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宸殿内的烛火摇曳了一夜,映照着嬴政如同石刻般的侧影。殿外,咸阳的黎明悄然来临,但帝国未来的阴霾,却比夜色更加深沉。案头堆积的奏疏,代表着朝堂分裂的声音,也衡量着这位千古一帝肩上江山社稷的重量。
他没有立刻召集群臣进行无休止的辩论,而是独自登上了咸阳宫的观星台。此时旭日未升,星辰渐隐,东方仅有一线微白。他俯瞰着脚下沉睡的庞大都城,目光仿佛穿透了重重屋宇,看到了帝国广袤的疆域,看到了首道上奔流的物资,看到了骊山基地不熄的炉火,也看到了边郡可能存在的怨声与疲态。
老臣们的担忧是现实的。帝国的根基在于民,若民心不稳,纵有通天之技,亦如沙上筑塔。与阿斯托拉的接触,虽带来了新的思想碰撞,也确实潜藏着文化冲击的风险。星槎的失败与航路的迷障,更是无情地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但是,退一步,就真的海阔天空了吗?
伏生博士破译的上古警示,“曦”之遗言中那沉甸甸的“虚寂”二字,如同冰冷的刀锋,抵在帝国的咽喉。等待,意味着将命运的主动权交给未知的敌人,意味着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面对完全无法理解的降维打击。东海血战付出的代价,不能白费。星星峡遗迹的奥秘,更不能因一时的困难而放弃。
帝国的命运,绝不能系于敌人的仁慈或迟缓!
当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照亮嬴政坚毅的面庞时,他心中己然有了决断。
早朝之上,群臣肃立,气氛凝重。所有人都等待着皇帝的最终裁夺。
嬴政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定鼎乾坤的力量,清晰地传遍大殿的每一个角落:
“众卿所虑,关乎国本,朕己知之,甚慰。”
他先肯定了老臣们的忠诚,随即话锋一转,目光如炬:
“然,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昔年孝公变法,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方有今日之一统!今帝国所面对者,非六国诸侯,乃星海之敌,文明存续之挑战!岂可因一时之困顿,而忘万世之危局?!”
“星槎折翼,乃求知之常情;航路迷障,正需我辈奋力破之!岂因噎废食?”
“与西夷交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能兼收并蓄,壮大自身!若因惧变化而固步自封,与井底之蛙何异?”
“至于民力,朕岂不知?然,统筹得当,奖惩分明,以工代赈,以新技反哺民生,则民虽劳而不怨,国虽费而愈强!”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不容置疑的意志:
“朕意己决!星海宏图,乃帝国既定之国策,绝不更改!然,施行之法,需更加稳妥,张弛有度!”
他随即颁布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展现了他作为杰出政治家的平衡手腕:
调整节奏,优化资源: “星枢院”基础理论研究优先级不变,但大规模实体建造(如星槎、巨舰)暂缓,以待理论突破。资源调配向能短期反哺民生的技术(如改良农具、医药、水利)适度倾斜,并由黑冰台严密监控地方,严防吏治腐败与过度征发。
明确界限,管控交流: 与阿斯托拉等外邦的交流,限定在“西夷馆”及指定区域,由“星枢院”和格物院主导,严格筛选交流内容,核心技术与敏感信息严禁外泄。同时,鼓励帝国学者批判性吸收西学,并着手编撰融合东西方智慧的《格物新编》,确立文化自信。
强化集权,压制杂音: 重申皇帝对星海事业的绝对领导权,任何质疑、阻挠核心国策的行为,都将被视为动摇国本。着李斯、尉缭,加强对朝野舆论的引导,对散播消极言论、暗中结党对抗国策者,严惩不贷!此举既是警告王绾等老臣,更是敲打幕后活动的赵高。
双管齐下,探寻捷径: 在全力攻关“星髓算术”的同时,加大对星星峡遗迹、“晶棺”以及徐福在东海可能发现的其他上古遗泽的研究力度,希望能找到绕过部分技术瓶颈的“捷径”或“遗产”。
嬴政的最后话语,如同洪钟,在殿宇间回荡:
“前路艰险,朕与尔等共担!星火虽微,可燎原野!朕要这星星之火,照亮帝国通往星海之路,亦要它,燃尽一切敢于阻挡帝国前进之荆棘!”
“帝国,前进之志不改,步伐将更加坚实!”
帝心如渊,平息了朝堂的风波,重新统一了意志。帝国的巨轮,在短暂的摇摆后,再次校正了航向,以更加稳健而坚定的姿态,破开迷雾,向着那既定的目标,深空,继续前进。
(http://www.220book.com/book/W5I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