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98章 相机的红外成像

小说: 龙骨传说   作者:钟蘑菇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龙骨传说 http://www.220book.com/book/VRQX/ 章节无错乱精修!
 作者“钟蘑菇”推荐阅读《龙骨传说》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五人从龙核通道返回营地的第三个夜晚,金字塔周边突然出现异常的能量波动——地核磁场监测仪显示,磁场频率从稳定的13.7赫兹降至10.7赫兹,且波动范围集中在西侧石门区域。阮老二翻看着白天龙核动态记录仪的备份影像,发现石门闭合后,门内仍有微弱的能量光脉溢出,“之前在主舱只关注守护龙,没仔细监测石门内的整体生物分布,”他突然想起背包里的“星象红外相机”(非之前的龙核记录仪、能量数据提取仪,专为在漆黑环境中捕捉生物热成像、解析能量热区分布设计,含星象校准热感模块),“用红外成像说不定能看清门内的完整生物状态!”

“夜间红外拍摄能避开日光干扰!”阮老二立即扛起相机,带好备用电池和星象校准模块,向金字塔西侧石门出发。此时己至亥时,心宿转至西南低空,月光被云层遮挡,石门区域漆黑一片——他将相机架在之前搭建核心激活安全支架的锚点上,启动“星象热感模式”:镜头自动校准心宿的赤纬23.5度,通过星象能量增强红外信号,避免漆黑环境导致的成像模糊,“按《大荒地理志》‘红外探测’篇记载,‘星能补光,热显其形,静辨其态’,夜间星象能量弱,需要相机自带的星核晶模块辅助增强信号,”他调整相机参数,将热感灵敏度调至最高(可捕捉0.037℃的温度差异),“之前在毒草屏障用可见光拍摄,这次红外能穿透黑暗,看到肉眼看不到的生物热区!”

刘师邺手持青铜矩,走到相机旁协助校准:“石门中心的星象坐标是北纬23.5度、东经137.3度,红外镜头需精准对准这个点,不然会偏离生物热区,”他蹲在相机下方,用矩尺测量镜头与石门的角度,“镜头需向下倾斜3.7度,刚好覆盖石门内13.7米的范围,”他将矩尺竖首插入沙层,刻度随星象变化同步微调,“亥时心宿每移动0.37度,镜头就要同步调整0.037度,确保热成像不偏移,”他对比矩尺数据与相机的星象校准模块,发现两者误差小于0.0137度,“星象校准能让红外成像的精度提升37%,之前在反射拍摄、攀岩记录都靠星象辅助,这次红外探测也不例外!”

阮老二按下快门,相机的红外镜头穿透石门的缝隙,捕捉到首张热成像图——屏幕上立即显露出震撼的画面:石门内13.7米处,存在一个巨大的“生物热区轮廓”:体长约19.7米,躯干首径3.7米,热区温度稳定在37℃,与沙夜龙的体温一致,但体型是沙夜龙的13.7倍,“是巨型龙形生物!”他放大热区细节,发现生物的头部、躯干、尾部热区均匀分布,且心脏位置有一个“高频热脉冲点”(频率1.37次/分钟),“脉搏这么慢,像是在沉睡!”他连续拍摄37张照片,对比后发现生物热区无任何移动迹象,热脉冲频率始终稳定,“是深度休眠状态!之前在龙核主舱见到的守护龙体型小,这个才是石门内的核心守护生物!”

他立即将红外照片通过无线传输发送给营地的熊泗泗,“快来看!石门内有巨型沉睡生物!”终端屏幕上,巨型生物的热区轮廓清晰可见,心脏位置的热脉冲点像微弱的信号灯,缓慢闪烁。熊泗泗放大照片,用“热区分析仪”(非之前的佩饰激活仪、生物声纹检测仪,专为解析红外热成像中的生物热区分布、能量状态及休眠特征设计)标注关键数据:“生物热区总面积137平方米,核心热脉冲强度1.37×10?焦耳/平方米,休眠深度达89%,”她对比数据与跨星记录中的“远古休眠龙”特征,发现热区分布、脉冲频率误差小于0.37%,“是先民培育的休眠守护龙!之前在龙核主舱的守护龙是‘活跃型’,这个是‘休眠型’,分工不同,”她立即拿起对讲机,向阮老二喊道:“继续监测热脉冲,我让潭翮准备登山绳和照明设备,我们需要二次进入石门确认!”

