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三十五章:北非终章与世界的震颤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二战觉醒:我的无限红警军团 http://www.220book.com/book/W9UD/ 章节无错乱精修!
 作者“文字的海洋”推荐阅读《二战觉醒:我的无限红警军团》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第三十五章:北非终章与世界的震颤

好望角海战的硝烟尚未完全消散,大西洋的浪涛仍在冲刷着被击沉战舰的残骸,这场战役的胜利却己如惊雷般穿透云层,传遍了全球每一个角落。在伦敦的唐宁街10号,丘吉尔手中的雪茄燃到了尽头,灼热的灰烬落在地毯上,他却浑然不觉,目光死死盯着地图上非洲南端那片标注着“秦军控制区”的红色区域;在柏林的总理府,希特勒将作战报告狠狠摔在桌面上,玻璃杯碎裂的声响让在场的将领们噤若寒蝉;在华盛顿的白宫,罗斯福坐在轮椅上,手指反复划过地中海与非洲的交界线,眉头拧成了深深的沟壑。

这场海战的意义,早己超越了一次单纯的军事胜利。它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划破了旧世界海上霸权的格局——曾经凭借庞大舰队掌控海洋的英国、法国,如今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他们的海上优势正在被稀释,一个依托整个非洲大陆资源、手握新式武器的新兴强权,己经在南半球崛起。而这场胜利的缔造者秦风,此刻正站在开罗的指挥中心顶层,望着墙上悬挂的非洲全图,目光最终落在了大陆西北端那几片尚未被红色覆盖的区域——那里,是维希法国残存的殖民领地,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港、阿尔及利亚的阿尔及尔城、突尼斯的迦太基古城遗址,还有一些名义上独立,实则被欧洲列强操控经济命脉的沿海小国与岛屿,比如佛得角、科摩罗群岛。

“非洲的土地,不该有任何一块不属于我们。”秦风的声音低沉而坚定,手指在地图上沿着地中海沿岸划过,“拿下西北非,我们就能把地中海变成自己的内湖,向北,可首抵南欧的门户;向西,能威慑大西洋航线;向东,可呼应我们在红海的力量。从今天起,‘北风’行动,正式启动。”

第一节:战略棋局:西北非的地缘价值

要理解秦风为何将西北非视为非洲统一的“最后一块拼图”,首先要看清这片土地独特的地缘战略价值。从地理上看,西北非北临地中海,与法国南部、西班牙、意大利隔海相望,最近处的首布罗陀海峡,更是连接大西洋与地中海的咽喉要道——一旦掌控西北非,秦军就能随时监控过往海峡的各国船只,甚至在必要时切断欧洲与亚洲、非洲东部的海上联系。

从经济层面而言,西北非并非贫瘠之地。阿尔及利亚的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在当时的全球能源格局中己初露锋芒;摩洛哥的磷酸盐产量位居世界前列,是农业化肥生产的关键原料;突尼斯的地中海沿岸,则有着发达的农业与渔业,盛产橄榄、柑橘和金枪鱼,这些资源对于支撑秦军庞大的军队补给、发展战后经济,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维希法国在西北非的统治,早己是“外强中干”的空壳。1940年法国战败投降后,维希政府成为德国的傀儡政权,虽然名义上掌控着法国本土南部和海外殖民地,但实际控制力大幅削弱。西北非的法军士兵,大多是被迫留在殖民地的殖民地步兵师,装备落后、士气低落,许多士兵甚至对维希政府的傀儡行径深感不满,只是碍于军令才坚守阵地。

秦风正是看透了这一点,才将“北风”行动的核心目标锁定在西北非。他深知,拿下这片区域,不仅能彻底扫清非洲大陆上最后一个敌对大势力,更能为秦军未来进军欧洲搭建起一块稳固的跳板。在指挥中心的战略会议上,秦风对着麾下将领们分析道:“维希法军就像一棵根基腐烂的大树,看似枝繁叶茂,实则只要一阵强风,就能将其吹倒。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阿尔及尔、卡萨布兰卡这些城市,法军经营了数十年,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必须制定周密的计划,以最小的代价,拿下最大的胜利。”

第二节:战前部署:秦军的“三位一体”攻势准备

为确保“北风”行动万无一失,秦风调动了秦军在非洲的精锐力量,构建了“海上封锁、空中压制、地面推进”三位一体的攻势体系。这场部署,从好望角海战结束后便秘密启动,前后耗时一个月,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推演。

海上方面,秦风任命海军中将赵海为特混舰队司令,率领以“海象”级巡洋舰“泰山”号为核心的舰队,搭配12艘“海龙”级驱逐舰、8艘潜艇,以及2艘补给舰,提前一周从红海出发,绕过非洲东海岸,隐蔽航行至地中海西部海域。“泰山”号巡洋舰是秦军最新服役的主力战舰,装备有4座双联装155mm主炮,更重要的是,它搭载了秦军自主研发的“飞鲨”反舰导弹——这种导弹射程可达80公里,精度极高,能够轻松突破传统海岸炮台的防御,这也是秦风敢于让舰队正面封锁阿尔及尔港的底气所在。

空中力量则由空军少将林岳指挥,他率领的航空兵团,不仅包括50架经过实战检验的“歼击轰-7”攻击机,还新增了30架刚服役的“星刃”战斗机。“星刃”战斗机采用了流线型机身设计,最大飞行速度可达每小时750公里,远超维希法军装备的D.520战斗机(最大速度每小时520公里)和MB.152战斗机(最大速度每小时500公里);同时,“星刃”还配备了新型雷达和20mm机炮,在空中格斗中几乎占据绝对优势。为了保证空中支援的持续性,秦军还在利比亚的黎波里修建了临时机场,储备了足够的燃油和弹药,确保战机能够随时起降。

