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义宁五年初秋的夜晚,岐州雍县本该被一层静谧的秋意包裹,却因一场异常的虫鸣,搅乱了村庄的安宁。
渭水支流的流水声在夜色中格外清晰,“哗哗”的声响裹着微凉的秋风,顺着田埂蔓延,本该是秋虫“唧唧”的轻吟,今夜却变成了急促的“嘶鸣”,像是无数只虫子在集体躁动,声音密集得让人头皮发麻。岸边的芦苇早己泛黄,干枯的苇叶在风中打着旋,偶尔会有虫豸从苇秆上掉落,钻进田间的秋麦苗里,消失不见。李家院角的老槐树,叶片上沾着夜露,在月光下泛着冷光,青铜风铃被秋风一吹,“叮铃”声清润却带着一丝紧绷,像是在呼应着虫鸣的异常,让整个夜晚都透着一股说不出的诡异。
五岁的李淳风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贴身的“推”字玉珏,今夜格外敏感,时不时传来一阵微弱的凉意,与往日的温润截然不同。窗外的虫鸣声越来越急促,像是要钻进人的耳朵里,搅得他心神不宁。他悄悄坐起身,透过窗纸的破洞看向窗外——月光洒在田间,泛着淡淡的银辉,秋麦苗在风中轻轻摇晃,却隐约能看到叶片上有什么东西在蠕动,仔细一看,竟是密密麻麻的小虫,正趴在叶片上啃食着嫩芽。
“爹,外面的虫子不对劲,叫得太急了,田里还有好多虫子在吃禾苗。”李淳风轻轻推了推身旁的李播,小声说。他知道父亲对农事格外上心,尤其是秋麦,关系着来年的口粮,绝不能出半点差错。
李播被儿子叫醒,揉了揉惺忪的睡眼,侧耳一听——虫鸣声果然异常急促,与往日的悠闲截然不同。他心里咯噔一下,连忙披上衣裳,拿起油灯,带着李淳风往田间走去。
田埂上的露水很重,刚走几步,裤脚就被打湿,冰凉的触感顺着裤管往上爬。李淳风紧紧跟在李播身后,手里攥着玉珏,目光死死地盯着田间的秋麦苗——月光下,叶片上的小虫格外显眼,通体呈淡绿色,身体细长,爬动速度极快,所过之处,叶片上都留下了细小的孔洞,有的叶片甚至己经泛出了淡褐色的斑点,像是生了病一样。
“不好,是‘秋瘟’的前兆!”李播蹲下身,仔细查看叶片上的斑点,脸色瞬间变得严肃起来,“这种虫子叫‘麦蚜’,专吃秋麦的嫩芽,要是不及时防治,用不了三天,整片麦田都会被它们啃光,还会传播病菌,让禾苗烂根!”
李淳风摸了摸贴身的玉珏,凉意比刚才更明显,指向天空的东北方。他抬头看向夜空——初秋的天空格外澄澈,“角宿”的星象清晰可见,两颗明亮的星星本该呈“水平排列”,今夜却明显偏移,一颗偏向东南,一颗偏向西北,与《农桑星象考》里“角宿偏移,主禾苗生疾”的记载完全吻合。
“爹,角宿偏了,书里说这样会让禾苗生病,”李淳风拉了拉李播的衣角,小声说,“书里还说,‘秋瘟’要用‘青蒿煮水灌根’,能杀死虫子,还能防止病菌传播。”
李播愣了愣,连忙想起祖父留下的《农桑星象考》,里面确实记载着“青蒿治麦蚜”的方法:“青蒿性凉,能驱蚜灭菌,取田间新鲜青蒿,洗净后切碎,按‘一斤青蒿兑十斤水’的比例煮半个时辰,待水温降至常温,灌于禾苗根部,三日一次,连灌两次,可解秋瘟。”他站起身,对李淳风说:“你说得对,咱们现在就去叫醒张老爹和王二,让大家连夜准备,明天一早采青蒿、煮药水,绝不能让秋瘟蔓延!”
父子俩快步往村里走,沿途叫醒了张老汉、王二和几位乡邻。张老汉听说秋麦生虫,连忙拄着拐杖,跟着他们去自家的麦田查看;王二则拿起铜锣,在村里敲了起来,嘴里喊着“乡亲们快起来!田里生虫了!要出大事了!”
