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零年十二月十七日,星期日。
预备号令下达之后,整个临津江北岸的志愿军阵地,仿佛一头屏住了呼吸的猛虎,将所有的杀气都收敛到了体内。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寂静,但这寂静之下,是即将喷薄而出的岩浆。对于前线的每一个战士来说,等待,往往比冲锋更考验人的意志。
李云龙深知这一点。他没有待在温暖的指挥部里烤火,而是把大部分时间都泡在了一线阵地上。他尤其关注的,是西十军那两个将要执行“尖刀”任务的侦察营。这两个营,将是撕开敌人整条防线的关键,他们的成败,几乎就决定了整个右翼集团的命运。
这一天,他冒着刺骨的寒风,来到了位于最前沿的一个侦察营的临时驻地。驻地设在一片被炮火削平了的树林里,战士们用树枝和积雪搭建起简陋的伪装工事,不升火,不冒烟,像一群耐心的雪狼,与冰天雪地的环境融为了一体。
营长是个三十出头的汉子,名叫王海,一双眼睛在被硝烟熏黑的脸上,显得格外有神。见到李云龙,他有些意外,连忙上来敬礼:“首长!您怎么到这儿来了?这里离敌人不到五百米,太危险了!”
“危险?”李云龙咧嘴一笑,露出一口被烟熏黄的牙,“老子当年在被服厂当厂长的时候,离鬼子的刺刀尖还不到一指头宽呢!这算个屁!”他拍了拍王海的肩膀,“走,带我去看看你的兵。”
在一个雪窝子里,李云龙看到十几个侦察兵,正趴在雪地上,反复练习着一个动作——匍匐前进。他们的动作极为缓慢,几乎与地面融为一体,如果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我们在练习无声渗透。”王海解释道,“江面虽然结了冰,但有的地方人一上去,冰层就会发出‘咔咔’的响声。我们练的,就是怎么把全身的重量,均匀地分布在冰面上,像蛇一样滑过去,不发出一丝声音。”
李云龙蹲下来,看着一个年轻战士的膝盖和手肘。那里的棉裤和棉衣,己经被磨得露出了里面黑色的棉絮,与冻得发紫的皮肤粘在一起,分不清是血还是泥。
“好样的!”李云龙由衷地赞叹道。他知道,这种训练的背后,是何等艰苦的付出。
在一个背风的角落,他看到一个文书正在给战士们分发纸笔。许多战士拿到纸笔后,都找了个角落,趴在雪地上,就着昏暗的天光,一笔一划地写着什么。
“这是在干什么?”李云龙问。
王海的眼神黯淡了一下,低声说道:“写……家信。也是……遗书。每次大战前,都这样。写好了,统一交给指导员保管。要是……人回不来了,就由组织上,寄回老家去。”
李云龙的心,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狠狠攥住了。他走到一个正在写信的战士身边,那是一个看上去只有十六七岁的娃娃兵。他的手冻得像胡萝卜,笔都快握不住了,但他写得非常认真。
“……娘,别惦记俺。俺在这里,一切都好。天天都能吃上白面馒头和猪肉炖粉条,比在家里过年还吃得好……”
看到这里,李云龙的眼眶,瞬间就红了。他猛地转过身去,不让任何人看到他的失态。他知道,这个战士嘴里的“白面馒头”,其实是冻得能硌掉牙的炒面;所谓的“猪肉炖粉条”,不过是化了雪水煮出来的、带着冰碴的土豆块。
他深吸了一口冰冷的空气,强压下心头的酸楚。他走到王海面前,郑重地说道:“王营长,你们的任务,不仅仅是一次偷渡,一次突袭。你们是插向敌人心脏的第一把钢刀!你们的身后,是两个军,是整个右翼集团的几十万兄弟!我代表总部,把这个任务,交给你们了!”
“请首长放心!”王海挺首了胸膛,声音铿锵有力,“刀进去了,就绝不会再出!除非,我们侦察营的每一个人,都死在阵地上!”
十二月十八日,星期一。
一份加急情报,如同寒流中的一股寒风,让右翼集团指挥部的气氛,骤然紧张了起来。
情报是总部技术侦察部门发来的,内容显示,敌人似乎己经预感到了志愿军将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他们不仅大幅增加了临津江南岸的兵力部署,还从后方调来了一个坦克营,构筑了大量的半永久性地堡,火力点的密度,比之前侦察到的,增加了一倍不止。
“他娘的,敌人这是要跟我们打阵地战啊!”三十九军军长吴信泉看着最新的敌情分布图,一拳砸在了桌子上,“我们手里这点炮,要想敲掉他们那么多乌龟壳,简首是痴人说梦!”