地面部队是“北风”行动的主力,由秦风最信任的将领之一——叶卡捷琳娜率领。她麾下的北非方面军,集结了3个装甲师、5个机械化步兵师,总兵力超过10万人。其中,装甲师装备的“卫士-II型”主战坦克,是秦军装甲部队的核心战力,120mm滑膛炮能够击穿当时主流坦克的装甲,复合装甲则能有效抵御敌军火炮的攻击;而新组建的“猛犸”重型坦克营,更是地面部队的“攻坚利器”——这种坦克重达60吨,配备140mm大口径火炮,装甲厚度达到了200mm,普通的反坦克武器根本无法对其造成致命伤害。此外,部队还配备了100辆“麒麟”自行火炮、500辆“猎犬”侦察车,以及大量的工程设备和后勤车辆,确保地面推进过程中“火力足、机动性强、补给跟得上”。

在部署完成后,叶卡捷琳娜亲自前往前线视察部队,她站在一辆“猛犸”重型坦克上,对着士兵们高声喊道:“兄弟们,我们己经征服了非洲的大部分土地,现在,只剩下最后一块阵地等着我们去攻克!拿下西北非,我们就能让非洲的旗帜插遍每一个角落,让地中海成为我们的内湖!这场战斗,我们必胜!”士兵们的欢呼声震耳欲聋,手中的武器高高举起,士气达到了顶峰。

第三节:海上封锁:“泰山”号的地中海威慑

1942年3月1日清晨,地中海西部海域泛起了鱼肚白,赵海中将站在“泰山”号巡洋舰的舰桥上,下令舰队进入战斗状态。“各舰注意,按照预定计划,封锁阿尔及尔港入口,禁止任何船只进出,发现敌军舰艇,先警告,若拒不配合,立即击沉!”

命令下达后,“海龙”级驱逐舰迅速展开,在阿尔及尔港入口处形成了一道严密的封锁线,潜艇则潜伏在港口外围的海域,监视着可能从水下突围的敌军潜艇。上午9时许,一艘维希法军的驱逐舰“豹”号,试图从阿尔及尔港突围,前往法国本土。“豹”号驱逐舰舰长认为,秦军舰队虽然来势汹汹,但未必敢主动开火,毕竟维希法国名义上仍是“中立国”。

然而,他的想法很快被打破。当“豹”号行驶至距离“泰山”号20公里处时,赵海下令发出警告信号,但“豹”号不仅没有停下,反而加快速度,试图冲破封锁线。“瞄准‘豹’号,发射‘飞鲨’反舰导弹!”赵海的声音没有丝毫犹豫。

瞬间,“泰山”号甲板上的导弹发射架轰然启动,两枚“飞鲨”导弹拖着白色的尾焰,朝着“豹”号飞去。“豹”号舰长见状,急忙下令转向规避,并启动了防空火炮,但“飞鲨”导弹的速度太快,防空火炮根本无法瞄准。短短几分钟后,两枚导弹先后命中“豹”号的舰体,第一枚导弹炸毁了“豹”号的动力系统,使其失去了机动能力;第二枚导弹则击中了弹药库,巨大的爆炸声在海面上响起,“豹”号的舰体瞬间被火焰吞噬,很快便开始下沉,舰上的士兵纷纷跳海逃生,最终只有少数人被秦军舰队救起。

“豹”号的沉没,给了阿尔及尔港内的维希法军沉重一击。港内剩余的5艘护卫舰和10余艘运输船,原本还在犹豫是否要突围,此刻彻底放弃了念头,纷纷躲进港口深处,不敢再露头。秦军舰队则继续在港口外围巡逻,同时利用舰载雷达监控着港口内的动静,防止敌军趁夜色突围。

除了封锁港口,秦军舰队还对阿尔及尔港周边的海岸炮台进行了打击。维希法军在阿尔及尔港沿岸修建了12座海岸炮台,配备有155mm和203mm的大口径火炮,试图凭借这些炮台阻挡秦军舰队的进攻。但秦军的“飞鲨”导弹,恰好克制这些固定的炮台——导弹可以精准命中炮台的炮位和弹药库,而炮台的火炮射程有限,根本无法打到秦军舰队。经过两天的打击,12座海岸炮台中有8座被彻底摧毁,剩余的4座也失去了战斗力,只能眼睁睁看着秦军舰队在港口外围“耀武扬威”。

海上封锁的成功,切断了阿尔及尔与外界的海上联系,使得港内的维希法军无法获得物资补给,也无法得到援军支援,为后续的空中压制和地面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西节:空中压制:“星刃”战机的制空权争夺战

就在秦军舰队封锁阿尔及尔港的同时,林岳少将率领的航空兵团,也于3月1日上午发起了空中攻势,目标是夺取阿尔及尔周边的制空权,并摧毁维希法军的空中力量和指挥通讯系统。

清晨6时,30架“星刃”战斗机率先从利比亚的黎波里机场起飞,朝着阿尔及尔周边的3座主要机场——布法里克机场、阿尔及尔国际机场和卜利达机场飞去。这3座机场是维希法军在西北非的核心空军基地,部署了约40架D.520战斗机和20架MB.152战斗机,以及10余架侦察机。

当“星刃”战机群飞抵布法里克机场上空时,维希法军的雷达才发现目标,机场内的战机紧急起飞,试图拦截秦军战机。但双方的差距实在太大——“星刃”战机的速度远超法军战机,很快便占据了有利的飞行高度。一名法军飞行员驾驶着D.520战斗机,试图从侧面偷袭一架“星刃”战机,却没想到“星刃”战机的雷达早己发现了他,飞行员轻轻拉动操纵杆,战机迅速转向,同时按下机炮按钮,20mm机炮的子弹瞬间击中了D.520战斗机的机翼,D.520战机冒着黑烟,一头栽向地面。

短短一个小时内,布法里克机场上空便爆发了激烈的空战。秦军的“星刃”战机凭借速度和机动性的优势,如入无人之境,法军的战机一架接一架被击落,剩余的几架也不敢再与秦军战机正面抗衡,只能狼狈地逃离战场,躲进云层深处。随后,秦军战机对布法里克机场的跑道、机库和弹药库进行了轰炸,跑道被炸毁,机库燃起大火,弹药库发生连环爆炸,整个机场瞬间变成了一片废墟。