很快,村民们都被叫醒,纷纷拿着油灯、锄头,赶到田间。看到叶片上密密麻麻的麦蚜和淡褐色斑点,大家都慌了神。有的说“这虫子太凶了,怕是治不好了”,有的说“要不要去庙里求神拜佛,说不定能让虫子自己消失”,还有的说“实在不行,就把病苗拔了,免得传染其他禾苗”,议论声越来越乱,每个人的脸上都满是焦虑。
“大家别慌!”李播站在田埂上,提高声音压过议论声,“淳风根据星象和古籍记载,找到了解决办法——用青蒿煮水灌根,能杀死虫子,治好禾苗!现在大家分工合作:青壮年明天一早去田间采青蒿,妇女们在家准备大铁锅、柴火,负责煮药水,老人和孩子则在家整理工具,准备灌根用的木桶和瓢,咱们一定要在三天内控制住秋瘟!”
“青蒿?真的能管用吗?”一个中年妇人疑惑地问,她家里的麦田面积最大,要是真的绝收,一家人明年就要饿肚子了。
李淳风走到妇人身边,仰着头说:“阿姨,书里写得很清楚,角宿偏了就会生禾病,青蒿能治,我之前用菖蒲驱过虫,这次也一定能行!”他的眼神坚定,语气里满是不容置疑的自信,让原本焦虑的村民们渐渐平静下来。
张老汉也附和道:“我信淳风!这孩子多次帮咱们化解危机,从来没错过!咱们听他的,肯定能保住秋麦!”
村民们不再犹豫,纷纷回家准备。李播则带着李淳风、王二,去村里的晒谷场,清点村里的大铁锅和木桶——雍县家家户户都有煮猪食的铁锅,木桶更是随处可见,很快就凑齐了二十口铁锅、五十多个木桶,足够应对村里的麦田。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村民们就开始行动起来。青壮年们拿着镰刀,分散到田间、河岸、山坡上采青蒿——初秋的青蒿长得格外茂盛,叶片呈深绿色,茎秆粗壮,带着一股淡淡的清香,正是药效最好的时候。李淳风也跟着一起采,他虽然年纪小,却认得最清楚哪些青蒿药效好:“要采茎秆粗、叶片绿的,这种青蒿的药效才强,发黄的不能要,己经没效果了。”他一边采,一边教大家分辨,确保采到的都是优质青蒿。
妇女们则在晒谷场支起铁锅,点燃柴火,将采来的青蒿洗净、切碎,按比例放进铁锅里煮。柴火“噼啪”地燃烧着,青烟袅袅,青蒿的清香随着蒸汽弥漫开来,飘遍了整个村庄。李播负责把控火候和煮制时间,时不时会用木棍搅拌锅里的青蒿,确保每一根青蒿都能煮出药效。
上午辰时,第一锅青蒿水终于煮好。李淳风用瓢舀起一点,待水温降至常温后,轻轻浇在一株生了病的秋麦苗根部——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不过一盏茶的功夫,原本趴在叶片上的麦蚜就开始抽搐,渐渐失去了活力,从叶片上掉了下来;而叶片上的淡褐色斑点,也似乎淡了一些,不再像之前那样暗沉。
“管用了!真的管用了!”王二兴奋地喊道,声音里满是激动,他连忙拿起木桶,舀起青蒿水,往自家的麦田跑去。
村民们看到效果,也纷纷行动起来。大家两人一组,一人提着木桶,一人拿着瓢,小心翼翼地将青蒿水灌在禾苗根部。李淳风则穿梭在田间,时不时会停下来,查看禾苗的情况,提醒大家:“灌的时候要慢一点,让水渗进土里,这样才能杀死根部的虫卵。”“这株苗的斑点还很重,多灌一点水。”
秋阳渐渐升高,晒得人浑身发热,村民们却丝毫没有懈怠。有的村民汗流浃背,就用袖子擦一擦;有的村民手被木桶磨得发红,就换一只手继续;就连村里的老人和孩子,也拿着小瓢,帮忙给路边的小苗灌药水。田埂上,随处可见村民们忙碌的身影,青蒿的清香、泥土的芬芳、村民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希望的农事图景。
当天下午,村民们就将村里所有的麦田都灌了一遍青蒿水。李淳风跟着李播,挨家挨户地查看:大部分麦田的麦蚜己经被杀死,叶片上的斑点也明显变淡,只有少数几户的麦田因为虫害严重,还需要再灌一次。“明天一早再煮一批青蒿水,重点灌这几户的麦田,确保所有禾苗都能恢复健康。”李播对村民们说,语气里满是欣慰。
