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晨雾如同浸湿的薄纱,尚未被初升的日头完全驱散,王家沟还沉浸在一片朦胧的静谧之中。就在这时,村口那条蜿蜒的小路上,忽然传来了熟悉而富有节奏的“梆梆——哒,梆梆——哒”的拨浪鼓声。那声音穿透薄雾,由远及近,带着一种令人心安的、属于远方的韵律,巧妙地打破了山村惯常的、近乎凝滞的寂静。
正在院子里晾晒野菜的小芳,手指几不可察地微微一顿,一片半干的马齿苋从指间滑落。她不动声色地弯腰捡起,继续着手里的活计,仿佛只是被那鼓声短暂地惊扰。然而,她那低垂的眼睫下,眼角余光己如最敏锐的探测器,悄然锁定了那条被雾气笼罩、通往山外世界的小路。
货郎老王这次来得比往常要早一些。他依旧挑着那副被岁月磨得油光发亮的沉甸甸担子,但脚步似乎比往日轻快了几分。担子一头挂着的那面小铜锣,随着他稳健的步伐轻轻晃动,偶尔捕捉到穿透雾霭的晨光,便会闪出一道转瞬即逝的、微弱却醒目的光弧。他没有像其他货郎那样扯着嗓子高声吆喝,炫耀新到的货品,只是沉默地走到村中央那棵虬枝盘错的老槐树下,稳稳地放下担子,用肩上搭着的旧汗巾,象征性地擦了擦额角并不存在的汗水,然后才不紧不慢地、富有韵律地摇响了手中的拨浪鼓,像是在进行一个古老而郑重的仪式。
村里的孩子们像被蜜糖吸引的蚂蚁,最先欢呼着围拢过去,踮着脚尖,眼巴巴地望着货担里那些用粗糙油纸包着的、色彩斑斓的糖豆,以及形态各异的、烧制拙朴的泥人偶。女人们也陆续被鼓声召唤,三三两两地聚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询问着针线的粗细、顶针的大小、粗盐的价钱,间或夹杂着几句关于布头花色和耐用程度的讨论。老王一面熟练地应酬着,一面将目光似无意般扫过王家的院落,恰好与正在院角低头、慢吞吞扫着落叶的小芳,有了一个极其短暂的交汇。那眼神平静无波,仿佛只是掠过一棵树、一块石般寻常的物什,但小芳(林曼卿)那历经两世的敏锐首觉,却精准地捕捉到了那平静之下,一丝不同寻常的、带着掂量与探询的意味。
机会来了。 她心中默念,如同猎手看到了猎物踏入陷阱的边缘。趁着婆婆“母老虎”也被货郎担上几块新到的、印着俗艳花朵的棉布吸引,正凑上前去,用粗糙的手指反复料子、大声问着价格的当口,小芳悄无声息地退回到柴房的阴影里。她迅速走到墙角,拨开干草,从那个隐秘的鼠洞中,取出了三方这些时日她利用每一个缝隙里的时间,倾注心血精心绣制的手帕。一方是“喜鹊登梅”,红梅点点,喜鹊灵动,寓意吉祥,最是讨喜;一方是“鱼戏莲叶”,双鱼摆尾,莲叶田田,充满了乡野的生趣与活力;最后一方,则是她倾注了最多心神与情感的“兰草清风”,几茎幽兰于空谷中悄然舒展,风姿清雅绝俗,针脚细密均匀得几乎看不出痕迹,意境悠远——这是林曼卿前世最钟爱、也最能寄托其心性与风骨的题材。
她将这三方承载着不同期望的手帕,小心地用几片早己洗净晾干的阔树叶包裹好,仔细藏在宽大的袖筒之中,然后抱了一捧待劈的柴火,装作要去灶房的样子,自然地、贴着墙根的阴影,绕到了老槐树的另一侧。货郎老王正给一个絮絮叨叨的妇人拿顶针,看似全神贯注,但当小芳那单薄的身影出现在他视线边缘时,他手上那递出顶针的动作,几不可察地缓了微不可辨的半拍。
待那妇人拿着顶针心满意足地离开,人群出现片刻稀疏时,小芳才像一只受惊的小鹿,怯生生地挪到货担前。她将声音压得极低,几乎只剩下气流的微动,只有近在咫尺的老王才能听清:“王伯……俺,俺前些日子闲着,又……又绣了几方帕子,您……您再看看……”她将那个树叶包裹从袖中悄悄递了过去,手指因紧张与期待而微微蜷缩,指节泛白。
老王不动声色地接过,宽大的手掌巧妙地将叶包拢在袖影下。他背转身,借着整理担子上货物的姿势,迅速展开那几方手帕。当他的目光落在那方“兰草清风”上时,那双见多识广的眼睛里,瞳孔骤然缩紧了一下。他伸出粗糙得如同老树皮的手指,极其轻柔地着那细腻得惊人的针脚,感受着那虽限于材料、却依然和谐雅致的配色,尤其是那几笔兰叶的勾勒,那份舒展自如、清逸出尘的姿态气韵,绝非寻常村姑所能企及,甚至超越了镇上大多数绣娘。他走南闯北多年,见识过不少地方的绣品,这般透着书卷气与高超技艺的,只在州府大绣庄那些摆在最显眼位置、标价昂贵的精品柜里惊鸿一瞥过。
他猛地抬起头,第一次真正地、带着审视与探究的目光,认真打量眼前这个瘦弱得仿佛一阵风就能吹跑、总是沉默寡言的童养媳。她低着头,露出一段纤细得仿佛轻轻一折就会断掉的脖颈,周身笼罩着一种与这粗犷山村格格不入的沉静。他压低了嗓音,语气里带着前所未有的郑重,甚至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敬畏:“小芳……这,这真是你一针一线绣出来的?”
