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痕》第二卷:星火燎原?第五章 危机合围:转移与坚守(第二部分)
深山里的隐蔽据点藏在一片茂密的橡树林中,西周是陡峭的岩壁,只有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羊肠小道与外界相连 —— 这里是去年赵铁山带领战士们秘密挖掘的,原本是为了应对紧急情况的临时避难所,如今却成了两百多号百姓和伤员的 “家”。夕阳的余晖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织成斑驳的光影,百姓们正忙着搭建简易的棚屋,战士们则在据点周围布置警戒哨,空气中虽然弥漫着紧张,却也透着一股绝境中的生机。
“赵队长,您快歇会儿,这棚屋俺们来搭就行。” 几个年轻的百姓抢过赵铁山手里的斧头,熟练地劈着木头。他们都是李家村的庄稼汉,平日里搭棚子、修房子都是一把好手,此刻虽然身处深山,却没忘了老本行。赵铁山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心里暖暖的,刚想再说些什么,林静就拿着一碗草药汤走了过来:“先喝了汤吧,你们打了一天仗,又走了这么远的路,身子都快垮了。”
赵铁山接过碗,一口喝了下去,草药的苦涩在嘴里散开,却让他精神一振。“伤员们怎么样了?” 他问。林静叹了口气,脸上带着疲惫:“有三个战士伤得很重,子弹还在肉里,咱们没有手术工具,只能先用药吊着;还有十几个百姓受了轻伤,己经包扎好了。最麻烦的是药品不多了,止血草还够,消炎草却没剩多少,要是再有人受伤,恐怕……”
赵铁山皱了皱眉,心里也犯了难。隐蔽据点里虽然储存了一些粮食,却没多少药品,之前从村里带来的草药,路上又丢了一部分,现在确实是捉襟见肘。“明天我让张卫国带几个人去附近的山涧看看,说不定能找到新的草药,” 他说,“另外,让陈明教孩子们认识一下周围的植物,别让他们误食了有毒的东西。”
林静点点头,转身又去忙活了。不远处,陈明正带着孩子们在据点周围辨认植物,他手里拿着一本破旧的《本草纲目》,一边翻书一边讲解:“这个是蒲公英,叶子可以当野菜吃,根还能入药,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那个是蛇莓,看起来像草莓,却有毒,绝对不能碰……” 孩子们听得认真,有的还拿出小本子记下来,小石头更是把陈明说的每一句话都牢牢记在心里 —— 他知道,现在多学一点,以后就能多帮一点忙。
另一边,李刚正和周明趴在一张简易的地图前,研究着接下来的对策。地图是周明凭着记忆画的,上面标注着北山的主要山道、水源和鬼子可能搜山的路线。“龟田虽然没能消灭咱们,却占领了李家村和周围的几个村子,接下来肯定会进山搜剿,” 李刚指着地图上的黑风口,“这里是鬼子进山的主要通道,他们明天大概率会从这里出发,分几路搜山,咱们得提前做好准备。”
周明点点头,补充道:“我己经让警戒哨在山道上埋了暗号,只要鬼子靠近,咱们就能提前知道。不过咱们的人手太少,要是鬼子真的大规模搜山,恐怕很难守住。”
李刚思索了一会儿,说:“不能硬守,得用游击战术。咱们把队伍分成三队:一队由张卫国带领,在黑风口附近的山道上设伏,用土炸弹和地雷骚扰鬼子,拖延他们的速度;一队由你带领,负责在据点周围警戒,一旦发现鬼子靠近,就立刻通知大家转移;第三队由赵铁山带领,随时准备支援各处,同时寻找机会袭扰鬼子的后勤线 —— 他们进山搜剿,肯定要带粮食和弹药,只要断了他们的补给,用不了几天,他们自己就会撤出去。”
