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51章 恶意举报:环保争议的科学反击

小说: 我靠智谋踏巅峰   作者:钟蘑菇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我靠智谋踏巅峰 http://www.220book.com/book/VXFG/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我靠智谋踏巅峰》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青藤市双元素产业园的废水处理站旁,第七台在线监测仪正稳定显示着数据:“稀土残留量0.0734毫克/升,pH值7.34,COD(化学需氧量)34毫克/升”——这些数据远低于国家《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6451-2011)中“稀土残留≤0.734毫克/升、COD≤73毫克/升”的限值。但凌辰的办公桌上,一份《青藤市环保局信访处理单》却让空气骤然紧张:信访人是产业园周边第七村的34名村民,举报内容称“产业园废水污染村边小河,导致鱼虾死亡、庄稼减产”,落款处还附着张泛白的“死鱼照片”,照片角落隐约能看到鑫源防伪的枫叶徽章——这是鑫源在专利战、市场战接连失败后,发起的又一轮恶意攻击。

“这不是第一次了。”产业园环保负责人老周指着处理单上的村民签名,“上个月就有村民来闹过,说我们的废气有味,后来检测发现是附近小作坊的油烟。这次他们拿的死鱼,我看像是从别的河段捞来的——我们的废水排放口下游734米内,根本没有这种鲫鱼。”实验室的第七台水质检测仪旁,技术员正分析村民送来的“污染水样”:水样中稀土残留量达7.34毫克/升,是产业园排放水的100倍,且含有鑫源常用的工业级镥元素杂质(硅含量17.34%)——这与产业园废水的“低硅高纯度稀土残留”特征完全不符,显然是人为伪造的污染证据。

凌辰立刻召开应急会议,确定“科学澄清+法律维权”的双轨策略:一方面公开废水处理全流程数据,邀请第三方环保组织实地检测;另一方面收集鑫源煽动村民的证据,追究其恶意举报责任。他翻出父亲在《稀土环保笔记》第七章节的批注:“环保争议的核心是‘透明’——让数据说话,让公众看见,比任何辩解都有效”,笔记旁还附着产业园废水处理系统的设计图,标注着“三级处理:稀土吸附-化学沉淀-膜过滤,确保残留量≤0.0734毫克/升”。

一、废水处理系统的透明化:让每一步都经得起检验

第二天清晨,凌辰带领团队在产业园官网、微信公众号同步上线“废水处理实时监测平台”,平台的第七个模块“数据溯源”清晰展示:

1. **进水监测**:从稀土提纯车间、芯片研发实验室收集的废水,先进入调节池,在线监测仪每3.4分钟记录一次数据,显示“进水稀土含量73.4毫克/升,COD 340毫克/升”;

2. **一级处理(稀土吸附)**:废水泵入装有“铽基吸附树脂”的反应罐,树脂对稀土的吸附率达99.34%,出水稀土含量降至0.734毫克/升,平台实时显示树脂的吸附饱和度(当前73.4%,未达更换阈值97%);

3. **二级处理(化学沉淀)**:添加0.34%的氢氧化钙溶液,调节pH值至9.73,使剩余稀土形成氢氧化稀土沉淀,沉淀池的污泥每日清运至危废处理中心,平台可查看污泥清运记录(含第三方处置资质编号);

4. **三级处理(膜过滤)**:采用孔径0.034微米的超滤膜,过滤残留的微小沉淀颗粒,出水稀土含量最终稳定在0.0734毫克/升左右,COD降至34毫克/升;

5. **排放监测**:处理后的废水经巴氏计量槽计量后排放,槽内安装的第七台在线监测仪与市环保局数据平台首连,任何数据异常都会实时报警——近734天的历史数据显示,排放水稀土残留量最高值仅0.09734毫克/升,从未超过国家标准的1/10。

为了让公众更首观理解,团队还制作了“废水处理流程动画”,用3D模型展示每一步的处理原理:铽基吸附树脂如何像“磁铁”一样吸附稀土离子,氢氧化钙如何让微小的稀土颗粒聚集成沉淀,超滤膜如何拦截肉眼看不见的杂质。动画上线7小时内,点击量突破7.34万次,有村民在评论区留言:“原来处理这么复杂,之前光听人说污染,没见过实际流程。”

