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悦宇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决定,像一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团队内部激起了层层涟漪。兴奋、期待之余,更多的是实实在在的压力和挑战。摊子要铺开,规矩要立起来,光靠现有的几个人手,显然捉襟见肘。招兵买马,成了眼下最紧迫的任务。
首要的缺口,是一个专业的财务人员。
周春兰虽然细心负责,把之前的流水账管得清清楚楚,但面对公司化以后更复杂的税务、成本核算、预算管理、资金规划等,她就有些力不从心了。其次,智能大棚的日常运维、数据监控、设备保养,需要更专业的技术支持,光靠林宇和孙悦边学边干,难免顾此失彼。
张大伯、王嫂他们擅长田间管理,但对这些新玩意儿确实不太懂。
在讨论新岗位的同时,林宇也想到了一个关键的内部调整。他把李婶请到办公室,郑重地说:“李婶,公司要正规化了,您是我们这个大家庭的‘大总管’,功劳苦劳大家都记在心里。现在,我想正式聘请您担任公司的‘后勤主管’,主要负责所有农资物料的入库、保管、发放登记,还有咱们全体员工的一日三餐。您看行吗?”
李婶一听,先是愣了一下,随即脸上笑开了花,连连摆手:“哎哟,小宇,啥主管不主管的,不就是管管东西做做饭嘛,都是我该做的!”
“那可不一样,”周春兰在一旁笑着说,“李婶,以后您就是正儿八经的主管了,物料进出要有账本,伙食也要有标准,责任重着呢!”
孙悦也温和地补充:“李婶,您经验丰富,有您管着后勤,我们前线干活才安心。这个职位非您莫属。”
见大家都这么看重自己,李婶眼圈有点红,用力点头:“哎!好!你们信得过我,我一定把家给你们看好,把饭给你们做好!”
这个安排,让张大伯、王嫂等老伙计也倍感温暖,觉得公司没忘了他们这些老人。
这天晚上,三人(加上李婶)再次聚在办公室开会,主题明确:招人+定岗。
“春兰,你先说说财务这块,你觉得需要什么样的人?”林宇开门见山。
周春兰早有准备,拿出一个小本子:“宇哥,孙老师,我觉得得招一个科班出身的,最好有中小企业财务经验的。要懂做账报税,会成本分析,能做预算,还得细心靠谱。工资待遇…估计比我现在高不少。”
林宇点点头,转向孙悦:“技术员呢?你有什么想法?”
孙悦沉吟道:“这个岗位很关键。要懂设施农业的基础知识,了解灌溉系统、环境控制的原理,会操作和维护常见设备,最好还能做一些基础的数据记录和分析。动手能力强,肯钻研,性格踏实稳重。毕竟大棚是咱们的核心,不能出纰漏。”
要求都很明确,但招到合适的人并不容易。农场位置偏,条件相对艰苦,对年轻人吸引力有限。而且,林宇对用人有自己的执念:能力可以培养,但人品一定要过硬,要能融入这个团队,吃得下这份苦。
“待遇我们可以给得有竞争力一些。”
林宇拍板,“关键是人要靠谱。春兰,你负责联系人才市场、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先把简历筛一遍。孙老师,技术员这块,你专业,面试的时候你多把关。咱们宁缺毋滥。”
事情定下来,立刻行动。周春兰连夜整理出招聘启事,突出了“悦宇农业”的发展前景、绿色理念和“都市绿肺”示范点的光环,待遇也写得比较实在。信息发布出去后,果然收到了一些简历。
首先面试的是财务岗位。来了几个年轻人,有刚毕业的大学生,眼神里带着懵懂和挑剔,问了问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一听大部分时间要在农场办公,就打了退堂鼓。也有在城里小公司干过几年的,开口就问五险一金怎么交、有没有双休,对农业公司的情况似乎不太了解。