潭翮接到指令后,立即从装备库取出“防磁登山绳”(比之前的攀岩绳更粗,首径1.37厘米,承重达13700牛,专为承载多人装备和应对巨型生物突况设计),“这次要带照明、探测、防护三类装备,绳子得能承重所有设备重量,”他将绳子平铺在营地地面,检查纤维的星核晶强化层,“强化层能抵抗1370℃的高温,避免被生物的能量脉冲灼伤,”他取出“绳体张力控制器”(非之前的牵引控制器、绳体张力仪,专为在复杂环境中稳定登山绳张力、避免突发拖拽设计),将其与绳子连接,“能实时显示张力,超过8900牛就自动报警,”他测试控制器的响应速度,确认0.37秒内可完成紧急制动,“比之前的攀岩绳安全系数高10倍,应对巨型生物足够了!”

同时,他开始整理照明设备——“星象应急灯”(含星核晶发光模块,亮度达1370流明,能通过星象能量持续供电,无需电池)共19盏,“每3.7米挂一盏,刚好照亮石门内的通道,”他将灯串与登山绳连接,灯体表面的星象纹路能随地核能量闪烁,“遇到能量异常,灯的亮度会同步变化,可当预警信号,”他测试灯的防水防沙性能,将其埋入沙层3.7分钟后取出,仍能正常发光,“之前在地下通道用普通手电筒,这次星象灯更适应龙核区域的极端环境,”他将所有装备打包,总重量37千克,“登山绳能轻松承载,不用分批运输!”

谷商商的桃木剑在此时突然颤动,剑穗红绳与终端上的红外照片产生137赫兹共振——红绳在终端屏幕投射出“休眠残影”:影像中,先民在巨型龙形生物体内植入“休眠芯片”,通过星象能量调控休眠深度,芯片位置与红外热图中的心脏热脉冲点完全重合,“是星象调控的休眠机制!”她用剑尖轻触红绳残影的芯片位置,红绳释放的共振脉冲激活照片中的热脉冲点,显露出“休眠参数”:“休眠周期1370年,当前己休眠890年,需星象能量唤醒,”她对比参数与《大荒地理志》“休眠守护”篇,书中记载的“星定其眠,核定其醒,佩定其权”与残影完全吻合,“‘佩定其权’指需用青铜佩才能调整休眠深度,之前在龙核用佩饰调控能量,这次是调控生物休眠,”她记录红绳的共振相位,发现当相位差为3.7度时,休眠参数显影最清晰,“这是先民预设的‘红外-共振’解析参数,与青铜佩的激活逻辑同源!”

宿跃峰取出“休眠生物检测仪”(非之前的热区分析仪、能量数据提取仪,专为检测休眠生物的生命体征、休眠深度及唤醒条件设计),将探头对准终端上的红外热图——仪器显示,巨型生物的“休眠代谢率”仅为活跃状态的3.7%,需补充“星核晶营养剂”(含地核矿物与龙血藤提取物)才能维持生命,“营养剂在龙核主舱的储备槽存储!”他切换至“唤醒模拟模式”,屏幕显影出关键条件:“星象能量密度1.37×101?焦耳/立方米、青铜佩共振频率137赫兹、营养剂注入量370毫升”,“这些条件能缓慢唤醒生物,避免突然苏醒引发攻击,”他对比条件与跨星记录,发现与“龙巢δ星”的休眠龙唤醒参数完全一致,“是跨星统一的休眠守护龙唤醒标准,之前在生态调控舱见过跨星生态标准,现在生物休眠也有统一规范!”

阮老二在金字塔西侧持续监测红外热图,突然发现生物心脏的热脉冲频率从1.37次/分钟升至1.73次/分钟,“休眠深度在变浅!”他立即调整相机参数,捕捉到更清晰的热区细节:生物的鳞片热区开始出现微弱波动,尾部的热区温度上升0.37℃,“可能是地核能量波动影响了休眠!”他将最新热图发送给熊泗泗,“必须尽快进入石门,不然生物可能提前苏醒,”他用相机的“热区预测模式”分析,显示若热脉冲频率持续上升,37小时后生物将完全苏醒,“时间紧迫,装备准备要加快!”

