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巴厘巴板炼狱与东南亚烽烟起
婆罗洲的雨季尚未完全褪去,湿热的空气里却早己弥漫开硝烟与石油混合的刺鼻气味。秦风远征军的兵锋,自三个月前登陆婆罗洲西海岸的坤甸、北海岸的打拉根,以及南海岸的马辰后,历经数十场大小战役,终于从西、北、南三个方向完成合围,将日军在这座岛屿上的最后堡垒——石油重镇巴厘巴板,牢牢困在了婆罗洲东部的沿海平原上。
这座总面积约350平方公里的城市,不仅是日军在东南亚仅次于苏门答腊巨港的石油提炼与转运中心,更是连接日本本土与南洋资源区的关键节点——每年从这里输出的精炼汽油、柴油,占日军太平洋舰队燃油消耗量的38%,陆军东南亚方面军的燃油补给,也有近三成来自巴厘巴板的炼油厂。
因此,巴厘巴板的得失,绝非一场普通的城市攻防战:对秦军而言,拿下这里,既能切断日军的“燃油生命线”,又能将婆罗洲变为向东南亚腹地推进的稳固跳板;对日军而言,失去这里,便意味着南洋资源区的大门被彻底打开,后续菲律宾、马来亚的防御将陷入“无油可用”的绝境。远征军总司令叶卡捷琳娜上将站在北线前沿的指挥帐篷里,望着沙盘上被红色箭头包围的巴厘巴板,指尖轻轻敲击着标注“日军永备工事”的黑色圆点,语气凝重却坚定:“这是一场必须赢的硬仗,日军会在这里拼到最后一兵一卒,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他们的‘玉碎’,变成真正的‘覆灭’。”
第一节:战前态势:日军的“固若金汤”与困兽之局
巴厘巴板的防御体系,是日军从1942年占领婆罗洲后,耗时两年精心打造的“东方堡垒”。负责守备的日军第56师团,是曾经参与过滇缅战役的精锐部队,下辖第113、114、115三个步兵联队,配属独立第21炮兵联队、第32工兵联队,以及海军第12特别陆战队、第7蛙人中队,总兵力达25800人,其中战斗人员19600人,后勤与工兵人员6200人,平均每平方公里防御面积部署73人,远超普通城市攻防战的兵力密度。
日军指挥官、第56师团师团长松山祐三中将,在战前召开的军官会议上,首接下达了“玉碎令”:“巴厘巴板是帝国在南洋的命脉,后退一步便是深渊。从今日起,每一处工事都是最后阵地,每一名士兵都是最后防线,即便战至一兵一卒,也绝不能让秦军踏入炼油厂半步!”
为了践行这一命令,日军构建了纵深达12公里的“三层防御圈”,每一层都针对性设计了反装甲、反步兵、反登陆的多重防御设施:
- 外层防御圈(城郊至城区外围,纵深6公里):依托婆罗洲东部的丘陵、丛林和溪流,在关键路口、山坡设置了128个钢筋混凝土碉堡,每个碉堡配备2挺重机枪、1门迫击炮,部分碉堡还加装了反坦克炮;在丛林中埋设了近5万枚各式地雷,包括反步兵跳雷、反坦克履带雷,甚至在溪流底部布设了触发式水雷,防止秦军从水路渗透;同时,在沿海15公里的海岸线附近,修建了36座岸防炮台,配备155毫米岸防炮12门、120毫米岸防炮24门,可覆盖周边20公里海域,专门针对秦军可能的两栖登陆。
- 中层防御圈(城区外围至市中心,纵深4公里):以城市边缘的工厂、仓库、学校为依托,将建筑改造为“堡垒群”——拆除门窗构筑射击孔,在楼层之间搭建天桥连接,在地下室设置弹药库和急救站,甚至在部分建筑内部挖掘地道,方便兵力机动;在主要街道上挖掘了宽3米、深2.5米的反坦克壕,壕沟内填充积水和铁丝网,壕沟两侧设置沙袋街垒,每50米部署1挺轻机枪或1具反坦克火箭筒;此外,日军还将城郊的3个小型机场改造为“应急防御点”,停放了12架零式战斗机和8架俯冲轰炸机,虽然数量有限,却能对秦军的地面部队实施突袭。
- 内层防御圈(市中心至港口与炼油厂,纵深2公里):这是日军的核心防御区域,集中了巴厘巴板的炼油厂、港口码头、日军司令部等关键设施。日军在这里修建了8座地下永备工事,工事顶部覆盖厚度达5米的钢筋混凝土,可抵御155毫米炮弹的首接轰击;在炼油厂的储油库周围,设置了高压电网和火焰喷射器阵地,一旦秦军靠近,便会启动火焰喷射器,形成宽10米的“火墙”;港口内,日军部署了18艘自杀式攻击艇和24名蛙人,自杀式攻击艇搭载500公斤炸药,可对秦军的登陆舰艇实施撞击,蛙人则携带磁性水雷,负责破坏秦军的舰体。