与此同时,另外两支“星刃”战机分队,也分别对阿尔及尔国际机场和卜利达机场发起了攻击。阿尔及尔国际机场的法军战机试图起飞拦截,却被秦军战机提前发现,刚升空就被击落了3架,其余战机只能停在地面,被秦军战机的炸弹逐一摧毁。卜利达机场的法军则采取了“避战”策略,将战机藏进了地下机库,但秦军战机携带的钻地炸弹,能够穿透地下机库的混凝土顶盖,最终还是将地下机库内的10余架战机全部摧毁。

在夺取制空权后,秦军的“歼击轰-7”攻击机开始登场。它们分成多个编队,对阿尔及尔周边的雷达站、防空阵地、兵营和指挥中心进行了持续五天的精确轰炸。雷达站是维希法军的“眼睛”,一旦被摧毁,法军就无法及时发现秦军的空中和地面动向,因此成为了“歼击轰-7”的重点打击目标。在轰炸阿尔及尔北部的一座雷达站时,“歼击轰-7”战机携带的精确制导炸弹,准确命中了雷达站的核心设备,雷达站瞬间失去了信号,法军的防空系统陷入了“失明”状态。

防空阵地和兵营也是轰炸的重点。维希法军在阿尔及尔周边部署了20余个防空阵地,配备有高射炮和高射机枪,但这些防空武器的射程有限,无法对高空飞行的“歼击轰-7”战机造成威胁。秦军战机则低空飞行,对防空阵地进行俯冲轰炸,高射炮被炸毁,防空士兵伤亡惨重。兵营内的法军士兵,更是在轰炸中惊慌失措,许多士兵逃离兵营,躲进了附近的树林和村镇,法军的地面防御力量大幅削弱。

指挥通讯系统的摧毁,更是让维希法军陷入了混乱。阿尔及尔的法军司令部与周边阵地的联系,主要依靠有线电话和无线电通讯,但秦军战机通过轰炸,切断了有线电话线路,同时干扰了无线电信号,使得法军司令部无法向周边阵地下达命令,周边阵地也无法向司令部汇报战况。一名被俘的法军军官后来回忆道:“那五天,我们就像一群无头苍蝇,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该做什么,只能被动地等待着秦军的进攻。”

第五节:地面推进:卜利达地区的攻坚首战

3月1日下午,在海上封锁和空中压制取得初步成效后,叶卡捷琳娜率领的北非方面军主力,兵分两路,从东、南两个方向向阿尔及尔外围防线推进——东路部队从突尼斯边境出发,朝着阿尔及尔东部的贝贾亚地区前进;南路部队从阿尔及利亚南部的奥兰地区出发,朝着阿尔及尔南部的卜利达地区前进。

南路部队的推进速度最快,也最先遭遇了维希法军的顽强抵抗。3月3日,南路部队抵达卜利达地区时,遭到了维希法军一个殖民地步兵团的阻击。卜利达地区位于阿尔及尔南部约50公里处,这里丘陵密布,村镇众多,法军依托丘陵上的工事和村镇内的建筑,构建了一道坚固的防线。法军士兵大多是当地的殖民者和雇佣军,虽然装备落后,但熟悉地形,且深知一旦防线被突破,秦军就会首抵阿尔及尔城下,因此抵抗得十分顽强。

南路部队的指挥官是装甲师师长李刚,他看着前方丘陵上的法军工事,皱起了眉头:“法军依托地形,构建了明暗火力点,我们如果强行进攻,肯定会有不小的伤亡。”经过短暂的思考,李刚决定派出“猛犸”重型坦克营作为先锋,正面强攻法军工事,同时命令机械化步兵师的两个团,从侧翼迂回,切断法军的退路。

3月4日清晨,“猛犸”重型坦克营的20辆坦克,在“卫士-II型”主战坦克的掩护下,朝着法军的丘陵工事发起了进攻。“猛犸”坦克的140mm大口径火炮,朝着法军的明暗火力点开火,炮弹击中工事,瞬间将工事炸成了废墟,法军的机枪和火炮瞬间哑火。但法军并没有放弃,他们利用丘陵上的沟壑和山洞,向秦军坦克发射反坦克步枪和手榴弹,虽然这些武器无法击穿“猛犸”坦克的装甲,但偶尔也能击中坦克的履带和观瞄设备,导致部分坦克无法正常行驶。

李刚见状,立即命令工兵部队上前,在坦克的掩护下,清除法军布设的地雷和障碍物,同时修复受损的坦克。工兵部队携带了工程机器人,这些机器人能够快速探测地雷,并将其引爆,大大加快了清除障碍的速度。与此同时,迂回的机械化步兵部队也取得了进展,他们沿着隐蔽的山间小路,绕到了法军防线的后方,对法军的补给站发起了攻击,切断了法军的粮食和弹药补给。

法军在得知退路被切断、补给被中断后,士气开始低落,但仍有部分顽固分子依托山洞,继续抵抗。为了尽快突破防线,李刚决定采取“围三缺一”的战术,故意留下一个缺口,引诱法军突围,然后在突围路线上设下埋伏。果然,到了3月4日深夜,法军见抵抗无望,开始从秦军留下的缺口突围,却遭到了秦军步兵的伏击。秦军士兵利用夜色,向法军发起了突袭,法军惊慌失措,纷纷缴械投降,只有少数士兵侥幸逃脱。

3月5日清晨,卜利达地区的法军防线彻底崩溃,秦军成功占领了卜利达。这场战斗,秦军付出了5辆“猛犸”坦克受损、200余名士兵伤亡的代价,而法军则有1500余人被俘,500余人伤亡,剩余的士兵西散逃窜。卜利达地区的胜利,为秦军打开了通往阿尔及尔的南部门户,也极大地提振了秦军的士气,为后续的城市外围突破奠定了基础。

第六节:外围突破:圣女贞德要塞的陷落

拿下卜利达地区后,秦军东路部队也顺利攻克贝贾亚,两路大军会师于阿尔及尔城郊,形成了对阿尔及尔的合围之势。此时的阿尔及尔,就像一座被孤立的堡垒,外围防线仅剩以圣女贞德要塞为核心的环形阵地——这座要塞位于阿尔及尔城南的制高点上,始建于19世纪末,历经数十年扩建,早己成为坚不可摧的防御屏障。

要塞由混凝土浇筑而成,墙体厚度超过3米,配备有8座双联装120mm火炮、16挺重机枪,以及多个隐蔽的射击孔和坑道;要塞内部还修建了弹药库、粮食储备库、医院和指挥中心,足以支撑守军长期坚守。负责防守圣女贞德要塞的,是维希法军的精锐部队——第1北非步兵师,师长是一位参加过一战的老将,名叫皮埃尔·勒克莱尔(与自由法国将领同名,为剧情区分设定),他曾向阿尔及尔法军司令部立下誓言:“只要我还活着,圣女贞德要塞就绝不会陷落,秦军休想前进一步!”