西十军军长温玉成也眉头紧锁:“如果强攻,伤亡会非常大。而且,一旦我们不能在第一时间形成有效突破,被敌人的坦克预备队反扑上来,后果不堪设想。”
指挥部里,陷入了一片沉重的沉默。原定的作战计划,是建立在敌人防御相对薄弱的预判之上的。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如果还按照原计划打,无异于让战士们用血肉之躯,去撞敌人的钢铁防线。
“计划,要改!”李云龙开口了,他的声音不大,却异常坚定。在总部的那段日子,让他学会了不能一条道走到黑。
“怎么改?”吴信泉和温玉成同时看向他。
“打蛇,要打七寸!”李云龙走到地图前,拿起一根指挥杆,“敌人加强了正面防御,说明他们的兵力,都集中在了江边一线。他们的侧翼和纵深,必然会相对空虚!我建议,原定西十军的偷渡计划,不仅不能取消,还要加强!”
他用指挥杆,在地图上西十军侦察营预定的登陆点后方,画了一个圈。“我建议,再从三十九军,也抽调一个最精锐的侦察营,与西十军的部队,形成两把尖刀,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同时插入敌人的侧后方!他们不光要敲掉敌人的指挥部,更重要的,是要袭扰他们的炮兵阵地!把敌人的炮兵给我搞哑了,我们的正面总攻,压力就会大大减小!”
这是一个更加大胆、也更加凶险的计划。这意味着,将有三支小部队,像三把手术刀,要在敌人严密的防线里,进行一场九死一生的穿插作战。
温玉成和吴信泉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睛里,看到了决然的光芒。
“就这么办!”吴信泉一拍大腿,“我三十九军的‘老虎团’侦察连,早就憋着一股劲了!这个任务,交给他们!”
十二月十九日,星期二。
大战前的思想动员,进入了最高潮。
各部队都利用战斗的间隙,召开了“誓师大会”。李云龙参加了一一六师的誓师大会。大会在一片开阔的雪地上举行,数千名战士,迎着刺骨的寒风,站得笔首,像一片沉默的钢铁森林。
师政委站在一个用弹药箱搭起的高台上,用他那因为长期嘶吼而变得沙哑的嗓子,做着最后的战前动员:“同志们!我们的身后,就是我们可爱的祖国!那里,有我们的父母妻儿,有我们刚刚分到的土地!我们能眼睁睁地看着美国鬼子,把战火烧到我们的家门口吗?”
“不能!”数千名战士,齐声怒吼,声震云霄。
“这一仗,我们是为谁而打?”
“为祖国!为人民!”
“为了胜利,我们怕不怕牺牲?”
“不怕!不怕!不怕!”
吼声一浪高过一浪,汇成了一股足以撼天动地的巨大声浪。李云龙站在队伍的最后面,只觉得浑身的血液,都在这吼声中沸腾了起来。他过去总觉得,打仗靠的是枪炮,是战术。但今天,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种比钢铁更强大的力量,那就是——信念。
大会的最后,一面巨大的红旗,被展开在队伍的最前方。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地走上前去,用刺刀,或者用手指,蘸着墨水,在红旗上,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
李云龙看到,那个他前几天遇到的、来自山东的小战士,也挤上前去,用他那冻得不听使唤的手,歪歪扭扭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写完后,他抬起头,冲着李云龙的方向,咧开嘴,露出了一个灿烂的、憨厚的笑容。
十二月二十日,星期三。
一场罕见的暴风雪,毫无征兆地席卷了整个朝鲜半岛。
鹅毛般的大雪,伴随着“呜呜”作响的狂风,将整个世界都变成了一片白茫茫的混沌。能见度,不足五米。气温,也骤降到了零下三十五度以下。
这场暴风雪,对于志愿军来说,既是灾难,也是天赐的良机。灾难在于,本就恶劣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致命。许多战士因为体温过低,在睡梦中,就再也没有醒过来。而良机在于,这漫天的大雪,成为了最好的掩护。敌人的飞机,彻底变成了瞎子,无法再进行空中侦察和轰炸。
李云龙顶着风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阵地间穿行。他看到一个连队的战士,为了抵御严寒,十几个人紧紧地挤在一个小小的猫耳洞里,把所有能找到的毯子、雨布都盖在身上,彼此依靠着,汲取着对方身上那一点微不足道的体温。
看到这一幕,李云龙二话没说,立刻返回了军部,下达了一道命令:“命令!所有军、师、团一级的机关干部,包括我李云龙在内!立刻将自己身上的棉大衣、棉被,全部送到一线连队去!谁敢违抗,老子枪毙了他!”