接下来的两天,村民们又按同样的方法,灌了一次青蒿水。第三天清晨,当村民们再次来到田间时,所有人都露出了惊喜的笑容——田里的麦蚜己经消失得无影无踪,秋麦苗的叶片重新恢复了翠绿,之前的淡褐色斑点彻底消失,甚至还长出了新的嫩芽,在秋风中轻轻摇晃,充满了生机。
“太好了!禾苗活了!咱们的秋麦保住了!”那个中年妇人激动地说,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她蹲下身,轻轻抚摸着禾苗的叶片,像是在抚摸失而复得的珍宝。
张老汉拄着拐杖,走到李淳风身边,摸了摸他的头,感慨地说:“淳风,你又帮了咱们雍县一次!要是没有你,咱们今年的秋麦就真的绝收了,明年大家都要饿肚子了!你真是咱们雍县的‘护禾星’啊!”
村民们纷纷围过来,有的拿出家里的鸡蛋,有的拿出刚烤好的馒头,塞给李淳风,让他一定要收下。李淳风不好意思地接过,小声说:“不是我厉害,是书里的知识厉害,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没有大家一起采青蒿、煮药水,我一个人也做不到。”
李播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欣慰。他走到村民们中间,笑着说:“淳风说得对,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不过,咱们也要记住这次的教训,以后要多留意星象和虫情,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应对,不能等问题严重了再想办法。”
村民们纷纷点头,有的还提议要把“青蒿治麦蚜”的方法记下来,传给子孙后代;有的说要在村里的晒谷场立一块木牌,上面刻着“星象辨禾病,青蒿护民生”,提醒大家记住这次的经历。
初秋的傍晚,夕阳将天空染成了橘红色,洒在田间的秋麦苗上,泛着温暖的金光。村民们扛着工具,哼着小调往家走,脸上满是丰收的希望。李家院角的老槐树下,卢氏己经做好了晚饭,有香喷喷的小米粥,有凉拌青蒿(没煮完的青蒿,卢氏特意留了一些,做成了凉拌菜),还有刚蒸好的红薯,热气腾腾的,香气弥漫了整个院子。
李淳风坐在槐树下的青石凳上,手里捧着祖父的《农桑星象考》,仔细看着上面“角宿与禾病”的记载,旁边还放着他白天采来的青蒿标本。他摸了摸贴身的玉珏,玉珏己经恢复了往日的温润,不再有微凉的触感;抬头看向天空,“角宿”的星象也恢复了正常的排列,两颗星星呈水平状,在夕阳的余晖中泛着柔和的光芒。
“爹,以后我要多看书,学更多的知识,帮大家解决更多的问题。”李淳风对坐在身边的李播说,眼神里满是坚定。
李播摸了摸儿子的头,笑着说:“好,爹支持你。但你要记住,知识不仅要学,还要会用,要结合星象和实际情况,才能真正帮到大家,这才是‘星象即民生’的真正意义。”
李淳风点了点头,将《农桑星象考》小心地收好,贴身放进怀里。他知道,这次“秋瘟”的化解,不仅让他学到了新的农事知识,更让他明白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只有将星象知识与实际农事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守护好村民们的口粮,守护好雍县的安宁。