周春兰面试完,有些沮丧。林宇安慰她:“不急,慢慢找。我们要找的是能一起做事的人,不是来享福的。”
转机出现在第三天。一个叫王静(财务)的姑娘来面试。她二十五六岁的样子,戴着眼镜,文文静静,是本地财经学院毕业的,在县里一家农产品加工厂做了三年会计。她话不多,但问起成本核算、税务筹划这些都很在行,尤其对农产品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很熟悉。
周春兰问她对工作地点有什么要求,王静推了推眼镜,平静地说:“我家就在邻镇,通勤方便。我觉得在农场工作挺好,安静,实在。我看过你们的报道,觉得你们做的事有意义。”
这话说到了林宇心坎上。孙悦也觉得这姑娘踏实、专业对口。于是,王静成了“悦宇农业”的第一位正式外聘员工,职位是财务主管,周春兰转为行政出纳,兼管内部事务,两人搭档。
技术员的招聘更费周折。来的人五花八门,有卖农资的推销员,只会夸夸其谈;有刚毕业的农学生,理论知识一堆,动手能力几乎为零;还有自称干过大棚的,一问细节就露馅。
就在林宇有点着急的时候,孙悦想起了一个人。她导师团队里有一位姓赵的副教授,是搞农业工程方向的,手下带过不少动手能力强的研究生。
孙悦联系了赵教授,说明了情况。赵教授很热心,推荐了一个刚毕业不久的硕士,叫李强(技术),学的就是设施农业,老家是本省的,为人踏实肯干,正在找工作。
孙悦立刻联系了李强。小伙子很快赶来面试,黑黑壮壮的,话不多,有点腼腆。孙悦带他进大棚,指着环境控制器、滴灌系统、传感器一一提问。李强对答如流,不仅能说出原理,还能指出几个可以优化的小细节。林宇又让他实际操作了一下更换滴灌带接头、校准温湿度传感器,小伙子手脚麻利,一看就是常干活的。
林宇和孙悦对视一眼,心里都有了底。面试结束,林宇首接问:“小李,我们这活儿不轻松,要常驻农场,设备维护、数据记录、甚至忙的时候也要下地帮忙,你能接受吗?”
李强搓了搓手,诚恳地说:“林总,孙老师,我不怕吃苦。我就想找个能学以致用、实实在在干事的地方。你们这大棚建得标准,我愿意跟着干。”
就这样,李强也加入了团队,职位是技术专员。
新人到位,农场里顿时热闹了不少。王静很快接手了财务工作,把之前的账目梳理得清清楚楚,开始建立规范的会计制度,还主动研究起农业补贴政策,帮公司规划资金。李强则成了大棚的“守护神”,每天巡检设备,记录数据,解决小故障,大大减轻了林宇和孙悦的负担。
李婶也立刻进入了“后勤主管”的角色,找周春兰领了新的物料登记本,把仓库收拾得更加井井有条,每天变着花样给大家做饭,伙食质量明显提升,大家干起活来更有劲了。
为了欢迎新同事,也为了凝聚团队,林宇让李婶张罗了一顿丰盛的欢迎宴。
饭桌上,新旧成员围坐一桌,林宇举杯:“欢迎王静、李强加入我们‘悦宇’大家庭!也祝贺李婶正式就任后勤主管!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一起努力,把咱们的事业做大做强!”
张大伯、王嫂这些老人也热情地给新人夹菜,介绍农场的情况,气氛融洽。王静和李强感受到团队的温暖,也很快放下了拘束。李婶更是乐得合不拢嘴,觉得自己这把年纪还能有个“官”当,浑身是劲儿。
看着逐渐壮大的、分工明确的团队,林宇心里踏实了不少。公司化不仅仅是换个名头,更是人才、制度、管理的全面升级。虽然未来的路还很长,挑战还很多,但有了更专业的团队支撑,他感觉底气足了很多。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都市草根的种田逆天崛起》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W59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