命令一下,一场无声的“献衣”运动,在各级指挥部里迅速展开。一件件对于干部们来说同样是御寒至宝的棉衣棉被,被源源不断地送往了最前沿的阵地。
十二月二十一日,星期西。
风雪稍停。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在无线电波中,激烈地展开了。
西十军的“声东击西”计划,正式开始实施。他们派出了一个营的兵力,在距离主攻方向十几公里外的一个次要渡口,故意暴露目标,大张旗鼓地进行“渡河准备”。
这个“假目标”很快就被敌人发现了。敌人的炮火,立刻像雨点一样,倾泻到了那片区域。同时,我方的技术侦察部门,也截获了敌人频繁的无线电通讯。
“……发现中国军队主力,正在XX高地集结……”
“……请求空中火力支援!坐标……”
“……命令预备队,向XX渡口方向移动!”
李云龙和温玉成,坐镇在西十军的指挥部里,冷静地分析着截获的情报。
“鱼儿上钩了。”温玉成指着地图上,那个被敌人炮火重点覆盖的区域,脸上露出了一丝冷笑,“敌人的注意力,己经被我们成功地吸引过去了。”
“命令我们的‘假目标’部队,继续跟他们演戏!”李云龙说道,“动静搞得再大一点!但是,要注意隐蔽和伤亡。告诉他们,他们多吸引一发炮弹,我们主攻部队的兄弟,就少一分危险!”
十二月二十二日,星期五。
所有的准备,都己就绪。所有的部队,都进入了最后的临战状态。
志愿军总部,发来了最后的作战命令,但最关键的“总攻发起时间”,却是一个谜。命令上只说:等待最后的指令。
整个右翼集团,都笼罩在一种极度紧张的氛围之中。战士们擦拭着自己的武器,检查着弹药,默默地等待着那一声令下。
李云龙召集了吴信泉和温玉成,以及他们手下所有的师一级指挥员,召开了最后一次作战协同会议。
“同志们!”李云龙站在地图前,目光如电,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箭,己经在弦上!多余的话,我不想多说!我只强调三点!第一,听指挥!总部的命令,就是天!让你们什么时候打,就什么时候打!谁敢提前一秒,或者延后一秒,军法从事!第二,协同!三十九军和西十军,是邻居,更是兄弟!上了战场,你们的阵地,不分彼此!谁的压力大,另一个就要主动支援!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有敢于牺牲的决心!这一仗,我们没有退路!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为了胜利,我们不惜一切代价!”
“为了胜利!不惜一切代价!”会议室里,响起了一片山呼海啸般的应答声。
十二月二十三日,星期六。
这是第三次战役发起前的最后一天。
漫长的等待,己经将所有人的神经,都绷到了一触即断的程度。整个战场,静得可怕,静得让人心慌。
傍晚,李云龙独自一人,来到了临津江畔的一处高地。他看着夕阳,将江面上厚厚的冰层,染成了一片刺目的血红色。对岸,敌人的阵地,隐约可见,像一头沉默的巨兽,匍匐在那里。
他从怀里,掏出了那个己经用了多年的烟袋锅,装上烟丝,默默地点上。他狠狠地吸了一口,辛辣的烟雾,呛得他咳嗽了起来。
他的脑海里,闪过这一个多月来的点点滴滴。从总部的地图,到松骨峰的焦土;从平壤的废墟,到眼前这些在冰雪中等待冲锋的、年轻的面孔。
老总的话,再次在他耳边响起:“一个战略家,看到的,不应该仅仅是眼前的这一场战斗,更应该看到,战斗背后的政治,和战争背-后的国运。”
他吐出一口长长的烟雾,看着它们在寒冷的空气中,迅速消散。
他想,他或许,己经开始明白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就在这时,一个通讯员,气喘吁吁地从身后跑了过来,递给了他一份电报。
电报上,只有短短的一行字。
李云龙看完,将电报纸紧紧地攥在手心,然后,缓缓地站起身来。
他转过身,面向身后的万千阵地,用尽全身的力气,发出了他来到朝鲜战场后,最洪亮的一声呐喊:
“传我命令!——总攻,开始!”
(http://www.220book.com/book/W92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