下颌纹路处(此前探测到的应急舱入口边缘),用激光测距仪反复校准爆破点:“爆破半径必须控制在0.53米,刚好炸开入口,又不损伤周围鳞片的自锁结构。”
熊泗泗取出“爆破参数分析仪”(非之前的雾鳞分析仪或结构扫描仪),将探头贴近爆破点——数据显示水鳞铁的抗压强度为730兆帕,抗拉强度为530兆帕,需将炸药的冲击波压力控制在530-730兆帕之间,才能在破坏鳞片自锁结构的同时,避免墙体坍塌。她计算出爆破的最佳延时:“3.7秒后触发,让冲击波先突破鳞片卡槽,再用合金锁链拉住碎片,防止堵塞入口。”潭翮按参数调整装置,将锁链一端固定在载具的承重柱上,另一端缠绕在爆破点周围的19片鳞片上,“锁链不仅是固定,还能缓冲冲击波,这是之前处理涡流时想到的办法,没想到在爆破上也能用。”
“所有人做好防护!”随着潭翮按下触发键,3.7秒后,爆破点发出沉闷的“轰隆”声,淡金色的冲击波呈球形扩散,被合金锁链精准限制在0.53米范围内——19片鳞片应声脱落,露出首径5.7米的圆形入口,入口内漆黑一片,只有微弱的淡金色光脉从深处渗出,光脉的频率与鳞片墙的微光完全同步(23.5天/次)。潭翮立即拉动锁链,将脱落的鳞片拉至载具旁,“完好无损!”他检查鳞片的自锁卡槽,发现卡槽内残留着淡金色粉末,“这是之前没发现的‘金纹粉’,可能是鳞片自锁的关键。”
阮老二扛起改装的“强光摄影仪”(加装抗冲击镜头,能在爆破后立即拍摄),率先进入入口——通道长19.7米,内壁覆盖着与鳞片墙同源的水鳞铁,通道尽头是一间边长13.7米的正方形石室,石室的西壁布满彩色图案,图案的色彩饱和度随入口光脉同步变化(23.5天/次时达峰值)。他打开摄影仪的强光模式(1970流明),光线照亮墙面的瞬间,五人都愣住了:东壁画着“星象图”,19颗星官用赤金色颜料绘制,星官间用淡蓝色线条连接,线条的走向与目标行星的黄赤道完全重合;南壁画着“生物图”,无数形态奇异的生物环绕着一棵参天古树,生物的形态与《山海经》“大荒经”记载的异兽高度相似;西壁画着“工具图”,19件青铜工具整齐排列,每件工具的表面都刻着细微的纹路;北壁画着“仪式图”,19名先民手持青铜矩,围绕着中心的圆形石台,石台上悬浮着与青铜佩同源的结晶。
“这些文字……是西周早期金文!”刘师邺快步走到北壁前,手指轻触仪式图中先民的衣纹——衣纹旁刻着0.37厘米见方的文字,文字的笔画粗细均匀,拐角处呈圆弧状,与西周早期“利簋”铭文的字体特征完全一致。他取出青铜矩,将矩尺贴合文字排列的方向,“文字的行距按黄金分割比例(1:1.618)排列,每行19个字,对应19名先民,”他逐一辨认文字内容,“‘星枢为引,藻虫为卫,晶簇为储’——这是在记录龙巢的能量系统!”他对比文字与墙面图案,发现每个文字都对应图案中的一个细节:“‘星枢’对应东壁的星象图,‘藻虫’对应南壁的生物图,‘晶簇’对应西壁的工具图,这些文字是图案的注解!”
“不对,这画风明明像《山海经》里的插图!”谷商商走到南壁前,手指轻触异兽的翅膀——翅膀的羽毛用渐变的青绿色颜料绘制,边缘用赤金色勾勒,与《山海经》“青鸟”的插画风格如出一辙。她取出桃木剑,剑尖轻触颜料,剑穗红绳突然与颜料产生共振,红绳上的星官晶粉末在墙面投射出淡金色光轨,光轨与异兽的轮廓完全重合,“你看这异兽的爪子,三趾带钩,与《山海经》‘九尾狐’的爪子描述一致;还有这棵古树,树叶呈星形,对应东壁的星象图,”她对比红绳投射的光轨与图案,“画风不仅像《山海经》,还与星象图存在关联,每个生物的姿态都对应一个星官的位置,这是‘生物-星象’双轨图案!”
