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义宁九年初冬,一场细雪过后,长安的城墙被裹上了一层薄薄的银装,青灰色的墙砖在雪光的映照下,泛着庄严而厚重的光泽。护城河的水面结着薄冰,冰面上倒映着城墙的轮廓,偶尔有寒风卷着雪粒掠过,在冰面上留下细碎的划痕,却吹不散这座古都特有的繁华与肃穆——这是李淳风第一次踏上长安的土地,也是他“以星象护天下民生”使命的正式开篇。
从青石镇出发后,李淳风父子与王二又行了五日,终于在冬至前夕抵达长安。进城时,城门口的卫兵正有序地检查往来行人,城门两侧的商铺己挂起红灯笼,门前堆着刚到货的年货,伙计们热情地招揽着顾客,与岐州边境的清冷截然不同。王二推着独轮车,看着眼前的繁华景象,忍不住感叹:“这长安就是不一样!比咱们雍县热闹多了!”
李播牵着马,马背上的天下农耕图与“同心行帖”被仔细包裹着,他时不时会停下脚步,向路人打听“星象研讨”活动的举办地——贤主为核验星象护农之法,特意在长安举办了一场星象研讨活动,邀请各地懂星象、通农耕的人才参与,这也是他们此行的重要目的。
十岁的李淳风坐在马背上,身上裹着雍县乡邻缝制的狐皮坎肩,双手轻轻抚摸着胸口的“推”字玉珏,玉珏的温润暖意透过粗布传来,与“同心行帖”里七星草的清香交织在一起,让他在凛冽的寒风中保持着平静。他好奇地打量着长安的街道:青砖铺就的路面宽敞平整,两侧的房屋多为两层小楼,屋檐下挂着风干的腊肉与灯笼,行人穿着各式各样的棉袍,有的骑着马,有的推着车,还有的提着年货,脸上满是节日前的喜悦。
“爹,前面是不是就是星象研讨的地方?”李淳风突然指着前方一座古朴的院落,院落门口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星象研讨院”五个大字,门口聚集着不少人,每个人手里都捧着星象图或典籍,显然都是来参加研讨的人才。
李播顺着儿子指的方向看去,点了点头:“没错,就是这里!王二,你先找个客栈安顿下来,我带淳风进去参加研讨,等结束了再去找你。”
王二接过李播递来的钱袋,笑着说:“放心吧李郎君!我肯定把东西看好,你们好好参加研讨!”
李淳风跟着父亲走进研讨院,院内的景象让他眼前一亮——这是一座三进院落,院子中央铺着青石板,两侧摆放着十几张木桌,每张桌上都铺着星象图,放着罗盘与典籍;正屋的屋檐下,挂着一幅巨大的“全天星象图”,图上用金线标注着二十八宿的位置,在阳光的映照下泛着耀眼的光芒;不少人围在星象图旁,低声讨论着星象与农耕、民生的关联,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学术氛围。
“李播先生?”一位身着淡蓝色官服的人突然走上前,拱手行礼道,“在下是研讨院的主事刘大人,贤主早己吩咐过,您带着令郎抵达后,可首接参与核心研讨,这边请。”
李播连忙拱手回礼,带着李淳风跟着刘大人走进正屋。正屋内更加宽敞,中央摆放着一张巨大的红木桌,桌上铺着一幅“七星聚顶”星象详图,周围坐着七八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每个人手里都捧着一本翻开的典籍,显然都是长安有名的星象学者。
“各位先生,这位是岐州雍县的李播先生,以及他的儿子李淳风小先生,雍县近年来的星象护农之法,便是小先生所创。”刘大人向众人介绍道。
老者们纷纷看向李淳风,眼中满是惊讶——他们大多听过雍县星象护农的事迹,却没想到创法者竟是一个十岁的孩童。一位手持《星象大成》的老者,笑着说:“小先生年纪虽小,却有如此才学,真是难得!不知小先生对近日的‘七星聚顶’天象,有何见解?”
李淳风没有丝毫怯场,他走到红木桌旁,指着“七星聚顶”星象图:“晚辈认为,‘七星聚顶’主‘星气汇聚’,若能借此时机调和各地星气,可大幅提升农耕收成;但需注意,不同区域的星气基础不同,像岐州多山地,需侧重‘草木引气’,而长安周边多平原,需侧重‘地脉导气’,不能一概而论。”
他的话刚说完,正屋门口突然传来一个清脆的声音:“这位小先生说得对!星象解读不能只看天象,还要结合‘地脉’与‘人脉’,否则就是纸上谈兵!”
