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将蜀冈余脉的层林染上一片血色。李涛站在一处隐蔽的山洞前,目光扫过眼前这二十三个历经鲜血洗礼后,眼神中终于带上了一丝狠厉与服从的汉子。王锐、张愣子站在最前,一个握紧了新得的腰刀,一个则下意识地着手中粗糙的猎弓。
山洞里,赵婉儿带着几个妇人,正用收集来的草药和撕碎的衣襟,小心翼翼地给受伤的人包扎。孩子们的哭声己经很少听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过早成熟的沉默。
“我们活下来了第一关。”李涛开口,声音不高,却让所有人下意识挺首了脊背,“但鞑子不会给我们喘息的机会。想活下去,光靠躲和跑,不行。”
他弯腰,从脚边拿起几根路上砍伐的、粗细均匀的硬木枝条,又取出一段路上搜集到的、切性尚可的绳索。
“从现在起,我们不再是流民,不是溃兵。”他的手指灵活地开始将绳索绑在木条两端,形成一个简陋却充满力量的弧度,“我们是一根钉子,要扎进鞑子的肉里!是一把刀子,要割断他们的喉咙!”
话音未落,一张粗糙但结构完整的弓在他手中成型。他随手从箭袋里抽出一支箭——那是用削尖的硬木树枝制成,尾部简单地嵌了几片羽毛保持平衡。
“看清楚,”他拉弓,瞄准五十步外一棵树干上被刀刻出的标记,“战场上,能远距离杀敌,就别靠近拼命。”
嗖——噗!
木箭离弦,稳稳地钉入了树干标记的中心,尾部兀自颤动不己。
人群中响起一片压抑的低呼。他们见过李涛用缴获的清弓射箭,但亲眼看着他随手就用木头和绳子造出这样一件杀器,带来的震撼截然不同。
“王锐。”
“在!”
“你带十个人,负责跟张愣子学做弓,学射箭。我要在三天内,看到至少十把能用的弓,每人配十支箭。”
“张愣子。”
“俺在!”张愣子激动地踏前一步。
“你负责教他们认目标,怎么靠风声判断距离,怎么在跑动中稳住呼吸。”
“剩下的人,”李涛的目光扫过其余青壮,“跟我做别的‘玩具’。”
接下来的两天,这片隐秘的山谷变成了一个原始而高效的兵工作坊。敲击声、削砍声、压低的教学声不绝于耳。
张愣子将他祖辈传下的狩猎技巧倾囊相授,如何选择制弓的木料,如何用火烤出合适的弧度,如何寻找合适的箭杆。王锐则展现出了超出普通小旗的组织能力,将人手分配得井井有条。
而李涛带着另一批人,做的事情则更让人心惊。他们用坚韧的藤蔓编织更大的网,不是用来捕鱼,而是悬挂上削尖的木刺,布置在可能的路径上;他们挖掘更深的陷坑,坑底不仅插满尖木,还巧妙地覆盖上伪装的枝叶;他们甚至用找到的、有限的铁器(主要是从死去清兵那里搜集来的箭头和刀尖),混合硫磺、木炭等物,按照李涛模糊的记忆,尝试配置极其原始但足以惊扰敌军的“火药包”。
李涛不仅教他们制作,更利用每一个间隙,灌输最基础的战术思想。
“三人一组,背靠背,别落单。”
“弓箭手居后,听号令齐射。”
“遇敌不慌,看旗号(用树枝临时充当)行动。”
他不再事必躬亲,而是将命令下达给王锐和张愣子,再由他们传递执行。一个以他为核心,初步具备指挥层级的战斗小组,正在血腥的实践中悄然成型。
第三天黄昏,侦察的王锐猫着腰快速返回,脸色凝重:“恩公,西南方向五里,发现鞑子巡逻队,约二十人,像是蒙八旗的,正在朝我们这个方向搜索过来!”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李涛身上。刚刚制成的十几张粗糙猎弓,几十支木箭,还有那些布满尖刺的陷阱,即将迎来第一次真正的检验。
李涛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有眼神深处闪过一丝冰冷的杀意。
“来得正好。”他缓缓起身,抓起身边那张自己亲手制成的硬木弓,“拿好你们的‘玩具’,让这群鞑子尝尝,咱们这‘钉子’够不够硬!”
“王锐,带你的人,按第一套方案,占据左侧高地。”
“张愣子,带你最好的五个箭手,跟我来。”
“其余人,守好陷阱区,听我号令!”
没有慷慨激昂的动员,只有简洁到极致的命令。但这一次,没有人再恐慌失措,没有人再浑身发抖。他们紧紧握住手中粗糙的武器,按照这几日反复演练的位置,迅速而沉默地消失在暮色笼罩的山林之中。
狩猎,开始了。
【下一章:林间鬼狩!看简陋杀器如何绞杀精锐巡逻队!】
(http://www.220book.com/book/W8X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