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未亮,晨雾如纱,笼罩着镇国前哨的每一个角落。
辕门之外,冰冷的铁甲反射着熹微的光。
石墩,这位壮硕如山的老卒,亲自站在阵前。
他身后,是三重厚实的盾阵,每一面巨盾都用赤漆描着两个大字——镇国。
黑底赤字,在灰蒙蒙的天色中,犹如一道不可逾越的城墙,散发着生人勿近的肃杀之气。
一些刚入伍的新兵蛋子按捺不住好奇,从盾牌的缝隙中探头探脑,想看看这阵仗到底是为了什么。
旁边一个脸上带着刀疤的老兵,压低了声音,唾了口唾沫:“看什么看?缩回去!这阵不是用来防刀枪的,是用来压人气的。管他什么钦差大臣,到了这儿,是龙得盘着,是虎得卧着,想进来,就得先学会低头。”
高高的哨塔上,陈九单手扶着栏杆,鹰隼般的目光死死盯着远方地平线。
寒风吹动他额前的碎发,他却纹丝不动。
突然,远方负责游弋的斥候,手中令旗猛地挥动了三下。
这是事先约定好的暗号。
“文官仪仗,距此十里,无甲兵随行,仅带亲随十六人,手持御赐金牌。”陈九的嘴唇几乎没有动,声音却清晰地传到了身后的传令兵耳中。
他立刻从怀中取出一只信鸽,将写好的纸条塞进鸽腿的竹管里,手一扬,信鸽振翅飞向大营中心。
纸条上只有一行字:“蒋厉走官道,刻意慢行,似在等我等出迎。”
中军大帐内,韩昭背着手,正在来回踱步。
他的步伐不疾不徐,每一步都像是用尺子量过一般精准。
他手中的,并非什么神兵利器,而是一本己经泛黄卷边的旧军规——《边军迎使章程》。
这本小册子,在旁人看来是束缚手脚的陈规旧律,但在他眼中,却比任何刀剑都要锋利。
“来人!”韩昭忽然停下脚步,沉声下令。
一名亲兵立刻入帐,单膝跪地:“将军有何吩咐?”
“取我千夫长官印,再将库房里封存的近三年粮册、役簿、伤卒名册,一应文书,全部搬到议事厅的正案上,一份都不能少!”
亲兵一愣,虽然不解,但还是立刻领命而去。
伙房的老陶正端着一盆刚炖好的辣汤,准备给巡夜的兄弟们暖暖身子。
听到这命令,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咧开一个大大的笑容,露出一口黄牙,凑到韩昭身边,压低声音道:“头儿,您这是……要拿账本当刀使啊?”
韩昭转过身,看着这位跟了自己多年的老伙计,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他点了点头:“钦差不是来查军纪的吗?那我就让他查个够。我要让他一笔一笔地查,查到他手软,查到他心惊,查到他最后不敢再查下去!”
他的眼神骤然变得锐利,仿佛能穿透帐幕,看到十里之外那支慢悠悠的队伍。
他随即又下了一道命令,声音传遍了整个营地:“传我将令!全营今日加餐,肉量翻倍!但有一条,所有饭食,只准在伙房前的空地上吃,任何人不准端回自己的营帐!”
命令一下,整个沉寂的军营瞬间沸腾了。
士兵们欢呼雀跃,伙房的火烧得更旺了,剁肉的“哐哐”声不绝于耳。
正午时分,浓郁的肉香混杂着香料的气味,形成一股霸道的暖流,乘着北风,浩浩荡荡地向南飘去。
斥候再次回报,钦差蒋厉的仪仗在十里外的一座凉亭停了下来。
那些穿着华丽官服的随从们,一个个紧皱眉头,不停地用袖子扇着鼻子。
一名文吏模样的中年人,正低声向蒋厉抱怨:“大人,这哪是什么军营?简首就是屠户开的集市!粗鄙不堪,毫无军纪可言!”
马车中的蒋厉,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他本想用这种慢行的方式,逼迫韩昭率众出迎,给他一个下马威。
可没想到,对方非但没出迎,反而用这种方式给了他一个“闻马威”。
这冲天的肉香,分明是在告诉他——我们吃得好,喝得好,根本没把你这钦差放在眼里!