青铜风铃在晚风中轻轻摇晃,“叮铃”声清润柔和,像是在为这平静的傍晚伴奏。李淳风抬头看向天空,夕阳渐渐落下,夜幕开始降临,“角宿”的星象在夜色中越来越亮,仿佛在为他指引着未来的方向。他知道,自己的“天机之路”还在继续,未来还有很多挑战等着他去面对,但他并不害怕——因为他有家人的陪伴,有村民的支持,有玉珏、护星锁、星象图和古籍的指引,更有一颗“以民生为本”的初心,这份初心,会像天上的“角宿”一样,永远明亮,钟蘑菇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指引他在“守护民生”的道路上,一步步坚定地走下去。
外传 星象辨井异,草木滤水安
隋义宁五年初秋的清晨,岐州雍县被一层清爽的晨光包裹。
渭水支流的水面泛着淡淡的金光,岸边泛黄的芦苇在秋风中轻轻摇曳,偶尔有白鹭掠过水面,叼起一尾小鱼,又迅速飞回苇丛,惊起几片枯黄的苇叶,顺着水流缓缓漂向远方。田埂上的秋麦苗经过“青蒿治蚜”后,重新恢复了生机,翠绿的叶片上沾着晨露,在阳光下泛着晶莹的光,乡邻们穿着薄外套,在田间忙碌地松土、除草,偶尔会停下脚步,笑着与路过的熟人打招呼,话语里满是对秋麦长势的欣慰。
李家院角的老槐树,叶片己染上大半金黄,风一吹,就有几片叶子打着旋落下,铺在树下的青石凳旁,像是撒了一层碎金。老槐树上的青铜风铃,在初秋的晨光中轻轻摇晃,“叮铃”声清润柔和,与田间的锄头声、乡邻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安宁祥和的乡村图景。五岁的李淳风穿着一身淡青色粗布短褂,胸口贴着护星锁与“推”字玉珏,手里拿着祖父的《民生星象录》——这是一本专门记载星象与百姓日常民生关联的古籍,书页边缘虽己泛黄,却依旧能清晰看到上面的批注,是祖父当年应对民生危机的经验总结。
“淳风,快过来帮娘提水,家里的水缸快空了。”卢氏提着两个木桶,从正屋走出来,笑着喊道。经历过秋瘟危机后,卢氏对儿子的星象能力更加信任,也更愿意让他参与家里的日常琐事,希望他能在生活中多积累经验。
李淳风放下古籍,快步走到卢氏身边,接过一个小木桶:“娘,我来提,我能提得动。”他跟着卢氏往村里的老井走去——这口老井是雍县的“生命井”,全村人的饮用水都来自这里,井口用青石砌成,周围还围着一圈木栏,栏上挂着几个木瓢,供村民们打水时使用。
刚走到井边,就看到王二正蹲在井旁,眉头紧锁地看着井水,手里的木桶还放在地上,没有打水。“王二叔,你怎么不打水啊?”李淳风疑惑地问道。
王二抬起头,脸上满是担忧:“淳风,你来得正好,你看看这井水,好像不对劲。”他指着井水,“昨天我来打水时,井水还清澈得很,今天早上一看,水里竟泛着淡淡的绿色,还带着一股奇怪的味道,像是草腐烂的气味。”
李淳风凑近井口一看——井水果然泛着淡淡的绿色,水面上还漂浮着一些细小的杂质,凑近一闻,确实有一股淡淡的腐味,与往日的清甜截然不同。他摸了摸贴身的玉珏,玉珏传来一阵微弱的凉意,比往日更清晰,指向井口的方向,像是在提醒他,井水确实存在异常。
“娘,井水不能喝,里面有问题。”李淳风拉着卢氏的手,小声说,“玉珏在提醒我,这水喝了会生病。”
卢氏心里咯噔一下,连忙放下木桶,仔细看了看井水——她虽看不出具体问题,却也知道儿子的判断从未出错,尤其是经历过秋瘟后,对“异常”更加警惕。“王二,你快别打水了,也别让其他人打,咱们去找李播和张老爹,看看这井水到底怎么了。”卢氏连忙对王二说。
王二点了点头,立刻拿起木桶,在井边守着,提醒路过的村民“井水异常,暂时别打水”。卢氏则带着李淳风,快步往家走,去叫李播。
此时,李播正在整理秋瘟时用过的青蒿标本,听到卢氏说井水异常,连忙放下标本,跟着母子俩往老井走去。路上,他们又遇到了张老汉,张老汉听说井水有问题,也急着跟着去查看——他知道,老井是全村的命脉,一旦井水不能喝,后果不堪设想。
来到老井边,李播蹲下身,用木瓢舀起一点井水——井水泛着淡绿,放在阳光下,能看到里面细小的浮游物,闻起来有淡淡的腐味。他尝了一小口,立刻吐了出来:“这水确实有问题,像是被污染了,喝了轻则腹泻,重则可能引发瘟疫!”
