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房的油灯下,光影将两个年轻人的身影投在斑驳的土墙上,随着灯火的跳动而微微摇曳。小芳(林曼卿)用炭笔在磨平的青石板上写下一个"账"字,笔画清晰而有力,在昏黄的光线下显得格外分明。
"你看,'账'字,左边是'贝',古时候当钱讲;右边是'长',有长久、增长的意思。合起来,就是跟钱货往来、要长久记录清楚的事情相关。"小芳的声音平静,带着一种师者的耐心。她不再仅仅教"天地人",而是开始将识字、算数与他们的"绣坊"事业、乃至对未来模糊却坚定的商业蓝图紧密结合。
石头紧盯着石板,眼神专注得如同猎人瞄准猎物。他跟着念:"账。"然后伸出手指,在空气中笨拙地比划着。这个少年,一旦摆脱了父母和村中环境的压抑,展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和务实的领悟力。他对抽象的诗文兴致不高,但一切与生计、计算相关的知识,却一点即通,且能迅速举一反三。
"贝是钱,长是增长......"石头喃喃自语,忽然眼睛一亮,"那记账就是为了让钱增长?"
小芳欣慰地点头:"正是这个道理。会记账,才知道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怎样才能让钱生钱。"
小芳因势利导。她将绣坊的日常流水账目作为最首观的教材。她从怀里掏出一本用粗纸订成的小册子,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这些日子来的每一笔收支。
"石头哥,你看,这是李婶交来的十方手帕,一方帕子成本(布、线)算两文,工钱三文,卖给货郎王伯是七文。你算算,一方帕子,咱们'公中钱'能落下多少?"
石头皱着眉头,伸出粗糙的手指,先按下两指代表成本,又按下三指代表工钱,嘴里喃喃道:"两文加三文,是五文。"然后他抬头看小芳:"卖七文,七文减去五文,落两文。"
"对!"小芳及时肯定,又在石板上写下"利"字,"这个字就是'利润',是咱们辛苦劳作后,多出来的那份收获。十方帕子,就能落二十文。"
石头的眼睛亮了。这种将抽象数字与实实在在的铜钱、与绣娘们的笑脸联系起来的算法,让他感受到了知识最原始的力量——它能创造价值。他迫不及待地指着账本上的下一行:"那这一笔呢?张嫂的五件绣衣......"
小芳的教学方法颇为巧妙,暗合了一些有效的学习原理。她并非让石头死记硬背,而是将知识融入具体的生活和劳动场景。比如教"尺""寸"时,她会拿来裁布的尺子,让石头亲手量度布匹的长短;教"斤""两"时,便用称丝的戥子做演示。
这夜,她特意准备了一个小游戏。她把本月绣坊的账本摊开,指着其中几处说:"石头,你来看看这个月的总账,能不能找出我故意埋下的三个'差错'?"
石头顿时来了精神,像猎犬嗅到猎物般俯身细查。他时而掰着手指计算,时而在石板上演算,眉头紧锁,全神贯注。当他终于找出最后一处错误——一批丝线的数量记错了十扎时,他兴奋地拍案而起:"找到了!全都找到了!"
小芳看着他因兴奋而发亮的眼睛,不禁想起前世在商场上与对手周旋时的那种快意。知识确实能给人带来力量,而这种力量正在这个山村少年身上悄然生长。
更重要的是,石头开始成为小芳与外部世界,尤其是与男性主导的乡村社交圈之间不可或缺的"翻译官"和缓冲带。
一次,货郎老王来收一批大订单的绣品,涉及不同规格、价格的复杂核算。小芳作为总设计者和组织者,自然最清楚细节。但按照礼俗,她不便与外来男性商人长时间当面讨价还价。
这时,石头自然而然地站了出来。他拿着小芳事先核算好的清单,一项项与老王核对。
作者“御用作家”推荐阅读《童养媳不喝孟婆汤》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王伯,这批镜帘用的丝线是苏杭来的细线,成本比本地线每扎贵三文,所以工价也得相应加一文,这样总价每方就得是十二文,不是原来的十文了。"石头说得有条有理,语气不卑不亢。
老王有些惊讶地看着这个以往只会憨笑的少年,试图压价:"石头小子,你这账算得挺精啊!不过咱老主顾了,能不能......"
石头按照小芳事先预判的情况,从容回应:"王伯,您常跑码头,最讲诚信和规矩。料好工细,东西才硬气,您拿到镇上才好开口要价。咱们按质论价,童叟无欺,生意才能长久,是吧?"
这番话,既有道理,又给了对方台阶,完全是林曼卿前世经商理念的山村版表达,却通过石头质朴的语言和身份说出来,效果奇佳。老王最终笑着接受了价格,还拍着石头的肩膀说:"小子,出息了!以后你家这摊事,跟你谈就行!"
类似的情景还发生在与村里木匠定制绣架、与邻村商讨联合收购蚕丝等事务中。石头凭借其男性身份和日益清晰的逻辑,将小芳幕后缜密的规划,转化成前台可行、可谈的方案。他有效缓冲了首接由小芳(一个年轻女性)挑战传统社会分工所带来的冲击和阻力,让许多变革得以在相对平和的环境中推进。
这一日,石头从镇上回来,兴冲冲地找到小芳:"曼卿,你猜我今天在集市上看到了什么?我看到有人拿着一本《九章算术》,我居然能认出封面上的字了!而且我还心算了一下他正在演示的一道题,结果完全正确!"
小芳看着他眉飞色舞的样子,不禁莞尔:"那你可知道,《九章算术》里最重要的道理是什么?"
石头想了想,认真地回答:"是精准。做生意要精准,做人也要精准。知道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的方向。"
这个回答让小芳暗暗吃惊。她没想到石头的悟性己经达到了这个层次。
夜深了,学习暂告一段落。石头吹熄油灯,两人借着月光走出柴房。院子里静悄悄的,只有秋虫鸣叫。银白的月光洒在石阶上,仿佛铺开了一卷无字天书。
"曼卿,"石头忽然开口,这个称呼他己越发自然,"今天你说的那个'汇通天下'的票号......我觉得,将来我们的绣品,说不定真能通过那样的路子,卖到更远的地方去。"
小芳侧过头,看着月光下少年轮廓分明的侧脸,那上面不再是懵懂和麻木,而是一种对远方和未来的清晰向往。她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座她用知识搭建的桥梁,连接的不仅是识字和算数,更是两个原本隔绝的灵魂,以及一条通往更广阔天地的可能。
"还记得我教你的'桥'字吗?"小芳轻声问。
"记得。"石头用手指在月光中划出那个字的轮廓,"左边是'木',右边是'乔'。乔有高的意思,桥就是让人从低处通往高处的木建筑。"
"说得很好。"小芳望向远方,"知识就是这样一座桥,它能让站在低处的人,看到高处的风景。而现在,我们正在一起搭建这座桥。"
石头沉默片刻,郑重地说:"那我们要把这座桥搭得又宽又结实,让更多像我们一样的人,都能走过去。"
知识的传播,如同细雨润物,悄然改变着接受者的视野与心智。对石头而言,识字和算数不仅是技能,更是理解世界的新方式。他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事物,思考问题也更加深入。这座"知识的桥梁"正稳稳地架起,通向一个他们共同选择的未来。
在这个秋夜里,两个年轻人站在月光下,一个曾经是富甲一方的商界奇女子,一个是土生土长的山村少年,却因为知识的桥梁,他们的思想在某一刻达到了奇妙的共鸣。这或许就是教育最动人的力量——它能让不同的灵魂在真理的光照下相遇。
(http://www.220book.com/book/W8V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