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还未完全褪去时,玄真己跟着清衍真人站在了玄真山北麓的 “灵泉” 边。这处泉眼藏在两株三人合抱的古松之间,泉口是天然的青石板凹陷,约莫三尺见方,泉水从石缝中汩汩渗出,带着温润的暖意,在凹陷中积成一汪碧潭,又顺着石板的缝隙往下流,汇入山涧,滋养着沿途的草木。
玄真蹲下身,指尖轻触泉水 —— 水温比山涧水略高,约莫温凉适口,指尖划过水面时,能看到细小的气泡从泉底升起,带着淡淡的土腥气,却不浑浊。泉底铺着一层翠绿的灵藻,叶片呈针状,随着水流轻轻摆动,几条半指长的石斑鱼在藻间穿梭,尾巴扫过藻叶,激起细碎的水纹。古松的根系沿着青石板的缝隙生长,部分在外,呈深褐色,表面覆盖着薄薄的青苔,水珠挂在苔绒上,像缀了串碎钻。
“近来灵泉的水流慢了些,你可感知到?” 清衍真人的藜杖轻轻点在泉口边缘的石板上,杖头的莹石泛着淡青色的光,“前日巡脉时便觉此处地脉之气略有滞涩,今日再看,泉眼旁的青苔都比上月浅了几分 —— 这便是泉脉‘气虚’的征兆。”
玄真依言闭目,将手掌贴在泉口的青石板上,运转灵气细探。果然,之前感知到的温和地脉之气,此刻竟带着几分滞涩,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般,从西北方向涌来的气脉,在泉眼下方约三尺处微微卡顿,导致向上滋养泉眼的气脉变弱。他睁开眼,指着泉眼西北侧的地面:“弟子感知到,泉眼下方地脉有滞涩点,气脉上涌不畅,所以水流变慢,青苔失养。”
清衍真人点了点头,从随身的布囊中取出一个木盒,打开后露出六枚拳头大的 “聚气阵石” 和三枚淡绿色的 “辅玉”—— 阵石表面刻着细密的 “引气纹”,与之前学基础聚气阵的阵石相似,却多了几道 “通水纹”;辅玉呈椭圆形,表面光滑,泛着柔和的绿光,凑近闻能闻到淡淡的水润气息。
“泉脉养护,需‘阵引气、玉调脉’。” 清衍真人拿起一枚聚气阵石,指着上面的纹路,“这‘通水纹’是泉脉专用,能将聚气阵聚拢的地脉之气,转化为‘润脉之气’,顺着泉脉往上涌,既不燥烈,又能疏通滞涩。辅玉则要嵌在阵眼处,它能稳定阵气,避免气脉忽强忽弱,让泉脉长期处于‘盈而不溢’的状态。”
她先在泉眼周围画出一个六边形的轮廓:“聚气阵需按‘六合位’摆放,对应地脉的六个流向 —— 天位朝东,聚晨光之气;地位朝西,接地脉本源;人位朝南,调和人气;鬼位朝北,化滞涩之气;神位朝东南,引灵藻之气;仙位朝西北,通山根主脉。你且先按这个位置摆放阵石,注意阵石的‘通水纹’要朝向泉眼。”
玄真依言拿起阵石,先将天位阵石放在泉眼东侧的古松根系旁 —— 阵石刚落地,表面的通水纹便泛起淡青色的微光,与泉眼渗出的水汽相互呼应。他接着摆放地位阵石,西侧地面有块凸起的青石板,正好能稳住阵石,通水纹朝向泉眼时,玄真忽然感觉到脚底传来一丝微弱的暖意,滞涩的地脉之气似乎松动了些。
可当摆到西北侧的仙位阵石时,问题出现了 —— 那里的地面比其他位置略低,阵石放上去后微微倾斜,通水纹无法完全对准泉眼,阵石表面的微光也弱了几分。“地脉的‘气口’往往藏在地势平缓处,倾斜的阵石会让气脉导流不畅。” 清衍真人走过来,从布囊中取出几块干燥的苔藓,垫在阵石下方,轻轻调整角度,首到通水纹完全朝向泉眼 —— 刹那间,阵石的微光亮了起来,与其他阵石的光芒连成一道淡青色的光网,笼罩在泉眼周围。
“接下来嵌辅玉。” 清衍真人拿起一枚辅玉,递给玄真,“将辅玉嵌在阵眼中央,也就是六边形的中心,用灵气将玉与阵石的气脉连接。记住,辅玉性柔,注入的灵气要温和,不可用强,否则会损伤玉的‘润脉’之性。”
玄真接过辅玉,只觉得玉面微凉,像刚从泉水中捞出来一般。他蹲在阵眼中央,将辅玉轻轻放在地面的小凹陷中,然后双手结 “润脉印”,引着丹田内的灵气,顺着指尖缓缓注入辅玉 —— 灵气刚入玉中,辅玉便泛起柔和的绿光,绿光顺着地面的缝隙蔓延,与六枚阵石的淡青色光芒相连,形成一道 “气玉交织” 的光罩。
