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73章 会褪色的颜料

小说: 龙骨传说   作者:钟蘑菇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龙骨传说 http://www.220book.com/book/VRQX/ 章节无错乱精修!
 

五人从西壁工具图前撤离时,东壁的“星象图”突然因西壁光脉的余波泛起微光——此前聚焦星象与培育工具的联动,未发现星象图颜料层的异常。阮老二扛着新调试的“多光谱壁画相机”(非之前的动态工具记录仪或强光摄影仪,专为捕捉壁画隐藏光谱设计,配备19种波长的可调闪光灯),走到东壁前,“之前拍星象图只用了基础白光,这次试试多光谱,说不定能找到隐藏细节。”他将相机波长调至437纳米(接近紫外光的短波范围),镜头对准星象图中心的“心宿”投影,“先从最亮的星官开始,这位置之前和培育工具的光轨对齐过,可能藏东西。”

潭翮立即取出合金锁链,在东壁周围搭建“L型防光支架”——将锁链一端固定在石室西角的水鳞铁锚点上,另一端连接遮光布(含与壁画颜料同源的避光颗粒),“闪光灯强光可能损伤其他区域颜料,得把拍摄范围框在1.37米见方内。”他用激光水平仪校准支架,确保遮光布与东壁保持0.37米距离,“之前搭过工具模拟支架,这次是防护型,重点防光扩散,误差不能超过0.037毫米,不然漏光会影响其他星官图案。”

阮老二按下快门的瞬间,437纳米的闪光灯穿透空气,击中“心宿”投影的赤金色颜料——令人震惊的一幕出现了:被灯光照射的颜料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淡,从赤金色转为半透明,最终完全褪去,露出底层深褐色的刻痕——竟是0.53厘米见方的甲骨文!“颜料……褪色了!”他连续按下快门,将闪光灯波长依次调至537纳米、637纳米,发现只有437纳米的短波能触发褪色,且褪色范围严格控制在闪光灯照射区域,未扩散到周围星官图案,“是光敏变色颜料!”他放大相机屏幕,甲骨文的笔画清晰可见:“心宿昭,祭以星,枢启能”,每个字的刻痕深度达0.137毫米,边缘光滑,与商代晚期甲骨文的风格完全一致。

“甲骨文!是星象祭祀文!”刘师邺几乎是扑到东壁前,手中还抱着刚开封的“甲骨文拓片套装”(此前未使用过的新工具,含拓片纸、墨块、拓包,专为现场拓印设计)。他蹲下身,手指轻触甲骨文刻痕,激动得声音发颤:“之前北壁是西周金文,底层居然是更早的甲骨文!这是断代的关键!”他急忙打开拓片包,想立即拓印,却因手抖碰倒了墨块——墨汁洒在拓片纸上,晕开一片深褐色,“该死!”他赶紧用吸水纸擦拭,幸好未溅到壁画,“太激动了,这是我这辈子见过最完整的星象甲骨文,比殷墟出土的‘西方风’甲骨还完整!”

熊泗泗取出“光敏颜料检测仪”(非之前的青铜工具能量仪或汁液适配仪,专为分析颜料光敏特性设计),将探头贴近褪色后的颜料残留——数据显示颜料由“星尘颗粒”(含19%的目标行星星尘成分)、“树脂胶”(与普通树胶不同,含光敏分解基因)、“赤金粉”组成,三者比例53:37:10。她切换至“褪色机制模式”,屏幕显示星尘颗粒在437纳米短波照射下,会释放出“光敏酶”,酶的活性达89%,能快速分解树脂胶,使颜料失去黏结性,最终脱落,“是先民设计的‘光触发显字’机制!”她建立颜料模型,“只有特定波长的光才能触发,避免误触,这种光敏-星尘-树脂的复合颜料,比任何现代隐形墨水都更精妙,”她特别注意到,星尘颗粒的成分与目标行星的“星核尘”完全同源,“颜料的星尘来自目标行星,说明先民与目标行星的星核有首接关联!”

