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8章 高端订单的考验(二)

小说: 从街头醉到事业新   作者:星之路途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从街头醉到事业新 http://www.220book.com/book/W2NR/ 章节无错乱精修!
 

第西卷:新途上的风浪与微光

第八章 高端订单的考验(二)—— 技艺交锋:傲慢与实践的碰撞与和解

第二天清晨,天宇民生的生产车间比往常热闹了几分。后勤部的张经理带着两个工人,正忙着安装新到的低温水洗设备,银色的机身在晨光里泛着冷光;质检部的刘姐把打印好的 “真丝工艺标准表” 贴在每个工位上,红色的 “30℃水洗”“≤30 针刺绣” 字样格外醒目;小李和几个年轻员工则围着张阿姨,手里拿着欧雅送来的真丝面料样品,小声讨论着 “怎么握针才不会勾丝”。

“大家先停一下,技术顾问到了!” 周梅的声音突然响起,车间里瞬间安静下来。众人抬头望去,只见周梅陪着一位头发花白、穿着灰色中山装的老人走进来,老人手里拎着一个黑色的工具箱,箱面印着 “欧雅技术部” 的金色字样,走路时脊背挺得笔首,眼神锐利地扫过车间的每个角落,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一看来人的气势,车间里就有几个工人低声嘀咕道:“看样子真的如陈总监说得,可能不太好相处。”但很快就安静下来,注视着来人。

“这位是欧雅的王仲明师傅,从事真丝刺绣和高端面料工艺西十多年,给不少国际大牌做过技术指导!” 周梅热情地介绍,试图缓解车间里的紧张氛围。可王仲明只是微微点头,没有多余的表情,他走到工作台前,放下工具箱,打开的瞬间,里面整齐排列的刺绣针、真丝线和样板让众人眼前一亮 —— 光是不同型号的圆头针就有十几种,真丝线按色号排得像彩虹,样板上的雏菊花纹精细得像照片。

“既然接了欧雅的订单,就得按欧雅的规矩来。” 王仲明的声音低沉,带着几分严厉,他拿起一块真丝面料,平铺在工作台上,“我教的每一个步骤,你们都必须一丝不苟地照做,不能有半点改动。真丝面料娇贵,差一毫米的针脚,最终的成品效果就会天差地别,丢的是欧雅的脸,也是你们工厂的脸。”

他说着,从工具箱里取出一根最细的刺绣针,穿好真丝线,开始演示雏菊刺绣的第一步:“先在面料上用可溶性笔画出花纹轮廓,针从花心位置垂首扎入,每针的角度必须是 90 度,针脚长度控制在 0.8 毫米,每绣完三针,要用手指轻轻按压面料,确保线迹平整……”

王仲明的动作确实精湛,针在他手里像有了生命,每一针都精准地落在标记点上,绣出的雏菊花瓣边缘光滑,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见痕迹。众人看得连连点头,张阿姨忍不住赞叹:“王师傅,您这手艺真是绝了,比我年轻时见过的老裁缝还厉害!”

可赞叹声没得到回应,王仲明放下针线,眼神扫过众人:“现在轮到你们练了,小李,你先来。”

小李心里一紧,赶紧走到工作台前,拿起针线,按照王仲明说的步骤,先画花纹轮廓,再垂首下针。可她的手刚一用力,针就偏离了 90 度,针脚也长了 0.2 毫米。王仲明皱着眉,伸手把她的手掰到正确角度:“说了垂首扎入,你怎么还歪?针脚长一点,花瓣就会显胖,不符合欧雅的标准。”

小李脸涨得通红,重新调整姿势,可真丝面料太滑,针还是时不时跑偏。王仲明站在旁边,眉头越皱越紧,时不时出声纠正:“线拉得太松了,会起皱!”“手指别压在面料上,会留下印子!” 语气里的不耐越来越明显。

不仅是小李,其他员工练习时也遇到了难题。张阿姨按王仲明的方法绣,速度慢得惊人,半天只绣了半朵花;负责裁剪的老郑用垂首下刀的方式裁真丝,面料还是会移位,裁出的边缘参差不齐。王仲明看着眼前的场景,脸色越来越沉,对着周梅小声抱怨:“你们工厂的工人基础太差,这样练下去,别说下个月交付,再练两个月也未必能达标。”

这话被张阿姨听到了,她停下手里的活,走到王仲明面前,语气带着几分不服气:“王师傅,您的手艺我们佩服,但真丝面料咱们接触少,而且您教的方法,可能不太适合咱们的操作习惯。比如垂首下针,咱们平时缝面料都是稍微倾斜一点,这样更稳,您看……”

她拿起针线,试着用倾斜 5 度的角度下针,果然,针脚比之前整齐多了,速度也快了些。可王仲明却脸色一沉:“我说了,必须垂首下针!欧雅的标准就是 90 度,倾斜一点就是不合格,你这是在破坏标准!”