周围的村民听到动静,也纷纷围了过来,看到井水的异常,都慌了神。有的说“是不是有人往井里扔了脏东西”,有的说“会不会是秋瘟的病菌渗到井里了”,还有的说“咱们要不要去别的村打水,不然没水喝了”,议论声越来越乱,每个人的脸上都满是焦虑。
李淳风站在一旁,抬头看向天空——初秋的天空格外澄澈,“井宿”的星象清晰可见,西颗星星本该呈“正方形排列”,今日却明显扭曲,一颗星星偏向西南,一颗偏向东北,与《民生星象录》里“井宿扭曲,主水源生异”的记载完全吻合。他又摸了摸贴身的玉珏,凉意比刚才更明显,指向井边的一处草丛。
“爹,张爷爷,大家别慌,”李淳风走到人群中央,大声说,“井宿扭了,所以井水才会有问题,不是有人扔脏东西,也不是秋瘟病菌,是井水里长了‘水藻菌’,书里说,这种菌要用‘柳树枝+活性炭+甘草’煮水过滤,就能把水变干净,喝了也不会生病。”
众人听到李淳风的话,都愣住了,纷纷看向他。一个老年村民疑惑地说:“淳风,你说的是真的?柳树枝和甘草能滤水?咱们以前从没听说过啊。”
李淳风从怀里掏出《民生星象录》,翻到“井水净化”的页面,指着上面的记载说:“大家看,书里写得很清楚,‘井宿扭曲,水藻菌生,取新鲜柳树枝(去皮)、烧透的木炭(敲碎)、晒干的甘草,按五比三比二的比例,分层铺在木桶底部,将井水倒入,过滤三次,即可饮用’,旁边还有图呢。”
李播接过古籍,仔细看了看,又对照着井水的情况,点了点头:“淳风说得对,这确实是净化井水的古法,我小时候听祖父说过,柳树枝能吸附水中的浮游物,活性炭能吸附异味,甘草能中和水中的毒素,三者结合,能有效净化井水。”
张老汉也附和道:“我信淳风!上次秋瘟,就是他用青蒿救了咱们的秋麦,这次咱们听他的,肯定能解决井水问题!”
村民们不再犹豫,纷纷行动起来。青壮年们分成三组:一组去村西的柳树林砍新鲜的柳树枝,一组去家里收集木炭(有的村民家里有烧透的木炭,有的则立刻烧木炭),一组去村东的甘草地挖甘草;妇女们则在家准备大木桶、菜刀(用来削柳树枝皮)、木锤(用来敲碎木炭);老人和孩子则在老井边守着,提醒大家暂时别用井水,同时清理井边的杂草,确保井水不再被污染。
李淳风也没闲着,他跟着李播,教大家如何挑选合适的材料:“柳树枝要选粗一点的,树皮要削干净,这样吸附效果才好;木炭要烧透的,敲成小块,不能太碎,不然会漏到水里;甘草要选根粗的,洗干净晒干,这样才能中和毒素。”他虽然年纪小,却记得古籍上的每一个细节,指导得格外认真。
上午辰时,材料终于准备齐全。村民们在老井边支起了三个大木桶,每个木桶底部都铺着一层削好的柳树枝,中间铺着敲碎的活性炭,顶部铺着晒干的甘草,形成了三层过滤层。李播拿起木瓢,舀起井水,缓缓倒入第一个木桶——井水透过过滤层,从木桶底部的小口流出,原本泛绿的井水,变得清澈了许多,淡淡的腐味也消失了,只剩下一丝淡淡的甘草清香。
“真的变清了!”王二兴奋地喊道,用碗接了一点过滤后的水,尝了一口,“好喝!和以前的井水一样甜,还有点甘草的香味!”