这个计划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当天晚上,赵铁山就召集了战士和联防队员们开会,分配任务。张卫国一听要去设伏,立刻兴奋地举起手:“放心吧,俺保证把鬼子拖得死死的,让他们连据点的影子都摸不到!” 战士们也都士气高涨,纷纷表示愿意听从指挥,就算拼了命,也要保护好百姓和伤员。
深夜的深山格外安静,只有虫鸣和风声。赵铁山站在据点的最高处,望着远处李家村的方向,心里满是牵挂。他想起了村南山坡上的木碑,想起了那些牺牲的英雄,想起了百姓们平日里的笑脸 —— 现在村子被鬼子占领了,不知道他们会不会破坏木碑,会不会欺负留在村里的老人。“放心吧,俺们一定会回去的,” 他在心里默念,“一定会把鬼子赶出去,重建咱们的家园。”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警戒哨就传来了消息:鬼子果然从黑风口出发了,大约有五百多人,分成三路,正朝着深山里搜来。张卫国立刻带领二十名战士和三十名联防队员,带着土炸弹和地雷,朝着黑风口的山道赶去。他们要在鬼子进山之前,在山道上设好埋伏。
黑风口的山道狭窄而陡峭,两旁是悬崖峭壁,正是设伏的好地方。张卫国让战士们在山道中间埋上地雷,又在悬崖上准备了很多石头,只等鬼子上钩。“大家都藏好了,没我的命令,谁也不许开枪,” 他压低声音说,“等鬼子走进埋伏圈,先扔石头,再引爆地雷,最后用步枪收拾剩下的。”
战士和联防队员们纷纷躲进悬崖上的山洞里,屏住呼吸,等待着鬼子的到来。大约过了一个时辰,远处传来了鬼子的脚步声和说话声,越来越近。张卫国紧紧握着手里的步枪,眼睛死死盯着山道的入口。
“轰隆!” 就在第一个鬼子走进埋伏圈的时候,张卫国大喊一声:“扔石头!” 悬崖上的战士和联防队员们立刻推下石头,“轰隆隆” 的声响震得山道都在发抖,鬼子们来不及躲闪,被石头砸倒一片,惨叫声此起彼伏。
“八嘎!有埋伏!” 鬼子的小队长气急败坏地大喊,指挥着鬼子们反击。可他们刚一抬头,地雷就被引爆了,“轰!轰!” 的爆炸声接连不断,山道上顿时浓烟滚滚,鬼子们被炸得晕头转向,根本分不清方向。
“开枪!” 张卫国一声令下,战士们的步枪立刻响了起来,子弹朝着鬼子的方向飞去。鬼子们本来就乱了阵脚,此刻更是慌不择路,有的朝着山道外跑,有的则躲在石头后面不敢动。张卫国见时机成熟,带领战士们冲下山道,与鬼子展开肉搏。虽然鬼子的人数比他们多,却被打得节节败退,很快就撤出了山道。
“太好了!打赢了!” 战士们兴奋地欢呼起来。张卫国却没放松警惕,他知道,鬼子不会就这么善罢甘休,肯定还会再来。“快把地雷和石头重新布置好,咱们再去下一个山道设伏,” 他说,“一定要把鬼子拖在山里,让他们没办法靠近据点。”
与此同时,赵铁山正带领一队战士,在鬼子的后勤线上寻找机会。他们沿着山道往前走,很快就发现了一队鬼子的运输队 —— 大约有二十个鬼子,推着五辆小车,上面装着粮食和弹药,正朝着黑风口的方向赶去。“就是现在!” 赵铁山一挥手,战士们立刻躲进路边的草丛里,等运输队靠近了,突然冲了出来。
鬼子们没想到会遇到袭击,一时之间慌了神。赵铁山带领战士们冲上去,有的夺粮食,有的抢弹药,有的则与鬼子搏斗。一个鬼子想开枪,却被赵铁山一脚踹倒,手里的步枪也被夺了过来。不到半个时辰,运输队的鬼子就被消灭了,五辆小车的粮食和弹药,成了他们的 “战利品”。
“快把粮食和弹药运回去,给百姓和伤员们送去!” 赵铁山笑着说。战士们纷纷动手,推着小车朝着据点的方向走去。路上,他们还遇到了几个被鬼子打散的联防队员,听说他们缴获了粮食和弹药,都兴奋地加入了运输队伍。
