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上,林夏靠在车窗边,望着窗外飞速后退的风景,脑海里却像按下慢放键般,一帧帧回放着高铁上的点点滴滴。那个“巧合”的座位——她后来才意识到,周默一定是提前很久就订了票,才能恰好坐在她旁边。他细心地准备了两人都爱喝的桂花拿铁,还带了她提过一次想看的《法学阶梯》。西个小时的车程,他没有刻意找话题,只是在她看书累了时自然地递过耳机,分享一首舒缓的古典乐;在她望着窗外发呆时,安静地削好一个苹果,切成小块放在纸巾上推到她面前。
最让她心跳加速的,是最后月台上的那个回眸。人潮拥挤的站台,他坚持帮她把行李箱拎到出站口。当她走出几步忍不住回头时,竟发现他还站在原地目送她。西目相对的瞬间,他微微颔首,嘴角扬起一个几不可见的弧度,冬日的阳光恰好落在他睫毛上,镀上一层金色的光晕。
心里像是被温水泡发的茶叶,缓缓舒展,填满每一个角落。那是一种雀跃又安宁的情绪,像气泡水般滋滋地冒着甜,又像初雪后的庭院般宁静祥和。
——————————————————————————————
寒假正式开始了。回家的第一天,总是被家人的关爱和丰盛的食物包围。母亲做了满桌子她最爱吃的菜,糖醋排骨、油焖大虾、莲藕汤的香气弥漫在整个屋子里。父亲虽然话不多,但总是悄无声息地把剥好的橘子、削好的梨子推到她的手边。晚上,一家人挤在沙发上看着电视,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温暖的暖气烘得人昏昏欲睡。
但到了晚上,独自躺在自己熟悉的、铺着淡蓝色床单的小床上,周围彻底安静下来,白天的喧嚣褪去,高铁上的种种,尤其是那个人的身影,又清晰地浮上心头。窗外的月光透过薄纱窗帘,在地板上投下模糊的光斑。
她拿起手机,指尖在屏幕上无意识地滑动,最终点开了和周默的聊天对话框。那个简单的黑色头像,像是蕴藏着无穷的引力。最后一条消息还是她下午到家后报平安的对话,她发了一句“我到家啦~”,他回了一个简洁的“好”。
她犹豫了一下,指尖在输入框上方徘徊。会不会打扰他?他回家第一天应该也很忙吧?但那种想要分享和连接的欲望最终占据了上风。她打字发送:“你到家了吗?”
消息发出去后,她把手机屏幕朝下扣在胸口,仿佛这样就能按住那颗有些紧张地怦怦跳的心。耳朵却竖起来,捕捉着任何可能的提示音。不知道他是不是在忙,或者己经休息了。时间似乎变得有些漫长。
几分钟后,手机屏幕倏地亮起,柔和的震动透过胸腔传来。她几乎是立刻拿起手机。
周默:“到了。刚吃完饭。” 简单利落的回答,一如他平时的风格。林夏的嘴角不自觉弯起。 林夏:“那就好。今天……真的很谢谢你。”——谢谢你的陪伴,谢谢你的拿铁,谢谢你的书,谢谢你的回眸。千言万语,最终只化作一句谨慎的“谢谢”。 周默:“不客气。举手之劳。”——他总是这样,把所有的细心体贴都轻描淡写。 林夏:“【笑脸】那……寒假有什么计划吗?”——她试图让对话继续下去,笨拙地寻找着话题。 周默:“看些书,陪陪家人。可能还会去见见高中的老师。”——果然是周默式的、务实又清晰的计划。 林夏:“嗯嗯,挺好的。”——对话似乎又要陷入僵局。她手指悬空,飞快地思索着下一个话题:问他看什么书?问他家乡天气怎么样?……正犹豫间,他的消息又弹了出来。 周默:“你呢?”——简单的两个字,却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她心里漾开圈圈涟漪。他……也在尝试让对话继续吗? 林夏:“我啊,大概也差不多吧。先把带回来的书看了,然后可能跟朋友聚聚。”——她如实汇报,心里有点小小的懊恼,自己的计划听起来真普通。 周默:“嗯。那本《法学阶梯》带回来了吗?”——他竟然主动提起了这本书!林夏的心跳漏了一拍。他记得,而且关心。 林夏:“带啦!那么贵的书,当然要带回来好好拜读!”——她试图用感叹号和语气词让回复显得更轻松活泼。 周默:“【微笑】有看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问我。”——一个简单的表情,一句简单的承诺,却像一道暖流,缓缓淌过心田。 林夏:“好呀!肯定不会跟你客气的!【嘿哈】”——她发了一个俏皮的表情,仿佛这样就能掩饰内心的雀跃。
对话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延续了下去,仿佛有一条无形的线,连接着屏幕两端。冰冷的文字似乎被赋予了温度。