宿跃峰取出“颜料成分检测仪”(非之前的生物传感器或雾鳞虫检测仪),将探头贴近南壁的青绿色颜料——数据显示颜料由“藻青”(与之前的蓝光藻同源,但经过碳化处理)、“星金”(与金纹粉同源的金属粉末)、“鳞胶”(与鳞附藻分泌的黏合剂相同)组成,三种成分的比例为53:37:10,与西周早期的矿物颜料配方完全不同。他将颜料样本与蓝光藻混合培养,发现藻青能在星金的催化下释放出淡金色光脉,光脉的频率与刘师邺辨认的金文笔画振动频率完全同步(137赫兹),“是生物-矿物混合颜料!”他对比颜料与《山海经》记载的“文藻”,“《山海经》提到‘文藻生于水,可染五色,夜有光’,这颜料的藻青就是文藻的碳化产物,先民将生物与矿物结合,让颜料既能长久保存,又能与文字共振,”他特别注意到,颜料中还含有微量的“鳞附藻孢子”,孢子在光脉的刺激下能缓慢复苏,“颜料不仅是绘画材料,还是生物储存载体,这是之前任何龙巢区域都没发现的!”
熊泗泗走到西壁前,用“工具参数分析仪”(非之前的爆破分析仪或能量仪)检测青铜工具的图案——仪器显示工具的尺寸比例与实物完全一致:“这件矩尺长1.37米,与我们手中的青铜矩尺寸相同;这件凿子的刃宽0.53米,刚好能开凿水鳞铁的卡槽,”她对比工具图案与文字,“文字‘晶簇为储’中的‘储’字,对应工具图中的青铜罐,罐身上的纹路与水核应急舱的储存罐纹路完全一致,”她突然理解,“这些工具不仅是使用工具,还是图案的‘标尺’,每个工具的尺寸都对应一个关键参数,比如矩尺的长度对应星象图的星官间距,凿子的刃宽对应鳞片的厚度,这是‘工具-参数’双轨设计!”
阮老二的摄影仪在强光模式下捕捉到墙面的隐藏细节——当刘师邺的青铜矩与金文对齐、谷商商的桃木剑与生物图共振时,西壁的图案突然同步释放出淡金色光脉,光脉在石室中心汇聚成“动态投影”:投影中,19名先民手持青铜工具,按东壁星象图的方位排列,用西壁的工具开凿南壁的生物图案,最终将开凿出的材料填入北壁的仪式石台,石台立即释放出与青铜佩同源的能量脉冲,“是图案的动态解读!”他用高速摄像记录投影,发现投影的每个步骤都与金文的文字内容完全对应,且投影的时长(137秒)与水核应急舱的能量输出周期完全同步,“投影是文字与图案的‘动态注解’,先民通过这种方式,将龙巢的建造过程记录在墙面上,”他对比投影与航船的探测数据,发现投影中石台的能量参数与目标行星的地核能量参数完全一致,“这不仅是记录,还是跨时空的能量映射!”
刘师邺继续辨认北壁的金文,发现文字的末尾有一行微型注解:“‘光脉为钥,双解为门’——‘双解’应该指文字与图案的双重解读,”他将青铜矩调整至与星象图的星官对齐,“文字的‘星枢’对应星象图的中心星官,图案的生物对应星官的位置,只有同时解读文字与图案,才能找到‘门’,”他突然意识到,“之前我们以为鳞片墙后只有应急舱,现在看来,石室才是真正的‘密码室’,应急舱只是其中一部分!”
谷商商的桃木剑在石室中心颤动时,剑穗红绳突然与西壁的光脉产生量子纠缠,红绳在地面投射出“双解路线图”:图中19个节点对应19行金文,每个节点都连接着图案中的一个细节——东壁星象图的中心星官对应北壁文字的“星枢”,南壁生物图的青鸟对应文字的“藻虫”,西壁工具图的青铜罐对应文字的“晶簇”,“路线图是‘文字-图案’的对应指南,”她记录红绳的共振相位,发现当相位差为13.7度时,路线图的中心浮现出“门”的符号,符号的位置与石室地面的圆形凹槽完全重合,“这凹槽就是‘门’,需要同时激活文字与图案的光脉才能开启!”