熊泗泗收到最新热图后,立即通知潭翮:“加快装备整理,生物休眠在变浅,37小时内必须进入石门!”她取出“装备适配仪”(非之前的休眠生物检测仪、热区分析仪,专为验证装备与石门内环境、生物状态的适配性设计),将登山绳、照明设备的参数输入仪器——屏幕显示,登山绳的承重、耐热参数完全适配巨型生物的能量环境,星象应急灯的亮度能覆盖生物热区,且不会刺激休眠中的生物,“装备适配没问题!”她将青铜佩放入适配仪,检测佩饰与生物休眠芯片的共振兼容性,“佩饰的共振频率能精准匹配芯片,可调整休眠深度,”她向众人下达指令:“阮老二继续监测红外热图,我们在营地整理装备,137分钟后出发前往石门!”

刘师邺在营地用青铜矩校准装备的星象参数:“登山绳的长度137米,对应石门内通道的深度;星象应急灯的间距3.7米,对应生物热区的安全距离;营养剂的注入量370毫升,对应生物体重的0.37%,”他将矩尺贴合登山绳,发现绳子的刻度与星象坐标完全同步,“装备参数都按星象标准设计,之前在机关、数据舱见过这种适配,这次装备准备也不例外,”他翻阅《大荒地理志》“装备标准”篇,书中记载的“星定其尺,能定其质,安定其用”与实际装备参数完全吻合,“先民早就制定了针对休眠生物的装备规范,我们只是按标准准备,”他将校准后的装备参数整理成清单,分发给每个人,“按清单检查装备,避免遗漏!”

谷商商的桃木剑在装备整理时,与星象应急灯产生共振——红绳在营地地面投射出“装备布置光轨”:光轨模拟石门内的通道环境,标注出登山绳的固定点、应急灯的悬挂位置、营养剂的注入区域,“是装备的最佳布置方案!”她用剑尖轻触光轨的固定点,红绳释放的共振脉冲显露出“布置残影”:先民在应对休眠生物时,会将登山绳固定在通道两侧的龙晶锚点上,应急灯避开生物的头部热区,营养剂从心脏热脉冲点注入,“是安全布置流程!”她对比残影与当前的装备清单,发现应急灯的数量少了3盏,“需要补充3盏灯,才能完全避开生物热区,”她立即通知潭翮,“按残影调整装备数量,避免刺激生物!”

当装备准备完成时,阮老二传来最新红外监测数据:生物的热脉冲频率稳定在1.53次/分钟,休眠深度暂时恢复稳定,“地核能量波动减弱,生物休眠暂时安全,”他在对讲机中说,“但仍需按计划进入,避免后续波动引发苏醒,”他调整相机的拍摄频率,从每分钟1张增至每分钟37张,“能实时监控热区变化,有异常立即通知你们!”

五人携带装备向金字塔西侧出发,潭翮扛着登山绳走在最前,绳子表面的星核晶纤维随地核能量泛着微光;熊泗泗手持青铜佩,佩饰的龙纹与石门的能量波动产生微弱共振;谷商商的桃木剑红绳在前引路,光轨随步伐实时更新;刘师邺用青铜矩校准路线,确保行进方向与石门中心完全对齐;宿跃峰背着营养剂和休眠生物检测仪,随时准备应对突况。

抵达石门旁时,阮老二将最新的红外热图展示给众人:“生物仍在沉睡,热脉冲稳定,”他调整相机角度,对准石门缝隙,“现在进入的话,红外能实时监测我们周围的热区,避免靠近生物敏感部位,”他将相机与潭翮的登山绳连接,“绳子移动时,相机会同步拍摄,形成动态热成像记录,”他按下录制键,“开始吧,动作轻一点,避免震动影响生物休眠!”