然而,危机并没有解除。当天下午,龟田得知运输队被劫,又在山道上连遭伏击,气得暴跳如雷。他亲自带领三百多名鬼子,朝着深山里进发,发誓一定要找到八路军的隐蔽据点,把他们一网打尽。“给我仔细搜!就算把这座山翻过来,也要把八路军找出来!” 龟田拔出指挥刀,朝着手下的鬼子大喊。
鬼子们像疯了一样,在山里到处乱窜,有的烧百姓的棚屋,有的抢百姓的粮食,有的甚至还杀害了两个来不及躲藏的老人。消息传到据点,百姓们都愤怒了,有的拿起锄头,有的举起镰刀,想要冲出去跟鬼子拼命。“别冲动!” 赵铁山拦住他们,“现在出去就是送死,咱们得等时机,等鬼子疲惫了,再给他们致命一击。”
李刚也说:“鬼子现在气势正盛,咱们不能硬拼。我刚才收到周明的消息,鬼子的主力都集中在东边的山道,西边的山道只有少量鬼子防守,咱们可以从西边的山道突围,转移到另一处隐蔽据点 —— 那里是俺们之前发现的一个山洞,比这里更隐蔽,也更安全。”
大家都同意这个计划。当天晚上,趁着夜色,赵铁山带领军民开始突围。陈明带着孩子们走在最前面,他熟悉山里的地形,知道哪条路最安全;李刚和张卫国带领战士们在两侧掩护,防止鬼子突然袭击;林静则背着药箱,扶着伤员,慢慢跟在后面。
夜色漆黑,山路崎岖,孩子们吓得不敢说话,只能紧紧跟着陈明。小石头走在最后,手里拿着一把小匕首 —— 这是赵铁山给他的,让他用来防身。突然,前面传来一阵脚步声,陈明立刻停下脚步,示意大家躲起来。不一会儿,几个鬼子的巡逻兵走了过来,他们手里拿着手电筒,在山道上照来照去,嘴里还哼着小调。
陈明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手里紧紧握着一根木棍,随时准备冲上去。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枪声,是张卫国他们故意引开鬼子的注意力。巡逻兵们听到枪声,立刻朝着枪声的方向跑去,陈明趁机带领大家继续前进。
突围的路上,又遇到了几次危险,都被战士们巧妙地化解了。天快亮的时候,大家终于到达了另一处隐蔽据点 —— 这是一个巨大的山洞,里面干燥宽敞,还能听到洞外山涧的流水声。百姓们松了一口气,纷纷找地方坐下休息,战士们则在洞口布置警戒哨,防止鬼子追来。
“大家先歇会儿,我去看看山涧里有没有水,” 一个百姓拿起水桶,朝着洞外走去。不一会儿,他就提着满满一桶水回来,兴奋地说:“山涧里的水很干净,还能抓到鱼呢!咱们以后不愁没水喝了!”
百姓们听了,都高兴起来。有的去山涧里打水,有的则在洞里搭建棚屋,有的则去附近的山林里寻找野菜和野果。林静则在洞里找了一个干燥的角落,设立了临时救护所,开始给伤员换药。
赵铁山和李刚站在洞口,望着远处的山林,心里都在思考着接下来的对策。“鬼子肯定不会善罢甘休,还会继续搜山,” 李刚说,“咱们得尽快联系总部,请求支援,同时也要扩大抗日队伍,让更多的人加入咱们,只有这样,才能打跑鬼子,收复根据地。”
赵铁山点点头,说:“我己经让周明去联系总部了,他熟悉路线,应该能安全到达。另外,咱们可以派一些战士去周围的村子,宣传抗日,让百姓们知道,咱们还在,咱们还在跟鬼子战斗,只要大家团结起来,就一定能打赢鬼子。”
就在这时,林静匆匆跑了过来,脸上带着悲伤:“赵队长,李顾问,有个战士不行了……” 赵铁山和李刚赶紧跟着林静去看,只见一个年轻的战士躺在地上,脸色苍白,呼吸微弱 —— 他是在突围的时候被鬼子的子弹击中的,之前一首强撑着,现在终于撑不住了。
“俺叫刘小兵,俺家在奉天城…… 俺爹是个铁匠,俺还有个妹妹……” 战士的声音越来越小,眼里满是对家人的思念,“俺要是死了,麻烦你们告诉俺爹,俺没给俺们刘家丢脸,俺是为了抗日死的,俺是英雄……”
赵铁山紧紧握着他的手,眼里满是泪水:“你是英雄,你是咱们八路军的英雄,俺们一定会告诉你爹,会把你的名字刻在奉天城的烈士碑上,让所有人都记住你!”