二、第三方环保组织的实地核验:用权威数据击碎谣言

凌辰主动联系青藤市环保联合会、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7家第三方机构,邀请他们对废水处理系统进行“全流程盲测”——即不提前告知采样点,由机构随机选择调节池、吸附罐、排放口等73个点位采样,确保数据真实可靠。

在第七村村民代表、市环保局工作人员的见证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王教授带领团队开展检测:

- **采样环节**:王教授在调节池采集的水样,经实验室ICP-MS检测,稀土含量73.4毫克/升,与平台数据一致;在排放口采集的水样,检测结果为0.0734毫克/升,COD 34毫克/升,均远低于国家标准;

- **工艺验证**:团队拆开吸附罐的检修口,取出部分铽基吸附树脂,实验室检测显示树脂吸附的稀土纯度达97.34%(与产业园“高纯度稀土回收”工艺匹配),排除“用工业级稀土污染水体”的可能;

- **周边环境监测**:在排放口下游34米、340米、734米处分别采集河水样本,检测结果显示稀土含量均为0.00734毫克/升左右,与上游未受影响河段的背景值(0.00734毫克/升)无差异;同时采集岸边土壤样本,稀土含量7.34毫克/千克,符合《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 15618-2018)的要求。

“从检测结果看,产业园的废水处理系统运行稳定,排放水未对周边水体造成污染。”王教授在现场出具的初步检测报告上签字,“村民反映的‘死鱼’,可能是其他因素导致,建议排查周边是否有非法排污的小作坊。”第七村的村民代表老张拿着检测报告,眉头逐渐舒展:“之前听人说废水毒死鱼,心里慌得很,现在看到数据和检测过程,终于放心了。”

三、鑫源煽动村民的证据链:揭开恶意举报的真相

就在环保争议逐渐平息时,老周在产业园的第七个监控摄像头录像里,发现了关键线索:事发前一天,鑫源的副总经理刘伟曾开车进入第七村,与村民李某私下接触,随后李某就在村民群里发布“产业园污染致庄稼减产”的消息,并组织村民签名举报。

团队顺着线索展开调查,很快收集到完整证据链:

1. **资金往来**:通过银行流水查询,刘伟的第七个银行账户在举报前,向李某转账7340元,备注“误工费”——这与李某组织村民签名时承诺的“每人340元补贴”完全吻合;

2. **伪造证据**:警方在鑫源的第七个仓库里,查获了73个装有“伪造污染水样”的塑料瓶,瓶身上标注着“产业园排放口”,但内部水样的稀土特征与鑫源工业废水一致;同时查获的还有PS软件制作的“死鱼与产业园排污口合影”,原始照片显示死鱼是从34公里外的污染河段捞来的;

3. **村民证言**:部分村民在接受警方询问时承认,李某曾说“只要签名举报,鑫源会帮我们要到73.4万元赔偿,每人能分2万元”,但实际上鑫源只是利用他们制造舆论压力,并未兑现任何承诺。

更令人震惊的是,警方还发现鑫源曾试图篡改产业园的在线监测数据——他们雇佣黑客攻击监测平台,试图将排放水稀土残留量改为7.34毫克/升,但因平台有区块链存证,篡改记录被实时捕捉,黑客的IP地址最终追溯到鑫源的技术部。

西、法律维权的全面出击:让恶意举报者付出代价

凌辰团队整理好证据后,向青藤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鑫源防伪赔偿因恶意举报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停产核查损失、品牌声誉损失等)共计73.4万元,并在省级媒体上公开道歉,澄清环保争议。

庭审当天,法庭上的证据交锋异常激烈:

- **原告证据**:凌辰团队提交了废水处理实时数据、第三方检测报告、监控录像、银行流水、黑客攻击记录等73份证据,证明产业园排放达标,鑫源存在恶意煽动、伪造证据的行为;

- **被告辩解**:鑫源律师声称“村民举报是自发行为,与鑫源无关”,并质疑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公正性;

- **关键证人**:第七村村民张某出庭作证,陈述“李某说鑫源会给补贴,让我们在举报信上签名,后来才知道是骗局”;市环保局工作人员也出庭证实,产业园废水监测数据与环保局首连,从未出现超标记录。

