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使团的来访,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大秦的强盛与不足,也加速了帝国内部的变革进程。在见识了异域文明后,嬴政更加坚定了“海纳百川、唯才是举”的国策。新一轮的科举大试,在万物复苏的春季再次拉开帷幕。
这一次,科举的规模远超以往。不仅“明经”、“明算/格物”两科更加完善,还因实际需要,临时增设了“异域言语”、“海事管理”、“工坊核算”等特科,不拘一格选拔急需的专业人才。告示张贴于各郡县,引得无数士子、匠人乃至通晓胡语的商贾跃跃欲试。陈平、李冰等首批科举佼佼者的成功,更是激励了后来者。
咸阳再次成为天下英才汇聚之地。客栈爆满,酒肆喧嚣,随处可见手持书卷或工具的应试者。格物院出版的《格物基础》、《几何原理详解》、《新释力说》等书籍成为抢手货,甚至出现了专门辅导科举的私人学馆,教授算学、律法乃至简单的罗马字母读写。
朝堂之上,李斯与程邈都意识到了这次科举的重要性。谁能吸引更多人才投入自己麾下,谁就能在未来的权力格局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李斯利用其掌管丞相府、主持科考日常事务的便利,暗示门生故吏在“明经”科考题中加大律法实务的比重,并倾向于录取那些认同法家理念、出身背景相对简单的士子。程邈则通过格物院与稷下学宫的影响力,大力宣扬“实学”的重要性,为“明算/格物”等科造势,并暗中留意那些在技术上展现出天赋的寒门学子。
双方的竞争从朝堂延伸到了科举考场之外,形成了某种良性竞争,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门户之见开始萌芽。一些士子以“法吏门生”或“格物院派”自居,相互之间隐隐有了隔阂。
这一日,嬴政翻阅着黑冰台关于科举筹备情况及朝野动向的密报,眉头微蹙。他看到了人才涌流的盛况,也看到了党争苗头的再现。
大朝会上,嬴政并未首接提及党争,而是就科举之事,定下了基调:
“此次科举,乃为国选才,非为任何衙署、任何学派私用!朕要的,是能办实事、忠于大秦之才!无论其出身何处,师承何人,精通何艺,但有真才实学,朕必量才录用!”
“丞相府主持科考,需确保公正严明,杜绝请托舞弊!格物院、博士宫,亦需秉持公心,为国举贤!”
“日后朝廷用人,当以此次科举成绩与‘KPI’考核实绩为准,二者并重,不得偏废!”
这番话,既是鼓励,也是警告。他鼓励竞争,但必须是在忠于帝国、致力于实事的前提下的竞争。他警告李斯和程邈,不要将朝廷变成派系倾轧的战场。
退朝后,嬴政单独召见了李斯与程邈。
“科举之后,新晋官员如何分配,二位爱卿可有章程?”嬴政看似随意地问道。
李斯抢先道:“回陛下,臣以为,当根据其科举所考科目与成绩,分派至相应衙署。明经优异者,入廷尉府、御史台或派往地方历练;明算格物优异者,入格物院、少府或工部。如此,方能人尽其才。”
程邈补充道:“李相所言甚是。然,臣以为,亦可选拔部分通晓数科、头脑灵活者,充实至郡县,负责户口、税收、工程核算等实务,或可改善地方吏治。”
嬴政微微颔首:“二卿所言皆有道理。具体分派,由丞相府会同吏部(太尉属官,掌高级武官铨选,此时文官选拔主要由丞相府负责)拟定名单,最终由朕裁定。记住,才为秦用,非为卿用。”
“臣等明白!”李斯与程邈心中一凛,知道陛下这是在划下红线。
嬴政的平衡手段再次奏效。科举在相对公平的环境下顺利进行,为大秦选拔了又一批新生力量。而李斯与程邈的竞争,也被限制在了一定的范围内,转化为办好差事、吸引人才的动力。
随着科举的推进和罗马使团在咸阳的活动,帝国的内外事务愈发繁复。嬴政运筹帷幄,日理万机。他时而关注骊山蒸汽机车的进展,时而批阅来自北疆、西陲的军报,时而听取关于海船建造与番禺贸易的奏陈,时而还要处理罗马使团提出的各种交流请求。
他仿佛不知疲倦的巨人,以一人之心力,驾驭着这艘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的帝国巨舰,航行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历史洪流之中。
而骊山基地内部,那台凝聚着无数心血的实验性蒸汽轨道车,即将迎来它的第一次点火测试。历史的车轮,在蒸汽的推动下,即将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驶向一个全新的纪元。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始皇镇国门(http://www.220book.com/book/W5I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