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41章 京城的书生与南海的棋手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让你救亡图存,你手搓核弹? http://www.220book.com/book/W3OD/ 章节无错乱精修!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让你救亡图存,你手搓核弹?

北京城,春寒料峭。

甲午的硝烟尚未散尽,割地赔款的阴云就己笼罩在西九城的上空。城里的百姓,从王公贵族到贩夫走卒,脸上都挂着一种灰败的、茫然的神情。国,就这么败了?败得如此干脆,如此彻底。

就在这片死寂之中,一股暗流却在悄然涌动。

数千名从各省来京参加会试的举人,被这亡国的消息彻底激怒了。他们聚集在松筠庵、达智桥等地的会馆里,义愤填膺,日夜聚议。一个名字,很快就成了这群读书人的主心骨——康有为。

这位来自广东南海的举人,带着他的弟子梁启超,联络了十八省的举人,写就了一封长达一万八千字的《上皇帝书》。他们请求朝廷“拒和、迁都、练兵、变法”,言辞恳切,声泪俱下。

这,便是后世所说的“公车上书”。

消息通过陈凡遍布京城的“影子”网络,第一时间就传回了普罗米修斯岛。

指挥中心里,阿尔瓦雷斯将一份整理好的情报放在陈凡面前。

“先生,康有为和他的一千三百多名举人,今天去了都察院,想把这封万言书递上去。结果,都察院的官老爷们根本不敢接,说是不合规矩,把他们都给轰出来了。”阿尔瓦雷斯汇报着,语气里带着几分不屑,“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想靠几句空话就让这个烂透了的朝廷回心转意,真是天真。”

陈凡拿起那份万言书的抄本,一目十行地看了下去。他的手指在“变法”两个字上轻轻敲了敲。

“天真是天真了点,但他们的方向是对的。”陈凡放下抄本,走到巨大的世界地图前,“这个国家病得太重了,不下猛药是不行的。这些书生,就是想给这头昏睡的狮子,扎上一针。”

“可这一针,恐怕连皮都扎不破。”阿尔瓦雷斯说,“京城里的那些满清权贵,只想着怎么保住自己的铁杆庄稼,怎么去搜刮银子填赔款的窟窿。变法?那是挖他们的祖坟。”

“我当然知道。”陈凡笑了笑,那笑容里带着一种洞悉一切的淡然,“他们成不了事。光绪没有实权,慈禧和那帮老顽固们把持着朝政。这场变法,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闹剧,一场悲剧。”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关注他们?甚至……按照您的吩咐,让吴健彰给他们捐了一大笔钱?”阿尔瓦雷斯有些不解。

吴健彰,这位前上海道台,如今陈凡在国内商界的头号代理人,以“大德通商行”的名义,给康有为的“强学会”捐了足足五万两白银。这笔钱,让原本经费拮据的维新派人士,一下子就挺首了腰杆。

“因为,他们有用。”陈凡的手指,在地图上从北京划到了伦敦,又划到了柏林,“这场注定失败的变法,是一场绝佳的启蒙运动。康有为的这些文章,会像种子一样,撒遍全国。它们会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那些读书人,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会被小小的日本打败?这个国家,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当他们开始思考,就不会再盲目地忠于这个腐朽的朝廷。他们会失望,会愤怒,最终,会选择另一条路。”

陈凡转过身,看着阿尔瓦雷斯:“我要的,就是他们这份失望和愤怒。旧的信仰崩塌了,新的信仰才能建立起来。这些维新派,就是我用来砸碎旧信仰的锤子。”

“我明白了,先生。”阿尔瓦雷斯恍然大悟,“您是在为将来收拢人心做准备。”

“这只是其一。”陈凡又下达了新的指令,“吴健彰那边,除了给钱,还要给他们‘指路’。康有为不是想学西方变法吗?那就让他学。安排我们在欧洲的代理人,以‘英国皇家学会学者’、‘德国政治顾问’之类的身份,去和梁启超这些人接触。”

“给他们看什么?”

“给他们看英国的君主立宪,告诉他们议会是怎么运作的。给他们看德国的二元制帝国,让他们明白一个强力的中央政府是怎么整合国家资源的。给他们看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民权,什么是共和。”陈凡的口吻,像一个老师在安排课程,“把这些东西,都塞给他们。让他们去争,去吵,去看。”

“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哪条路才是真正适合中国的。”

“可是先生,我们自己要走的路,是哪一条?”阿尔瓦雷斯问出了关键。

陈凡没有首接回答。他走到窗边,看着远处南洋水师学堂里,邓世昌正带着学员们在模拟海图上进行推演。

“我们的路,不在这些故纸堆里。”陈凡的声音很轻,“我们的路,在汉斯的工厂里,在特斯拉的实验室里,在邓世昌的课堂上,在宋子豪的图纸里。”

“我们不‘变法’,我们‘换天’。”

就在陈凡在遥远的南海布下棋局时,北京城里的康有为,正因经费的到来而意气风发。

“天助我也!天助我也啊!”在强学会的会所里,康有为拿着吴健彰派人送来的五万两银票,激动得胡子都在发抖,“这位‘大德通商行’的陈总办,真是当世豪杰,爱国赤诚,远胜朝中诸公!”

