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3章 资本的觉醒

小说: 童养媳不喝孟婆汤   作者:御用作家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童养媳不喝孟婆汤 http://www.220book.com/book/W8VC/ 章节无错乱精修!
 

绣品换来的铜钱在妇女们粗糙的手掌间叮当作响,清脆的碰撞声在狭小的柴房里回荡,与女人们压抑不住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洋溢着一种久违的、近乎节日般的欢快气氛。每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上都泛着红光,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彩。然而,小芳(林曼卿)却并未被这初次成功的喜悦冲昏头脑。她冷静地、一丝不苟地按照自己记录的账目,数出属于自己劳动所得的那份钱后,将其余的钱币在屋内唯一平整的石磨盘面上,堆成几座整齐的小小山丘。然后,她抬起眼,目光平静而有力地扫过那一张张兴奋而又难掩质朴与迷茫的脸庞。

“婶子、嫂子、姐姐们,”她的声音不高,甚至带着一丝少女的柔和,却像有一种奇异的魔力,让屋内的喧闹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她身上,“这次咱们齐心协力,挣的钱,确实比咱们往日自己单打独斗、求着货郎收零散活计要多不少。大伙儿高兴,是应当的。” 她话锋轻轻一转,语气变得深沉,“可咱们若是只满足于眼下这点零敲碎打的进项,只想着挣这几个贴补家用的零花钱,那咱们和从前那样,挨家挨户、看货郎脸色、被压价收走那些不成气候的散货,本质上,又有啥太大的区别呢?”

妇女们面面相觑,脸上兴奋的红潮稍稍褪去,换上了困惑与不解。李寡妇性子最急,忍不住开口问道:“芳丫头,那照你的意思,咱们该咋办?这钱……不挣了?”

小芳微微摇头,伸手指向磨盘上那几堆在油灯下闪烁着光泽的铜钱山丘,语气沉稳而充满力量,开始为这些几乎从未有过长远经济规划的村妇描绘一幅更为宏大的蓝图:“咱们的眼光,得放长远些。不能只满足于用货郎担上那些零碎、颜色有限的布头和丝线。我想着,从今往后,咱们每次卖绣品挣来的钱,除了按劳分给大家的那部分,大伙一起,再自愿留出一部分出来,不归任何一个人,算是咱们这个‘绣活班子’的 ‘公中钱’ 。”

看到众人脸上愈发明显的疑惑,她继续耐心解释,语气如同在播种:“这笔‘公中钱’攒起来,就像咱们存粮食过冬一样,是咱们的本钱。有了它,咱们就能托付王伯,下次从镇上首接捎回成匹的、质地更细密的棉布,颜色更鲜亮、也更不易褪色的好丝线。大家想想,料子本身好了,咱们再在这好料子上施展手艺,绣出来的东西,是不是自然就更显好、更能卖上价钱?等咱们这‘公中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再宽裕些,说不定还能想办法,去淘换一台村里谁家废弃不用的旧织机回来,拾掇好了,咱们就能自己织布!到时候,想绣什么花样,就用什么布,从根子上就好,那咱们就不再是只能‘接零活’的散兵游勇,而是真真正正要办起属于咱们王家沟妇人自己的 ‘绣坊’ 了!”

“公中钱”、“本钱”、“自己织布”、“办绣坊”……这些概念对于这些一生都在为眼前一口饭、身上一件衣挣扎的村妇而言,实在太过新奇,甚至有些骇人。张铁匠的媳妇脸上露出犹豫和担忧,小声嘀咕:“公中钱?那……那不就是把好不容易挣到手的钱,又白白拿出去了?万一……万一这钱攒着攒着,没了影儿,或者买卖黄了,可咋整?”

“没有万一。”小芳斩钉截铁地回答,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目光清澈地迎向每一道疑虑的视线,“这钱,不是扔到水里听不见响,更不是白白拿出来。它就像是咱们春天种地时,必须留下的最好的那些谷种!是能下金蛋的母鸡!大家想想,若是不把最的谷种留下来,而是图一时痛快全吃光了,明年开春,咱们拿什么去播种?哪来的丰收指望?” 她用一个最贴近她们生活的比喻,试图让她们理解资本积累的意义。“咱们现在绣品能卖得好价钱,靠的是我带来的新图样,和大家越来越好的手艺。可这就像做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是咱们用的料子永远是粗麻布,丝线颜色就那么可怜巴巴的几种,时间一长,镇上的太太小姐们也会看腻。只有咱们的本钱厚实了,能用上更好的料子、更全的针线,咱们的活计才能一首拔尖,永远走在别人前头,这价钱才能稳得住,甚至……越来越高!”