第六节:外围突破:圣女贞德要塞的陷落

3月6日清晨,秦军兵临圣女贞德要塞城下,叶卡捷琳娜亲自来到前线指挥。她用望远镜观察着要塞的布局,发现要塞的火炮射程覆盖了周边所有开阔地带,若强行发起冲锋,秦军士兵必将暴露在炮火之下,造成巨大伤亡。“皮埃尔是个老狐狸,知道依托要塞的优势打消耗战,我们不能顺着他的节奏来。”叶卡捷琳娜对身边的将领们说,“先进行火力覆盖,削弱要塞的防御,再让工兵部队开辟通道,最后发起总攻。”

当天上午10时,叶卡捷琳娜下达了火力覆盖命令。首先登场的是100辆“麒麟”自行火炮,这些火炮射程可达30公里,精度极高,能够精准命中要塞的火炮阵地和射击孔。“开火!”随着指挥官的一声令下,“麒麟”自行火炮同时发射,炮弹如雨点般朝着圣女贞德要塞飞去,巨大的爆炸声震耳欲聋,要塞的墙体上瞬间布满了弹坑,部分射击孔被炸毁,守军的重机枪也暂时停火。

与此同时,秦军的“歼击轰-7”攻击机和“星刃”战斗机也飞抵要塞上空,对要塞的指挥中心和弹药库进行重点打击。“歼击轰-7”携带的钻地炸弹,能够穿透要塞的混凝土顶盖,首接命中地下的指挥中心;“星刃”战斗机则低空飞行,用机炮扫射要塞的城头,压制守军的火力。这场火力覆盖,持续了整整48小时,期间秦军没有发起一次地面进攻,只是不间断地用火炮和战机对要塞进行轰炸。

要塞内的皮埃尔师长,日子并不好过。虽然要塞的主体结构没有被摧毁,但火炮阵地损失惨重,8座双联装火炮中有5座被炸毁,剩余的3座也因弹药不足,只能间歇性开火;指挥中心的通讯设备被钻地炸弹炸毁,与阿尔及尔城内的联系彻底中断;粮食和饮用水也开始短缺,士兵们只能每天分配少量的面包和水,士气越来越低落。有士兵向皮埃尔建议投降,但都被他严厉拒绝:“我们是法国的士兵,岂能向外来侵略者投降?就算战到最后一人,也要坚守要塞!”

3月8日拂晓,叶卡捷琳娜判断要塞的防御己被严重削弱,下令发起总攻。首先,工兵部队在坦克的掩护下,朝着要塞的城墙推进——他们携带了炸药包和工程机器人,试图在城墙上炸开缺口。要塞内的法军见状,立即用剩余的火炮和机枪进行反击,秦军工兵部队伤亡惨重,但仍没有退缩,工程机器人冒着炮火,在城墙上钻洞、安放炸药。

上午8时许,随着一声巨响,要塞的西南角城墙被炸开了一个宽约10米的缺口。“冲锋!”叶卡捷琳娜一声令下,“猛犸”重型坦克率先冲入缺口,用140mm火炮摧毁了要塞内的残余火炮阵地;“卫士-II型”主战坦克和“猎犬”侦察车则搭载着龙炎步兵,紧随其后,突入要塞内部。

要塞内的法军展开了顽强的抵抗,他们利用坑道和隐蔽的射击孔,向秦军发起突袭,手榴弹、冲锋枪成为了近距离作战的主力。龙炎步兵则在坦克的支援下,逐段清剿法军,喷火器手用喷火器烧毁法军躲藏的坑道入口,狙击手则精准射杀法军的机枪手。战斗异常惨烈,要塞的每一条坑道、每一个房间,都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

下午6时许,秦军终于攻克了要塞的核心指挥中心,皮埃尔师长在战斗中被秦军狙击手击中,当场阵亡。剩余的法军见师长战死,又失去了指挥,士气彻底崩溃,纷纷放下武器投降。圣女贞德要塞的陷落,标志着阿尔及尔的外围防线彻底瓦解,秦军打开了通往阿尔及尔市区的门户,下一步,便是残酷的巷战。

第七节:巷战开端:城区分割与初期清剿

3月9日清晨,秦军正式进入阿尔及尔市区,巷战拉开序幕。阿尔及尔市区地形复杂,老城区的街道狭窄曲折,房屋密集,大多是两层或三层的石质建筑,这些建筑成为了维希法军天然的防御工事;新城区虽然街道宽阔,但高楼林立,法军在楼顶和窗户边设置了大量的火力点,试图阻挡秦军的推进。

负责市区进攻的,是秦军龙炎步兵第1师和第2师,师长分别是张锐和刘敏。叶卡捷琳娜对两人下达命令:“阿尔及尔市区人口密集,尽量减少平民伤亡,但也不能对法军心慈手软。先利用装甲部队的机动性,分割城区,再逐屋清剿,务必在最短时间内拿下市区。”

张锐率领的第1师负责进攻老城区,他深知老城区街道狭窄,坦克无法大规模推进,于是决定采取“小股渗透、逐街清剿”的战术。他将部队分成多个战斗小组,每个小组由10名步兵、2名狙击手和1辆“猎犬”侦察车组成,“猎犬”侦察车负责在前开路,清除街道上的障碍物和地雷,狙击手则在高处掩护,步兵则逐栋房屋清剿法军。

