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林夏正在为一篇关于“近代中国法律移植与本土化”的小论文搜集资料。她查找了几本教材和通论,但总觉得深度不够,缺乏一些更具视角性的文献支撑,思路有些卡壳。
她无意识地用笔轻点着桌面,眉头微蹙,目光放空,陷入了沉思。
对面的周默似乎察觉到了她的困扰。他停下笔,抬头看了她一会儿,然后轻声问道:“遇到难题了?”
林夏回过神,叹了口气,将遇到的瓶颈简单说了一下:“……感觉现有的材料都差不多,找不到更独特的切入点了。”
周默安静地听完,沉吟了片刻。然后,他拿过一张空白的便签纸,拿起钢笔,低头开始书写。
他的笔尖在纸面上流畅地移动,发出细微的沙沙声。林夏有些好奇地看着他,不知道他在写什么。
很快,他写满了半张便签纸,然后将其推到林夏面前。
“试试看这几本。”他的语气很平常,仿佛只是随手分享了一个网址,“图书馆应该都有,可能放在比较偏的架区,或者法律文库那边。”
林夏接过便签纸,低头看去。上面列出了三本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甚至还有大概的索书号区间。字迹一如既往的清峻有力。
这三本书,她有两本连听都没听过,另一本只在一个非常冷门的参考文献列表里瞥见过一眼。它们显然不属于常规的推荐阅读书目,更像是深入某个领域后才会挖掘到的“宝藏”。
“《法律继受与文化调适:晚清民初的视角》……《从户律到民法:概念变迁中的社会史》……《西法东渐中的解释性冲突》……”林夏轻声念出书名,眼睛渐渐亮了起来。光看标题,就知道这些书恰好切中了她所需要的“独特视角”和“深度分析”。
“这些……你都看过?”林夏惊讶地抬头看他。
“略读过一些。”周默谦虚地回答,但眼神里透露出的了然表明他绝不仅仅是“略读”,“第一本对理解制度移植背后的文化张力很有帮助;第二本从微观社会史角度切入,能看到法律条文背后的实际生活变迁;第三本则聚焦于法律解释层面,能帮你分析当时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困境。”
他的简要介绍精准地概括了每本书的价值所在,显然对内容极为熟悉。
林夏如获至宝,紧紧捏着那张便签纸:“太感谢了!我这就去找!”
她立刻起身,根据周默提供的索书号信息,先去主阅览区寻找,果然一无所获。她又按照他的提示,去了相对偏僻的“法律史专题”架区和需要刷卡进入的“法律文库”。
在文库一个靠墙的高架上,她终于找到了其中两本。书脊己经有些旧了,显然很少有人借阅。她踮起脚,费力地想将它们取下来。
另一本则更加难找,她在架区来回找了好几遍都没找到,不禁有些气馁。难道己经被人借走了?
她回到座位,有些沮丧地对周默说:“找到了两本,还有一本《西法东渐中的解释性冲突》没找到,架子上没有。”
周默听了,脸上并没有露出意外的表情。他放下笔,弯腰从自己放在地上的背包里摸索了一下,然后拿出了了一本深绿色布面精装、厚度可观的书,递给了林夏。
“这本在这里。”他语气平淡地说,“我正好这周在看,你先用吧。”
林夏彻底愣住了。她看着那本她苦苦寻觅的书就这样出现在眼前,而且是从他的背包里拿出来的,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所以,他不仅知道这些书,不仅给出了精准的书单,甚至提前预料到她可能找不到,而首接把最难找的一本随身带给了她?
这种周到和细致,己经超出了普通的“学友”范畴,带来一种难以言喻的震动。
“你……你怎么知道……”林夏接过那本沉甸甸的书,感觉手里的重量不仅仅是纸张,更是沉甸甸的心意。
“那本书库藏本很少,经常不在架上。”周默解释得轻描淡写,“我最近刚好要用,就借出来了。你想用,自然先紧着你。”
他说得那么自然,仿佛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林夏低下头,抚摸着光滑的书脊,心里涌动着复杂的情愫。感激,惊讶,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被特殊对待的窃喜。
“谢谢……”除了这两个字,她一时找不到别的语言来表达。
“不客气。希望对你有帮助。”周默说完,便重新投入了自己的学习,仿佛刚才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林夏抱着三本书回到座位,其中一本还带着他背包里的温度和隐约的松木清香。她翻开那本他随身携带的书,发现里面一些章节的页边,己经有了一些他写的铅笔批注,简洁而犀利。
她看着那些字迹,仿佛能透过它们看到他阅读时思考的模样。她开始阅读,循着他提供的线索和思路,之前论文的瓶颈果然豁然开朗,新的观点和材料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这张小小的便签纸,和三本看似普通的书,像一把钥匙,为她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学术天地的大门。而递来这把钥匙的人,正坐在对面,安静地陪伴着她,共享着这片宁静而丰盈的知识海洋。
这一刻,林夏深深地感觉到,有这样一位“学友”,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
(http://www.220book.com/book/VV2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