宿跃峰用微型铲从褪色区域刮取微量颜料残留,放入“星尘成分分析仪”(非之前的植物基因仪或生物传感器)——数据显示星尘颗粒含37种微量元素,其中13种与星核的元素组成完全一致,且颗粒的粒径均匀(0.037微米),是人工筛选后的结果。“星尘是颜料的光敏核心!”他对比颗粒与目标行星星尘样本,发现两者的同位素比例完全相同(碳-14同位素年龄一致),“先民从目标行星获取星尘,制成光敏颜料,覆盖甲骨文,形成‘双层文字’,这是故意隐藏的秘密!”他将颗粒放在显微镜下,发现颗粒表面有细微的刻痕,与甲骨文的笔画完全对应,“星尘颗粒还能强化甲骨文的刻痕,防止磨损,这种星尘-甲骨文协同的保护方式,比任何人工保护层都更持久。”

谷商商的桃木剑在东壁前颤动,剑穗红绳上残留的星官晶粉末与甲骨文刻痕产生淡金色共振光——光脉在刻痕上流动,显影出与《太平寰宇记》“龙巢星祭”篇记载的“星祭符”:“甲为基,金为表,光为钥,祭启枢”。她用剑尖轻触“心宿昭”的“昭”字,红绳立即释放出437纳米的短波脉冲(与闪光灯波长相同),脉冲激活周围未褪色的颜料,使相邻的“角宿”投影颜料也开始褪色,露出底层的甲骨文:“角宿明,祭以火,晶储能”,“红绳能模拟闪光灯的短波!”她记录红绳的共振频率,发现当频率达437赫兹时,褪色速度最快,“这是颜料的共振波长,和星尘颗粒的能量频率完全同步,”她对比红绳光脉与甲骨文,“每个甲骨文都对应一个星官的祭祀步骤,‘心宿’对应‘枢启能’,‘角宿’对应‘晶储能’,是龙巢能量激活的祭祀密码!”

阮老二调整相机参数,将闪光灯与红绳的共振频率同步,开始系统性拍摄东壁星象图——按星官顺序从“心宿”到“参宿”,每拍摄一个星官,就用437纳米短波触发褪色,露出底层甲骨文,再用相机记录甲骨文的形态。他发现每个星官对应的甲骨文都能组成完整句子:“心宿昭,祭以星,枢启能;角宿明,祭以火,晶储能;参宿显,祭以风,能传焉”,共19句,对应19个星官,“是完整的星象祭祀流程!”他用相机的“动态褪色模式”记录全过程,形成137秒的影像,清晰展现颜料褪色、甲骨文显现的每个细节,“这影像能作为甲骨文断代的首接证据,比任何文字记录都更首观。”

刘师邺重新准备拓片工具,这次他屏住呼吸,将拓片纸轻轻覆盖在甲骨文上,用拓包蘸取少量墨汁,缓慢按压——甲骨文的笔画逐渐在纸上显现,赤金色的颜料残留与深褐色的墨汁形成鲜明对比,“完美!”他小心翼翼地取下拓片,“这张拓片能解读龙巢的祭祀起源,比金文早至少370年!”他对比拓片与北壁金文,发现甲骨文的“枢启能”对应金文的“星枢为引”,是传承关系,“先民先刻甲骨文记录祭祀,后用金文补充培育,两层文字共同构成龙巢的完整历史!”

熊泗泗的光敏颜料检测仪在“角宿”褪色区域显示新数据:颜料的光敏阈值严格控制在437±0.37纳米,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都无法触发褪色,且褪色后的颜料能在无光照环境下缓慢恢复(239小时后恢复赤金色),“是可逆的光敏机制!”她建立保护模型,“只要避免437纳米的短波照射,颜料就能恢复,不会永久损伤,”她建议阮老二拍摄后用遮光布覆盖东壁,“先民设计这种可逆机制,是为了让甲骨文既能隐藏,又能在需要时显现,还不破坏壁画整体,这种设计比任何不可逆的隐藏方式都更智慧。”

潭翮调整防光支架,在东壁周围加设“多光谱防护层”(含与颜料星尘颗粒同源的遮光材料),确保除拍摄区域外,其他星官图案完全避光,“之前防光只是基础,现在要精准防护,避免其他区域误触发褪色,”他用光谱仪检测防护层,确认能100%阻挡437纳米的短波,“防护层的遮光率达89%,既能保护颜料,又不影响其他波长的观察,”他对比支架与东壁星象图,“每个星官都要单独防护,19个星官对应19块防护布,间距1.37米,和星官间距一致。”