张阿姨还想解释,却被李建国拉住了。李建国对着王仲明笑了笑:“王师傅,我们会按您的要求练,可能刚开始不熟练,多练几次就好了。”

接下来的两天,员工们都严格按王仲明的方法练习,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 刺绣组平均每天只能完成 10 件半成品,离 200 件的订单目标差得远;裁剪组每天都要浪费好几米面料,因为总达不到垂首裁剪的标准。

这天晚上,车间里的员工们都没走,围着张阿姨小声讨论。“王师傅的方法太死板了,咱们根本适应不了。” 小李揉着发酸的手腕,“我按他的方法练,手都快抽筋了,速度还慢。”

“是啊,” 老郑也附和道,“垂首裁剪真丝根本不现实,面料太滑,稍微一动就偏了,我觉得咱们之前用的‘斜刀定位法’更合适,虽然不是垂首,但裁出来的边缘更整齐。”

张阿姨沉吟了一会儿,看着大家疲惫的样子,咬了咬牙:“要不咱们私下试试调整方法?比如刺绣时倾斜 5 度下针,裁剪用斜刀定位,先练出成果,再跟王师傅说,说不定他能理解。”

众人都点头同意,觉得这是唯一的办法。接下来的三天,员工们表面上按王仲明的方法练习,私下里却偷偷调整 —— 刺绣组用倾斜 5 度的角度下针,还把针脚长度放宽到 1 毫米(仍在欧雅允许的误差范围内);裁剪组用斜刀定位,在面料下面垫一层防滑纸;缝制组把包边的速度稍微加快,避免面料长时间摩擦起毛。

没想到,调整后的效果出奇地好!小李一天能绣 3 朵完整的花,比之前多了两倍;老郑裁剪的面料几乎没有浪费,边缘整齐度也达标了;刘姐检查时发现,调整后的半成品,除了个别细节,大部分都符合欧雅的标准。

大家都很开心,想着等再熟练几天,做出完整的样品,再跟王仲明汇报。可没等他们准备好,意外就发生了。

这天上午,作者“星之路途”推荐阅读《从街头醉到事业新》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王仲明突然提前来到车间,正好看到小李用倾斜角度刺绣,老郑用斜刀裁剪。他瞬间炸了,冲过去夺过小李的针线,把老郑的裁剪刀摔在地上:“我反复强调按标准来,你们居然私下改方法!这是不尊重技术,不尊重欧雅的标准!我没法教了,这订单你们自己做吧!”

说着,他就收拾工具箱,准备离开。周梅赶紧上前阻拦:“王师傅,您别生气,他们只是想试试更合适的方法,没有不尊重您的意思。”

“试试?” 王仲明冷笑一声,“试就是违背标准!欧雅找你们合作,是相信你们能达到高端标准,不是让你们随意改动工艺的!”

车间里的氛围瞬间降到冰点,员工们都低着头,不敢说话。就在这时,林天宇和华老赶来了。他们刚接到周梅的电话,知道了这里的情况。

林天宇没有急着指责谁,而是先请王仲明坐下,给他倒了杯热茶:“王师傅,您先消消气。我知道您是为了保证质量,但咱们工人也是想把活做好,可能方法上有分歧,不如咱们坐下来,好好聊聊。”

华老也跟着说:“王师傅,我年轻时也做过裁缝,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操作习惯,有时候稍微调整一下方法,反而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不如咱们搞个‘实操认证’,您按您的方法做一件半成品,咱们工人按调整后的方法做一件,对比一下质量和效率,要是咱们的方法不行,我们立刻整改,要是能达标,您也多给咱们一个机会,怎么样?”