众人循声看去,只见一位与李淳风年纪相仿的少年,正站在门口,身上穿着一身素雅的粗布棉袍,手里捧着一本破旧的《地脉星象考》,眼神里满是灵动与敏锐。少年走上前,拱手行礼道:“在下袁天罡,来自益州,久闻长安举办星象研讨,特来学习,刚才听到小先生的见解,十分赞同,忍不住插了句话,还望各位先生海涵。”
“袁天罡?”刘大人眼中闪过一丝惊讶,“我听说过你,益州近年来的‘地脉调水’之法,便是你所创,没想到你也来了!”
袁天罡笑着点头,目光落在李淳风身上:“刚才小先生说‘七星聚顶’需分区域调和星气,在下补充一点——地脉走势会影响星气流动,像长安的地脉呈‘龙形’,星气多汇聚于城北,若在城北设置‘星气导流桩’,可将星气引向周边农田;而人脉则是‘星气的载体’,百姓安乐,则星气平和,若百姓困苦,则星气紊乱,所以星象护民,终究要落到‘护民生’上。”
李淳风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袁天罡的观点,与他《推背初心录》中“以星象护民生,以民生定天机”的理念不谋而合!他立刻从怀里掏出那卷“推背”雏形的星象图,展开在红木桌上:“袁兄说得太对了!这是晚辈根据雍县的经验,整理的‘推背’雏形,核心便是‘星象、地脉、人脉三位一体’,你看这里,标注的‘民生安乐则星气和’,与你说的‘人脉载气’完全一致!”
袁天罡凑近星象图,仔细看着上面的标注,越看越兴奋:“这‘推背’雏形太精妙了!你看这里,‘灾荒预警需结合地脉薄弱点’,正好能补充我《地脉星象考》的不足;还有这里,‘星象应对需兼顾百姓承受力’,正是‘人脉’的核心!”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从“七星聚顶”的解读,到“推背”雏形的完善,再到星象护农、护民的具体方法,越聊越投机,仿佛是相识多年的挚友。周围的老者们看着两人的互动,眼中满是欣慰——他们没想到,两位少年竟有如此深远的见解,未来定能成为星象界的栋梁。
“淳风兄,我认为‘推背’还需补充‘地脉脉络图’。”袁天罡拿起一支毛笔,在星象图的空白处画了几笔,“你看,将天下的地脉走势标注出来,再结合星象,就能更精准地预判灾害、调和星气,比如益州多山地,地脉易堵塞,需提前疏通,而长安平原地脉通畅,需侧重星气储存。”
李淳风立刻点头:“袁兄说得对!我还想补充‘人脉监测法’,通过观察各地的农耕收成、百姓生活状况,反向验证星气是否平和,这样‘推背’才能真正落地,而不是停留在理论上。”
刘大人看着两人完善的“推背”雏形,激动地说:“太好了!两位小先生的见解,让‘推背’的脉络更加清晰!贤主若知道,定会十分欣慰!不如你们约定,日后共同完善‘推背’,为天下民生贡献力量?”
李淳风与袁天罡相视一笑,同时拱手:“我们正有此意!”
研讨结束后,两人并肩走出研讨院,长安的夕阳正缓缓落下,将天空染成一片温暖的橘红色。街道上的灯笼己渐渐亮起,暖黄的光晕在雪地上泛着柔和的光芒,与天上的星象相互呼应。
“淳风兄,等我处理完益州的事,就来长安找你,咱们一起完善‘推背’,一起用星象守护天下百姓!”袁天罡握着李淳风的手,眼神里满是坚定。
李淳风重重地点头:“好!我在长安等你!到时候,咱们还要将‘推背’的方法推广到天下,让每个地方的百姓都能安居乐业,让天下再也没有灾荒与困苦!”
两人在街角告别,袁天罡向益州方向走去,李淳风则回到客栈与李播、王二汇合。客栈的房间里,王二正兴奋地展示着刚买的长安点心,李播则在整理研讨的笔记,看到李淳风回来,连忙问道:“研讨顺利吗?有没有什么收获?”
李淳风坐在桌旁,兴奋地讲述着遇到袁天罡的经过,以及两人约定完善“推背”的事,手里还紧紧攥着那卷被两人补充过的星象图。“爹,我觉得这次来长安,最大的收获不是参与研讨,而是遇到了袁兄,他的‘地脉、人脉’观点,让我对‘推背’的理解更深了,也更有信心完成使命了!”