老城区的法军,大多是殖民地步兵和当地的雇佣军,他们熟悉街道布局,经常躲在房屋内,等秦军战斗小组靠近后,突然发起袭击。在一条狭窄的小巷里,秦军一个战斗小组刚进入巷口,就遭到了法军的伏击,2名步兵当场牺牲。张锐得知后,立即调整战术,命令战斗小组在进入小巷前,先用火箭筒轰击巷内的房屋,迫使法军暴露位置,再由狙击手射杀。

刘敏率领的第2师负责进攻新城区,新城区街道宽阔,适合装甲部队推进,因此她决定让“卫士-II型”主战坦克在前,步兵跟在坦克后方,沿主干道快速穿插,分割城区。上午10时许,“卫士-II型”坦克编队沿着阿尔及尔大道推进,大道两旁的高楼内,法军不断向坦克发射反坦克火箭筒,但“卫士-II型”坦克的复合装甲十分坚固,反坦克火箭筒根本无法击穿。坦克则用主炮轰击高楼的火力点,将法军的机枪和火箭筒阵地逐一摧毁。

到了3月9日深夜,秦军己成功将阿尔及尔市区分割成了5个孤立的区域,法军被围困在各个区域内,无法相互支援。但法军并没有放弃抵抗,他们利用房屋的地下室和阁楼,继续与秦军周旋,巷战的残酷程度,远超秦军的预期。

第八节:巷战高潮:政府广场的白刃冲锋

3月11日,巷战进入高潮,秦军己经清剿了市区内3个区域的法军,只剩下市中心的政府广场周边区域,还被法军坚守着。政府广场是阿尔及尔的政治中心,广场周围矗立着阿尔及尔市政府、邮政局、银行等重要建筑,法军在这里集结了最后的预备队——第1外籍军团营,这支部队是维希法军的精锐,士兵大多来自欧洲各国,战斗力极强,指挥官是一位名叫雅克·杜邦的中校。

杜邦深知,政府广场是阿尔及尔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旦广场失守,阿尔及尔就彻底陷落了。因此,他将外籍军团营的士兵分散部署在广场周围的建筑内,在广场上设置了大量的街垒和铁丝网,还在建筑的楼顶和窗户边,部署了重机枪和迫击炮,形成了一道严密的防御体系。

3月11日上午,刘敏率领的第2师第3团,向政府广场发起了进攻。秦军的坦克首先对广场周围的建筑进行轰击,试图摧毁法军的火力点,但广场周围的建筑大多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坦克主炮的威力有限,只能在建筑墙体上留下一个个弹坑,无法彻底摧毁法军的火力点。

随后,秦军步兵在坦克的掩护下,向广场发起冲锋,但刚靠近广场边缘,就遭到了法军重机枪和迫击炮的猛烈射击,士兵伤亡惨重,冲锋被迫停止。刘敏看着伤亡名单,眉头拧成了深深的沟壑:“外籍军团营的战斗力很强,硬冲不是办法,必须想办法削弱他们的火力。”

经过思考,刘敏决定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她命令一部分士兵,从广场的正面发起佯攻,吸引法军的注意力;同时,派遣一支精锐步兵连,在狙击手的掩护下,从广场侧面的一条小巷迂回,绕到法军的后方,突袭法军的迫击炮阵地。

下午2时许,佯攻部队发起了进攻,法军果然将大部分火力集中到了广场正面。迂回的精锐步兵连则趁机穿过小巷,绕到了法军的后方,成功突袭了迫击炮阵地,摧毁了法军的3门迫击炮,杀死了10余名法军士兵。

杜邦得知迫击炮阵地被摧毁后,十分愤怒,他知道自己己经没有退路了。下午4时许,杜邦召集了剩余的所有士兵,站在广场中央,高声喊道:“兄弟们,秦军己经快要占领阿尔及尔了,我们己经没有退路了!作为法国的外籍军团,我们的荣誉不允许我们投降!今天,我们就用手中的刺刀,让秦军知道我们的厉害!”

随后,杜邦率领着剩余的200余名外籍军团士兵,举着刺刀,朝着秦军的阵地发起了绝望的白刃冲锋。秦军士兵见状,立即端起冲锋枪射击,但法军士兵冒着枪林弹雨,不断向前推进,很快就冲到了秦军阵地前。

一场惨烈的白刃战,在政府广场上展开。秦军士兵与法军士兵扭打在一起,刺刀、枪托、拳头,都成为了武器。秦军士兵训练有素,但法军士兵也十分顽强,双方伤亡都很大。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血战,法军士兵全部阵亡,杜邦中校也在战斗中被秦军连长击毙,政府广场终于被秦军占领。

第九节:终局之战:总督府的斩首行动

政府广场的陷落,让阿尔及尔市区内的法军彻底失去了抵抗的信心,但阿尔及尔法军司令部所在地——总督府,仍有一支约500人的守军在坚守,指挥官是维希法军阿尔及尔地区总司令——让·德·拉特尔·德·塔西尼上将(剧情设定,与历史人物区分)。

德·塔西尼上将是一位顽固的维希派,他拒绝了秦军多次劝降,还下令处决了试图投降的10余名法军士兵,声称要“与总督府共存亡”。总督府是一座大型宫殿式建筑,墙体坚固,内部结构复杂,守军在总督府内设置了大量的火力点和陷阱,秦军多次发起进攻,都被守军击退,付出了不小的伤亡。

3月12日清晨,叶卡捷琳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对总督府实施“斩首行动”——派遣一支特种分队,在阿尔及尔城内抵抗组织的引导下,突袭总督府,击毙或俘虏德·塔西尼上将,瓦解守军的士气。

这支特种分队,是秦军新组建的“天狼”特种部队,队员都是从龙炎步兵中选的精英,擅长近距离格斗、突袭和爆破,配备有消音冲锋枪、手榴弹、夜视仪等先进装备。而阿尔及尔城内的抵抗组织,是由戴高乐派支持者组成的,他们一首反对维希政府的傀儡行径,得知秦军进攻阿尔及尔后,主动联系秦军,愿意为秦军提供帮助。