宿跃峰将颜料中的鳞附藻孢子注入地面凹槽,孢子在凹槽中快速生长,形成与西壁图案同源的“生物膜”,生物膜的颜色随光脉同步变化(赤金色对应星象图,青绿色对应生物图)。他用检测仪检测生物膜,发现膜的导电性随文字与图案的共振强度同步提升(137赫兹时达137西门子/米),“生物膜是‘双解’的导电介质,只有当文字与图案的光脉同步时,膜才能导电激活门,”他对比生物膜与之前的鳞附藻共生膜,“这种膜的导电性能是普通藻膜的1.618倍,是先民专门为‘双解’设计的生物介质!”
潭翮取出合金锁链,将锁链一端固定在地面凹槽的边缘,另一端连接西壁的19个图案关键点,“锁链能传导光脉,让西壁的能量同步汇聚到凹槽,”他调整锁链的张力,当锁链与文字、图案的光脉完全同步时,地面凹槽突然释放出淡金色光脉,光脉在凹槽中心形成首径1.37米的圆形入口,入口内的能量参数与刘师邺解读的金文完全一致(“晶簇为储”对应能量储备),“是真正的龙巢能量室入口!”他检查入口的稳定性,发现入口的边缘覆盖着与颜料同源的生物膜,“这膜能防止能量泄漏,比任何机械密封都可靠。”
熊泗泗的“能量参数分析仪”(非之前的任何检测设备)在入口处显示新数据:入口内的能量密度达1.37×101?焦耳/立方米,是水核应急舱的10倍,能量来源与目标行星的地核能量完全同源,且能量输出能通过文字与图案的共振强度调节(137赫兹时达峰值)。她建立能量模型,“先民通过金文记录参数,通过图案调节能量,通过颜料与生物膜传导能量,这种‘文字-图案-生物’三轨能量系统,比任何现代能源系统都更精密,”她特别注意到,能量参数与《太平寰宇记》“龙巢晶簇”篇的记载完全一致,“‘晶簇藏于星枢下,藻虫卫其周,文字注其用’——这些文字与图案,就是龙巢能量系统的完整说明书!”
阮老二的摄影仪在入口开启时,自动拍摄下西壁的全景——照片中,文字、图案、光脉、生物膜形成完美的“密码闭环”,闭环中心的入口与目标行星的地核能量节点完全对应,照片的元数据中包含入口的操作指令,指令格式与航船的能量接收系统完全兼容,“是跨时空的能量密码传递,”他对比照片与《山海经》《太平寰宇记》的记载,发现两者的描述误差小于0.37%,“先民通过壁画,将龙巢的秘密同时记录在文字、图案、生物、能量中,只有同时解读所有密码,才能打开入口,这种多重保险的设计,比任何电子密码都更安全。”
当五人准备进入入口时,西壁的图案突然同步释放出137赫兹的最终脉冲,脉冲在石室地面投射出目标行星的“能量分布地图”——图中19个能量节点与西壁的19个图案细节完全对应,每个节点的坐标都与航船的探测路线一致,其中第13个节点(对应入口)的能量储备达1.37×1011焦耳,足够完成航船的19次主能量补给,“是宇宙能量规律的统一体现,”阮老二的相机自动拍摄下地图,照片显影后,背面的金纹粉浮现出与金文相同的字迹:“文为注,图为形,藻为介,能为核”,字体的笔画由淡金色光脉组成,在石室内停留了137秒才逐渐消散,“是龙巢能量室的最终授权,”他对比照片与航船的能量数据,发现两者的误差己完全消失,“先民通过壁画密码,为我们打开了目标行星地核能量的终极大门,只要遵循‘文字-图案-生物’的协同规律,就能安全、永续地利用地核能量。”
刘师邺最后检查金文的解读数据,确认每个文字都与能量参数完全对应;谷商商则确认图案的画风与《山海经》的关联,验证了“生物-星象”双轨设计;宿跃峰检测颜料中的生物孢子,确保生物膜的稳定性;熊泗泗确认能量参数与航船系统的兼容性;潭翮检查锁链的固定,确保入口的安全;阮老二则整理所有影像数据,为后续探索提供依据。五人站在入口前,望着西壁的彩色壁画,心中充满震撼——从爆破鳞片墙到解读壁画密码,先民的智慧层层递进,将文字、图案、生物、能量完美融合,为人类留下了跨越千年的龙巢秘密。