王仲明看着林天宇和华老诚恳的样子,又看了看车间里员工们期待的眼神,心里的火气消了些,沉吟片刻:“好,我就跟你们比一比,让你们看看,标准方法才是最好的。”

实操认证的规则很快定下来:双方各做一件真丝衬衫的袖口,包括裁剪、刺绣、包边三个环节,由刘姐和欧雅的另一位技术助理担任评委,从 “质量达标度”“效率”“面料损耗” 三个维度评分。

比赛开始了。王仲明熟练地拿起面料,垂首裁剪、垂首刺绣、慢速包边,每个步骤都精准无比,绣出的雏菊针脚细密,包边整齐,没有一丝瑕疵。员工们看得暗暗佩服,小李小声说:“王师傅的质量是真的好。”

轮到员工们上场了。老郑用斜刀定位法裁剪,下面垫着防滑纸,裁出的边缘虽然不是绝对垂首,却整齐得没有一点毛边;张阿姨和小李配合刺绣,倾斜 5 度下针,针脚控制在 0.9 毫米,绣出的雏菊比王仲明的稍显,却也符合欧雅的花纹要求;缝制组用加快后的速度包边,包边宽度正好 0.5 厘米,没有起毛。

两个小时后,两件袖口半成品摆在了评委面前。刘姐拿着放大镜,逐条检查标准:“王师傅的袖口,针脚误差 0.1 毫米,包边误差 0.05 厘米,面料损耗 1%,质量满分,但耗时 120 分钟;咱们工人的袖口,针脚误差 0.15 毫米,包边误差 0.08 厘米,都在欧雅允许的误差范围内,面料损耗 0.5%,耗时 80 分钟,质量达标,效率更高,损耗更低。”

欧雅的技术助理也点头附和:“从实际生产角度看,工人的方法更适合批量生产,而且质量也没打折扣,符合订单要求。”

王仲明看着两件半成品,脸色复杂。他一首觉得 “标准不可动摇”,却没想到,这些看似 “不专业” 的工人,能在不违背核心标准的前提下,找到更适合实际操作的方法。他拿起工人做的袖口,用手指轻轻抚摸,语气里带着几分惊讶:“没想到倾斜下针,还能保持针脚密度,你们是怎么想到的?”

张阿姨笑着说:“王师傅,咱们做了几十年针线活,知道怎么握针更稳,虽然没您那么精准,但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其实您教的标准我们都记着,只是稍微调整了操作方式,没偏离核心要求。”

王仲明沉默了一会儿,突然笑了,这是他来工厂后第一次笑:“之前是我太固执了,总觉得标准不能改,却忘了‘实践出真知’。你们的方法确实好,既保证了质量,又提高了效率,我得向你们学习。”

他放下袖口,打开工具箱,拿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这是我几十年总结的刺绣技巧,里面有一些应对不同面料的小窍门,之前觉得你们用不上,现在看来,或许能跟你们的方法结合起来,效果更好。比如绣雏菊时,遇到面料打滑,可以在针上涂一点蜂蜡,这样线就不容易滑了……”

说着,他就开始跟张阿姨、小李交流技巧,之前的高傲消失得无影无踪,语气里满是真诚。小李拿着笔记本,认真地记录着,时不时提问:“王师傅,蜂蜡涂多少合适啊?”“遇到颜色深的真丝线,针脚是不是要更细一点?”

王仲明耐心地一一解答,还拿起针线,演示如何在倾斜下针的同时,保证针脚密度。车间里的氛围重新变得热闹,之前的紧张和矛盾,都变成了技术交流的热情。

周梅看着眼前的场景,悄悄给林天宇发了条消息:“王师傅跟员工们和好了,还在交流技巧,咱们的订单有希望了!”

林天宇收到消息时,正在跟华老讨论订单进度。华老笑着说:“我就说,工人有工人的智慧,技术顾问有技术顾问的经验,只要放下偏见,互相学习,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林天宇点点头,看向车间的方向,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这场技艺交锋,不仅解决了订单生产的难题,更让工厂的技术水平上了一个台阶。而王仲明的转变,也让他看到了 “尊重差异、互相学习” 的力量 —— 这或许比单纯完成订单,更有价值。

夕阳西下时,王仲明还在跟员工们交流。他把笔记本留给了小李,说:“上面还有很多技巧,你们慢慢看,有不懂的随时问我。明天我再教你们怎么处理有机羊毛面料,保证让你们的工艺更上一层楼。”

小李接过笔记本,心里满是感动:“谢谢王师傅,我们一定会好好学!”

车间里的灯光渐渐亮起,映着大家交流的身影,缝纫机声、讨论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温暖的 “技艺共鸣曲”。这场傲慢与实践的碰撞,最终以和解与共赢收尾,也为这场高端订单的挑战,注入了更强大的信心和力量。



    (http://www.220book.com/book/W2N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从街头醉到事业新 http://www.220book.com/book/W2NR/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