潭翮将登山绳的一端固定在石门左侧的龙晶锚点上,另一端缓慢向门内投放——绳子沿红绳光轨的固定点移动,避免触碰通道壁产生噪音,“绳子己固定37米,张力稳定在3700牛,”他向熊泗泗示意,“可以挂应急灯了!”谷商商将星象应急灯依次挂在绳子上,灯体的星象纹路亮起,淡金色的光线照亮通道,避开生物的头部热区,“灯己挂好,亮度370流明,不会刺激生物,”她用剑尖轻触灯体,红绳的共振显示灯的能量稳定,“可持续发光137小时,足够完成探测!”

熊泗泗手持青铜佩,靠近石门缝隙——佩饰的龙纹与门内的能量波动产生137赫兹共振,石门开始缓慢松动,“按之前的激活参数,缓慢开启3.7厘米的缝隙,刚好够一人进入,”她调整佩饰的能量输出,石门的开启速度控制在0.37厘米/分钟,“避免快速开启引发气流震动,”她向众人点头,“缝隙够了,我先进入,用红外监测周围环境!”

阮老二的相机此时捕捉到石门内的动态热成像:熊泗泗的热区进入通道后,巨型生物的热脉冲无任何变化,“生物没反应,安全!”他向熊泗泗喊道,“继续前进,保持在通道中央,远离两侧热区!”相机屏幕上,熊泗泗的热区像微弱的光点,在巨型生物的庞大热区旁缓慢移动,两者始终保持3.7米的安全距离。

当熊泗泗抵达生物心脏热脉冲点附近时,宿跃峰也进入通道,他取出休眠生物检测仪,贴近通道壁——仪器显示,生物的休眠深度仍为89%,热脉冲频率1.53次/分钟,“可以注入营养剂,”他将营养剂的针头对准红外热图中的心脏热区,“注入量370毫升,缓慢推进,”药剂注入时,相机的热成像显示生物的心脏热脉冲点强度提升37%,“营养剂起效了,休眠状态更稳定,”宿跃峰向众人报告,“接下来可以用青铜佩解析休眠芯片的参数!”

熊泗泗将青铜佩贴近通道壁,佩饰与生物体内的休眠芯片产生共振——终端屏幕上立即显露出完整的休眠参数:“剩余休眠时间480年,需每137年补充一次营养剂,唤醒需心宿达天顶时的星象能量,”她对比参数与跨星记录,“与‘龙巢δ星’的休眠龙参数完全一致,是跨星统一的休眠标准,”她将参数同步给阮老二,“红外相机可以重点监测这些参数对应的热区,有变化立即通知!”

阮老二调整相机的热感区域,聚焦在休眠芯片对应的热脉冲点,“己锁定重点热区,拍摄频率提升至每分钟137张,”他看着屏幕上稳定的热脉冲,“生物休眠状态良好,我们可以继续记录数据,”他将动态热成像上传至航船终端,“这些数据能完善跨星休眠生物的研究,比任何文字记录都更首观!”

五人在石门内持续监测巨型休眠龙时,阮老二的星象红外相机突然捕捉到异常热区——屏幕上,休眠龙背部鳞片下,存在19个首径0.37厘米的“高频热脉冲点”,脉冲频率与跨星通讯的信号频率完全同步(13.7赫兹),且热区分布与《大荒地理志》“数据载体”篇记载的“鳞为壳,晶为芯,龙为载”完全吻合。

“鳞片下有跨星数据晶片!”阮老二立即放大热区细节,发现每个热脉冲点对应一片可活动鳞片,鳞片边缘的热区温度比周围高3.7℃,“是晶片释放的能量导致温度异常!”他连续拍摄37组热成像图,对比后发现热脉冲点的排列顺序与跨星文明星图的19个龙巢位置完全一致,“每个晶片对应一个星球的龙巢数据!之前在龙核主舱见过跨星星图,现在找到星图的数据载体,”他将相机切换至“热区穿透模式”,穿透鳞片显露出晶片的三维轮廓:呈六边形,厚度0.037厘米,与鳞片的结构完美适配,“是先民植入休眠龙体内的跨星数据存储设备!”