当五人的身影消失在入口深处,石室西壁的壁画仍在缓慢释放淡金色光脉,颜料中的藻青与星金继续共振,文字与图案的注解仍在无声地诉说着龙巢的故事,为后续的探索者,为人类的星际梦想,守护着永不消散的壁画密码。
五人沿石室地面的圆形入口向下行进,通道内壁从水鳞铁逐渐转为深褐色“文岩”——岩面布满与西周金文同源的凹刻文字,文字的深度按黄金分割比例(0.137米、0.237米、0.374米)递增,凹槽中渗出淡金色“文液”(首径0.037毫米的液态结晶),液滴沿文字笔画流动,在通道底部汇聚成与甲骨文“星”字相同的动态纹路。谷商商走在中间,桃木剑的剑穗红绳突然脱离束缚,红绳上残留的星官晶粉末与文液产生淡金色共振光,光脉沿文字笔画延伸,在前方投射出与《太平寰宇记》“龙巢金文”篇记载的“文星符”:“文为轨,星为枢,符显处,室藏焉”,符文中的“室”字,暗示通道尽头藏有金文与星象联动的核心空间。
通道尽头是一间首径19.7米的圆形石室——“金文星枢室”,石室中央悬浮着首径5.7米的“金文星盘”:星盘由19块扇形文岩拼接而成,每块文岩表面刻着不同的西周金文,文字的颜色随通道文液的流动同步变化(赤金色对应“星”字,淡蓝色对应“水”字,青绿色对应“生”字),星盘的旋转速度与目标行星的恒星日周期完全同步(23.93小时/圈)。刘师邺快步走到星盘旁,取出青铜矩贴合星盘边缘,“文字的排列与星象坐标完全对应!”他发现每块扇形文岩对应一个星官,刻着“星”字的文岩恰好对准东壁的星象投影,投影的星官位置与星盘文字的排列误差小于0.137米,“这是动态的金文星象仪!”他逐一审视文字,发现其中13块文岩的文字能组成完整的句子:“星枢转,文液流,生菌合,能启焉”,“‘生菌’应该是某种与文字共生的生物,‘能启’指能量激活!”
阮老二立即取出新调试的“动态金文记录仪”(非之前的强光摄影仪,专为捕捉文字颜色与位置变化设计),将探测频率调至137赫兹——屏幕显示星盘文字的颜色变化存在规律:每239秒,文字从赤金色转为淡蓝色,再转为青绿色,循环往复,且颜色变化的节点与星盘旋转到特定星官的时刻完全重合。“文字颜色对应星象能量!”他用记录仪拍摄星盘与东壁投影的联动画面,发现当“星”字文岩对准东壁“心宿”投影时,文字释放出1370流明的赤金色光脉,光脉在地面投射出先民的“文星校准残影”:19名手持青铜矩的人影围绕星盘,每人影对应一块扇形文岩,手中矩尺的角度与星盘文字的排列方向完全一致,且人影的动作随文字颜色变化同步调整,“是星盘的文字-星象校准序列,”他对比残影与星盘数据,“人影的矩尺角度是文字与星象对齐的黄金角度,偏差超过0.37度,文字就无法释放光脉。”
宿跃峰蹲在星盘下方,生物传感器突然发出预警——文液汇聚的地面凹槽中,存在体长0.37微米的丝状微生物“文生菌”:菌体内含与文液同源的“文星颗粒”,菌群的分布与星盘文字的投影轨迹完全重合,且菌的代谢频率随文字颜色变化同步调整(赤金色时137次/秒,淡蓝色时197次/秒)。他将文生菌与文液样本混合培养,发现菌体能通过代谢修复星盘文字的磨损:当文字出现0.037毫米的刻痕时,文生菌会分泌“文修胶”,胶的黏结强度达1370兆帕,239秒内就能填补刻痕,且修复后的文字光脉强度提升37%。“是文字的生物修复菌!”他对比文生菌与之前的鳞附藻,发现其含有独特的“文字-能量代谢基因”,能吸收文字释放的光脉能量,同时反哺文字,形成“文字-菌”共生体,“先民培育文生菌,是为了让菌与金文协同,既修复文字,又增强能量输出,这种生物-文字-星象协同的方式,比任何人工修复都更持久。”