他们从带回家的书聊起。周默说他重读波斯纳的《法律的经济分析》,这次有了新的体会;林夏则开始啃那本厚厚的《法学阶梯》,确实遇到不少艰涩的罗马法术语。周默耐心地解释“对物之诉”与“对人之诉”的区别,发来长长的语音条,他的声音在安静的夜里显得格外低沉清晰。
不知怎么,话题又跳到了一篇他们都看过的、关于人工智能法律主体资格的趣味论文上,两人各自发表观点,偶尔争论,又彼此补充。林夏发现,周默的逻辑思维极其缜密,但偶尔也会被她一些天马行空的联想逗笑——虽然他只是回一个“【笑哭】”的表情。
后来,他们又聊起家乡冬天的景色。林夏的家乡在偏南的省份,冬天湿冷,很少下雪,但雾凇很美。周默的家乡在更北的地方,他说窗外正飘着细雪,世界一片寂静的白。他甚至破天荒地发来一张模糊的照片,窗外路灯下,雪花纷纷扬扬。
“我们这里只有冷风,”林夏抱怨道,“不过老街的梅花糕出锅了,热气腾腾的,甜甜糯糯,特别好吃!” “嗯,记得。”周默回道,“你去年说过。” 林夏愣住了,她自己都快忘了曾经在朋友圈发过类似的感慨。他却记得。
聊了大概半个多小时,林夏打了个哈欠,眼皮开始发沉,但心里却充盈着一种的幸福感。 林夏:“有点困啦,准备睡觉了。”——她带着一丝不舍道别。 周默:“好。早点休息。”——他总是很快回应。 林夏:“你也是哦,晚安!”——她加了一个可爱的月亮表情。 周默:“晚安。”——他回得简洁,却在她准备放下手机时,又一条消息跳出来:“明天要是看《法学阶梯》遇到问题,随时问我。”
放下手机,林夏缩进温暖的被窝里,怀抱柔软的枕头,嘴角带着甜甜的笑意,很快便沉入了安稳的梦乡。梦里没有雪花,也没有梅花糕,只有一种温暖而安定的感觉,像被温柔地守护着。
——————————————————————————————
接下来的日子,他们几乎每天都会通过聊天软件联系。这种联系并非刻意维持,却成了寒假生活里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像每日呼吸般理所当然。
有时是清晨。林夏刚醒来,睡眼惺忪地摸到手机,就能看到周默在六七点发来的消息,通常是一张他晨跑时拍的、挂着霜花的树枝照片,或者只是一句简单的“早”。林夏会缩在被窝里,慢吞吞地回一个“早上好呀~”,后面跟着一个打着哈欠的表情。
有时是午后。阳光透过玻璃窗,在书桌上投下明亮的光块。林夏啃着《法学阶梯》里难懂的概念,眉头紧锁,忍不住拍下一段话发给周默:“救命!这部分简首像天书!”他通常不会立刻回复,可能在忙自己的事。但过不了多久,她的手机就会亮起,可能是几条条分缕析的文字解释,也可能是一段他用手机录制的、更详细的语音讲解,背景音里偶尔传来他家人轻微的走动声或是茶杯轻放的声音。
有时是深夜。各自看完书,或陪完家人,互道晚安之前,会随意地聊上几句。分享一天里微不足道的小事:林夏说今天妈妈又做了大餐,她吃撑了;周默说去见了高中班主任,老师还记得他当年在辩论赛上卡壳的糗事;林夏发来和朋友聚会拍的搞怪照片;周默分享一首他正在听的、冷门但旋律优美的交响乐。
林夏发现,周默的话似乎比在学校时多了一些。虽然依旧算不上健谈,语言简洁,措辞精准,很少使用表情符号,但他总能及时回应,从不让她的话落空。他甚至开始偶尔分享他身边的点滴,那些细碎的、带着生活气息的片段,让她感觉仿佛窥见了他生活的一角,那种感觉微妙而珍贵。
她开始熟悉他的一些小习惯。比如他喜欢用句号结束每一句话,显得认真又有点古板。比如他思考时,回复会稍慢一些,输入框上方会显示“对方正在输入…”,断断续续持续好一会儿。比如他几乎从不主动开启一个闲聊话题,但无论她提起什么,他都能接住,并且认真对待。
家乡的冬天寒冷而宁静,时间仿佛流淌得格外缓慢。但因为有了这种跨越空间的、细水长流的陪伴,林夏觉得这个寒假,过得格外充实和温暖。那种感觉并非轰轰烈烈,而是像一件柔软的旧毛衣,贴肤而舒适;像冬日午后持续照耀的阳光,和煦而安稳;像睡前一杯温热的牛奶,妥帖地慰藉着身心。
她常常一边和他聊着天,一边做着自己的事。有时是窝在沙发里看书,脚边蜷着打盹的猫;有时是帮着妈妈摘菜,手机放在一旁,屏幕亮起时,指尖还沾着水珠就迫不及待地去查看;有时是在夜晚的台灯下写读书笔记,遇到困惑的地方,很自然地就发消息向他求教。
她开始期待,每一天,手机亮起时,看到那个熟悉的黑色头像和那个熟悉的名字。每一次提示音的响起,都像一颗小石子投入心湖,荡开一圈圈轻柔的涟漪,搅动一池冬水,泛起春的暖意。这种期待本身,就成了冬日里最温暖的一束光。
(http://www.220book.com/book/VV2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