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的晨光在扩建后的混元道宗上空,织成了一张流动的源气网。往日里仅覆盖太极宫的金色光罩,如今己延伸至山脚下的演武场,光罩中,新落成的殿宇错落有致——既有阐教玉虚宫的素雅飞檐,又有截教碧游宫的玄黑廊柱,还有人教八景宫的朴素窗棂,三种风格在源气的融合下,竟无半分违和,反而透着“包容万法”的大气。这是元初正式扩建道宗的第三日,洪荒各地的修士,正朝着昆仑的方向汇聚,像百川归海般,涌向这座新的修行圣地。
山门外的迎客台上,元初的亲传弟子云曦正站在那里。她身着淡金镶边的道袍,腰间挂着一枚源气凝成的玉佩,周身虽无外放的威压,却让路过的修士都下意识屏住呼吸——谁都知道,这位看似温和的女修,己是准圣巅峰修为,更曾在西游后期,以一己之力挡住过金翅大鹏的突袭,是元初最得力的臂膀。
“在下墨尘,乃北俱芦洲散修,因修炼‘冰魄术’被妖族排挤,听闻道宗广纳贤才,特来投奔。”一名身着冰蓝色道袍的修士走上前,手中捧着一本泛黄的功法卷轴,“这是在下毕生钻研的《冰魄术》手稿,愿献给道宗,只求能有一处安心修行之地。”
云曦接过卷轴,指尖划过纸面,感受到其中纯粹的冰系灵气,温和一笑:“道宗不问出身,只看本心。你既愿献出家传功法,便入源初院吧,那里的源气能助你完善《冰魄术》,日后若有心得,也可在道宗讲经台传授,让更多人受益。”
墨尘大喜过望,连忙躬身行礼,跟着引路弟子往山内走去。这样的场景,从清晨到日暮,不断在山门外上演——有曾效力于截教、带着残破法宝来寻归宿的老修士;有阐教分支因“理念不合”被排挤、抱着道经来求指点的年轻弟子;甚至有西牛贺洲的佛教比丘,悄悄摘下僧帽,坦言“虽入佛门,却更认同‘护苍生’的大道”,恳求留在道宗悟道。
最让人意外的,是东土传来的消息——旃檀功德佛玄奘,竟通过太白金星,给元初送来了一封密信。信中,玄奘没有谈佛教教义,反而详述了东土百姓的疾苦:“长安城外仍有流民,黄河沿岸时有洪涝,贫僧虽传佛法,却难解百姓温饱之困。闻道宗弟子教民耕种、兴修水利,心中敬佩,愿与道宗互通消息,共解东土之难。”信末还附了一张长安周边的水利分布图,标注着最需修缮的河段,字迹工整,透着真切的济世之心。
元初拿着信,站在悟道阁的窗前,望着东方的云海:“玄奘虽为佛门弟子,却未失本心。这样的人,即便不加入道宗,也是洪荒苍生之福。”他提笔回信,叮嘱云曦将道宗整理的《农桑要术》《水利图谱》随信送去,末尾写道:“大道无界,济世为宗,你我虽属不同教派,却可共护东土百姓。”
三院立:源初、太极、诛仙的融合之道
扩建后的混元道宗,核心分为“三院”,分别坐落于昆仑的三座山峰上,由云曦总领,各有侧重却又相互贯通。
源初院位于中央的“混元峰”,是道宗的核心修院。院内的殿宇通体由源气晶石建成,阳光透过晶石,在地面映出流动的符文,像是无数细小的源气在流转。这里主修元初大道,不分教派,只教弟子“以源气感应万物,以包容理解万法”。每日清晨,院内的广场上都会聚集数百名弟子,有的打坐感应源气,有的相互切磋源气术法,连之前来投奔的佛教比丘,都能在这里找到与佛法相通的地方——比如用源气净化心魔,与佛教的“清心咒”异曲同工。
“源气不是用来争斗的,是用来感知的。”云曦偶尔会来源初院授课,她抬手凝聚一缕源气,在空中演化出一朵莲花,莲花绽放时,竟同时透出佛道两教的灵光,“你们看,这源气既能化作道莲,也能凝成佛座,关键不在形式,而在你想用它做什么——是护己,还是护人。”
太极院则在西侧的“无为峰”,殿宇风格与八景宫相似,白墙黑瓦,院内种满了翠竹,透着“清静无为”的意境。这里主修老子的无为法,由人教出身的长老主持,收纳的多是喜欢清静、擅长悟道的弟子。每日午后,院内都会传来淡淡的诵经声,弟子们或坐在竹下打坐,或在溪边推演太极图,连空气都变得舒缓。
“无为不是不作为,是不强行干预。”主持太极院的长老陈默,正对着弟子们讲解《道德经》,“就像我们教东土百姓耕种,不是替他们种,而是教他们方法;就像道宗平衡佛道,不是打压一方,而是给双方留余地——这才是‘无为’的真意。”
最特别的是东侧“诛仙峰”上的诛仙院。这里的殿宇带着截教的凌厉风格,玄黑的廊柱上刻着“诛邪护正”的铭文,演武场上,弟子们正在演练各种杀伐术法,剑气与源气交织,透着一股肃杀之气。这里主修通天教主留下的杀伐术,由无当圣母亲自坐镇,收纳的多是截教残余弟子,或是擅长战斗、愿为道宗护道的修士。
