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悠悠转醒,乾清宫内烛火通明,药香与龙涎香的气息交织。他目光扫过榻前疲惫却目光坚定的太子、伤痕累累的陈默等人,以及殿外依稀可见的肃杀痕迹,心中己然明了大致经过。一场足以倾覆王朝的阴谋被粉碎,但留下的,是一个元气大伤、人心惶惶的朝局,以及亟待安抚的天下。皇帝深谙恩威并施之道,深知此刻既需彰显天恩以稳人心,亦需肃清余孽以正纲纪。
一、稳定核心,速定大局
皇帝苏醒后的第一件事,是紧紧握住太子萧景琰的手,声音虽虚弱,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景琰,这些时日,你做得很好。”这一句肯定,瞬间稳固了太子监国的合法性,也向所有观望的朝臣表明了皇帝的态度——东宫地位不可动摇。他当即下旨,由太子全权负责善后事宜,包括肃清曹化淳余党、安抚受惊的朝臣宗室,并特别叮嘱:“清查务尽,但亦不可牵连过广,以免再生动荡。” 这一定调,既显示了肃奸的决心,也避免了大规模的清洗可能引发的新的恐慌和对抗,体现了其作为政治家的深远考量。
二、昭告天下,施恩示仁
紧接着,一道言辞恳切的“罪己诏” 由皇帝口述,太子润色,明发天下。诏书中,皇帝并未回避自身“察人不明,致奸佞窃权,险酿大祸”的过失,深刻反省了委任曹化淳之失给朝野带来的灾难。同时,他高度赞扬了太子“临危不乱,护持社稷”的功绩,以及陈默、凌不语、苏宛清、林静等义士“舍生忘死,匡扶正义”的壮举。为显恩典,皇帝下旨:
大赦天下:除谋逆、杀人等十恶不赦之罪外,其余囚犯皆得赦免或减刑,以示皇恩浩荡,与民更始。
减免赋税:遭受战乱和邪阵影响的地区,减免三年赋税徭役,令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抚恤功臣:对在此次平乱中伤亡的将士、侍卫及其家属,从优抚恤,立祠祭祀,以彰忠烈。
这些举措,如同甘霖,迅速安抚了惊恐的民心,也向天下昭示了新朝(稳定后)的宽仁气象。
三、论功行赏,平衡势力
对于核心功臣的封赏,皇帝与太子、周文正等心腹重臣反复商议,务求公允且能平衡各方势力。
陈默:赐封“靖安伯”,世袭罔替,赏金帛田宅无数。因其性喜自由,不慕虚职,特授“护国真人”尊号,允其参悟洛书、守护坤碑,可随时觐见,咨询玄机。
凌不语:官复镇北将军,加封“忠勇侯”,实授北疆某重镇都督,令其统兵,既酬其功,亦借其威名震慑靖北王。
苏宛清:赐“妙手仁心”金匾,授太医院名誉院使(无需常驻宫中),赏赐药田百顷,支持其钻研药道,济世救人。皇帝更亲自下旨,为其家族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林静:赐封“格物博士”爵位,赏金帛,并下旨由朝廷支持其理教科研事业,允其查阅宫内部分秘藏典籍。
陆青崖、周文正、冯膺等:皆按功劳大小,或加官进爵,或委以要职,尤其是陆青崖,因其在关键时刻反正,被赋予重整锦衣卫、彻底清查幽冥道余孽的重任。
这番封赏,既酬谢了功臣,也巧妙地将各方力量(寒门、武将、医道、技术、旧臣)整合到新的朝堂格局之中,体现了高超的平衡术。
西、纳谏示弱,凝聚人心
身体稍有好转,皇帝便强撑病体,在太极殿举行了一次小范围的朝会。他当着几位重臣的面,再次检讨自己的失误,并恳请众卿首言进谏,指出朝政弊端。他特别提到要效仿古之明君,“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鼓励大臣们就如何革除曹化淳时期弊政、选拔真正人才、改善民生等议题畅所欲言。这种低姿态,极大地安抚了那些曾被迫依附曹化淳或心存疑虑的官员,让他们看到了改过自新和效力新朝的机会,有助于凝聚统治核心。
五、布局长远,暗藏机锋
在施恩的同时,皇帝的布局也暗含机锋。他一方面下旨严厉追查幽冥道余孽和靖北王勾结的证据,命陆青崖暗中进行;另一方面,则下诏褒奖靖北王以往戍边之功,并“关切”地询问其边境防务,赏赐绸缎牛羊,实则行敲山震虎、稳其心神之策,为后续应对争取时间。对于宫内,则借整顿内侍司的机会,悄然更换了乾清宫及东宫所有近侍,由太子和陆青崖共同挑选绝对可靠之人,确保核心安全,体现了其深沉的城府。
经过这一系列环环相扣、恩威并施的举措,原本风雨飘摇的朝局,如同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缓缓抚平。表面的波澜渐渐平息,但暗流依旧涌动。皇帝深知,真正的挑战——如何根除幽冥道隐患、如何应对靖北王、如何彻底革新朝政——才刚刚开始。然而,经此一劫,君臣同心,民心初定,己然为接下来的改革与斗争,奠定了一个相对稳固的基础。曙光,终于真正照进了这座历经劫波的皇城。
(http://www.220book.com/book/W4I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