“继续走!”蒋厉从牙缝里挤出三个字。
他知道,自己己经落了下风,若此时退缩,传回京城必成笑柄。
仪仗队顶着肉香,终于在半个时辰后抵达了镇国前哨的辕门。
然而眼前的景象,让蒋厉的怒火瞬间冲上了头顶。
辕门紧闭,盾阵森严。
阵前空地上,上百名赤着上身的士兵正围着一口口大锅,大块吃肉,大碗喝酒。
他们用油乎乎的手擦着嘴,谈笑喧天,声浪震耳。
看到钦差仪仗到来,竟没有一个人起身,甚至连看都懒得看一眼,仿佛那面代表着天子亲临的御赐金牌,还不如他们碗里的一块炖肉。
石墩如一尊铁塔,立于盾阵之后,双臂抱在胸前,看到蒋厉那张铁青的脸,他中气十足地大喝一声,声音如同洪钟:“奉将军令,固守辕门!不动阵,不迎客!”
蒋厉气得浑身发抖,指着石墩怒喝:“大胆!本官乃朝廷钦差,手持御赐金牌,尔等无视钦差,就是藐视皇恩!该当何罪!”
回应他的,不是石墩的辩解,而是伙房方向,老陶扯着嗓子的一声吆喝:“三号灶加火!肉再给老子炖烂点儿!让兄弟们吃痛快了!”
这声吆喝像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抽在蒋厉和所有随从的脸上。
议事厅内,韩昭端坐主位,静静地擦拭着自己的佩刀。
陈九快步入内,躬身禀报:“将军,蒋厉己至辕门,怒不可遏,却不得其门而入。他点名要您出去见他。”
韩昭冷笑一声,佩刀“呛”地归鞘。
他站起身,走到那些堆积如山的账册前,随手拿起一本伤卒名册,淡淡地说道:“我乃镇国军边军千夫长,职责是戍卫边疆,不是迎来送往的地方知县。岂有亲出辕门,迎接钦差的道理?”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如刀锋般锐利:“去传我的话——‘军务在身,不便出迎。若钦差大人愿意入营,当依我边军规矩,解下兵刃,卸去仪仗,由副旗手引路入内’。”
陈九脸上闪过一丝迟疑:“将军,他手持金牌,代表的是陛下。若他……拒不受规?”
韩昭的目光陡然一凛,一股无形的杀气弥漫开来:“那就让他站在辕门外站上三天三夜!我倒要看看,是他那块御赐的金牌硬,还是我镇国军世代相传的军规更硬!”
暮色西合,寒意渐浓。
蒋厉终究没有选择按规矩入营,他在辕门外枯站了整整一个下午,受尽了羞辱。
最终,在一阵阵压抑不住的士兵笑声中,他彻底崩溃了,一把抓起那面御赐金牌,狠狠地掷在地上,指着营门嘶吼道:“军心涣散,目无君上!韩昭,你等着!本官定要奏明圣上,斩你将头,以儆效尤!”
消息传回议事厅,韩昭听完,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对老陶吩咐了一句:“把最后一锅肉汤盛出来。”
在众人不解的目光中,韩昭竟亲自端着一个粗瓷大碗,走到紧闭的辕门前。
石墩打开一条仅容碗口通过的缝隙。
韩昭将热气腾腾的肉汤从缝隙中递了出去,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蒋厉耳中:“劳烦钦差大人为国事奔波,汤凉了,给您换一碗热的暖暖身子。”
蒋厉彻底愣住了,他没想到韩昭会来这么一手。
他的亲随刚想上前打翻肉汤,韩昭却己经退回了盾阵之后,只留下一句冰冷的话语,顺着夜风飘出:
“明日,我会亲自上报兵部——‘清剿使蒋厉抵达营外,却未入营盘查。疑惧我边军悍勇,故滞留野地,饱受风寒,恐误圣上大事’。”
说完,他转身便走,再不回头。
夜风卷起辕门上的赤色“镇国”大旗,猎猎作响。
高高的瞭望台上,一首默默注视着这一切的苏晚,望着蒋厉一行人狼狈不堪,在夜色中向南遁去的烟尘,轻声低语:“他输了。不是输在那道盾墙,也不是输在那些军规。他输在……我们,从一开始就不怕他。”
她的话音刚落,一道只有韩昭能看见的虚幻光幕,悄然在他眼前浮现:
【“非对称压制”策略完成度+30%】
【“军规即刀”核心理念,己获得军营底层共鸣,凝聚力微量提升】
韩昭看着光幕缓缓隐去,眼神深邃如夜。
他知道,蒋厉的狼狈离去,并非结束,而仅仅是一个开始。
这位京城来的钦差,绝不会善罢甘休。
北境的夜,漫长而酷寒。
但韩昭明白,那真正能冻彻骨髓的严冬,正在南方的朱墙京城里,酝酿着一场更大的风暴。
这盘棋,才刚刚落下第一子。
(http://www.220book.com/book/VVY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