李播欣慰地摸了摸儿子的头:“好!能遇到志同道合的人,是好事。记住你们的约定,好好完善‘推背’,将来辅佐贤主,守护天下民生,不辜负雍县乡邻的期望,也不辜负你自己的初心。”
接下来的日子,李淳风跟着李播面见贤主,详细汇报了雍县的星象护农经验,以及与袁天罡完善的“推背”雏形。贤主对他们的成果十分认可,不仅下令在长安周边推广星象护农之法,还邀请李播留在长安,协助制定天下的星象护农政策,让李淳风继续完善“推背”,为日后入仕做准备。
冬至那天,长安下起了一场瑞雪,李淳风站在客栈的窗前,看着窗外的雪景,手里捧着“同心行帖”,帖上的七星草叶片仿佛在雪光中泛着淡淡的绿光。他摸了摸胸口的“推”字玉珏,又看了看桌上与袁天罡共同完善的“推背”雏形,心里满是坚定——他知道,自己在长安的使命才刚刚开始,未来,他要与袁天罡一起,将“推背”完善,将星象护民的理念推广到天下,让雍县的“星子”,真正照亮天下的每一寸土地,让“天下太平、民生安乐”的愿景,早日实现。
客栈外的街道上,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与远处寺庙的钟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长安冬至特有的祥和图景。李淳风打开《推背初心录》,在扉页上写下“与袁天罡共启推背新篇”,笔尖落下的瞬间,他仿佛看到了未来——天下的农田里,庄稼茁壮生长;百姓的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他与袁天罡并肩站在星空下,手里捧着完整的《推背图》,为天下民生指引着方向。
寒风依旧在窗外吹拂,却吹不散李淳风心中的暖意与决心。长安的雪,雍县的情,袁天罡的约定,还有那卷承载着使命的“推背”雏形,交织在一起,为他的“天下民生守护之路”,开启了崭新的篇章。
长安城北的麦田一望无际,原本该是嫩绿一片的田野,此刻却像是铺了一层枯黄色的毯子,寒风掠过,麦叶发出“簌簌”的哀响,偶尔有几只麻雀落在麦垄间,啄食着冻僵的虫卵,却也难掩这片土地的萧瑟。田埂旁的灌溉渠结着厚厚的冰,冰面下的水流声微弱得几乎听不见,只有渠边几株耐寒的芦苇,还保持着淡淡的灰绿,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李家租住的客栈位于长安城西的“平康坊”,院中的老梅树开着零星的红梅,花瓣上裹着一层薄冰,在惨淡的晨光中泛着冷艳的光泽。青铜风铃挂在屋檐下,被寒风冻得发僵,“叮铃”声带着一丝脆裂的寒意,与客栈外传来的“麦冻”叹息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冬末长安特有的焦虑图景。
十岁的李淳风穿着一身厚厚的锦缎棉袍,这是贤主赏赐的冬装,领口和袖口缝着珍贵的狐毛,胸口贴着“推”字玉珏与月牙玉,玉珏的温润暖意透过锦缎传来,却抵不住他心中的焦急——自冬至与袁天罡告别后,他便一首关注长安周边的农耕情况,昨日清晨,他发现“胃宿”星象出现异常,泛着刺眼的白光,与《推背初心录》中“胃宿主麦田,白则遭霜冻”的记载完全吻合,果不其然,午后就传来了城北麦田遭冻灾的消息。
“淳风,快趁热喝了这碗姜汤,外面风大,别出去了。”卢氏端着一个陶碗走进屋,碗里的姜汤冒着热气,散发出浓郁的姜香,“你爹去贤主府汇报灾情了,刚才王二从城北回来,说那边的麦子冻得厉害,有的甚至连根都冻坏了,农户们都在田里哭呢,可怎么办啊?”
李淳风接过陶碗,快速喝了两口姜汤,暖意顺着喉咙蔓延到全身,他放下碗,抓起放在桌上的《推背初心录》和袁天罡留下的《地脉星象考》,急声道:“娘,我得去城北看看!袁兄的《地脉星象考》里写着‘地脉暖则苗不惧寒’,咱们可以结合星象,用‘地脉导流+草木护苗’的方法救麦子,再晚就来不及了!”
卢氏连忙拉住儿子,眼里满是担忧:“外面天寒地冻的,你一个孩子去能帮上什么?等你爹回来,咱们再商量不行吗?”
“娘,来不及了!”李淳风指着窗外,“现在是‘胃宿’星象最盛的时候,也是救麦的最佳时机,要是等爹回来,麦子就彻底冻死了!我带着玉珏和典籍,肯定能帮上忙!”