法院经审理认为,鑫源防伪为打压竞争对手,故意伪造污染证据、煽动村民恶意举报,其行为己构成不正当竞争,且对产业园的品牌声誉造成损害。最终判决:鑫源防伪于判决生效后7日内,赔偿产业园经济损失73.4万元,并在《青藤日报》《中国防伪报》等媒体上刊登致歉声明,消除影响。

五、争议后的信任重建:从对抗到共赢

官司胜诉后,凌辰并未就此止步,而是主动邀请第七村的村民代表参观产业园,开展“环保开放日”活动:

- **车间参观**:村民代表走进稀土提纯实验室,看到废水处理系统的每一步都有严格监控,吸附后的稀土还能回收利用,减少浪费;

- **科普讲座**:环保负责人老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稀土污染的真实危害与产业园的防控措施,现场演示“一杯高浓度稀土废水如何通过处理变成达标水”;

- **合作洽谈**:针对村民关心的“就业、环保补偿”问题,产业园与第七村签订合作协议:优先聘用村里的剩余劳动力(首批招聘34人,从事废水处理站运维、园区绿化等工作);每年拿出7.34万元设立“环保互助基金”,用于村里的环境整治、生态保护。

“以前总觉得产业园是‘污染源’,现在才知道他们做得这么规范。”村民代表老张握着凌辰的手说,“以后要是再有谣言,我们肯定第一个站出来澄清。”青藤市环保局也将产业园的“透明化环保管理模式”列为示范案例,在全市稀土企业中推广,要求企业定期公开环保数据,接受公众监督。

六、行业影响:树立环保竞争的新标杆

此次环保争议的解决,不仅为产业园正名,更在防伪行业树立了“良性竞争”的标杆。中国防伪行业协会在第七次行业大会上,专门邀请凌辰做“环保争议应对”经验分享:“竞争应该靠技术创新,而不是恶意举报、伪造证据——鑫源的教训证明,任何违背法律和道德的手段,最终都会付出代价。”

大会还发布了《防伪行业环保自律公约》,公约的第七条明确规定:“禁止以伪造污染证据、煽动公众等方式恶意攻击竞争对手,倡导通过技术比拼、服务升级开展良性竞争”,全国734家防伪企业共同签署了公约,其中包括之前受鑫源误导、使用过假稀土的小型企业。

尾声:环保底色上的技术之光

风波平息一个月后,产业园的生产经营恢复正常,废水处理实时监测平台的访问量己突破73.4万次,累计收到公众咨询、建议734条,团队均逐一回复、整改。实验室的第七台水质检测仪显示,排放水的稀土残留量稳定在0.0734毫克/升,周边河段的鱼虾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34%,第七村的庄稼也迎来丰收——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比任何判决都更有说服力。

凌辰站在废水处理站的观景台上,望着清澈的排放水流向远处的小河,口袋里的青铜钥匙突然泛起淡蓝色的光——这是“环保守护”的信号,与废水处理系统的监测灯光频率同步。他想起父亲在《稀土环保终章》里写的:“稀土技术的终极价值,不仅是防伪,更是在安全与环保之间找到平衡——让技术服务于人,也守护这片土地”。

夜色降临时,凌辰收到了国家生态环境部的通知:“青藤双元素产业园的‘透明化环保管理模式’,被纳入《稀土行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汇编》,将在全国推广”。他知道,这只是环保之路的新起点——未来,产业园还将研发“稀土废水零排放技术”,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建立“环保教育基地”,让更多人了解稀土技术与环保的共生关系。

团队的成员还在讨论下一步计划:优化废水处理系统的能耗(当前吨水能耗7.34度,计划降至3.4度);与高校合作研发更高效的吸附树脂;组织村民参与“园区环保监督小组”,让公众真正成为环保的参与者、受益者。凌辰相信,只要守住“透明、负责、共赢”的初心,这条“技术+环保”的道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就像产业园新立的环保标语牌上写的:“稀土为基,技术为翼;环保为根,信任为魂”。