村民们看到效果,都欢呼起来。大家纷纷拿起木桶,排队接过滤后的井水,有的村民还特意多接几桶,带回家储存起来。李淳风则穿梭在木桶之间,时不时会检查过滤层的情况,提醒大家:“柳树枝吸附满了就要换,不然过滤效果会变差。”“活性炭要铺均匀,别留缝隙。”
秋阳渐渐升高,晒得人浑身发热,村民们却丝毫没有懈怠。有的村民帮着更换过滤层,有的帮着维持秩序,有的则帮着老人和孩子提水,整个老井边一片忙碌,却井然有序。柳树枝的清香、活性炭的焦香、甘草的甜香交织在一起,弥漫在井边,驱散了之前的焦虑,带来了安心。
当天下午,李播和张老汉召集村民,商量如何长期解决井水问题。李淳风提议:“咱们可以在井边种几棵柳树,这样以后换柳树枝更方便;再在井里放几块大的活性炭,能长期吸附水中的杂质;另外,要定个规矩,不许往井边扔脏东西,打水时要先洗手,确保井水不再被污染。”
村民们纷纷赞同,立刻开始行动:有的村民去柳树林移栽小柳树,种在井边;有的村民将大块的活性炭用绳子绑好,放进井里;有的村民则在井边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爱护井水,禁止污染”,提醒大家保护水源。
接下来的几天,李淳风每天都会去老井边查看,检查过滤层的情况,观察井水的变化。他发现,经过过滤和保护,井水越来越清澈,再也没有出现过泛绿和腐味的情况,村民们也渐渐恢复了正常的饮水习惯,脸上的焦虑被安心取代。
这日傍晚,夕阳将天空染成了橘红色,洒在老井边的柳树上,泛着温暖的光。村民们吃完晚饭,纷纷来到老井边,有的打水,有的聊天,有的则帮着修剪柳树枝,整个井边充满了欢声笑语。李淳风坐在井边的青石上,手里捧着《民生星象录》,仔细看着上面“井宿与水源”的记载,旁边放着过滤后的井水,清澈透明,泛着淡淡的金光。
“淳风,你又在看星象书啊?”张老汉拄着拐杖,走到李淳风身边,笑着说,“这次多亏了你,咱们才有干净水喝,你真是咱们雍县的‘护水星’啊!”
李淳风抬起头,笑着说:“张爷爷,不是我厉害,是书里的知识厉害,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要是大家不相信我,不帮忙准备材料,也不能解决井水问题。”
张老汉点了点头,感慨地说:“你这孩子,不仅有本事,还不骄傲,将来肯定能成为大人物,守护更多的人。”
李播也走了过来,摸了摸儿子的头,笑着说:“淳风,你现在明白了吧?星象不仅能应对大的灾祸,还能解决像井水异常这样的日常民生问题,‘守护民生’,就是要从这些小事做起,让大家能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粮,这才是‘星象即民生’的真正意义。”
李淳风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却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他知道,这次井水危机的化解,不仅让他学到了新的民生知识,更让他明白了“细节护民”的重要性——百姓的生活,离不开干净的水、安全的粮,这些看似微小的事情,却是守护民生的基础,也是他作为“星子”的责任。
夜幕降临,月光洒在老井边,泛着淡淡的银辉。李淳风跟着李播往家走,路过田埂时,看到秋麦苗在月光下轻轻摇晃,充满了生机;老井边的柳树,在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守护着这口滋养全村的老井。他摸了摸贴身的玉珏和护星锁,玉珏恢复了往日的温润,护星锁的银质触感带来一丝安心,心里满是坚定——他知道,自己的“天机之路”还在继续,未来或许还会有新的民生危机,但他并不害怕。因为他有家人的陪伴,有村民的支持,有玉珏、护星锁、星象图和古籍的指引,更有一颗“以民生为本”的初心,这份初心,会像天上的“井宿”一样,永远明亮,指引他在“守护民生”的道路上,一步步坚定地走下去,守护好雍县的每一口水、每一寸田,守护好这里的百姓。
青铜风铃在夜色中轻轻摇晃,“叮铃”声清润柔和,像是在为这平静的夜晚伴奏,也为李淳风的“民生守护”之路,奏响了新的乐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W8A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