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玉树的高原初秋,寒风卷着沙砾掠过满目疮痍的震区。
6.9级地震让海拔4000米的村庄成了废墟,救援队伍徒步翻越三座雪山赶到时,不少队员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困难,随身携带的压缩饼干难以下咽,体力消耗殆尽。
更让人揪心的是,被困村民中还有老人和孩子,在低温和饥饿中己经虚弱不堪,急需补充能量,可携带的糖原补给在颠簸中散落大半。
“再找不到高热量食物,队员们快撑不住了!”救援队长张磊望着远处雪山,嘴唇因干裂而出血。
高原反应加上体力透支,让队员们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有个年轻队员刚爬上废墟就眼前发黑,差点摔下去。
医疗包里的葡萄糖注射液所剩无几,必须找到能快速补充能量的食物,才能保证救援继续进行。
跟着救援队帮忙引路的藏族老阿妈卓玛,看着队员们疲惫的身影,突然拉着赵卫华往帐篷外走:“跟我来!有好东西能救命!”
赵卫华是随队的后勤志愿者,此刻也正为食物发愁,连忙跟着卓玛来到山坡下——一群牦牛正在啃食枯草,其中几头母牦牛的乳房鼓鼓囊囊,显然刚产过奶。
“是牦牛酸奶!”卓玛指着随身携带的羊皮袋,眼里闪着光。赵卫华立刻明白了,牦牛酸奶是高原牧民的传统食物,浓稠的奶浆里富含热量,正是此刻最需要的能量补给。
“快!咱们挤酸奶!”他帮卓玛支起简易挤奶凳,看着雪白的乳汁流进羊皮袋,混着天然的发酵菌,散发出淡淡的奶香。
队员们起初还有些犹豫,在高原喝生奶怕肠胃不适。赵卫华先舀了一勺尝了尝,冰凉浓稠的酸奶滑入喉咙,带着微酸的奶香,瞬间缓解了口干舌燥:“大家放心喝!这是天然发酵的,比葡萄糖管用!”他把酸奶分装在救援队员的水壶里,又给虚弱的村民送去。
神奇的是,喝了牦牛酸奶的队员们,不到五分钟就感觉体力恢复了不少。原本发沉的双腿变得轻快,头痛症状也有所缓解,连呼吸都顺畅了些。
“这酸奶太神了!比士力架还管用!”有队员惊喜地喊道,又舀了一大勺塞进嘴里。卓玛在一旁笑着说:“我们藏族人在高原放牧,全靠这酸奶补力气,比吃糌粑顶用!”
赵卫华这才注意到,牦牛酸奶的质地比普通酸奶浓稠得多,像淡黄色的膏体,表面浮着一层厚厚的乳脂。
卓玛告诉他,这是用刚挤出的牦牛奶自然发酵而成,不加水不加糖,保留了最完整的营养——每百克酸奶含有的乳脂和蛋白质是普通牛奶的两倍,益生菌还能帮助高原肠胃消化吸收,简首是“天然能量棒”。
为了让更多人补充能量,赵卫华和卓玛组织村民现场挤奶、发酵。
女人们围坐在牦牛旁,熟练地挤着鲜奶,男人们则用石块支起简易灶台,把鲜奶加热到适宜发酵的温度。
阳光下,雪白的牦牛奶在陶碗里慢慢凝结,孩子们捧着温热的酸奶小口喝着,原本苍白的脸上渐渐有了红晕。
救援队员们带着酸奶开展救援,累了就喝一口,饿了就挖一勺,体力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
有个队员在废墟中救出一个被困孩童,全靠随身携带的酸奶给孩子补充体力,坚持到医疗人员到来。张磊感慨道:“这牦牛酸奶就是‘液体士力架’,没有它,我们根本完不成救援任务!”
三天后,当运输首升机终于抵达时,看到的是这样一幅景象:救援队员们抱着陶碗喝酸奶,村民们牵着牦牛在旁待命,连首升机飞行员都被分到一碗——在4000米的高原上,这碗冰凉浓稠的酸奶成了最珍贵的能量补给。
飞行员喝着酸奶,笑着说:“这比航空餐好吃十倍,能量也足!”
地震过后,牦牛酸奶成了震区最受欢迎的救灾物资。
医疗队发现,饮用牦牛酸奶的村民和队员,高原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体力恢复速度也更快。后来,高原救援手册里专门增加了一条:优先利用当地牦牛酸奶作为能量补给,其天然乳脂和益生菌更适合高原环境。
赵卫华离开震区前,卓玛给他装了满满一羊皮袋酸奶:“带着路上喝,补力气。”
他看着山坡上悠闲吃草的牦牛,突然觉得这些沉默的生灵是高原的馈赠——它们不仅提供肉和皮毛,更用最纯净的乳汁,在危难时刻滋养生命。
就像这碗牦牛酸奶,没有华丽的包装,却有着最实在的能量,用高原独有的方式,守护着每一个在绝境中前行的人。
当救援车队驶离村庄时,牦牛群抬起头望着他们,卓玛和村民们站在路边挥手,手里还举着装满酸奶的陶碗。赵卫华喝着冰凉的酸奶,感受着那股从胃里升起的暖意,突然明白:高原儿女的生存智慧,就藏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
哪怕在最严酷的环境里,也能从身边的生灵中找到力量,让平凡的食物,成为绝境中最可靠的希望。
用户84123374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VUB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