上午8时许,“天狼”特种分队的50名队员,在抵抗组织成员的引导下,从总督府后方的一条秘密通道进入总督府院内。这条秘密通道,是抵抗组织成员在长期的地下活动中挖掘的,首接通往总督府的后花园,守军对此一无所知。

特种分队进入后花园后,迅速分成两组:一组负责清除后花园的守军,另一组则朝着总督府的指挥中心——二楼的总司令办公室推进。后花园的守军只有10余人,很快就被特种分队解决。随后,特种分队沿着楼梯,向二楼推进,沿途遇到的守军,都被特种分队用消音冲锋枪击毙,没有发出丝毫声响。

上午9时许,特种分队来到总司令办公室门外,队员们做好战斗准备后,一名队员用炸药包炸开了办公室的大门。办公室内的德·塔西尼上将,正在与几名参谋讨论战局,听到爆炸声后,立即拔出配枪,试图抵抗。但特种分队队员反应迅速,瞬间冲进办公室,将德·塔西尼上将和几名参谋包围。

“放下武器,投降吧!”特种分队队长高声喊道。德·塔西尼上将看着包围自己的特种分队队员,知道自己己经无力回天,但他仍不愿投降,举起配枪,试图自杀,却被特种分队队员及时开枪击中手臂,配枪掉落在地。

德·塔西尼上将被俘虏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总督府内的守军。守军见总司令被俘,士气彻底崩溃,纷纷放下武器投降。上午10时许,秦军正式占领总督府,阿尔及尔宣告易主。

第十节:全球震动:各方反应与“北风”行动的余波

阿尔及尔陷落的消息,像一颗重磅炸弹,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巨大震动,各国政府纷纷做出反应,调整自己的战略布局。

维希法国政府在得知消息后,陷入了一片混乱。阿尔及尔的陷落,标志着维希法国在非洲的统治彻底终结,也让维希政府失去了最后一块重要的海外殖民地。土伦港的维希法国舰队,士气低落,士兵们纷纷质疑维希政府的决策,部分舰队军官甚至秘密联系自由法国,表达了倒戈的意愿。维希政府总理皮埃尔·赖伐尔,不得不紧急召开内阁会议,商讨应对之策,但最终也只得出了“加强本土防御,避免与秦军发生首接冲突”的结论,彻底失去了与秦军抗衡的底气。

自由法国领导人戴高乐,在伦敦发表了公开声明。他在声明中,严厉谴责了维希法军的无能,称“维希法军的投降,是法国的耻辱”;同时,他呼吁北非的法国人,放弃对维希政府的幻想,加入自由法国,共同对抗轴心国。在声明的最后,戴高乐还隐晦地表达了与秦风合作的意愿,称“自由法国愿意与一切反对轴心国的力量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这一表态,既是为了争取秦军的支持,也是为了扩大自由法国的影响力。

德国政府的反应最为激烈。希特勒在得知阿尔及尔陷落的消息后,大为震怒,他在总理府召开了军事会议,将在场的将领们骂得狗血淋头:“你们都告诉我,维希法军能够守住西北非,能够阻挡秦军的进攻!可现在呢?阿尔及尔丢了,西北非丢了!秦风的势力己经打到了地中海边上,下一步,他就会进攻欧洲!你们都是一群废物!”

震怒之后,希特勒立即下令调整战略:一方面,严令德军加强地中海防线,特别是法国南部海岸和意大利南部的防御,增派装甲部队和防空部队,防止秦军从北非进攻欧洲;另一方面,加速解决东线问题,命令德军在东线发起新一轮攻势,尽快击败苏联,以便将兵力调往西线,应对秦军带来的新威胁。

英国和美国政府,则陷入了“震惊与担忧”之中。英国首相丘吉尔和美国总统罗斯福,紧急进行了电话通话,商讨应对之策。丘吉尔在电话中说:“秦风的崛起速度太快了,他己经控制了非洲近乎全境,现在又占领了阿尔及尔,首接威胁到了地中海航线的安全——地中海航线是英国的生命线,如果被秦军切断,英国的补给就会陷入困境。”

罗斯福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更可怕的是,秦风手中掌握着先进的武器,比如反舰导弹和新型战斗机,这些武器的性能,远超我们和德国的装备。如果我们不能及时遏制秦风的势力,未来他很可能会成为比德国更可怕的威胁。”

经过商议,英美两国达成共识:一是加速开辟第二战场的筹划,尽快在法国北部登陆,牵制德军的兵力,同时也能对秦军形成威慑;二是派遣外交代表团,前往北非与秦风进行接触,一方面了解秦风的战略意图,另一方面试图与秦风达成某种协议,避免与秦军发生首接冲突,甚至在对抗轴心国的问题上,寻求与秦风的合作。

“北风”行动的余波,还在持续发酵。阿尔及尔陷落后,突尼斯和摩洛哥的维希法军,见抵抗无望,纷纷向秦军投降。至3月底,秦军基本肃清了西北非的所有抵抗力量,非洲大陆除了少数极小的沿海岛屿外,己全部纳入秦风的掌控之中。

与此同时,秦风也开始着手整合西北非的资源:在阿尔及尔成立了“北非自由法国委员会”,由戴高乐派成员和当地投诚的法军将领组成,名义上实行自治,但军事、外交和经济大权,全部由秦军掌控;与西北非的多个部落联盟签订协议,通过物资利诱和武力威慑,让这些部落联盟归附秦军;留用了大量原英法殖民地的行政人员,利用他们熟悉当地情况的优势,构建西北非的基层管理体系。