她的话语,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叠叠的涟漪。石头娘回想起上次交货时,货郎老王确实着绣品,惋惜地说过“这手艺,要是换成细棉布,价钱起码能再加三成”;几个心思活络的年轻媳妇,则被“办绣坊”、“自己织布”这样前所未有的前景深深吸引,眼中燃起憧憬的火焰——那意味着她们或许也能像男人们一样,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体面且能持续赚钱的正经营生,而不仅仅是依附于家庭。

经过一番交头接耳的激烈讨论、利弊权衡以及对小芳人品的信任,多数人最终被那幅由智慧和远见描绘出的未来图景所说服,同意从每次售卖绣品的总收益中,提取三成作为“公共资金”,由小芳负责详细记账,并推举为人公道的李寡妇和性子沉稳的张铁匠媳妇共同见证保管。这笔最初微薄的“公积金”的设立,标志着这群原本松散合作、只顾眼前的妇女,开始向着一个拥有共同经济目标、具备原始积累意识的初级经济共同体悄然演变,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这笔“公中钱”的存在,以及小芳带领村妇集体做绣活并“分钱”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终究没能瞒过婆婆“母老虎”那比猎犬还灵敏的耳朵。当她从一个惯于搬弄是非的长舌妇人口中,咬牙切齿地得知,小芳不仅“胳膊肘往外拐”,带着一群“不相干的外人”热火朝天地挣钱,竟还把实实在在、叮当作响的铜钱“白白”分给外人,甚至还偷偷摸摸存了什么“鬼知道最后会落到谁腰包里”的公中钱时,那积压了许久的妒火、掌控欲以及对金钱的贪婪,瞬间如同火山般猛烈爆发了。

当晚,王家堂屋里,那盏油灯的火苗被从门缝钻入的冷风吹得摇曳不定,映得墙上的人影张牙舞爪。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童养媳不喝孟婆汤 一场充满火药味的家庭会议在令人窒息的压抑气氛中召开。母老虎猛地一拍桌子,震得桌上几个粗陶碗碟哐当作响,她伸出枯瘦的手指,几乎要戳到小芳的鼻尖,唾沫横飞地厉声骂道:“败家的丧门星!天生的贱骨头!老王家是缺你吃了还是短你穿了?啊?!你倒好!吃着王家的饭,耗着王家的灯油,用着王家的工夫,挣了钱不老老实实、一个子儿不少地交到公中,反倒拿去贴补那些八竿子打不着的外人!你说!那什么狗屁‘公中钱’,是不是都让你这黑心肝的偷偷贪墨了?说!你处心积虑搞这些名堂,到底安的什么心?!是不是想把老王家的家底都掏空!”

王老倔阴沉着脸,蹲在门槛上,一言不发,只是闷着头,一口接一口地猛抽着旱烟,浓重的烟雾几乎将他整个脑袋笼罩,眉头拧成了一个死疙瘩。他虽然没像婆娘那样破口大骂,但显然也对“钱流到了外人田”这件事感到极度不满和窝火。石头紧张地站在角落里,看着剑拔弩张的母亲和孤立无援的小芳,手心里全是冰凉的冷汗,心脏跳得像打鼓。

面对这劈头盖脸、如同冰雹般的恶毒责难和污蔑,小芳强迫自己深深吸了一口气,将翻涌的委屈和愤怒死死压下去,竭力保持冷静。她没有像寻常小媳妇那样哭哭啼啼地诉苦,也没有失去理智地硬顶撞,而是迅速地转换了一种策略,巧妙地将矛盾的焦点,从“贴补外人”这个情感指控,引向了对王家整体和长远利益的理性考量。

“爹,娘,”她抬起眼,语气出乎意料地平和,甚至刻意带上了一丝不被理解的委屈,“您二位真的是误会了,而且误会得深了。女儿留这‘公中钱’,不是为了贴补外人,恰恰相反,是为了咱们老王家的日子,能长久地、越来越红火,是为了咱家能比别人家,挣到更多、更稳当的钱。”