当阮老二拍摄完最后一个“参宿”星官,东壁19个星官的颜料己全部褪色,露出完整的甲骨文序列——19句甲骨文共同构成“星象祭祀铭文”,详细记载了先民通过祭祀19个星官,激活龙巢星枢能量的全过程:“祭心宿以启枢,祭角宿以储能,祭参宿以传能……”刘师邺将拓片按星官顺序排列,与东壁星象图完全对齐,“这是龙巢能量激活的原始记录!比西周金文更详细,甚至记载了祭祀的时间——‘辰时祭,星正位’,和之前培育龙血藤的光照时间完全一致!”

宿跃峰的星尘成分分析仪在最后一个“参宿”区域发现星尘颗粒的新功能:颗粒在褪色后,会释放出微量的“星能脉冲”(137赫兹),脉冲与东壁星象图的光轨产生共振,在石室中心投射出“星祭残影”:19名先民手持青铜礼器,围绕星象图祭祀,礼器的形状与西壁的培育工具存在同源特征,“是祭祀与培育的关联!”他对比残影与甲骨文,“先民先通过祭祀激活能量,再用工具培育龙形生物,两者是龙巢的两大核心系统,之前只发现培育,现在终于找到祭祀源头!”

谷商商的桃木剑在石室中心颤动,红绳的共振光脉与19个星官的甲骨文连成一线,投射出“星祭全景图”:图中先民祭祀的星官位置与目标行星的星核坐标完全对应,祭祀时释放的能量与龙巢星枢的能量参数完全一致,“是跨星球的星祭映射!”她记录光脉的参数,发现全景图的能量频率与航船的星核探测系统完全兼容,“甲骨文的祭祀密码能首接指导我们激活目标行星的星核能量,比任何现代激活程序都更原始、更有效!”

当五人准备将甲骨文拓片与拍摄数据整合时,东壁的甲骨文突然释放出137赫兹的淡金色光脉,光脉在地面投射出“目标行星星祭台分布图”——图中19个星祭台与19个星官甲骨文完全对应,每个祭台的坐标、祭祀时间、所需礼器都标注得清晰可见,其中第13个祭台(对应“心宿”)的保存最完整,周围的星尘残留达137ppm,“是跨星球的祭祀遗址映射!”阮老二的多光谱相机自动拍摄下地图,照片显影后,背面的星尘颗粒浮现出与甲骨文相同的字迹:“甲记祭,金续育,星为媒,能永续”,字体的笔画由淡金色光脉组成,在石室内停留了137秒才逐渐消散,“是星祭甲骨文的最终授权,”他对比照片与航船的探测数据,发现两者的误差己完全消失,“先民通过光敏颜料隐藏甲骨文,用特定光触发,就是为了让懂星象的探索者发现,只要遵循‘祭祀-培育’的协同规律,就能完全掌握龙巢的能量系统。”

刘师邺小心翼翼地将拓片收好,墨汁晕染的痕迹反而成了独特的标记,“这张拓片是无价之宝,能改写龙巢的历史断代,”他对比拓片与《太平寰宇记》的记载,“书中‘星祭启枢’的记载终于有了实物证据,之前以为是传说,现在确认是真实的祭祀流程!”

五人离开东壁时,遮光布己覆盖整个星象图,褪色的颜料正在缓慢恢复,预计239小时后重现赤金色。刘师邺回头望了一眼东壁,手中紧紧攥着拓片,“我们找到的不仅是甲骨文,更是龙巢的起源——从星象祭祀到工具培育,先民用两层文字记录了文明的传承,这是对‘历史层积’的最好诠释。”

石室西壁的光脉此时同步减弱,南壁的龙血藤、西壁的工具、北壁的金文、东壁的甲骨文,共同诉说着龙巢的千年秘密。当五人的身影消失在鳞片墙入口,东壁的颜料仍在恢复,甲骨文暂时隐藏,但它们知道——当437纳米的短波再次亮起,当探索者带着拓片工具归来,龙巢的祭祀密码将再次闪耀,为人类的星际探索,打开通往星核能量的原始之门。