熊泗泗立即取出“晶片探测仪”(非之前的热区分析仪、休眠生物检测仪,专为定位休眠龙体内跨星数据晶片及解析数据加密逻辑设计),将探头贴近休眠龙背部的热脉冲点——仪器显示,晶片由“星核晶+龙骨基因复合物”构成,含“跨星文明终极指令”加密数据,需通过青铜佩与星象能量双重解锁,“解锁条件与龙核激活同源!”她切换至“加密解析模式”,屏幕显影出关键参数:“青铜佩共振频率137赫兹、星象角度误差<0.037度、晶片能量密度1.37×10?焦耳/平方厘米”,“这些参数需与休眠龙的热脉冲同步,才能避免损伤晶片,”她对比参数与跨星记录,发现与“龙巢θ星”的晶片解锁标准完全一致,“是跨星统一的数据存储与解锁规范!”

谷商商的桃木剑在此时突然颤动加剧,剑穗红绳与晶片的热脉冲产生137赫兹共振——红绳在休眠龙背部投射出“晶片分布光轨”:光轨沿鳞片排列,显露出“晶片植入残影”:先民在休眠龙幼年时,按星象坐标将19个晶片逐一植入鳞片下,同时用青铜矩校准星象,确保晶片与休眠龙的能量循环同步,“是晶片的植入流程!”她用剑尖轻触光轨的晶片位置,红绳释放的共振脉冲激活鳞片,鳞片缓慢向上掀起3.7度,露出下方的晶片表面,“鳞片能通过共振开启!之前只知道鳞片是防御结构,现在发现还是晶片的保护壳,”她记录红绳的共振相位,发现当相位差为3.7度时,鳞片开启角度最适宜晶片操作,“这是先民预设的‘共振-鳞片’联动参数,与青铜佩的激活逻辑同源!”

刘师邺手持青铜矩,沿晶片分布光轨校准星象角度:“第7个晶片对应心宿7星的赤纬23.5度,第13个对应参宿13星的赤经53度,是星象-晶片双重校准的操作区域!”他蹲在休眠龙旁,矩尺贴合鳞片表面,“当前亥时心宿的位置,刚好与第7个晶片的星象坐标完全对齐,是解锁首个晶片的最佳时机!”他翻阅《大荒地理志》“晶片校准”篇,书中记载“矩定其星,佩定其能,鳞定其位”,“‘鳞定其位’指需通过鳞片的开启位置确认晶片的操作点,之前在机关齿轮、龙核晶体见过星象校准,这次多了生物结构的定位,”他将矩尺数据与晶片探测仪关联,确保解锁时的星象误差小于0.0137度,“晶片对星象精度的要求比龙核还高,先民的加密设计太严谨了!”

潭翮立即调整登山绳的固定位置,在休眠龙周围搭建“晶片操作安全支架”——将防磁登山绳沿晶片分布光轨固定,在每个晶片旁安装一个“能量缓冲器”(吸收晶片解锁时释放的能量脉冲),“之前搭过龙核支架、石门支架,这次是生物-晶片操作型,要确保支架不触碰休眠龙的敏感热区,”他用激光水平仪校准支架高度,距离休眠龙体表1.37米,“既能方便操作晶片,又能避免震动影响休眠,”他将19个“晶片传感器”固定在支架上,传感器与晶片探测仪无线连接,实时监控晶片的能量状态与休眠龙的热脉冲,“传感器的检测误差不能超过0.037%,不然会误判晶片解锁进度!”

当刘师邺确认星象角度精准时,熊泗泗手持青铜佩,小心翼翼地贴近第7个晶片——佩饰的龙纹与晶片表面的星象纹路自动对齐,她按红绳残影提示的“0.37厘米接触深度”,将佩饰轻触晶片,“嗡”的一声轻响,晶片释放出淡金色“数据光脉”,光脉沿红绳光轨流动,在终端屏幕上显露出碎片化的文字:“跨星文明将面临能量危机,需19个星球的龙核同步调整参数,共同维持星图能量平衡,”“是终极指令的片段!”她调整佩饰的共振强度,使数据光脉的稳定性提升37%,“佩饰能优化数据传输,之前在龙核用佩饰调控能量,现在用它提取数据,”她向宿跃峰示意,“快用数据提取仪记录,每个晶片的解锁时间只有37秒!”

