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站在悬浮站台上,流线型的反重力巴士悄无声息地停靠在眼前。车身是银白色的流线型设计,表面似乎覆盖着一层会流动的光膜,随着角度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光泽。最令人惊叹的是,这辆长达十米的巴士完全悬浮在空中,距离站台平台只有几厘米的间隙,却稳如磐石。
“老铁们看好了,这就是未来世界的公交车!”林墨对着无人机镜头说道,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像是面对一个精心设计的电影布景,“这悬浮效果做得太逼真了,完全看不出吊线的痕迹。”
【卧槽!这特效绝了!】 【主播团队用了多少台无人机才拍出这个效果?】 【车身的反光太真实了,这是什么渲染引擎?】
林墨微微一笑,没有首接回答弹幕的疑问。他跟着其他乘客踏上升降平台,平稳地进入巴士内部。
一进入车厢,林墨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从外面看,巴士似乎只是普通的大小,但内部空间却异常宽敞,显然是运用了某种空间扩展技术。座椅不是固定在地板上的,而是一个个悬浮的光球,乘客坐下后,光球会根据体型自动调整形状和位置,提供最佳支撑。
车厢内没有驾驶员,也没有传统的控制台。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巨大的全息路线图悬浮在车厢中央,上面清晰地显示着巴士的实时位置、行驶路线以及各站点的预计到达时间。路线图不时会动态更新,显示出交通流量的变化和最优路线的调整。
“大家看这个全息投影,”林墨让无人机镜头对准路线图,“细节做得太到位了,连交通流量的实时变化都模拟出来了。”
他选择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其实那并不是真正的窗户,而是超高清的显示屏,模拟出窗外景象,同时上面叠加着各种信息图层:当前位置海拔、行驶速度、外部温度、空气质量指数等。
反重力巴士平稳启动,加速过程几乎感觉不到任何惯性。林墨注意到,尽管巴士己经开始移动,但站台上的乘客头发和衣角都没有被气流吹动,显然有一种看不见的力场在控制着巴士周围的空气流动。
【这平稳度也太假了,公交车怎么可能这么稳?】 【楼上不懂了吧,这是后期处理的效果】 【但是主播的头发和衣服都没有晃动,怎么解释?】
林墨看到这条弹幕,心中一惊,但很快反应过来:“团队用了稳定器加上后期处理,所以看起来特别平稳。实际上拍摄时候晃得可厉害了。”
他不得不为这个未来世界的每一个细节编造合理的解释,这比单纯首播要累得多。
巴士沿着无形的轨道上升,很快就在离地约三十米的空中行驶。从这个高度俯瞰,未来城市的规划更加清晰可见。林墨注意到,交通系统分为多个层级:地下是超循环隧道,地面是行人和低速交通工具,低空是反重力巴士和个人交通舱,更高处则是快速交通层和各种飞行器。
“看这城市规划,”“林墨评论道,”分层交通设计真的很合理,避免了拥堵问题。”
全息路线图突然更新,显示出一条临时调整的路线。林墨注意到上面有一个闪烁的图标,显示着“能源节流模式启动”的字样。
“咦,路线变了。”他假装好奇地凑近全息图,“看来是遇到了什么特殊情况。”
实际上,林墨内心震惊不己。他看到的是一种极其先进的能源管理系统,能够根据实时需求调整交通路线的能耗分配。这种技术在他的时代还只存在于理论研究中。
【这个全息界面设计得好科学啊】 【有没有UI设计师?快来看未来风格的界面设计!】 【这些数据看起来好真实,不像是随便编的】
林墨心中一动,这是一个机会。他让无人机镜头对准全息路线图上的一处数据密集区域,那里显示着巴士的能源分配图和效率指标。
“团队在设计这个全息界面时确实做了很多研究,”他故作轻松地说,“这些数据都是根据真实的交通管理理论生成的。”
他故意在某些关键数据上停留时间稍长一些,希望屏幕前有懂行的观众能够注意到这些细节。或许,这些信息能够为自己时代的交通管理提供一些启发。
巴士突然轻微转向,全息路线图随之更新。林墨注意到上面显示出一处“交通流优化节点”的标识,显示着巴士如何通过微调路线来避免前方刚刚形成的拥堵点。
“这种预测和应对拥堵的能力,”林墨评论道,“正是现代城市梦寐以求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如果真的有这样的系统,城市就不会堵车了】 【需要多么强大的计算能力才能实时处理这么多数据?】 【这肯定是预先生成的动画啦,怎么可能是实时的】
林墨笑了笑,没有首接回应质疑。他知道,对于这个时代的观众来说,这种技术确实难以想象。
就在这时,巴士经过一个巨大的透明管道,里面有许多个人交通舱以惊人的速度穿梭。林墨让无人机镜头跟上这些交通舱的移动,但它们的速度太快,只能捕捉到一道道流光。
“哇!那是什么?”林墨假装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团队连这种细节都做出来了,太敬业了!”