小芳的头垂得更低,几乎要埋进胸口,只用鼻音轻轻地、几乎听不见地“嗯”了一声,又像是为了掩饰什么,小声补充道:“就是……就是闲着没事,瞎绣的……”
“瞎绣?”老王几乎要失笑出声,但常年行商养成的谨慎让他立刻将这情绪压了下去。他不再多问,迅速而巧妙地将三块手帕重新包裹好,像藏起什么珍宝般,飞快地塞进担子底层一个带暗锁的小小木匣里,动作迅捷得如同怕被旁人窥见一丝痕迹。“丫头,你这手艺……真是埋没在这山沟沟里了。”他的声音压得更低,几乎成了气音,“下次,再有这样的活计,不拘是帕子还是别的什么,都给我留着。价钱……好商量。像这一方,”他用眼神示意那方兰草,“我给你这个数。”他借着整理货担的掩护,在袖底悄悄比划了一个手势——那价格,比上次她所有绣品换来的钱加起来,还要翻上一倍还多。
小芳的心猛地一跳,一股热流瞬间冲上头顶,但她强行按捺住几乎要失控的心跳和呼吸,脸上依旧维持着那副惯常的、带着怯懦与麻木的神情,只是顺从地点了点头,声音细弱蚊蝇:“嗯,知道了,谢谢王伯。”
“不过,”老王话锋一转,神色变得严肃起来,目光警惕地扫了一眼周围,“这东西,不能多,物以稀为贵。多了,就不值钱了。你也得千万小心,仔细藏好,莫让你婆婆他们察觉出什么,不然……”他没有把话说完,但那未尽之语里的警告意味,两人都心知肚明。怀璧其罪,这个道理,他这走街串巷的明白,她这历经两世坎坷的,更是刻骨铭心。
交易在呼吸之间便己完成,几枚比上次更为沉重、边缘磨得更光滑的铜钱,悄无声息地滑入小芳冰凉汗湿的掌心,带着金属特有的冰凉质感,却瞬间在她心底点燃了一簇灼热而明亮的火焰。货郎老王很快又恢复了那副走村串户的寻常模样,扯开嗓子,大声地吆喝起来:“新到的五彩丝线,颜色鲜亮,经洗耐晒!大姑娘小媳妇都快来瞧瞧嘞!”
小芳紧紧攥住那几枚滚烫的铜钱,仿佛攥住了自己的命运。她低着头,快步走回柴房,心脏在胸腔里狂跳不止。关上门,背靠着冰冷而粗糙的木门板,她才敢缓缓摊开一首紧握的手掌。几枚铜钱静静地躺在掌心,从门缝透入的阳光下,闪着暗沉却在她眼中无比璀璨的光泽。她细细地、一枚一枚地数了一遍,又用指尖反复着钱币上那些模糊不清的字迹与纹路。这笔钱,不仅仅意味着她可以偷偷换取质量更好、颜色更丰富的绣线,或许还能买到一小块更细软、更适合刺绣的布料;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条隐秘的、通往外部世界的“商路”,不仅得到了认可,而且开始变得稳定,甚至显露出巨大的潜力。
货郎的赏识,不仅仅是对她绣工技艺的肯定,更是对她这个人、对她这双手背后所隐藏的智慧与价值的发现。他看到了这粗糙材料与童养媳身份背后,那超越这个山村认知范畴的审美眼光与精湛技艺,也敏锐地嗅到了其中蕴含的、可观的商机。这是一种基于利益共赢的、心照不宣的同盟,脆弱却现实,也是小芳在目前孤立无援的境地下,所能找到的、最可靠的外部助力。
她将新旧铜钱合在一起,用破布仔细包好,再次藏回那个小小的墙洞。她的积蓄正在一点点地、艰难地增加,虽然依旧微薄得可怜,却像岩石下顽强渗出的涓涓细流,终将汇聚成足以冲开命运枷锁的力量。她知道,这条路走对了,走稳了。凭借林曼卿沉淀的智慧与底蕴,与小芳磨砺出的隐忍与坚韧,她终于在这个看似密不透风、坚不可摧的牢笼里,成功地凿开了一道细微却坚实的缝隙,真切地窥见了那一线通往自由与未来的微光。
窗外,货郎老王的拨浪鼓声与吆喝声渐渐远去,最终消散在山峦与雾气之间。而柴房里,小芳的心潮却久久难以平静。一幅比绣品上的图案更为广阔、更为清晰的蓝图,正在她心中慢慢勾勒、延展。这条由货郎担串联起的、通往山外广阔天地的隐秘商路,将成为她涅槃重生之路上,至关重要的第一块基石,承载着她所有的希望与抗争。
童养媳不喝孟婆汤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童养媳不喝孟婆汤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W8V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