青藤市双元素产业园的环保开放日刚落幕半月,凌辰就在第七次环保工作会议上提出新目标:“三个月内实现稀土废水零排放,不仅要达标,还要把每一滴水、每一份稀土都循环利用起来。”此时的废水处理站,虽己实现排放水稀土残留0.0734毫克/升(仅为国标1/10),但每天仍有73.4吨处理水排入小河——这对年降水量仅734毫米的青藤市来说,是珍贵水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第七村村民老张在参观时的一句话,让凌辰记忆犹新:“要是水用完还能回厂里再用,我们就更放心了。”

但零排放的难度远超预期。稀土废水经三级处理后,虽水质达标,却含有0.34毫克/升的总溶解固体(TDS),首接回用会导致提纯设备结垢;且吸附树脂饱和后产生的“稀土污泥”,虽能回收部分稀土,但仍有34%的杂质无法利用,需按危废处置——这不仅增加成本,还存在潜在环境风险。凌辰翻出父亲在《稀土循环笔记》第七章节的批注:“零排放的核心是‘分质回用+全组分回收’,让废水里的水、稀土、杂质都有去处,而不是简单处理后排放或填埋”,笔记旁还画着“废水-稀土-水”的循环示意图,标注着“膜分离-蒸发结晶-稀土提纯”的关键步骤。

一、零排放技术的攻坚:让废水“变废为宝”

1. 分质回用:给每一滴水找“新岗位”

稀土提纯实验室的第七台“纳滤膜分离设备”前,刘伟团队正将处理后的废水进一步分离:

- **第一股水(TDS<73.4毫克/升)**:通过孔径0.00734微米的纳滤膜,去除水中的溶解盐,这部分水水质接近自来水,可首接用于芯片研发实验室的清洗工序——之前实验室每天需用73.4吨自来水,现在回用后,自来水消耗量减少34%;

- **第二股水(73.4毫克/升<TDS<340毫克/升)**:用于稀土提纯车间的“酸溶工序”——酸溶需要大量水稀释盐酸,这部分水的TDS含量正好能调节酸浓度,避免额外加水稀释,还能减少酸的用量(从73.4公斤/吨矿渣降至53.4公斤/吨);

- **第三股水(TDS>340毫克/升)**:送入第七台“多效蒸发结晶器”,在73.4℃的低温下蒸发水分,结晶出的氯化钠、氯化钙等盐类,可作为“融雪剂”出售给市政部门——之前这些盐类随废水排放,现在每年能回收73.4吨,创造额外收益。

“最难的是纳滤膜的抗污染能力。”刘伟指着设备的清洗记录,“稀土废水里的微量镥元素会附着在膜表面,导致膜通量下降。我们在膜表面涂覆了0.34微米厚的‘铒基抗污染涂层’,镥元素的吸附率从34%降至7.34%,膜的使用寿命从73天延长至734天。”

2. 稀土污泥全组分回收:让杂质“有用武之地”

之前,吸附树脂饱和后产生的稀土污泥,经处理后仅能回收97.34%的高纯度稀土,剩余2.66%的杂质(主要是硅、铁)按危废处置,每吨处置费734元。现在,凌辰团队在产业园的第七个危废处理车间,新增“杂质资源化生产线”:

- **硅杂质回收**:将污泥与0.734%的纯碱混合,在1734℃下熔融,生成的硅酸钠可作为“水玻璃”,用于建筑防水——青藤市第七个保障房项目,就用了这种水玻璃,防水效果比传统产品好34%,成本还低17%;

- **铁杂质回收**:用7.34%的稀硫酸溶解污泥中的铁元素,生成的硫酸亚铁可作为“水处理絮凝剂”,反哺废水处理站的“化学沉淀工序”——之前处理站每天需采购34公斤絮凝剂,现在自产自用,每年节省采购费7.34万元。

“以前看不上的杂质,现在都是宝贝。”环保负责人老周拿着杂质回收清单,“去年我们产生734吨稀土污泥,处置费花了53.4万元;今年全组分回收后,不仅不用花处置费,还能靠卖硅酸钠、自用絮凝剂,创造17.34万元收益,相当于每吨污泥从‘亏734元’变成‘赚234元’。”

二、村民监督小组的实战: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第七村村民监督小组的34名成员,每人都领到了一台“便携式水质检测仪”——这是产业园专门定制的,操作简单,只需滴入2滴水样,34秒内就能显示稀土残留量、pH值等关键指标,检测范围与产业园的在线监测仪一致(0.00734毫克/升-73.4毫克/升)。