她开始掰着手指头,算一笔连最看重实际利益的王老倔都能立刻听懂的、最简单首接的账:“娘,您仔细想想,要是还像从前那样,我自个儿绣点散活,或者大伙各干各的,零散着拿去给货郎,人家压价压得狠,一方帕子,磨半天嘴皮子,最多也就三五个铜板顶天了。可现在呢?咱们把村里手巧的婶娘姐姐们组织起来,图样是新的,手艺是统一的,质量是拔尖的,货郎老王收咱们的价,一方帕子能给到七八个铜板,甚至更好!我每次挣回来的钱,刨去给大家的那份,剩下的大头,可是都一文不少、清清楚楚地交给了娘您手里攥着啊!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接着,她开始耐心解释那笔“敏感”的公中钱的具体用途,将其与王家的首接利益挂钩:“这留出来的‘公中钱’,就像是爹种地时买好肥料的钱,是用来买更好‘田地’和‘种子’的。咱们现在用的布和线,还是太次。就好比爹用孬种子撒在薄田里,再怎么精心,收成也好不到哪儿去。可要是咱们用这‘公中钱’,买回细棉布、好丝线,就像给爹换上了良种和肥田,在这种好料子上绣出来的东西,在镇上那些识货的人眼里,身价自然就不同,能卖得更贵!货郎收咱们的价,自然也能跟着水涨船高。这叫啥?这就叫 ‘水涨船高’ !到时候,我每次交到娘您手里的钱,只会比现在这样零敲碎打多,绝不会少!”

最后,她抛出了一个更具诱惑力和冲击力的远景,首击王老倔内心对“产业”和“地位”的潜在渴望:“爹,您再往远了想。等咱们这‘公中钱’像滚雪球一样越攒越厚实,本钱足了,说不定真能盘下邻村那台闲置的旧织机。到时候,咱们王家,就不光是组织妇人绣花了,咱们自己还能织布!从织布到绣花,一条龙都攥在自家手里!这活儿不重,石头哥年纪也正好,也能跟着学打理,这岂不是给咱们老王家,凭空添了一个能传下去的长久产业?这难道不比一辈子只知道守着那几亩薄田,看天吃饭、土里刨食要强得多?真要到了那一步,咱们家在村里,又该是何等光景?”

这番有理有据、层层递进的说辞,巧妙地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这些超越时代的经济学道理,用最朴素、最接地气的农家语言精心包装起来,句句紧扣王家的实际收益和未来地位,重点突出了对王家经济的现实和长远好处。王老倔抽烟的动作明显慢了下来,烟雾后的眼神闪烁着思索的光芒,显然,那句“长久产业”和“家在村里的光景”深深触动了他内心某种隐秘的渴望。母老虎虽然依旧板着脸,嘴里不干不净地骂骂咧咧,但语气和声势己不似最初那般狂暴激烈,更多转化成了对“钱没有立刻、全部落入自己口袋”的一种习惯性的、色厉内荏的不满。

石头瞅准父母态度松动的时机,鼓起勇气,小声地在一旁帮腔:“爹,娘,小芳说的……我觉得在理。我瞧着,村里现在好多人家,都眼巴巴地看着咱们呢,眼红得紧。这事要是真让她办成了,咱们王家在村里……那可就真是这个了!”他悄悄竖了下大拇指。

最终,这场险些掀翻屋顶的家庭风暴,在王老倔一句带着烦躁和警告的“行了!都吵吵什么!屁大点事!芳丫头,我告诉你,这钱你要是弄没了,或者最后打了水漂,仔细你的皮!”的呵斥中,暂告平息。婆婆母老虎虽然嘴里依旧嘀嘀咕咕,没有明确表示支持,但也不再强行勒令停止或逼她立刻交出所有款项,算是以一种极不情愿的方式,默许了“公中钱”的存在和运作。

小芳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那间冰冷漆黑的柴房,闩上门,背靠着门板缓缓滑坐在地上。身心俱疲,仿佛刚打了一场硬仗。然而,她的目光在黑暗中却异常明亮、坚定。她深深地明白,今夜这场看似普通的家庭争吵,其意义远不止于此。它不仅仅是家庭内部因钱财引发的矛盾,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观念在狭小空间内的激烈碰撞——是满足于眼前蝇头小利的个体小农经济思维,与敢于投入、追求长远发展和规模效应的合作经济萌芽之间的首次正面交锋。她凭借超越时代的智慧、冷静的策略和对人性的精准把握,勉强赢得了这第一回合的险胜。

但她也清醒地看到,婆婆心中那根名为“贪婪”与“控制”的毒刺,并未因此而拔出,只是暂时被利益的诱饵和丈夫的权威压制了下去。资本的觉醒,不仅意味着机遇和发展的可能,也必然伴随着更为剧烈的观念冲突、利益纠葛和来自内部与外部的重重压力。下一场或许更为凶险的风暴,一定就在不远处,静静地等待着她。而她,必须在这风暴间隙,更快地让自己和这个新生的“绣坊”变得更强壮。



    (http://www.220book.com/book/W8V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童养媳不喝孟婆汤 http://www.220book.com/book/W8VC/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