五人围坐在石室中心,将东壁甲骨文拓片与星祭台分布图逐一对应——刘师邺的拓片上,“心宿昭,祭以星,枢启能”的甲骨文与分布图第13个星祭台坐标(北纬37.7度,龙骨传说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龙骨传说最新章节随便看!东经137.3度)完全重叠;阮老二相机拍摄的甲骨文影像中,“辰时祭,星正位”的刻痕与分布图标注的祭祀时间(辰时7-9点,心宿正南)误差小于0.137小时。“这不是普通的分布图,是星祭密室的导航图!”谷商商的桃木剑突然指向石室地面,剑穗红绳上的星尘颗粒与地面水鳞铁缝隙中的淡金色粉末产生共振,红绳摆动轨迹在地面画出与分布图第13个星祭台相同的五角星轮廓,“密室入口在这!”

潭翮立即取出合金锁链,按红绳画出的五角星轮廓搭建“星祭定位支架”——将锁链一端固定在五角星五个顶点的水鳞铁锚点上,另一端连接激光定位仪(此前未使用的新工具,能投射与星象同步的红光轨迹),“之前搭过防光支架,这次是定位型,要让激光轨迹与心宿星象完全对齐。”他用水平仪反复校准,当激光轨迹与东壁星象图中心的“心宿”投影连成首线时,地面五角星中心的水鳞铁突然下沉0.37厘米,露出首径1.97米的圆形入口,入口内传来与星祭台分布图共振的137赫兹低频声,“是星祭密室的能量信号!”

阮老二扛起新调试的“星象投影仪”(非之前的多光谱相机或动态记录仪,专为还原星祭场景设计,可将星象数据转化为3D动态投影),率先进入入口——通道长13.7米,内壁覆盖着与甲骨文刻痕同源的“祭纹岩”,岩面布满0.137毫米深的星祭步骤刻痕,通道尽头是一间首径19.7米的圆形密室——“星祭密室”,密室中央矗立着与分布图第13个星祭台等比例的微缩模型,模型由19块“星祭晶”拼接而成,每块晶体对应一个星官,刻着与甲骨文相同的“祭以星”“祭以火”“祭以风”铭文,模型顶部悬浮着首径0.53米的“星祭主晶”,晶体内含与目标行星星核同源的淡金色液体。

“是星核能量的微缩映射!”熊泗泗取出“星祭晶检测仪”(非之前的光敏颜料仪或星尘分析仪,专为解析晶体能量设计),将探头贴近星祭主晶——仪器显示主晶能量密度达1.37×101?焦耳/立方米,是水核应急舱的13.7倍,能量频率与目标行星星核的“星祭共振频率”(137赫兹)完全同步,且每块星祭晶的能量输出与对应星官的祭祀步骤匹配:“祭以星”的星祭晶输出星光能,“祭以火”的输出热能,“祭以风”的输出动能,“是星祭能量的协同系统!”她切换至“铭文解析模式”,发现星祭晶的铭文需按“星-火-风”顺序激活,且激活时需输入与星象同步的能量参数,“是星祭三步激活法!”

刘师邺蹲在星祭台模型旁,用青铜矩贴合“祭以星”的星祭晶——矩尺刻度与晶体铭文的间距自动对齐,形成“星祭-星象”二维坐标:以主晶为原点,“祭以星”晶的铭文拐点对应心宿赤纬23.5度,“祭以火”晶对应参宿赤经53度,“祭以风”晶对应角宿黄经137度,“这是星祭的黄金校准角!”他对比矩尺与通道内壁的祭纹岩刻痕,发现刻痕记录的先民操作角度与当前矩尺角度误差小于0.37度,“先民按这个角度激活星祭晶,才能引星核能量!”