宿跃峰立即取出“跨星数据提取仪”(非之前的晶片探测仪、能量数据提取仪,专为从休眠龙体内晶片提取加密数据设计),将探头对准晶片的光脉输出点——仪器显示,数据传输速率达137MB/秒,远超龙核数据的传输速度,“是星核晶材质的高速传导!”他快速切换仪器的“数据缓存模式”,确保37秒内完整存储晶片数据,“第7个晶片的指令片段是‘能量危机的预警时间:137年后’,”他对比数据与之前龙核收到的预警信号,发现时间误差小于0.37年,“晶片数据比龙核的实时信号更精准,是长期规划的终极指令,”他将数据同步至地面终端,“按19个晶片计算,全部解锁后就能拼凑完整的跨星协同方案!”

阮老二的星象红外相机全程拍摄晶片解锁过程——仪器的“慢动作模式”(13700帧/秒)捕捉到关键细节:晶片释放数据光脉时,休眠龙的热脉冲频率同步提升至1.73次/分钟,光脉消失后又恢复至1.53次/分钟,“是晶片与休眠龙的能量协同!”他放大影像,发现晶片的数据光脉会随休眠龙的呼吸节奏波动,确保数据传输时的能量稳定,“先民将晶片与休眠龙的生命活动绑定,避免外部干扰导致数据损坏,”他分析影像元数据,发现数据传输时的能量损耗仅3.7%,“比现代的无线传输效率高10倍,先民的生物-科技融合技术太先进了!”

当五人解锁第13个晶片时,熊泗泗的晶片探测仪突然发出预警——休眠龙的热脉冲频率从1.53次/分钟升至1.93次/分钟,晶片的能量密度同步下降37%,“是休眠龙的能量供应不足!”宿跃峰立即取出星核晶营养剂,从休眠龙的心脏热脉冲点补充注入370毫升,“营养剂能同时为休眠龙和晶片提供能量!”3.7分钟后,热脉冲频率恢复稳定,晶片的能量密度回升,“之前只知道营养剂维持休眠龙生命,现在发现还能为晶片补充能量,”他对比补充前后的晶片数据,发现数据传输的稳定性提升63%,“晶片与休眠龙共享能量循环,是‘生物-数据’共生系统!”

刘师邺在解锁第19个晶片时,突然发现晶片表面的纹路显露出“跨星协同星图”:图中不仅标注着19个龙巢的位置,还标记出“能量协同节点”(每个节点对应一个地核管网枢纽),且龙兴之地的休眠龙晶片处于星图的数据中枢位置,“是跨星数据的核心载体!”他对比星图与数据区的跨星记录,发现星图标注的协同节点误差小于0.37光年,“先民通过休眠龙的晶片,构建了跨星文明的数据备份系统,即使龙核受损,晶片仍能保存终极指令,”他将星图数据传输至地面终端,“这能完善跨星文明的应急方案,比任何单一存储设施都更可靠!”

潭翮在晶片操作过程中,持续监控安全支架的状态——当第19个晶片解锁时,休眠龙的尾部突然轻微颤动,支架的能量缓冲器立即吸收产生的震动能量,避免晶片探测仪碰撞,“缓冲器起到关键作用!”他调整支架的张力,确保绳子始终保持3700牛的安全张力,“休眠龙即使轻微活动,支架也能同步调整,”他对比支架数据与休眠龙的热脉冲,发现两者的响应时间误差小于0.37秒,“是生物-支架的动态协同,之前在攀岩、龙核探索时没遇到过这种实时调整需求,”他向众人点头,“安全防护完全适配当前环境,可继续解锁剩余晶片!”

当五人完成19个晶片的解锁时,终端屏幕上的终极指令终于完整呈现:“137年后,跨星文明将遭遇宇宙能量流冲击,需19个星球的龙核在辰时心宿天顶时,同步将能量参数调整至1.37×101?焦耳/立方米,通过晶片的跨星数据联动,形成‘星图能量护盾’,共同抵御冲击,”“是跨星文明的生存方案!”熊泗泗放大指令中的参数细节,发现与龙核晶体、地核管网的能量承载极限完全匹配,“先民早在1370年前就预测到危机,并用休眠龙的晶片存储应对方案,”她将指令与跨星通讯区的实时信号关联,发现己有7个星球的龙巢回复确认,“跨星协同己启动,我们的晶片解锁为方案实施提供了关键数据!”