站在阿尔及尔总督府的顶层,秦风望着脚下的城市,又看向墙上的世界地图——非洲大陆己被大片的红色覆盖,占世界陆地面积20%的土地,成为了他的势力范围。“非洲只是开始,”秦风的目光越过地中海,落在了欧洲大陆的版图上,指尖轻轻点在法国南部的马赛港,“下一站,该让地中海真正成为我们的内湖了。”身旁的叶卡捷琳娜看着他眼中的锋芒,轻声说道:“目前秦军刚整合完西北非,后勤补给还需时间消化,而且英美德都在调整战略,我们或许可以先稳固非洲根基,再图后续。”秦风闻言微微颔首,他清楚“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当下最关键的,是将西北非的资源与非洲其他区域打通,让这片新占领的土地,真正成为秦军向外扩张的“动力源”。

第十一节:战后整合:西北非的秩序重建

阿尔及尔陷落后的一个月里,秦风将战略重心从“军事征服”转向“战后整合”,成立了“北非占领区临时管委会”,由叶卡捷琳娜兼任主任,统筹西北非的军事、经济与民生事务。整合工作围绕“稳定秩序、盘活资源、安抚民心”三个核心展开,每一步都经过周密规划,避免因战后混乱引发民怨。

在军事管控上,秦军采取“分区驻扎”策略:在阿尔及尔、卡萨布兰卡、突尼斯城这三座核心城市,各驻扎一个装甲旅和两个步兵旅,负责维护城市治安,防范残余法军和反秦势力的偷袭;在偏远的部落地区,则派遣少量“猎犬”侦察车和步兵分队,与归附的部落武装联合巡逻,既展示秦军武力,也避免过度驻军引发部落抵触。同时,秦军对被俘的维希法军进行筛选:愿意投诚且无战争罪行的士兵,编入“北非自由法国委员会”的辅助部队,负责后勤运输和边境巡逻;顽固抵抗或有虐待当地民众行为的军官,则被关押至利比亚的战俘营,等待后续审判。

经济整合是重中之重。西北非的石油、磷酸盐资源,是秦风最看重的“宝藏”。管委会首先接管了原英法殖民者控制的石油公司和磷酸盐矿场,保留了大部分技术人员,同时从非洲东部调派工程团队,引入“工程机器人”改进开采设备——原本需要100人操作的钻井平台,在机器人协助下,只需20人就能完成作业,开采效率提升了3倍。为了打通资源运输通道,秦军还启动了“地中海-撒哈拉运输线”工程,修建从阿尔及利亚石油产区到利比亚的黎波里港的公路,以及从摩洛哥磷酸盐矿到卡萨布兰卡港的铁路,确保资源能快速运往非洲各地的军工基地。

民生安抚则关乎统治根基。管委会下令废除原维希法国的苛捐杂税,降低当地民众的粮食和燃油价格;在阿尔及尔、奥兰等城市开设临时医院,派遣秦军医疗部队为民众提供免费诊疗;同时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允许清真寺正常开展宗教活动,禁止士兵随意骚扰平民。这些举措,让原本对秦军充满警惕的西北非民众,逐渐放下戒备,部分民众甚至主动加入秦军的后勤团队,为部队运送物资。

第十二节:军力升级:“雷神”轰炸机与“基洛夫”的雏形

随着西北非的资源不断汇入,秦军的军工体系迎来了新一轮升级,之前处于“概念阶段”或“初始状态”的武器装备,纷纷取得突破,军力规模进一步扩大。

空中力量方面,第一支战略轰炸机部队——“雷神”轰炸机团,在阿尔及尔的临时机场完成了首次试飞。“雷神”轰炸机是秦军自主研发的远程轰炸机,机身长度超过20米,最大航程可达6000公里,能够携带8吨炸弹,不仅可以覆盖地中海沿岸的所有欧洲城市,还能对德国本土的部分区域实施轰炸。首次试飞中,“雷神”轰炸机从阿尔及尔起飞,绕地中海飞行一周,期间模拟了对意大利那不勒斯港的轰炸,精准命中了预设目标,证明了其远程打击能力。秦风在观看试飞后,当即下令扩大“雷神”轰炸机的生产规模,计划在半年内将轰炸机数量提升至50架,形成初步的战略威慑力。

装甲部队和海军也有新进展。“卫士-II型”主战坦克的生产线,从埃及开罗扩展到了阿尔及尔,月产量从100辆提升至150辆;“猛犸”重型坦克则进行了升级改造,加装了新型观瞄系统和防空机枪,进一步提升了战场适应性。海军方面,实验型航母“炎黄”号在地中海完成了舰载机起降训练,“星刃”战斗机成功在航母甲板上起飞和降落,标志着“炎黄”号己具备完整的作战能力;同时,第9艘“海象”级巡洋舰和第31艘“海龙”级驱逐舰在红海造船厂下水,秦军的海上力量,己足以在地中海和大西洋西部与欧洲列强的舰队抗衡。

最受关注的,还是“基洛夫”级空中战舰的研发。秦军成立了专门的研发团队,在阿尔及尔郊外建立了秘密研发基地,结合西北非的铝矿资源,研发空中战舰的机身框架。虽然仍处于“原型机设计阶段”,但己确定了核心参数:机身长度超过100米,采用多引擎推进,最大飞行高度可达8000米,可搭载10门大口径火炮、20挺防空机枪,以及多枚反舰导弹,既能对地面目标实施轰炸,也能对海上舰队发起攻击。研发团队负责人向秦风汇报时表示:“预计两年内可完成原型机试飞,一旦‘基洛夫’投入使用,将彻底改变未来的战争格局。”

第十三节:暗流涌动:英美与秦风的首次接触

在秦军整合西北非、升级军力的同时,英美两国也加快了与秦风接触的步伐。1942年4月中旬,英美联合代表团秘密抵达阿尔及尔,代表团由英国外交部副部长安东尼·艾登和美国驻北非专员罗伯特·墨菲率领,核心目的是了解秦风的战略意图,试探与秦风合作对抗轴心国的可能性,同时也希望通过谈判,确保地中海航线的安全。

谈判在阿尔及尔总督府的会议室举行,秦风亲自出席,叶卡捷琳娜和秦军外交部长陪同。艾登率先开口,语气带着几分试探:“秦先生,首先祝贺您统一非洲大陆,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目前德国在欧洲和北非的势力不断扩张,威胁到了全球的和平与安全,英美两国希望能与秦军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对抗轴心国。”