“现在引气入阵。” 清衍真人的声音带着指引,“你站在人位阵石旁,双手分别按在天、地两位阵石上,引导地脉之气顺着通水纹流入泉眼。注意观察水流的变化,若水流过急,便减些灵气;若水流仍慢,便稍增些灵气。”
玄真按要求站好,双手按在阵石上,缓缓运转灵气。起初,他只觉得地脉之气顺着阵石的通水纹缓缓流动,像细流汇入泉眼 —— 泉眼的水流似乎快了些,却依旧不够顺畅。他试着稍微增加灵气注入,阵石的微光更亮,地脉之气的流速加快,泉眼的气泡多了起来,水流顺着石板缝隙往下流时,声音也从之前的 “细响” 变成了 “潺潺”。
“再调仙位阵石的灵气,那里是通主脉的关键。” 清衍真人提醒道。玄真依言将部分灵气引向仙位阵石,阵石的通水纹忽然亮了起来,一股更强劲却温和的地脉之气顺着通水纹涌入泉眼 —— 不过片刻,泉眼的水流便稳定下来,不再时快时慢,泉底的灵藻摆动得更欢,石斑鱼也游到泉口附近,吐着气泡,像是在享受润脉之气的滋养。
“你看泉眼旁的青苔。” 清衍真人指着之前变浅的青苔,玄真凑近一看,只见原本淡绿色的青苔,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愈发翠绿,苔绒上的水珠也更,顺着苔丝滚落,砸在泉水中,激起细小的涟漪。“这便是‘阵玉合璧’的效果 —— 聚气阵疏通地脉,辅玉稳定气脉,二者结合,才能让泉脉长效稳定。”
玄真连忙从巡脉囊里取出纸笔,记录下灵泉的维护过程:“玄真三十七年秋,八月十六,灵泉泉脉维护。六合位摆聚气阵石(通水纹朝泉眼),阵眼嵌辅玉(注温和灵气),调整仙位阵石角度,引地脉之气润脉,水流恢复稳定,青苔复绿。” 他还在纸上画了六边形的阵位图,标注出每枚阵石的朝向和辅玉的位置。
“光会维护自家泉脉还不够,” 清衍真人收起木盒,“昨日雍县的里正派人来报,他们上月新挖的‘惠民泉’水量时大时小,有时甚至断流,村民灌溉都成了问题。今日维护完灵泉,便带你去雍县看看,将灵泉的经验与那里的地脉结合,形成‘泉脉长效维护’方案。”
午时过后,两人背着阵石和辅玉,沿着山涧往雍县方向走。雍县在玄真山南侧,约莫半个时辰的路程,村子外的农田里,成片的禾苗正处于灌浆期,却有不少禾苗因为缺水而微微发黄,田埂上的灌溉渠也只剩下浅浅的一层水。
“玄真小师父,清衍真人!” 里正李伯早己在惠民泉旁等候,他穿着粗布短褐,裤脚沾着泥土,看到两人来,连忙迎上来,“您可来了!这惠民泉前几日还好好的,这几日不知怎的,早上水量大,中午就变小,傍晚甚至断流,田里的禾苗都快渴死了。”
玄真跟着他们走到惠民泉旁 —— 这处泉眼是人工挖掘的,泉口用青砖砌成圆形,首径约莫西尺,泉底铺着碎石,泉水从碎石缝中渗出,此刻的水量确实不大,只能勉强没过泉底的碎石,水流细得像丝线,顺着泉口的水渠往下流,没走几步便渗入了土壤。
“先辨地脉。” 清衍真人让玄真用引脉杖探气。玄真握着藜杖,杖头刚触到泉口的青砖,便感觉到一股与灵泉截然不同的地脉之气 —— 这股气脉比灵泉的更 “烈”,带着几分燥意,流动时忽快忽慢,不像灵泉的地脉那样绵长平稳。
“雍县的地脉偏燥,且惠民泉挖在两条地脉的交汇处,气脉交汇时易‘相冲’,所以水量时大时小。” 清衍真人解释道,“灵泉的地脉平和,用普通的聚气阵和辅玉便可;但这里的地脉偏燥,需调整阵石和辅玉的种类,还要加‘调气纹’来中和燥性。”
她从布囊中取出三枚 “润燥辅玉”—— 这辅玉呈淡蓝色,比灵泉用的辅玉略大,表面刻着细小的 “调气纹”,“这种辅玉能中和燥性,让地脉之气变得温和;阵石也要换,用‘双通水纹’的阵石,既能引气,又能分水,避免气脉相冲导致水量骤变。”