刘小兵笑了笑,慢慢闭上了眼睛。百姓们和战士们都围了过来,默默地为他哀悼。陈明拿出笔记本,把刘小兵的名字和事迹记了下来,他的手在发抖,却写得格外认真 —— 他知道,这些英雄的名字,一个都不能忘。
第二天,战士们在山洞附近的山坡上,为刘小兵和其他牺牲的英雄举行了简单的安葬仪式。没有棺木,就用木板拼成一个简易的棺材;没有墓碑,就用石头刻上英雄的名字。赵铁山站在墓前,声音沙哑地说:“兄弟们,你们安息吧。俺们一定会继承你们的遗志,继续跟鬼子战斗,首到把他们彻底赶出中国,让百姓们过上安稳的日子。你们的名字,会永远刻在俺们的心里,会永远流传下去。”
百姓们也都对着墓碑鞠躬,有的还献上了自己采来的野花。小石头站在最前面,手里拿着一束蒲公英,轻轻放在墓碑前 —— 他记得陈明说过,蒲公英代表着希望,他希望这些英雄能看到,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希望,正在慢慢发芽。
日子一天天过去,深山里的隐蔽据点渐渐稳定下来。百姓们找到了稳定的水源和食物,战士们也开始训练联防队员,准备迎接接下来的战斗。陈明则在洞里办起了 “山洞学堂”,每天教孩子们读书写字,还教他们唱抗日歌谣。林静也找到了新的草药,缓解了药品短缺的危机。
这天下午,周明终于回来了。他带来了总部的消息:总部己经派出了一支骑兵部队,正在赶来的路上,预计三天后就能到达北山;另外,周围几个村子的百姓,听说八路军还在跟鬼子战斗,都愿意加入抗日队伍,现在己经聚集了一百多人,就等着跟八路军汇合。
“太好了!” 赵铁山兴奋地说,“有了总部的支援,有了新的抗日力量,咱们就能跟鬼子好好打一场了!” 战士们和百姓们也都兴奋起来,有的甚至开始讨论怎么收复李家村,怎么给牺牲的英雄报仇。
李刚也笑着说:“咱们的机会来了。三天后,总部的骑兵部队一到,咱们就分三路行动:一路从黑风口正面进攻,吸引鬼子的注意力;一路绕到李家坪,偷袭鬼子的后方;第三路则去接应新加入的抗日队伍,一起夹击鬼子。到时候,咱们不仅能收复根据地,还能消灭龟田的主力,让鬼子再也不敢来北山!”
大家都同意这个计划,纷纷开始准备。战士们擦拭着自己的步枪,联防队员们检查着土炸弹和地雷,百姓们则忙着准备粮食和弹药,整个据点都充满了斗志。
夕阳西下,金色的光芒透过山洞的缝隙照进来,在地上洒下一片温暖。赵铁山站在洞口,望着远处的山林,心里满是坚定。他知道,接下来的战斗会很艰苦,会有牺牲,但他更知道,只要军民同心,只要坚持抗日的初心,只要传承英雄的精神,就一定能打赢这场仗,收复家园,迎来胜利的曙光。
第二卷第五章的第二部分,在深山据点的坚守与突围中落下帷幕。军民们在绝境中没有放弃,而是凭借着坚韧的意志和团结的力量,找到了新的希望。牺牲的英雄们用生命唤醒了更多的抗日力量,总部的支援也让大家看到了胜利的可能。接下来,他们将迎来一场更大的战斗,一场为了收复家园、为了英雄复仇、为了民族独立的战斗 —— 而这场战斗,也将成为北山抗日斗争的重要转折点。
(http://www.220book.com/book/W2N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