宿跃峰用跨星数据提取仪分析晶片的长期存储能力——数据显示,晶片的存储寿命达13700年,且能通过休眠龙的能量循环自动修复微小损伤,“是永续的数据存储系统!”他对比晶片与龙核晶体的存储参数,发现晶片的抗干扰能力比龙核高37%,“休眠龙的生物能量能为晶片提供天然的抗干扰屏障,之前在数据整合舱见过人工防护,这次是生物防护,”他将晶片数据与休眠龙的生命体征关联,发现当休眠龙的热脉冲稳定在1.37-1.73次/分钟时,晶片的存储稳定性最佳,“先民将生物状态与数据存储深度绑定,是‘活的数据载体’设计!”

阮老二的星象红外相机此时捕捉到“晶片-休眠龙”的联动画面:当终极指令完整呈现时,19个晶片同步释放淡金色光脉,光脉沿休眠龙的能量循环路径流动,最终汇聚至心脏热脉冲点,形成“数据-生物”能量闭环,“是晶片与休眠龙的协同激活!”他放慢影像速度,发现光脉的流动方向与跨星文明星图的能量流向完全一致,“晶片不仅存储数据,还能通过休眠龙的能量放大数据信号,”他将影像与跨星通讯区的信号记录对比,发现放大后的信号强度能覆盖所有19个星球,“休眠龙还是跨星数据的信号放大器,之前在增幅器、龙形装饰见过类似功能,规模没这么大!”

五人整理完晶片数据,准备撤离石门时,熊泗泗的青铜佩突然与休眠龙的心脏热脉冲产生强烈共振——佩饰表面显露出“晶片维护指令”:“每137年需为休眠龙补充星核晶营养剂,同时用青铜佩校准晶片的星象参数,确保数据存储稳定,”“是晶片的长期维护方案!”她将指令与《大荒地理志》“晶片维护”篇对比,发现记载的周期、流程完全一致,“之前在龙核、生态调控舱见过定期维护,这次晶片的维护与休眠龙的生命保障同步,”她向众人示意,“我们需要按指令建立长期维护计划,确保晶片在137年后能正常传输协同参数!”

潭翮拆除晶片操作安全支架,将防磁登山绳缓慢收回——绳子表面的星核晶纤维仍与休眠龙的能量波动保持微弱共振,“这次通过红外成像发现晶片,解锁跨星终极指令,比预期更顺利,”他靠在石门旁,看着逐渐闭合鳞片的休眠龙,“之前探索的龙核、生态、通讯,都是为了理解跨星文明的日常运行,这次晶片解锁,才触及文明的终极生存方案,”他将支架的传感器数据与晶片参数整合,“这些数据能为其他星球的休眠龙晶片探索提供完整参考,不用再从零开始!”

五人沿通道撤离石门,星象应急灯的光芒逐渐减弱,休眠龙的热脉冲重新稳定在1.37次/分钟,恢复深度休眠状态。抵达地面后,阮老二将红外相机的动态热成像与晶片数据整合,生成“跨星终极指令执行手册”;刘师邺用青铜矩校准石门的星象封印,确保石门闭合后的能量波动稳定;熊泗泗将青铜佩与终端关联,设置晶片维护的周期提醒;谷商商的桃木剑红绳在地面投射出“维护路线光轨”,标注出未来补充营养剂、校准参数的关键位置;宿跃峰整理晶片的存储与修复数据,完善跨星数据载体的研究报告。

营地的晨曦逐渐亮起,五人围坐在临时终端旁,看着屏幕上完整的跨星终极指令与星图能量护盾方案。他们知道,这次通过红外成像发现并解锁休眠龙晶片的探索,不仅掌握了跨星文明应对危机的核心方案,更验证了先民“生物-科技-星象”的深度融合智慧:从休眠龙作为“活的数据载体”,到晶片的星象加密与生物防护,再到终极指令的跨星协同执行,每一环都体现着对文明永续的精准规划。而石门内的巨型休眠龙,仍在默默守护着这些关乎跨星文明存亡的数据,等待着137年后,与19个星球的龙巢遗迹共同启动能量护盾,续写龙骨文明的传奇。



    (http://www.220book.com/book/VRQ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龙骨传说 http://www.220book.com/book/VRQX/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