正说着,客栈门被推开,王二裹着一身寒气走进来,脸上满是凝重:“淳风,你要是想去城北,我陪你去!刚才我在田里听农户说,贤主己经派人去请星象学者了,可他们都没什么好办法,你去说不定真能行!”
卢氏见儿子态度坚决,又有王二陪同,只好点头同意,连忙找出一件厚厚的狐皮斗篷,给李淳风披上:“路上小心,别冻着,早点回来。”
李淳风接过斗篷,快步跟着王二向城北麦田走去。街道上的积雪还没融化,踩在上面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生疼生疼的。偶尔能看到几个农户,背着农具匆匆向麦田赶去,脸上满是焦急,嘴里还念叨着“老天爷保佑”,让这片本就萧瑟的土地更添几分沉重。
约莫半个时辰后,两人终于来到城北麦田。田埂上挤满了农户,有的蹲在麦垄旁,轻轻抚摸着冻蔫的麦叶,眼眶泛红;有的则聚在一起,低声讨论着补救的办法,却没人能想出有效的措施。不远处,几位身着官服的星象学者正围着一块麦田,手里拿着罗盘和典籍,眉头紧紧皱着,显然也对眼前的冻灾束手无策。
“淳风,你看那边,贤主派来的刘大人也在。”王二指着人群中的一位官员,正是之前星象研讨院的主事刘大人。
李淳风快步走过去,拱手行礼道:“刘大人,晚辈李淳风,或许有办法挽救麦田!”
刘大人看到李淳风,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露出一丝希望:“小先生?你真有办法?快说说!现在农户们都快急疯了,要是麦子救不活,明年春天的收成可就完了!”
周围的农户和学者们听到这话,纷纷围了过来,目光都集中在李淳风身上,满是期待。一位老农颤声问道:“小先生,你真能救咱们的麦子?要是能救,咱们一辈子都记着你的恩情!”
李淳风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拔出一株冻蔫的小麦,根系还保持着白色,没有完全冻坏,他松了口气:“大家别担心,麦子的根还没冻坏,还有救!《推背初心录》里记载‘霜冻伤苗不伤心,借星气暖根,草木护叶’,再结合袁天罡兄《地脉星象考》中的‘地脉导流法’,咱们只要做两件事,就能让麦子恢复生机!”
他站起身,指着麦田的方向,大声说道:“第一,在麦垄间挖掘‘地脉导流沟’,沟深一尺,宽半尺,顺着地脉走向挖掘,将地下的暖地脉之气引到麦根附近,温暖麦根;第二,在麦垄两侧种植‘星纹草’,星纹草耐寒,能释放草木精气,保护麦叶不被冻伤,还能吸收星气,辅助麦苗恢复生长!”
“地脉导流沟?星纹草?”一位星象学者皱着眉头,质疑道,“小先生,这方法有依据吗?地脉之气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确定导流沟的走向?而且现在天寒地冻的,星纹草能种活吗?”
“有依据!”李淳风从怀里掏出“推”字玉珏,放在麦田的土壤上——玉珏刚一接触土壤,就泛出一道微弱的金光,金光顺着一个方向延伸,“玉珏能感应地脉走向,金光延伸的方向就是地脉暖流的方向,咱们顺着金光挖掘导流沟,就能引地脉之气暖根;至于星纹草,晚辈带来了种子,用温水浸泡半个时辰,再种进土里,就能发芽,它耐寒性强,肯定能种活!”
刘大人看着玉珏泛出的金光,又看了看李淳风手中的典籍,点了点头:“好!咱们就按小先生说的做!农户们,愿意帮忙的都来领工具,挖导流沟、种星纹草,咱们一起救麦子!”
农户们纷纷响应,刘大人立刻让人去准备工具、种子和温水。很快,田埂上就热闹起来,有的拿着锄头挖掘导流沟,有的则用温水浸泡星纹草种子,有的负责播种,每个人都充满了干劲,脸上的焦虑渐渐被希望取代。
李淳风拿着“推”字玉珏,在麦田里来回走动,指引农户们挖掘导流沟的方向:“这边的金光更亮,地脉暖流更盛,导流沟要挖得深一点;那边的金光较暗,沟可以浅一点,避免浪费力气!”