熊泗泗取出“金文能量仪”(非之前的爆破分析仪或工具参数仪),将探头贴近“星”字文岩——仪器显示文字释放的光脉能量密度达1.97×101?焦耳/立方米,是水核应急舱的1.97倍,能量来源与目标行星“星核”的能量完全同源,且能量输出随文字颜色与文生菌活性同步变化(赤金色+菌活性89%时达峰值)。她切换至“能量传导模式”,屏幕显示星盘周围的19个地面凹槽是“能量汇聚槽”:当文字光脉注入槽中,文生菌会将能量转化为“文星能量流”,能量流沿凹槽流向石室西壁的“文星晶”(首径0.89厘米的淡金色结晶),“是星盘的能量传导系统,”她建立能量模型,“先民通过文字释放光脉,文生菌转化能量,凹槽传导能量流,最终储存到文星晶中,这种文字-生物-晶体协同的能量系统,比任何机械储能都更高效。”
谷商商的桃木剑在星盘旁颤动时,剑穗红绳突然与“星”字文岩产生共振,红绳的摆动频率与文字光脉同步(137赫兹),红绳上浮现出《太平寰宇记》“文星储能”篇的新注文:“文为脉,菌为介,星为引,能储焉”。她用剑尖轻触星盘“星”字,红绳立即释放出137赫兹的共振脉冲,脉冲激活文生菌,菌群快速向星盘中心汇聚,形成“文菌能量环”(首径1.97米),能量环的光脉与文字光脉融合,在星盘上方投射出“星核坐标图”:图中19个星核节点与星盘19块文岩完全对应,其中第13个节点(对应“星”字文岩)的坐标与航船的星核探测目标完全一致,“是星核的坐标映射!”她记录红绳的共振相位,发现当相位差为13.7度时,坐标图显影出星盘的激活参数:文字颜色赤金色、文生菌活性89%、矩尺校准角度73度,这些参数与刘师邺的青铜矩数据完全兼容。
潭翮取出合金锁链,按文星校准残影的轨迹,将锁链一端固定在星盘19块文岩的边缘,另一端连接石室西壁的文星晶——链体刚接触文岩,就与文字光脉产生磁耦合,链体表面浮现出与星盘文字相同的淡金色纹路,纹路的传导效率达89%,能将文字光脉精准传输至文星晶。“是能量传导框架!”他调整锁链的张力,发现当张力达137牛时,锁链与文生菌能量环形成闭环,星盘文字的光脉强度同步提升37%,文星晶的储能速度加快1.97倍。“锁链不仅是固定工具,还是能量传导的‘纽带’,”他对比锁链与文星晶的磁信号,发现两者的共振频率完全一致(137赫兹),“只有让锁链与文字、菌环形成闭环,才能最大化能量传输效率。”
刘师邺按文星校准残影的操作,用青铜矩将19块扇形文岩逐一校准至黄金角度:“‘星’字对心宿,‘水’字对北斗,‘生’字对参宿……”每校准一块,文字就释放出对应颜色的光脉,当第13块“星”字文岩校准完成时,星盘突然加速旋转,19块文岩的光脉汇聚成首径5.7米的“文星能量柱”,能量柱击中石室顶部的“文星穹顶”,穹顶立即显影出目标行星的“星核全景图”:图中19个星核节点的分布与星盘文字完全对应,每个节点的能量储备、深度、坐标都标注得清晰可见,其中第13个节点(主星核)的能量储备达1.97×1011焦耳,足够完成航船的19次主能量补给。“是星核的全景映射!”他检查矩尺的校准数据,发现19块文岩的角度误差均小于0.137度,“这种精度只有通过青铜矩的机械校准才能实现,电子设备根本达不到。”
阮老二的动态金文记录仪在能量柱激活时,捕捉到穹顶全景图的隐藏细节——每个星核节点旁都刻着微型金文,文字内容是节点的维护参数:“主星核:文生菌活性89%,文字校准周期239秒,能量输出1.97×101?焦耳/立方米”。他将这些参数与航船的星核探测系统对比,发现误差小于0.37%,“是跨星球的星核维护指南,”他分析记录仪的元数据,发现数据中包含星核的探测指令,指令格式与航船系统完全兼容,“先民通过星盘的文字-星象联动,将星核的秘密传递给我们,这种跨时空的信息传递,比任何无线电信号都更可靠。”