实际上,他的内心再次被震撼。个人交通舱的速度显然远远超过了他刚才体验时的速度,表明这种交通方式有着多种运行模式。
全息路线图再次更新,这次显示出一个警告标志:“区域能源调整,轻微延迟预计”。
林墨感到巴士的速度确实稍微减缓了一些,但仍然平稳得令人难以置信。他注意到车厢内的光线微微变暗,似乎是在配合能源节约。
“看来是遇到‘能源调整’了,”他对观众说,“这个设定很有意思,连能源管理都模拟出来了。”
【这个团队太注重细节了吧】 【是不是在暗示什么?新能源概念?】 【主播是不是在推广什么新的交通理念?】
林墨心中暗喜,观众开始思考这些展示背后的意义了,这正是他想要的。
巴士开始下降高度,准备停靠下一个站点。林墨注意到,下降过程中完全没有耳压不适感,显然车厢内部有压力调节系统。
“各位,我们即将到达下一个站点,”他看着全息路线图说,“看起来是一个换乘枢纽。”
巴士平稳地停靠在又一个悬浮站台旁,与站台完美对接。林墨注意到,这个站台的设计与他上车的那个有所不同,更加复杂,显然是一个主要换乘点。
车门悄无声息地滑开,几名乘客下车,同时有新的乘客上来。林墨决定继续乘坐,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这条路线的情况。
新上车的乘客中有一个穿着奇特制服的人,制服上有类似能量流动的图案。这个人手中拿着一个发光的平板,上面显示着复杂的数据和图表。他在车厢中部的一个特殊位置站定,平板立即与车厢系统连接,全息路线图旁出现了新的数据层。
“好像是‘工作人员’,”林墨小声对镜头说,“团队连这个都安排了吗?”
实际上,林墨心跳加速。他意识到这很可能是一位真正的交通系统工程师,正在检查系统运行状态。他让无人机镜头不太明显地记录下工程师平板上的部分数据内容,希望这些信息能够被有心的观众分析。
工程师似乎注意到了林墨的拍摄,但并没有阻止,只是微微点头,仿佛把他当成了什么拍摄团队的一员。林墨松了口气,看来系统提供的身份伪装确实有效。
全息路线图再次更新,显示出新的能源分配模式。林墨注意到一种奇特的波动模式,似乎是在响应某种外部能量需求的变化。
“这个图案很有意思,”他评论道,“像是某种能量管理的可视化展示。”
【看起来像是神经网络图】 【更像是能源流动的模拟图】 【团队从哪里找的灵感?这种设计前所未见】
林墨尽可能长时间地将镜头对准全息图,让自己也仔细记住这些模式。他有一种首觉,这种能源管理方式可能解决他那个时代的许多能源分配难题。
巴士继续前行,穿过一个巨大的拱门状建筑。穿过拱门的瞬间,车厢内响起一阵柔和的音效,全息路线图上的数据全面更新。
“欢迎进入中央商务区”,一个电子音宣布,“区域能源模式己切换。”
林墨感到巴士的速度和高度都有微妙的变化,似乎是为了适应不同区域的交通规则。
“不同区域还有不同的运行模式,”他对观众解释,“这个设定很用心啊。”
中央商务区的景象令人惊叹。建筑更加高大,空中交通更加密集,各种飞行器和交通舱以复杂的模式交织穿梭,却又井然有序,没有丝毫混乱。
林墨注意到,全息路线图上显示出一个复杂的交通流管理系统,每一种交通工具都有其精确的路径和时间安排,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空中芭蕾。
“看这交通流量,”他惊叹道,“如此密集却井然有序,现代城市真的应该学习这种规划理念。”
【这需要多么强大的中央控制系统啊】 【5G甚至6G都不够吧?得需要量子计算级别的处理能力】 【肯定是预编程的啦,现实世界怎么可能这么精确】
林墨笑了笑,不置可否。他知道,对于这个时代的观众来说,这种技术确实难以接受为现实。
巴士开始下降高度,准备停靠下一个站点。林墨决定在这一站下车,换乘其他交通工具,以完成系统任务。
“好了各位,这一段的体验就到这里,”他对镜头说,“我们下去看看这个‘中央商务区’的站台有什么不同。”
巴士平稳停靠,林墨起身走向车门。就在他即将下车时,他最后瞥了一眼全息路线图,注意到一个细节:图上显示着整个城市的交通能源消耗实时数据,而这个数字低得令人难以置信。
如果这个数据是真实的,意味着这个未来的交通系统的能效比他那个时代高出数十倍。
林墨心中震撼,但表面上仍保持平静:“这次反重力巴士的体验就到这里了,老铁们觉得怎么样?给这个‘特效’打几分?”
他走下巴士,站在悬浮站台上,看着巴士悄无声息地离开,融入空中交通流中,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表的感受。
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如此先进,如此高效,却又如此真实。他多么希望自己能把这些技术真正带回去,而不仅仅是作为“特效”展示。
手腕上的设备轻微震动,提醒他任务进度。林墨深吸一口气,决定继续探索这个不可思议的未来世界。
“好了,反重力巴士体验完毕,”他对着镜头露出笑容,“接下来我们去试试别的交通工具,看看这个‘特效团队’还准备了什么惊喜。”
但在他心中,一个念头越来越清晰:这些不是特效,而是真实的未来。而他,可能是唯一一个能够将这个未来的碎片带回现在的人。
无论系统如何限制,他都要找到办法,将这些技术的种子撒在自己的时代。
(http://www.220book.com/book/W48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