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着一份来自未来的报纸,何雨柱回家的路上,脑子转得飞快。
信息就是金钱,信息就是力量。他现在手握着未来一年的剧本,要是不干出点名堂来,都对不起系统给开的这个挂。
当晚,他把自己关在屋里,就着灯光,拿出纸笔,开始梳理计划。
他把那份报纸上的关键信息一一列出:南方洪涝、粮食减产;西北棉花丰收;新款防震手表上市;最关键的,是那批即将被当成废品处理的进口旧钢轨。
针对这些信息,他制定了一套环环相扣的“组合拳”。
第一步,粮食。
南方要发大水,全国的粮食供应肯定会紧张。虽然国家会调控,但黑市的粮价绝对会飙升。首接囤积居奇是找死,他可不干那傻事。但为自己家多储备一些,以备不时之需,那是必须的。
从第二天起,何雨柱开始有计划地采购。他不动用自己的存款,就用每个月的工资和各种票证。今天去东单的粮店买几斤棒子面,明天托采购员从郊区换点红薯干。每次量都不大,绝不起眼。买回来的东西,他都悄悄存进了系统的储物空间。
何雨水看他天天往家倒腾粗粮,有些不解:“哥,咱们家又不缺吃的,你买这么多棒子面干嘛?”
“备战备荒为人民嘛。”何雨柱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国家号召,咱们得响应。再说了,有备无患,万一哪天真有点什么事,咱们也不至于饿肚子。”
何雨水听着有理,便不再多问。
第二步,棉布和手表。
既然知道明年棉花要丰收,棉布会降价,那现在就没必要囤积。他还把自己之前存着没舍得用的几尺好布料拿了出来,让何雨水给自己和冉秋叶都做了身新衣服。
至于手表,他把自己之前淘换来的那几块老式手表,找了个机会,通过一个信得过的朋友,卖给了信托商店。虽然没赚多少,但成功在新款上市前脱手,避免了贬值。
这两步都是小打小闹,真正的重头戏,是第三步——那批旧钢轨。
这才是能让他一飞冲天的梯子。
但这事儿不能急,更不能由他一个厨子出面。他需要一个完美的“白手套”,一个能名正言顺吃下这批货的单位。
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轧钢厂。
这天,何雨柱炖了一锅拿手的鲫鱼汤,用饭盒装了,提着去了杨厂长的办公室。
杨厂长正在为厂里一批高精度零件的加工难题发愁。那批零件需要用到一种特制的硬质合金刀具,但厂里自己的刀具强度不够,磨损太快,废品率居高不下。向上面申请,批下来遥遥无期,眼看就要影响整个生产计划。
何雨柱把鱼汤放下,笑道:“杨厂长,看您这愁眉苦脸的,我给您熬了锅汤,去去火。”
杨厂长喝了一口汤,鲜得眉毛都舒展开了,但脸上的愁容却没散:“老何啊,你这汤是好,可解不了我的愁啊。”说着,便把刀具的难题跟他念叨了一遍。
何雨柱等的就是这个机会。
他装作不经意地说道:“厂长,说起这刀具,我最近看书,倒是看到个野路子,不知道行不行。”
“什么路子?快说说!”杨厂长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
何雨柱便把自己早就打好的腹稿说了出来:“我听说,有些解放前进口的老铁轨,用的钢材特别好,是高锰钢。要是能弄到一批,咱们自己回炉,请老师傅们想办法重新锻打淬火,说不定能做出强度足够的刀具来。这可比等上级批示快多了。”
杨厂长眼睛一亮:“老铁轨?这倒是个思路!可这玩意儿也是国家物资,上哪儿弄去?”
“我就是瞎说,不过……我倒是可以帮您打听打听。”何雨柱话说一半,留一半。
接下来的几天,何雨柱利用自己在厂里的人脉,装模作样地“西处打听”。然后,他找到了负责技术攻关小组的李总工。
李总工对何雨柱的技术水平是打心底里佩服的。何雨柱把自己的“想法”跟李总工一说,并且还从《高级机械设计原理》里搬出几个专业名词,分析了不同钢材的性能。
李总工听得连连点头,当即拍板:“小何,你这个想法很有价值!我马上去跟厂长汇报,这件事,我们技术科来牵头!”
又过了几天,何雨柱“恰好”给杨厂长带去了一条“重要消息”。
“厂长,我托人问了,铁道部那边最近好像真要处理一批废旧物资,里面就有老钢轨!就在邻市的工程局仓库里!”
时机、理由、解决方案,全都对上了。
杨厂长当即拍了桌子:“太好了!老何,你这次可是立了大功了!我马上派采购科的人去联系,不,我亲自带队去!无论如何,要把这批钢轨给咱们厂拿下来!”
何雨柱看着杨厂长风风火火地冲出办公室,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笑容。
他没说谎,他只是把一年后的新闻,提前“打听”到了而己。
他做的,只是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信息,透露给正确的人。
他就像一个高明的棋手,看似随意地落下几颗子,却己经悄无声息地布下了一个大局。
现在,万事俱备,只等那批“废铁”入库。到那时,他不仅能为厂里解决大难题,立下大功,更能名正言顺地从中分一杯羹。
他,何雨柱,将不再是那个只会被人喊“傻柱”的厨子,也不是小富即安的“何工”。
院里的人,以后或许该改口,叫他一声“柱哥”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W1D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