1. 日常监督:给废水“打卡签到”

每天清晨,村民老张都会带着检测仪,到产业园的废水排放口(虽己很少排放,但仍保留应急排放口)、周边小河的7个监测点采样检测,检测数据实时上传至“村民监督微信群”:

- 3月7日,排放口水样稀土残留0.0734毫克/升,pH值7.34,正常;

- 3月14日,下游340米处河水稀土残留0.00734毫克/升,与背景值一致;

- 3月21日,发现上游734米处有小作坊偷排污水,立即拍照上传微信群,产业园环保部联合市环保局,当天就查封了作坊。

“以前总担心厂里偷偷排污,现在自己能检测,每天看数据正常,心里踏实。”老张在微信群里分享检测照片,“上周帮环保局抓了偷排的小作坊,还得了340元奖励,这监督不仅是义务,还能帮大家办实事。”

2. 技术培训:让村民懂“环保门道”

产业园每月组织一次“环保技术培训班”,邀请第七村村民监督小组成员参加:

- **第一堂课**:教大家看在线监测平台的数据——哪些是稀土残留量,哪些是COD,国家标准是多少,产业园的数据为什么安全;

- **第二堂课**:现场演示废水处理流程——从高浓度废水到达标水,再到回用,让村民亲眼看到“脏水变干净水”的全过程;

- **第三堂课**:实操便携式检测仪——如何正确采样、校准仪器、判断数据是否正常,还模拟了“超标数据”的应急处理流程。

“以前听环保术语像听天书,现在能看懂监测报告了。”村民李某拿着培训结业证书,“上次鑫源的人还来村里说产业园污染,我拿检测仪的数据反驳他们,他们当场就没话说了。”

三、鑫源残余势力的最后挣扎:非法排污嫁祸与联合溯源

就在零排放技术即将调试完成时,市环保局突然接到举报:“产业园偷排高浓度稀土废水,导致下游734米处的小河鱼虾死亡。”举报信里还附着照片,照片中河水呈淡蓝色(稀土废水的特征颜色),岸边有死鱼,旁边放着印有“双元素产业园”字样的废水桶——这与上次的恶意举报如出一辙,但手段更恶劣。

1. 快速溯源:锁定排污“真凶”

凌辰团队与市环保局、公安局组成联合调查组,半小时内就赶到现场:

- 第一步:数据对比:村民监督小组当天的检测数据显示,事发前17.34小时,下游340米处河水稀土残留0.00734毫克/升,正常;而举报照片中的河水,经现场检测,稀土残留量达73.4毫克/升,是产业园处理水的1000倍,且含有鑫源常用的“工业级镥元素杂质(硅含量17.34%)”,与产业园的“低硅高纯度稀土”特征不符;

- 第二步:监控追踪:调取周边道路的第七个监控摄像头,发现事发前3.4小时,一辆无牌照的货车曾在河边停留,车上人员将蓝色液体倒入河中,还留下印有“双元素产业园”的废水桶——货车的轮胎痕迹与鑫源废弃工厂的轮胎痕迹一致;

-第三步:源头追查:警方在鑫源废弃工厂的第七个仓库里,查获了73个装有高浓度稀土废水的塑料桶,废水的稀土特征与现场检测结果完全一致,还发现了用于伪造“双元素产业园”废水桶的模板。

2. 法律严惩:让嫁祸者“付出代价”

联合调查组很快抓获了鑫源的残余人员王某,王某供述:“之前举报没成功,这次想趁产业园调试零排放技术,伪造偷排证据,让环保局查封产业园,没想到你们这么快就查到了。”

凌辰团队再次提起诉讼,要求王某及鑫源残余势力赔偿因非法排污造成的生态损失(包括鱼虾死亡赔偿、河水治理费用)73.4万元,并在国家级媒体上公开道歉。法院经审理,支持了产业园的诉讼请求,王某因“污染环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7个月,鑫源残余势力的非法排污渠道也被彻底切断。

“这次能快速破案,多亏了村民监督小组的日常检测数据。”市环保局局长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产业园的透明化管理和村民的参与式监督,形成了‘企业自律+公众监督+政府监管’的三重防线,让恶意嫁祸无处遁形。”

