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当天,天还没亮,张婶就提着热乎的玉米粥来敲门,身后跟着赵小虎,手里攥着一面用红布缝的小旗:“建国,喝了粥再走,有力气!这旗子你带着,咱在村里给你加油!”
林建国接过粥碗,热气氤氲着脸颊。苏晓兰帮他把装书架的木箱绑在自行车后座,又仔细检查了一遍:“路上小心,到了县里要是找不到地方,就问公社的通讯员,他也去。”林建国点头,伸手帮她拂掉肩上的落发:“等我回来,给你带县城的糖糕。”
自行车刚出村口,就见乡亲们站在老槐树下送行。李叔挥着锄头喊:“建国,拿个第一回来!”王二柱也挤在人群里,声音比平时大了些:“别给咱村丢脸!”林建国笑着挥手,车轮碾过晨露,朝着县城的方向驶去。
到了县文化馆赛场,己经来了不少参赛选手,桌上摆着各式各样的木作——有精致的木盒,有结实的板凳,还有雕花的梳妆台。林建国把小书架从木箱里取出来时,周围顿时安静下来。评委走过来,伸手摸了摸书架的挡边:“这打磨工艺不错,纹理处理得很细致。”
比赛分两轮,第一轮看木作成品,第二轮现场展示木工技巧。轮到林建国展示时,他选了做小木凳的榫卯结构——只见他拿起凿子,手腕稳得没一丝晃动,卯眼开凿得深浅均匀,榫头一扣,严丝合缝,连评委都忍不住点头:“这手艺,是下过苦功的。”
等待结果的间隙,公社通讯员跑过来,递过一张纸条:“建国,晓兰托人捎来的,说扫盲班的孩子们都在盼着你好消息。”林建国展开纸条,上面是苏晓兰娟秀的字迹:“别慌,你做的书架最用心,我等你回来。”指尖触到纸页的温度,他心里的紧张瞬间消散大半。
颁奖时,主持人念到“一等奖,林建国,松木缠枝莲书架”,林建国愣了愣,首到身边的人推了他一把,才快步走上台。县领导亲自给他颁奖,手里捧着烫金的奖状,还有一套崭新的木工工具——刨子、凿子、墨斗,都是县城木器厂最好的货。
“你的书架不仅工艺好,还透着生活气,”领导握着他的手说,“往后多做些实用的木作,为乡亲们服务,这才是好手艺该有的用处。”林建国用力点头,眼眶有些发热——他想起苏晓兰说的“木作要有用才好”,想起乡亲们期待的眼神,忽然觉得,这奖不仅是给自己的,更是给村里所有人的。
返程时,夕阳把自行车的影子拉得很长。林建国把奖状小心地揣在怀里,又在县城供销社买了两盒糖糕——一盒给苏晓兰,一盒给招娣和建军。刚到村口,就听见热闹的欢呼声,乡亲们举着彩旗跑过来,赵小虎第一个冲上前:“建国哥,你拿第一啦!我们在广播里听到了!”
苏晓兰站在人群最前面,眼里闪着光。林建国赶紧从包里拿出糖糕,递到她手里:“你爱吃的,还热着。”又把奖状展开,给乡亲们看:“这奖是咱村一起的,没有大家帮忙,我也拿不到。”
回到家,母亲早就做好了红烧肉。饭桌上,招娣捧着奖状,翻来覆去地看:“哥,这上面的字真好看!以后我也要像你一样,拿奖状回来!”苏晓兰笑着说:“以后扫盲班的孩子们,也能用上你做的书架了。”
夜里,林建国把新工具摆在桌上,苏晓兰坐在旁边,帮他擦拭。月光透过窗户,落在奖状上,也落在两人交握的手上。林建国轻声说:“等新瓦房盖好,咱们就把书架放在堂屋,摆满你喜欢的书。”苏晓兰点头,靠在他肩上:“好,咱们一起把日子过好。”
院外的老槐树在风里轻轻晃着,仿佛也在为这桩喜事高兴。林建国知道,这只是开始——有手艺在身,有家人在侧,有乡亲们的支持,往后的日子,会像他手里的木作一样,扎实、温暖,满是盼头。
(http://www.220book.com/book/VX7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