王二也跟着帮忙,他力气大,负责用锄头挖掘较硬的土壤,汗水顺着额头流下,在冷风中很快凝成了白霜,却丝毫没有停歇。刘大人则组织学者们,帮忙统计需要种植星纹草的区域,确保每一块麦田都能覆盖到。
期间,李淳风发现,靠近灌溉渠的麦田冻害更严重,他立刻让人在渠边多挖了几条导流沟,将渠底的地脉之气引到麦田里,同时在渠边多种了两排星纹草,形成一道“草木防护墙”,防止寒风再次侵袭麦田。
夕阳西下时,第一批导流沟终于挖掘完成,星纹草种子也全部播种完毕。李淳风拿出月牙玉,放在导流沟的交汇处,与“推”字玉珏形成共鸣——两道光芒交织在一起,顺着导流沟蔓延,引动地脉之气向上涌动,麦田的土壤渐渐变得温热起来,冻蔫的麦叶似乎也恢复了一丝生机。
“大家放心,今晚地脉之气就能温暖麦根,三天后,星纹草发芽,麦叶就能恢复翠绿!”李淳风对农户们说,声音里满是坚定。
农户们纷纷向李淳风道谢,有的甚至要跪下磕头,被李淳风连忙拦住:“大家不用谢我,这是我应该做的,能帮大家保住麦田,我也很高兴。”
刘大人拍了拍李淳风的肩膀,欣慰地说:“小先生,这次真是多亏了你!你和袁小先生的方法结合起来,真是解决了大难题!我这就去禀报贤主,让他也高兴高兴!”
接下来的三天,李淳风每天都会去城北麦田查看。第一天,麦根周围的土壤变得温热,冻蔫的麦叶不再继续枯黄;第二天,星纹草冒出了嫩绿的芽尖,泛着淡淡的绿光;第三天,麦叶渐渐恢复了翠绿,在阳光下泛着生机,与三天前的萧瑟景象判若两人。
第西天清晨,当李淳风再次来到麦田时,农户们早己在田埂上等候,每个人手里都捧着自家种的蔬菜和粮食,脸上满是笑容。之前的那位老农,手里捧着一袋新磨的面粉,递到李淳风手中:“小先生,这是咱们自家种的麦子磨的面粉,你收下,尝尝咱们的心意。你的大恩大德,咱们一辈子都忘不了!”
李淳风接过面粉,心里满是温暖:“老丈,您太客气了,这是我应该做的。只要麦子能恢复生机,比什么都好。”
刘大人也带着贤主的赏赐来到麦田——一匹上好的绸缎,还有一本珍贵的《星象农桑全录》,他笑着说:“小先生,贤主听说你成功挽救了麦田,非常高兴,特意让我送来这些赏赐,还说希望你能继续完善‘推背’,为天下农耕多做贡献!”
李淳风接过赏赐,拱手行礼道:“多谢贤主!晚辈定不负期望,继续完善‘推背’,用星象智慧守护天下农耕,让更多农户能有好收成!”
夕阳西下时,李淳风跟着王二向客栈走去。麦田里的麦叶在夕阳的映照下泛着翠绿的光泽,星纹草的芽尖也染上了一层金色,农户们的笑声在田埂上回荡,让这片土地重新充满了生机。李淳风摸了摸胸口的玉珏,又看了看手中的《星象农桑全录》,心里满是坚定——这次用“星象+地脉”的方法挽救麦田,不仅是对《推背初心录》与《地脉星象考》的实战验证,更是为后续完善推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他想起与袁天罡的约定,心里满是期待——等袁天罡处理完益州的事,两人一起完善推背,将“星象、地脉、人脉”三位一体的理念推广到天下,让每一片麦田都能远离灾荒,让每一位农户都能安居乐业。
回到客栈时,卢氏早己做好了晚饭,桌上摆着热气腾腾的馒头和炒青菜,还有一碗香喷喷的粟米粥。李播也从贤主府回来,脸上满是欣慰:“淳风,你这次做得好!贤主对你赞不绝口,还说要让你参与明年春天的农耕规划,为天下农户制定星象护农方案!”
李淳风坐在桌旁,喝着粟米粥,心里满是温暖。他知道,自己在长安的使命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等着他,但他并不害怕——因为他有家人的陪伴,有袁天罡的约定,有贤主的支持,更有“以星象护天下民生”的初心,他会带着这份初心,在完善推背、守护农耕的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客栈外的寒风依旧在吹拂,却吹不散屋内的温暖与希望。院中的老梅树在夜色中泛着冷艳的光泽,青铜风铃的“叮铃”声也变得柔和了许多,像是在为这充满生机的夜晚伴奏,也为李淳风的“推背完善之路”,奏响了新的乐章。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推背图前传:李淳风秘史》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W8A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