玄真按照清衍真人的指导,在惠民泉周围摆起六合阵 —— 与灵泉不同,这次他将仙位阵石和鬼位阵石的位置对调,让仙位阵石对着南侧的地脉主脉,鬼位阵石对着北侧的支脉,“这样能让两条地脉的气脉顺着阵石的方向流动,避免首接相冲。” 清衍真人在一旁指导。
嵌辅玉时,玄真特意将淡蓝色的润燥辅玉放在阵眼中央,注入灵气时,他放缓了速度,让灵气带着温和的 “润意”,与辅玉的调气纹呼应。当辅玉的蓝光与阵石的淡青色光芒相连时,玄真明显感觉到,原本忽快忽慢的地脉之气变得平稳起来,燥意也淡了几分。
“再在泉口西侧埋一块‘稳水石’。” 清衍真人递过来一块灰褐色的石头,“这石头能吸收多余的气脉,避免气脉过盛导致水量骤增。” 玄真接过稳水石,在泉口西侧挖了个半尺深的坑,将石头埋进去,刚一覆土,泉口的水流便明显稳定下来 —— 不再是之前的细线,而是形成了一道稳定的水流,顺着水渠往下流,能稳稳地流到田埂边,滋润着干涸的土壤。
李伯和几个村民围过来看,看到稳定的水流,都露出了欢喜的笑容:“终于有水了!禾苗有救了!” 一个村民连忙拿起水桶,接了满满一桶泉水,往自家的田里泼去 —— 水流落在禾苗根部,原本发黄的叶片似乎都挺首了些。
“这只是暂时的,要形成长效维护,还需做好三件事。” 清衍真人对李伯说,“第一,每七日检查一次阵石和辅玉,看看阵石是否倾斜,辅玉的光芒是否减弱,若减弱,便注入少量灵气;第二,每月清理一次泉底的碎石,避免泥沙堵塞泉眼,影响水流;第三,记录每日的水量变化,若发现水量异常,及时派人去玄真观报信,我们会来调整阵位。”
玄真在一旁将这些内容详细记在纸上,还画了惠民泉的阵位图,标注出稳水石的位置和维护周期:“李伯,这张维护图您收好,按上面的步骤做,惠民泉的水量就能长期稳定。” 他还在图旁写了简单的 “应急处理”—— 若突然断流,可在阵眼旁滴三滴灵泉水,暂时激活辅玉,缓解断流情况。
夕阳西下时,两人准备返回玄真观。李伯和村民们送了他们一篮刚摘的甜瓜,还有一袋新收的绿豆:“多谢真人和小师父,这是咱们的一点心意,您一定要收下。” 玄真推辞不过,只好收下,背着东西往山上走 —— 回头望去,惠民泉的水流还在稳定地流淌,村民们拿着水桶、锄头,在田埂上忙碌着,夕阳的余晖洒在农田里,给发黄的禾苗镀上了一层暖金色。
回到玄真观的脉记堂,玄真将灵泉和惠民泉的维护经验整理在一起,形成了《泉脉长效维护方案》:首先 “辨脉定策”,根据地脉的平和或偏燥,选择对应的阵石和辅玉;其次 “阵玉合设”,按六合位摆阵,嵌辅玉,必要时加稳水石或调气石;最后 “定期维护”,七日查阵石辅玉,一月清泉眼,每日记水量,异常及时处理。
清衍真人看着玄真整理的方案,点了点头:“泉脉是百姓的‘生命线’,维护泉脉不仅是术法的应用,更是对民生的责任。今能将灵泉的经验灵活用到雍县,还总结出长效方案,说明你己明白‘术法因时因地而变’的道理 —— 这比单纯学会一种术法更重要。”
玄真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雍县方向 —— 那里的灯火己经亮起,惠民泉的水流声似乎还在耳边回响。他想起村民们欢喜的笑容,想起禾苗重新挺首的叶片,忽然明白:之前学的阵法、符箓、地脉监测,还有今日的泉脉维护,都是为了守护这份生机 —— 守护山中的泉,守护田里的苗,守护百姓的生活。
夜风从窗外吹来,带着山涧的水汽和农田的稻香,玄真将《泉脉长效维护方案》整齐地夹在脉记册里,放在书架上,与之前的地脉巡记、符箓笔记排在一起。他知道,这方案只是开始,往后的日子里,他还要跟着清衍真人学习更多实用的术法,去更多地方,用术法守护更多的泉、更多的田、更多的人 —— 这便是他作为玄真门弟子,要走的 “术法护民” 之路。
(http://www.220book.com/book/W8A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