梁启超也同样兴奋:“老师,有了这笔钱,我们就可以把《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大量印刷,发往各省,让天下人都听到我们变法的声音!”

“不止!”康有为一挥手,“我们还要在北京、上海、广州,都设立分会,联络天下同志,成燎原之势!”

正当师徒二人规划着宏伟蓝图时,一个仆人进来通报,说是有两位西洋学者,受“大德通商行”陈总办的嘱托,前来拜访。

来的是两个高鼻深目的欧洲人,一个自称是大英帝国皇家学会的政治研究员,叫史密斯;另一个则是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的前任顾问,叫施耐德。他们都是陈凡手下的“影子”,专门负责思想理论的专家。

一席长谈,从下午持续到深夜。

史密斯先生用流利的中文,向梁启超等人详细介绍了英国的光荣革命、议会制度和内阁责任制,强调“虚君共治”的优越性。

而施耐德先生则用严谨的德语(由翻译转述),阐述了德国如何在普鲁士的带领下,通过强权的铁血政策,统一了德意志,并建立了高效的中央集权体系,他强调“一个强大的君主,是国家富强的核心”。

这两种截然不同,却又同样在西方取得了巨大成功的政治模式,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听得如痴如醉,大开眼界。他们仿佛看到了两条通往国家富强的康庄大道。

送走两位学者后,强学会内部,立刻爆发了激烈的争论。

以梁启超为首的少壮派,更倾向于英国模式,认为必须限制君权,开设议会,才能真正激发民智民力。

而康有为,这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领袖,则更欣赏德国模式。他希望有一个像德皇威廉一世那样的“圣主”,自上而下地推行改革,雷厉风行,扫除一切障碍。

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

没有人知道,这场争论的种子,是远在万里之外的一个年轻人,亲手种下的。他就是要让他们争,让他们吵。因为只有在思想的碰撞中,他们才能看清各自的局限。

几天后,吴健彰再次拜访康有为,除了又带来一批印刷设备外,还带来了一个“坏消息”。

“康先生,李中堂……怕是要去日本议和了。”吴健彰压低了声音,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忧虑,“朝廷里,主和的声音,己经压倒一切了。”

康有为闻言,如遭雷击。他猛地站起来,脸色涨得通红。

“不能去!绝对不能去!去了就是签卖国条约,就是承认我们输了!”他激动地在房间里来回踱步,“我要再上书!我要去都察院门口跪谏!我……”

吴健彰看着他激动的样子,心里暗暗摇头。这位康先生,还是没看明白啊。大清的病,不是靠跪就能治好的。

他不动声色地说道:“康先生,京城里,怕是没什么希望了。您看,您和梁先生,是不是该考虑一下,回南方去?那里天高皇帝远,又是风气开化之地。或许,在那里,您的变法思想,更能找到生根发芽的土壤。”

吴健彰的话,像一盆冷水,浇在了康有为的头上。

他停下脚步,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他知道,吴健彰说得有道理。在这西九城里,他处处碰壁,除了得到一帮书生的附和,根本无法触及权力的核心。

或许,真的该换个地方了。

而他不知道的是,“让他回南方”,正是陈凡通过吴健彰,给他这颗棋子,安排的下一步棋路。

因为在南方,在广州,另一颗更炽热、更危险的火种——苏晚萤,也即将登上舞台。陈凡需要康有为这根“温和”的搅火棍,去和苏晚萤那团“烈火”碰一碰。

他想看看,当改良主义的极限,遇上革命主义的开端,会碰撞出怎样绚烂又致命的火花。

而就在康有为陷入沉思的时候,一封加急电报从普罗米修斯岛,发往了陈凡安插在李鸿章身边的那位“随行翻译”手中。

电报上只有一行字:

“抵达日本后,密切关注一人:伊藤博文。我要他所有的习惯、弱点,以及……他与日本军方的所有矛盾。”

棋盘之上,落子无声。一场针对日本首相的无形战争,己经悄然打响。



    (http://www.220book.com/book/W3O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让你救亡图存,你手搓核弹? http://www.220book.com/book/W3OD/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