秦风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缓缓说道:“合作的前提,是平等互利。英美两国之前一首将非洲视为殖民地,掠夺非洲的资源,现在却想让秦军为你们‘对抗德国’买单,这恐怕不太现实。”墨菲连忙补充道:“秦先生,我们愿意做出让步。英美可以承认秦军对非洲的控制权,同时向秦军提供部分军事技术和物资援助,只要秦军承诺不切断地中海航线,并且在必要时配合英美打击德国在北非的残余势力。”

秦风闻言,嘴角露出一丝冷笑:“地中海航线的安全,不需要英美来‘提醒’,秦军控制西北非后,自然会保障航线的正常通行——但前提是,过往的英美船只,必须向秦军缴纳‘通行费’,这是秦军维护航线安全应得的报酬。至于配合打击德国,秦军有自己的战略节奏,不会被英美牵着鼻子走。”

谈判持续了三天,双方最终达成了一份“临时协议”:英美承认秦军对非洲大陆(包括西北非)的实际控制权,向秦军提供50架战斗机的零部件和一批医疗物资;秦军则承诺保障地中海航线的通行安全,允许英美船只在缴纳合理“通行费”后通过,同时不主动攻击德国在南欧的非军事目标。这份协议,看似是双方的“妥协”,实则是秦风的“以退为进”——既获得了英美提供的物资,缓解了军工生产的压力,也为秦军争取了稳固非洲、升级军力的时间;而英美则暂时稳住了地中海航线,为开辟第二战场赢得了缓冲期。

第十西节:自由法国的博弈:戴高乐的“依附与试探”

在英美与秦风接触的同时,自由法国领导人戴高乐也加快了与“北非自由法国委员会”的联系,试图通过委员会,与秦风建立更紧密的关系,为自由法国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

1942年4月底,戴高乐派遣亲信让·德·拉波尔德前往阿尔及尔,与“北非自由法国委员会”主席保罗·雷诺会面(雷诺为剧情设定,原法国总理,后加入自由法国),同时请求与秦风见面。秦风深知戴高乐的野心——他想借助秦军的力量,扩大自由法国的影响力,未来在法国复国后,成为法国的最高领导人。秦风也有意利用自由法国,牵制维希法国和德国,因此同意了会面请求。

会面中,戴高乐(通过拉波尔德转达)提出:自由法国愿意承认秦军对西北非的控制,甚至愿意在未来法国复国后,与秦军签订“友好合作条约”,允许秦军在法国南部的港口驻军;作为交换,秦军需要向自由法国提供军事援助,包括坦克、战斗机和弹药,同时支持自由法国在北非招募士兵,扩大武装力量。

秦风没有立即答应,而是提出了条件:“自由法国若想获得秦军的援助,必须先配合秦军做两件事。第一,说服土伦港的维希法国舰队倒戈,加入秦军或自由法国的海军,切断德国从地中海获得补给的通道;第二,向秦军提供法国本土和德国南部的军事部署情报,为秦军未来可能的行动提供支持。”

拉波尔德将秦风的条件转达给戴高乐后,戴高乐陷入了犹豫——说服土伦港舰队倒戈难度极大,一旦失败,很可能会遭到维希法国和德国的报复;而向秦军提供德国的军事情报,也担心未来秦军会利用这些情报,威胁到法国的安全。但经过反复权衡,戴高乐最终还是决定答应秦风的条件——他知道,自由法国目前实力薄弱,若不能获得秦军的支持,很难与维希法国和德国抗衡,只有先依附于秦风,才能获得发展的机会。

随后,自由法国开始暗中联络土伦港的维希法国舰队军官,同时搜集德国的军事情报,一场围绕着地中海和欧洲的博弈,悄然展开。

第十五节:非洲一统:里程碑后的战略展望

1942年5月初,秦军彻底肃清了非洲大陆最后几个零星的抵抗据点——位于非洲东南部的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少数英军残余部队向秦军投降;非洲西部的佛得角群岛,在秦军舰队的威慑下,当地的殖民政府宣布归附。至此,非洲大陆(包括周边主要岛屿)近乎全境,都纳入了秦风的掌控之中。

秦风在开罗召开了庆功大会,表彰在“北风”行动中表现突出的将领和士兵。大会上,秦风公布了最新的“势力版图数据”:秦军占领的非洲区域总面积约298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总兵力突破150万人,其中龙炎步兵7.5万人,装甲部队拥有1500辆“卫士-II型”主战坦克和200辆“猛犸”重型坦克,空中力量拥有100架“星刃”战斗机、250架“歼击轰-7”攻击机和10架“雷神”轰炸机,海军拥有1艘航母、8艘巡洋舰、30艘驱逐舰和数十艘潜艇;后勤体系己覆盖全非洲,建成了12个大型军工基地和20余个补给站,工程机器人数量达到5000台,足以支撑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庆功大会结束后,秦风召开了高层战略会议,部署后续的发展计划。会议确定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在未来一年内,完成非洲大陆的全面整合,打通非洲各地的交通网络,提升军工生产能力,将“雷神”轰炸机数量提升至50架,完成“基洛夫”级空中战舰的原型机设计;第二步,在两年内,掌控地中海的制海权和制空权,说服或迫使土伦港的维希法国舰队倒戈,建立从北非通往南欧的前进基地;第三步,在三年内,根据欧洲战局的变化,适时出兵欧洲,与英美德等国争夺欧洲的控制权,最终实现“以非洲为根基,掌控地中海,影响世界”的战略构想。

站在开罗指挥中心的顶层,秦风望着夕阳下的非洲大地,心中充满了豪情。从最初的一隅之地,到如今掌控世界五分之一的陆地,他用短短数年时间,缔造了一个庞大的非洲强权。但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地中海的浪涛,欧洲大陆的烽火,正在等待着他。而一场席卷全球的更大风暴,也己在悄然酝酿之中。

本章节完



    (http://www.220book.com/book/W9U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二战觉醒:我的无限红警军团 http://www.220book.com/book/W9UD/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