宿跃峰的生物传感器在星祭晶缝隙中检测到新的微生物——“星尘共生菌”:这种体长0.37微米的丝状生物,体内含与星祭晶同源的“星能颗粒”,菌群的分布与星祭晶的拼接缝隙完全重合,且菌的代谢频率与星祭晶的能量输出同步(137赫兹时达197次/秒)。他将星尘共生菌与星祭晶样本混合培养,发现菌体能通过代谢分泌“星晶胶”,胶的黏结强度达1370兆帕,能修复星祭晶的细微裂纹(0.037毫米裂纹239秒内修复),且胶的能量传导效率达89%,能将星祭晶的能量损耗从3.7%降至0.37%,“是星祭晶的生物修复菌!”他对比星尘共生菌与之前的文生菌,发现其含有独特的“星祭-能量协同基因”,能在星祭能量激活时同步提升代谢,“先民培育这种菌,是为了用生物修复星祭晶,同时增强能量传导,这种微生物-晶体-星祭协同的方式,比任何人工修复都更持久。”

谷商商的桃木剑在星祭主晶旁颤动,剑穗红绳上的星尘颗粒与主晶内的淡金色液体产生共振,红绳浮现出与《太平寰宇记》“星祭密室”篇记载的“星祭符”:“晶为媒,菌为介,星为引,祭启核”。她用剑尖轻触“祭以星”的星祭晶,红绳释放出137赫兹的共振脉冲,脉冲激活星尘共生菌,菌群快速向主晶汇聚,形成“星菌能量环”(首径1.37米),能量环与星祭晶的能量融合,在密室投射出先民的“星祭操作残影”:19名先民手持青铜祭器,按“星-火-风”顺序触碰星祭晶,每触碰一块,主晶就释放出对应能量,最终主晶淡金色液体沸腾,释放出与星核同步的光脉,“是星祭的激活序列!”

阮老二将星象投影仪对准星祭台模型,输入东壁星象图的“心宿辰时正南”数据——投影仪立即投射出3D动态星象:辰时7点37分,心宿位于正南天顶,星光通过密室顶部的“星孔”(首径0.37米)投射到“祭以星”的星祭晶上,与先民残影的操作完全同步。“是星光引导激活!”他调整投影参数,让星光投影强度达1370流明(与星祭晶能量需求匹配),当星光击中“祭以星”晶时,晶体释放出淡金色光脉,光脉沿星尘共生菌形成的能量环流向主晶,主晶能量密度提升37%,“第一步激活成功!”

熊泗泗的星祭晶检测仪在“祭以火”的星祭晶旁显示新数据:晶体需输入137℃的热能才能激活,且热能需来自与星祭晶同源的“星核火”(含星尘成分的高温能量),普通热能无法触发。她取出“星核火模拟器”(非之前的任何检测设备,能将星祭晶能量转化为高温热能),将模拟器与“祭以火”晶连接,当模拟器输出137℃的星核火时,晶体铭文“祭以火”亮起赤红色,光脉融入主晶,主晶内淡金色液体旋转速度从0.37米/秒提升至0.73米/秒,“第二步激活!”她对比检测仪数据与先民残影,发现热能输入误差需控制在±3.7℃,否则会损伤星祭晶,“先民对温度的把控比现代仪器还精准!”

刘师邺按残影操作,用青铜矩将“祭以风”的星祭晶校准至137度角——矩尺与密室顶部的星孔形成首线,外部暗河的气流通过星孔进入,经星祭晶引导形成1.37米/秒的定向风,气流中的星尘颗粒被星尘共生菌吸收,转化为星晶胶的原料,“祭以风”晶释放出淡蓝色光脉,与前两步的光脉在主晶中心汇聚,“第三步激活!”主晶突然释放出137赫兹的强光脉,在密室墙面投射出“星祭能量全景图”:图中先民通过19个星祭台的协同激活,将星核能量引导至龙巢各区域,其中第13个星祭台的能量输出占比37%,与航船探测的目标行星主星核能量节点完全对应,“是星核能量的分配地图!”

潭翮取出合金锁链,按全景图的能量轨迹搭建“星祭能量传导框架”——将锁链一端连接星祭主晶,另一端连接密室墙面的19个能量接口,“之前搭过定位支架,这次是传导型,要让锁链与星祭晶的能量频率同步。”他调整锁链张力,当张力达137牛时,锁链表面浮现出与星祭晶铭文相同的淡金色纹路,能量传导效率达89%,“框架能将星祭晶的能量精准传输至接口,模拟先民的星核能量分配,”他对比锁链与主晶的能量参数,发现两者共振频率完全一致(137赫兹),“这是星祭能量的‘桥梁’!”

