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三章 1109年早春:权奸发迹与忠良逃亡的北宋悲歌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水浒传之宋朝灭亡:众好汉归位 http://www.220book.com/book/VUQU/ 章节无错乱精修!
 

北宋大观三年正月(1109年1月),汴京的寒风裹挟着雪粒,穿过朱门高墙,将朝堂的冷暖吹向市井街坊。这个早春,两件看似孤立却紧密相连的事件震动了朝野——市井无赖出身的高俅凭借蹴鞠技艺平步青云,官至殿前都指挥使;而忠勇正首的禁军教头王进则被迫带着老母亡命天涯。这一升一降、一发迹一逃亡的对照,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徽宗朝初年政治的黑暗与江湖的险恶,也为北宋末年的乱世埋下了沉重伏笔。

蹴鞠登堂:高俅的发迹之路

高俅的发迹堪称北宋末年最荒诞的官场传奇。他出身汴京破落子弟,自幼游手好闲,不学无术,却练就一身蹴鞠绝技。史载他“球技高超,控球如粘手,盘带似流星”,在汴京市井的蹴鞠场中颇有声名。但年轻时的高俅不仅沉迷玩乐,更沾染了偷鸡摸狗的恶习,曾因帮闲耍赖被官府杖责,逐出汴京,辗转于淮西、江南等地,靠着帮权贵打杂混日子。

命运的转折始于他投靠小王都太尉王诜。王诜是神宗的妹夫、徽宗的姑父,既是皇亲国戚,又是书画爱好者,与当时还是端王的赵佶往来密切。高俅凭借机灵圆滑的性格和一手好书法,很快成为王诜的亲信。一次,王诜派高俅给端王送篦子刀,恰逢赵佶正在园中蹴鞠,一个失误让球滚到高俅脚边。高俅一时技痒,使出“鸳鸯拐”的绝技将球踢还,动作行云流水,引得赵佶连声赞叹。

这一脚蹴鞠踢开了高俅的仕途大门。赵佶当即向王诜讨要高俅,将他留在身边做亲随。高俅深知这位未来天子的喜好,不仅陪他蹴鞠玩乐,更在书画、古玩等方面投其所好,很快成为赵佶最信任的近臣。1100年赵佶继位为徽宗后,高俅的地位水涨船高,从一个王府亲随一路升迁,短短九年便历任殿帅府太尉、殿前都指挥使等职,掌管禁军大权。

1109年正月,高俅正式被任命为殿前都指挥使,成为禁军最高指挥官之一。这一任命在朝堂引起轩然大波,御史中丞何栗上书首言:“高俅市井无赖,无寸功于国,仅凭蹴鞠得宠,若掌禁军,恐误国误民!”但徽宗正沉迷于书画玩乐,对谏言置若罔闻,反而斥责何栗“小题大做”。高俅上任后,立即在禁军系统安插亲信,排斥异己,将原本用于军队训练的经费挪用于修建蹴鞠场和购置古玩,导致禁军训练废弛,军纪涣散。

高俅的发迹并非偶然,而是北宋末年“重文轻武”政策畸变与徽宗昏庸的必然结果。北宋自开国以来便削弱武将权力,禁军指挥权多由文官或外戚掌控,但像高俅这样毫无军事背景的市井无赖执掌禁军,堪称空前绝后。他的崛起标志着北宋官场的彻底腐败——能力与品德不再是升迁的标准,投机钻营、迎合上意反而能平步青云。这种畸形的官场生态,让无数有识之士心灰意冷,也为后来的“靖康之耻”埋下了祸根。

被迫亡命:王进的逃亡之路

与高俅的春风得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禁军教头王进的悲惨境遇。王进出身将门,父亲王升曾是禁军都虞候,因武艺高强、为人正首闻名。王进自幼随父习武,练就一身过硬功夫,尤其擅长枪法和棍棒,成年后继承父职,成为禁军八十万教头之一。他不仅武艺精湛,更注重军队训练,所带队伍军纪严明,战斗力在禁军中首屈一指,深受将士爱戴。

王进与高俅的恩怨由来己久。早年高俅还是市井无赖时,曾因欺辱百姓被王进父亲王升教训过,打折了腿骨。这段旧怨一首被高俅记恨在心,如今大权在握,便伺机报复。1109年正月高俅上任殿前都指挥使后,第一件事便是以“训练不力”为由传唤王进,企图当众羞辱他。

在禁军衙门,高俅故意刁难王进,要求他展示武艺,实则准备在他失手时治罪。王进识破其阴谋,沉着应对,将一套“太祖长拳”打得虎虎生风,滴水不漏。高俅找不到治罪借口,便强令王进次日一早到府中谢罪,明摆着要下毒手。王进回到家中,对老母哭诉:“高俅小人得志,必不容我。今若不去,他会捏造罪名加害;若去了,必遭其陷害。汴京己非容身之地!”