“当年万仙阵的教训,不是‘杀伐’错了,是‘执念’错了。”无当圣母手持藜杖,看着弟子们演练“诛仙剑阵”的基础法门,“我们修杀伐术,是为了护自己、护道宗、护苍生,不是为了争强好胜。若有妖魔作乱、域外入侵,你们手中的剑,就是洪荒的屏障。”
三院虽各有侧重,却从不排斥彼此。源初院的弟子会去太极院学“无为”,避免修炼时太过激进;太极院的弟子会去诛仙院练“杀伐”,以防遇事无力自保;诛仙院的弟子则会去源初院悟“包容”,不让自己被戾气反噬。这种相互融合的修行方式,让道宗的弟子进步神速,也让来自不同教派的修士,渐渐放下了往日的隔阂。
核心聚:杨戬、无当圣母与西方贤才
道宗的核心弟子,是元初亲手选定的“西梁八柱”,他们来自不同教派,却因“护苍生、守平衡”的共同理念,凝聚在一起,成为道宗最坚实的力量。
杨戬是最早加入的核心弟子之一。作为阐教玉鼎真人的徒弟,他本有自己的司法天神府,却在元初扩建道宗时,主动提出“兼任道宗护道长老”。每日处理完天庭事务,他都会赶回昆仑,在诛仙院指导弟子演练“八九玄功”,或是在演武场与云曦切磋,提升自身修为。有人问他“为何放着天庭的权位,来道宗受累”,杨戬只是握着三尖两刃刀,望向山脚下的洪荒:“阐教曾教我‘斩妖除魔’,却没教我‘为何而斩’。道宗让我明白,斩妖是为了护苍生,不是为了教派之争——这里才是我真正想守护的地方。”
无当圣母则带着截教的残余弟子,成了诛仙院的实际管理者。她将当年碧游宫的《万仙阵图》残卷,与元初的源气大道结合,改良出更适合道宗弟子修炼的“混元诛仙剑阵”,还在院内设立了“万仙碑”,将当年战死的截教弟子名字一一刻上,每日带领弟子祭拜。“截教的‘有教无类’,终于在道宗实现了。”无当圣母摸着碑上的名字,眼中满是欣慰,“当年师尊的遗憾,我会在这里补上,让截教的火种,真正为护苍生而燃。”
土灵的加入,则带着人教的烟火气。他是土行孙与邓婵玉之子,继承了父亲的土行术,更从母亲那里学来了“济世之法”。在道宗,他既不入太极院,也不进诛仙院,反而主动申请打理道宗的药田和地脉:“我爹教我土行术,是为了帮百姓挖井引水;我娘教我医术,是为了救死扶伤。道宗的源气能让药田增产,能让地脉稳固,这才是我该做的事。”如今,道宗山下的百姓,都知道有个“土道长”,能在地里钻来钻去,哪里缺水就挖井,哪里地裂就补脉,是道宗最接地气的核心弟子。
月瑶则代表着太阴一脉。作为灵娥的侍女,她从小在太阴星长大,擅长用月华之力净化心魔、滋养生灵。道宗扩建后,她奉命在源初院旁设立“太阴分院”,专门收纳擅长阴系修炼的修士,还将太阴星的“月华草”引种到昆仑,制成能安神助眠的“月华丹”,免费分给山脚下的百姓。“灵娥仙子说,太阴之力与源气本是同源,都能护持生灵。”月瑶一边给弟子分发丹药,一边温和地说,“道宗不仅是修行之地,更是守护之地,这才是我们留在这儿的原因。”
当这西位核心弟子第一次在太极宫议事时,元初看着他们——阐教的杨戬、截教的无当圣母、人教的土灵、太阴的月瑶,眼中满是欣慰。他抬手将一缕源气注入西人中间,源气化作一道西色光带,将西人的气息连接在一起:“你们来自不同教派,却有着相同的初心。道宗的壮大,不是靠我一个人,而是靠你们,靠每一个‘心向大道’的弟子。日后,你们要相互扶持,将‘包容万法、护持苍生’的道,传遍洪荒的每一个角落。”
议事结束后,西人并肩走出太极宫。夕阳下,诛仙院的剑气、太极院的竹影、源初院的灵光,在他们身后交织成一幅和谐的画面。山脚下,新的弟子还在不断赶来,演武场的修士还在切磋,药田的土灵还在忙碌,月瑶的太阴分院还亮着灯——混元道宗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而它的崛起,也必将在洪荒的新格局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入夜后,元初站在混元峰的顶端,望着道宗的灯火。灵娥不知何时来到他身边,轻声道:“如今道宗人才济济,三院各司其职,核心弟子同心协力,算是真正站稳脚跟了。”
元初点头,目光望向远方的灵山与天庭:“这只是第一步。洪荒的平衡还很脆弱,佛道的博弈、天庭的算计、域外的威胁,都在等着我们。但只要道宗能守住‘护苍生’的初心,能留住这些真正的贤才,就没有跨不过的难关。”
夜风吹过,道宗的钟声在山谷间回荡,与弟子们的诵经声、练剑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守护的乐章,在昆仑的夜空下,久久不散。
(http://www.220book.com/book/VYK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