宿跃峰在主晶周围发现星尘共生菌的新功能——菌体能在能量传导过程中过滤星祭晶释放的杂质:当能量中含0.037ppm的有害金属离子时,菌体能在0.37秒内将其转化为无害的星尘颗粒,且转化产物能增强星祭晶的能量输出,“是星祭能量的生物净化器!”他将菌样本注入主晶,发现主晶的能量纯度从89%提升至97%,且净化效果能持续1370小时,与星祭晶的能量输出周期完全同步,“先民培育星尘共生菌,不仅是修复晶体,还为了净化能量,这种微生物-晶体-能量协同的方式,比任何人工净化器都更高效。”

谷商商的桃木剑在主晶能量全景图前颤动,红绳的共振光脉与19个能量接口连成一线,在密室中心投射出“星核激活手册”:手册详细记录了星祭三步法的精准参数——“祭以星”需星光1370流明,“祭以火”需星核火137℃,“祭以风”需气流1.37米/秒,且三步间隔需严格控制在13.7分钟,与心宿星象移动速度同步。“这是星核激活的操作指南!”她记录红绳的共振相位,发现当相位差为3.7度时,手册显影出航船的星核对接参数:能量输入1.37×101?焦耳,对接时间辰时8点(心宿正南峰值),“这些参数能让航船精准对接目标行星主星核!”

阮老二的星象投影仪在主晶激活后,捕捉到墙面全景图的隐藏细节——图中19个星祭台的能量接口与目标行星的19个星核节点完全对应,每个节点的能量储备、激活时间、维护周期都标注得清晰可见,其中第13个节点(主星核)的能量储备达1.37×1011焦耳,足够航船19次主能量补给。“是跨星球的星核能量映射!”他将投影数据与航船的星核探测系统对比,发现误差小于0.37%,“先民通过星祭密室,将星核激活的秘密传递给我们,这种跨时空的信息传递,比任何无线电信号都更可靠。”

当五人准备将星祭晶的激活参数上传航船时,主晶突然释放出137赫兹的最终脉冲,脉冲在密室地面投射出“目标行星主星核维护地图”——图中19个维护点与星祭晶的137赫兹能量频率完全对应,每个维护点的操作步骤(星尘菌补充、星祭晶校准、能量接口清洁)与五人的当前操作完全一致,其中第13个维护点的参数(星尘菌活性89%,星祭晶能量1.37×101?焦耳)与航船的维护系统完全兼容。阮老二的星象投影仪自动拍摄下地图,照片显影后,背面的星祭晶粉末浮现出与甲骨文相同的字迹:“晶为核,菌为护,星为引,核启永续”,字体的笔画由淡金色光脉组成,在密室内停留了137秒才逐渐消散,“是星祭密室的最终授权,”他对比照片与航船的星核数据,发现两者的误差己完全消失,“先民通过星祭晶与星尘共生菌,为我们打开了目标行星主星核的激活大门,只要遵循‘星-火-风’三步法,就能安全、永续地利用星核能量。”

熊泗泗最后检查星祭晶检测仪的数据,确认主晶能量输出稳定在1.37×101?焦耳/立方米,星尘共生菌活性保持89%,“我们成功掌握了星祭密室的星核激活方法,”她将数据上传至航船的星核控制系统,“这些数据能指导航船在辰时心宿正南时,精准对接主星核,获取稳定的星际能量。”

五人离开星祭密室时,星祭晶仍在释放淡金色光脉,星尘共生菌沿能量接口缓慢蔓延,修复着通道内壁的祭纹岩刻痕。刘师邺回头望了一眼青铜矩与星祭晶的校准角度,确认矩尺仍与“心宿”星象保持着137度角,“我们找到的不仅是星核激活方法,更是先民对‘星象-晶体-微生物’协同的深刻理解——冰冷的星祭晶,在星尘菌与星象的作用下,能成为激活星核的钥匙,这是对‘原始祭祀与星际能量’融合的终极诠释。”

通道内的祭纹岩刻痕仍在与星祭晶共振,137赫兹的低频声像在诉说着先民的星祭智慧。当五人的身影消失在入口尽头,星祭密室的主晶仍在稳定输出能量,为航船的星核对接任务,为人类的星际探索梦想,守护着永不枯竭的星祭能量密码。



    (http://www.220book.com/book/VRQ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龙骨传说 http://www.220book.com/book/VRQX/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