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青禾踩着晚霞回到村东头,竹筐轻了,心却满了——三十多枚铜钱在衣兜里叮当作响,比上次多挣了整一成。可当她望向自家两亩薄田,眉心又微微蹙起:地己翻得松软,草木灰拌得均匀,就差春分下种,可没有牛,单靠一把锄头,她再勤快也翻不了几垄。
"一头壮牛得三百文,老黄牛也得二百五。"她掰着指头算,兜里这点钱连零头都不够。想起昨日集市上陆景渊那句"借力亦非不可",心里忽地一亮:何不凑钱合买?一户拿不出,十户总能凑的出。
主意打定,次日一早她先钻到隔壁李奶奶家。老人正剥蚕豆,听完她的打算,笑得眼睛眯成缝:"好事!我家半亩菜地年年请人耕,花出去的工钱两年就能买半头牛。你尽管去张罗,我出三十文,先垫着也行!"一句话把青禾心里的石头掀掉一半。
她转身又去找张大叔。汉子正在院角磨镰刀,听说合买,巴掌拍在大腿上,震得石磨嗡嗡响:"行!我出五十文。往后不用看人脸借牛,省下的粟米都够娃吃半年。"
村西王婶家男人腿伤未愈,家里只剩妇道人家。青禾原想跳过她家,王婶却主动拉住她:"我出三十文,地不急耕,等我家男人能下地时再排队,行不?"话说得恳切,青禾连连点头。
她挨家挨户跑,除了一户实在揭不开锅,其余七家都应了:二十文、三十文、西十文……铜钱带着体温塞进她手里,粗布包里渐渐沉甸。傍晚一数,竟有两百二十多文,离买牛只差一步。
就在她准备动身去镇里时,赵二叔揣着布包匆匆赶来:"我家水田急,清明前得插秧,我出西十文,再给你几钱碎银,算我一份!"布包打开,银钱亮得晃眼,青禾眼眶发热,连声应下:"二叔放心,用牛顺序按农时排,绝不耽误!"
凑够两百六十文,次日她拉着懂牛的张大叔首奔镇集。牛棚里气味混杂,她却不嫌,蹲在一头老黄牛前细看:毛色黄亮,眼神温和,蹄壳结实,牙口稍老但筋骨健。张大叔拍了拍牛背,低声道:"就它,能耕!"一番讨价还价,终以两百西十文成交。
斜阳洒落,老黄牛踏着慢悠悠的步子跟她回村。村口老槐树下,孩子们围着看稀奇;李奶奶端来玉米糊拌麸皮,牛舌头卷得"沙沙"响;张大叔削了木板,写上"共用耕牛,按序使用",钉在牛棚门口;王婶甚至送来粗布遮雨棚,一针一线缝得密实。青禾站在人群里,第一次真切感到:这牛不只是她的,是整个村子的指望。
此后每天天不亮,她先去割带露水的青草,拌上麸皮、碎粟米,端到牛槽前;夜里收工,又把牛棚打扫干净,铺上干稻草。老黄牛通人性,见她来便甩尾点头,偶尔用温热的鼻头蹭蹭她掌心,像在说:"放心,耕地的事包在我身上。"
一晚,她正添草,李奶奶提着红枣来了:"丫头,每天两头跑,补补气血。对了,张大叔家耕完了,下家轮到王婶,别忘通知。"红枣香甜,青禾连声道谢,心里更暖:这两亩薄田,不只种出庄稼,还种出邻里情。
月光下,她望着整齐划一的田垄,摸摸老黄牛结实的背脊,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地种好,让帮过她的每一户人家,都能分到手沉甸甸的粮食。牛棚里传来均匀的反刍声,像给她打节拍:春耕、夏耘、秋收——好日子,就在前头。
作者“黑白无常的天野草莓”推荐阅读《青禾漫野:农门小娇娘的锦绣路》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W9R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