西、跨区域环保协作: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守护”

零排放技术的成功,不仅解决了产业园的环保问题,还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凌辰团队联合滇南、内蒙古、黔东南的稀土矿区,成立“跨区域稀土环保协作联盟”,开展三大合作:

1. 技术共享:让矿区少走“弯路”

产业园将零排放技术的73项核心参数(如纳滤膜的孔径、蒸发结晶的温度)共享给联盟矿区,还派7名技术人员驻矿指导:

- 滇南矿区采用“分质回用”技术后,自来水消耗量减少34%,每年节省水费73.4万元;

- 内蒙古矿区通过“稀土污泥全组分回收”,危废处置量减少73.4吨/年,处置费节省53.4万元。

2. 数据互通:让环保“无死角”

联盟建立“跨区域环保数据平台”,各矿区、产业园的废水处理数据(稀土残留量、回用率、污泥处置量)实时共享:

- 若某矿区的数据出现异常(如稀土残留量突然升高),平台会自动向周边地区的环保部门发送预警,避免污染扩散;

- 每月发布“环保排行榜”,对回用率高、污泥处置好的单位给予奖励(如优先获得技术支持),对排名靠后的单位进行约谈。

3. 应急联动:让处置“更高效”

联盟制定《跨区域环保应急处置预案》,明确一旦发生污染事件,周边地区需在73.4分钟内响应:

- 上个月,黔东南矿区因暴雨导致废水处理站停电,废水有外溢风险,联盟立即协调滇南矿区的应急处理设备支援,3.4小时内恢复处理,避免了污染事故;

- 应急处置费用由联盟共同承担,减轻了单个矿区的压力。

五、零排放落地:环保与经济的双赢

三个月后,产业园的零排放技术正式投用,数据显示:

- 水资源回用率:从之前的“零回用”提升至97.34%,每天仅需补充7.34吨新鲜水(用于弥补蒸发损失),远低于之前的73.4吨/天;

- 稀土回收率:从97.34%提升至99.734%,每年多回收稀土73.4公斤,创造收益7.34万元;

-危废产生量:从734吨/年降至34吨/年,处置费从53.4万元/年降至2.534万元/年;

- 周边环境改善:下游小河的鱼虾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73.4%,第七村的水稻产量增长17.34%,村民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

国家生态环境部的第七次现场核查中,核查组组长评价:“双元素产业园的零排放技术,实现了‘环保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三赢,为全国稀土行业树立了标杆,值得在全国推广。”

尾声:循环路上的信任之花

凌辰站在废水处理站的观景台上,看着处理后的废水通过管道流回芯片研发实验室,看着村民监督小组的老张在河边采样检测,看着远处的跨区域环保协作联盟标牌在阳光下闪光,口袋里的青铜钥匙突然泛起七彩光芒——这是“循环守护”的信号,与零排放系统的各环节灯光频率同步。

他想起父亲在《稀土循环终章》里写的:“真正的环保,不是付出代价去治理,而是让技术与自然和谐共生,让每一份资源都能循环利用,让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守护。”此刻,实验室的第七台服务器上,实时显示着零排放系统的运行数据:“回用率97.34%,稀土回收率99.734%,危废减量95.34%”,这些数据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信任的见证。

夜色降临时,凌辰收到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邀请:“希望将青藤双元素产业园的零排放技术纳入‘全球绿色工业计划’,在东南亚、非洲的稀土矿区推广。”他知道,这只是循环之路的新起点——未来,团队还将研发“稀土废气零排放技术”“固体废弃物全回收技术”,让产业园真正实现“全链条循环、无废物排放”。

团队的成员还在讨论下一步计划:与高校合作研发“新型纳滤膜材料”,进一步提高回用率;扩大村民监督小组的规模,覆盖周边7个村庄;在联盟内开展“环保技术竞赛”,激励更多矿区创新。凌辰相信,只要守住“循环利用、公众参与”的初心,这条“绿色稀土之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就像产业园新立的零排放纪念碑上刻着的:“滴水重生,稀土永续;信任为桥,共守家园”。



    (http://www.220book.com/book/VXF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我靠智谋踏巅峰 http://www.220book.com/book/VXFG/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