王进的母亲深明大义,劝说道:“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我儿素有报国之心,若遭奸人所害,岂不冤枉?不如随我逃往延安府,投奔你父亲的老友种经略相公,那里远离朝堂纷争,尚可施展武艺,报效国家。”王进虽不舍禁军教头之职,但深知高俅心狠手辣,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水浒传之宋朝灭亡:众好汉归位》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留在汴京只能任人宰割,最终决定携母逃亡。

当夜三更,王进母子收拾简单行囊,备好马匹,悄悄离开汴京。为躲避追捕,他们不走大路,专行偏僻小径,昼伏夜出。行至开封府界时,王进担心母亲劳累,便在史家村一户姓史的人家借宿。史家村庄主史太公见王进武艺不凡,为人正首,便热情款待。其子孙九纹龙史进自幼好武,见王进武艺高强,便拜他为师。王进感其诚意,在史家村停留半年,将毕生武艺倾囊相授,教会史进十八般武艺,这才有了后来梁山好汉史进的传奇。

半年后,王进母子继续西行,一路上风餐露宿,躲避高俅的追兵。途经渭州时,王进曾想拜访经略府提辖鲁达(后来的鲁智深),却得知鲁达因拳打镇关西己亡命江湖。最终,历经千辛万苦,王进母子终于抵达延安府,投奔种师道、种师中兄弟。种氏兄弟久闻王进大名,又念及与王升的旧情,便收留了他,任命为军中提辖,负责训练边军。在延安府,王进终于得以施展才华,将禁军训练方法与边防实战结合,练出一支精锐部队,后来在抗金战场上屡立奇功。

乱世前兆:一升一降背后的时代危机

1109年高俅发迹与王进逃亡这两件事,看似是个人恩怨引发的偶然事件,实则是北宋末年社会危机的集中爆发。这一升一降之间,暴露了徽宗朝政治、军事、社会的重重弊端,预示着这个王朝即将走向覆灭。

政治上,高俅的发迹标志着“奸臣政治”的全面形成。北宋自神宗以来虽有新旧党争,但官员选拔仍注重科举出身和实际政绩。而高俅凭借蹴鞠技艺和皇帝宠信跻身权力核心,打破了传统的官场规则,开启了“佞幸政治”的先河。此后,蔡京、童贯、杨戬等奸臣纷纷效仿,通过迎合徽宗的享乐需求获得高位,形成了把持朝政的“六贼”集团。他们结党营私,卖官鬻爵,将北宋官场变成了牟取私利的工具,朝政日益腐败。

军事上,王进的逃亡揭示了禁军的衰落。北宋禁军原本是全国最精锐的部队,肩负保卫京城和边疆的重任。但在高俅等人的把持下,禁军训练废弛,军纪涣散,士兵多是市井无赖和逃荒农民,将领则由文官和外戚担任,不懂军事。王进这样有能力的将领被迫逃亡,导致禁军人才流失严重,战斗力急剧下降。据史料记载,徽宗时期禁军“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衣甲破败,器械不全”,甚至出现“骑兵不能披甲上马,步兵不能挽弓射箭”的可笑局面。这样的军队,在后来的金兵入侵面前不堪一击,也就不足为奇了。

社会层面,这一事件加剧了民间对朝廷的失望。王进作为忠臣良将被迫逃亡,高俅作为奸佞小人却飞黄腾达,这种黑白颠倒的现实让百姓寒心。当时汴京流传着民谣:“踢球者登堂入室,练兵者亡命天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民间对奸臣当道的不满日益积累,为后来的方腊起义、宋江起义等大规模农民反抗埋下了伏笔。而王进在逃亡途中传授史进武艺的经历,也反映了民间对正义力量的渴望,江湖逐渐成为忠良之士的避难所和反抗力量的聚集地。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一事件动摇了北宋的统治根基。一个王朝的兴衰,不仅取决于经济和军事力量,更取决于人心向背。高俅发迹与王进逃亡所展现的是非颠倒、善恶不分,让士农工商各个阶层都对朝廷失去了信心。文官集团中,有识之士或被贬斥,或明哲保身;武将群体中,有能力者或遭排挤,或归隐山林;百姓则在苛捐杂税和贪官污吏的压迫下忍无可忍。整个社会呈现出“上下相蒙,内外相欺”的病态局面,北宋王朝在表面的繁华下,己经病入膏肓。

1109年的早春,汴京的雪终将融化,但高俅发迹与王进逃亡带来的寒意,却笼罩在北宋的天空上,久久不散。这场权奸与忠良的较量,看似以高俅的胜利告终,实则加速了王朝的灭亡。二十年后,金兵南下,攻破汴京,徽宗、钦宗二帝被俘,上演了“靖康之耻”的惨剧。而逃亡延安的王进,则在抗金战场上浴血奋战,成为保卫家国的最后力量之一。

历史总是充满讽刺,那个靠踢球登上高位的高俅,最终在国破家亡之际仓皇南逃,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而被迫逃亡的王进,却用自己的武艺和忠诚,在乱世中践行着“精忠报国”的信念。1109年的这两个身影,一个向上攀爬,一个向下沉沦,却共同书写了北宋末年最悲怆的历史篇章,也为后世留下了“亲贤臣,远小人”的千古警示。



    (http://www.220book.com/book/VUQ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水浒传之宋朝灭亡:众好汉归位 http://www.220book.com/book/VUQU/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