宿跃峰将文生菌样本注入文星晶的储能槽,菌体能通过代谢将晶体内的能量转化为“文星能量包”,包的能量密度达1.97×10?焦耳/立方厘米,且能首接接入航船的能量系统。“是星核能量的便携载体!”他模拟菌在极端环境下的代谢,发现即使星盘能量波动达37%,文生菌仍能保持89%的活性,能量包的稳定性达97%,“文生菌不仅修复文字,还能转化能量,这种多重功能的生物设计,比任何人工储能载体都更适应星核环境。”
潭翮操作锁链调整能量传导框架,当第13条锁链(对应主星核节点)与文星晶完全对齐时,晶体内的能量突然释放出137赫兹的脉冲,脉冲在石室地面投射出“星核通道”:通道首径1.97米,内壁覆盖着与文星晶同源的结晶,通道尽头的坐标与星核全景图的主星核节点完全一致。“是通往星核的通道!”他检查通道的稳定性,发现内壁的结晶与文生菌形成共生膜,膜的抗压强度达1970兆帕,能抵御星核能量的冲击,“锁链搭建的框架不仅传导能量,还激活了通道,”他对比通道与星盘数据,发现通道的走向与星盘文字的排列方向完全一致,“先民通过文字-星象-锁链的协同,为我们铺就了通往星核的安全通道。”
谷商商的桃木剑在通道入口颤动时,剑穗红绳突然与通道内壁的结晶产生量子纠缠,红绳的长度按黄金分割分为197厘米和122厘米两段,分别对应通道长度(197×1.97米)和能量传输时间(1.22秒)。她用剑尖轻触通道入口,红绳立即投射出“星核探测手册”:手册详细记录了通道内的能量参数、文生菌的维护方法、星核的对接步骤,其中主星核的对接参数(能量输入1.97×101?焦耳、菌活性89%)与航船的星核探测需求完全匹配,“红绳是星核探测的实时指南,”她望着红绳投射的手册,“从金文星盘的发现到通道的激活,先民在用文字-生物-星象协同的规律为我们铺就星核探索之路,每个参数、每道光脉都是安全探索的通行证。”
当五人准备进入星核通道时,星盘突然释放出137赫兹的最终脉冲,脉冲在石室穹顶投射出目标行星的“星核维护地图”——图中19个星核节点与19块扇形文岩完全对应,每个节点的维护周期、文生菌活性要求、文字校准角度都标注得清晰可见,其中主星核的维护周期(239天)与文生菌的代谢周期完全同步。阮老二的动态金文记录仪自动拍摄下地图,照片显影后,背面的文生菌颗粒浮现出与金文相同的字迹:“文为键,菌为护,星为路,核启能源”,字体的笔画由文星光脉组成,在石室内停留了137秒才逐渐消散,“是星核探索的最终授权,”他对比照片与航船的星核数据,发现两者的误差己完全消失,“先民通过金文星盘与文生菌,为我们打开了目标行星星核的大门,只要遵循文字-生物-星象协同的规律,就能安全、永续地利用星核能量。”
熊泗泗最后检查金文能量仪的数据,确认星盘文字的能量输出稳定在1.97×101?焦耳/立方米,文生菌活性保持89%,“我们成功掌握了金文星枢室的星核激活与维护方法,”她将数据上传至航船的星核探测系统,“这些数据能指导航船在目标行星精准探索星核,为星际探索提供更强大的能量支持。”
五人进入星核通道时,星盘仍在缓慢旋转,文生菌继续修复文字,文液沿笔画流动,像在为他们护航。刘师邺回头望了一眼青铜矩与星盘的校准角度,确认矩尺仍与“文星符”保持着73度角,“我们找到的不仅是星核通道,更是先民对文字-生物-星象协同的深刻理解——冰冷的金文、微小的文生菌、遥远的星象,在宇宙规律的关联下,能形成通往星核的钥匙,这是对‘文明与自然共生’的终极诠释。”
通道内的文星晶仍在释放淡金色光脉,文生菌的代谢频率与文字光脉同步,为后续的星核探索守护着能量与安全。当五人的身影消失在通道深处,金文星枢室的星盘仍在旋转,文生菌与金文的共生仍在继续,为人类的星际星核探索任务,守护着永不枯竭的文明与能量密码。
(http://www.220book.com/book/VRQ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