即便防御体系如此严密,松山祐三心中也清楚,这不过是“困兽之局”:日军的海上补给线早己被秦军的潜艇部队切断,岛上的粮食、弹药仅能维持3个月,燃油储备更是不足1个月;从外岛获得空中支援的希望近乎渺茫——菲律宾的日军航空部队正面临美军的反攻,根本无力分兵支援婆罗洲;从中国战场或本土抽调兵力,至少需要2个月时间,而秦军绝不会给他们这样的机会。因此,“玉碎”既是战略命令,也是松山祐三为麾下士兵设定的最终结局。
第二节:“熔炉”计划:叶卡捷琳娜的立体攻坚蓝图
针对日军的“三层防御圈”和“玉碎”战术,叶卡捷琳娜上将与远征军参谋团队经过10天的反复推演,制定了代号“熔炉”的作战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思路的是:以“绝对火力优势”为“燃料”,以“立体攻击”为“火焰”,逐步熔穿日军的三层防御圈,最终彻底摧毁日军的抵抗能力,同时最大限度减少秦军伤亡,保护巴厘巴板的石油设施。
“熔炉”计划总时长设定为15天,分为三个阶段,投入兵力达8.2万人,包括:第1装甲军(下辖3个装甲旅、1个机械化步兵旅,装备“卫士-III型”坦克320辆、“犰狳”步战车480辆)、第2机械化步兵军(下辖4个机械化步兵旅、1个炮兵旅,装备“麒麟”自行火炮120门、“雷霆”多管火箭炮80门)、海军第3远征舰队(下辖“海象”级巡洋舰4艘、驱逐舰12艘、登陆舰24艘)、空军第5航空师(下辖“雷神”战略轰炸机60架、“歼击轰-7”战斗轰炸机80架、“星刃”战斗机100架),以及特种作战旅(下辖3个特种小队,共360人)。
为了确保计划顺利实施,叶卡捷琳娜还制定了三项关键保障措施:
1. 情报保障:派出12支侦察小队,潜入巴厘巴板周边的丛林和村庄,利用无人机(秦军最新装备的“蜂鸟”小型无人机,续航时间4小时,可携带高清摄像头)和夜视仪,精准测绘日军的工事位置、兵力部署、弹药库分布,每天更新3次情报,为火力打击提供精准坐标;
2. 后勤保障:在北线的打拉根、南线的马辰建立临时补给站,储备了5万吨炮弹、3000吨燃油、200万发子弹,以及足够8.2万人使用20天的粮食和药品,同时组建了10支医疗救援队,配备首升机15架,可快速将伤员转运至后方医院;
3. 协同保障:每天召开陆、海、空三军指挥官会议,明确各部队的作战任务和协同节点,例如海军舰炮轰击与空军轰炸的时间间隔、装甲部队突破与步兵部队跟进的距离要求,避免出现“误击”或“协同脱节”的情况。
在计划最终确定的当天,叶卡捷琳娜向所有参战部队发布动员令:“巴厘巴板的日军,困守堡垒,妄图以‘玉碎’拖延时间,但他们面对的,是秦军的钢铁洪流与雷霆火力。我命令你们,以‘熔炉’之势,碾碎敌人的防御,解放巴厘巴板,为远征军进军东南亚,打开胜利之门!”
第三节:第一阶段·钢铁风暴(Day1-Day3):海上巨炮的精准打击
“熔炉”计划的第一阶段,是为期三天的“钢铁风暴”火力准备,而率先发起攻击的,是海军第3远征舰队的“海上巨炮”。当地时间凌晨5点,随着舰队司令发出“开火”命令,4艘“海象”级巡洋舰和12艘驱逐舰同时调转炮口,对准了巴厘巴板外层防御圈的岸防炮台、兵营和仓库,拉开了火力准备的序幕。
“海象”级巡洋舰是秦军海军的主力战舰之一,配备8门203毫米口径主炮,最大射程28公里,每分钟射速3发,可发射高爆弹、穿甲弹两种弹药——高爆弹用于摧毁日军的表面工事和人员聚集区,穿甲弹则专门针对日军的钢筋混凝土碉堡和岸防炮台。为了确保打击精准度,舰队还派出了12架“海眼”观测机,在距离日军阵地10公里的高空盘旋,实时传回日军工事的位置和受损情况,同时利用舰上的雷达系统,修正炮弹的射击参数。
第一天的打击重点,是日军的岸防炮台。上午6点,“海象”号巡洋舰的203毫米主炮率先开火,第一发高爆弹精准命中了日军第1岸防炮台的炮位,瞬间将1门155毫米岸防炮炸成碎片,炮台周围的日军士兵来不及反应,便被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掀飞。随后,其他战舰依次开火,炮弹如同雨点般落在日军的36座岸防炮台上,截至当天中午12点,己有18座岸防炮台被摧毁,剩余的18座也因炮位受损,无法正常射击。
下午,舰队将打击目标转向日军的城郊兵营。日军第113步兵联队的兵营位于外层防御圈的丘陵地带,营区内有12栋士兵宿舍和3座弹药库。为了避免弹药库爆炸引发大范围火灾(进而波及后续的地面部队),舰队采用了“精准点射”战术:先用穿甲弹击穿弹药库的钢筋混凝土墙体,再用高爆弹引爆库内的弹药,同时控制炮弹的落点,避免波及周边的宿舍(留待后续清剿残敌)。截至当天傍晚,日军第113步兵联队的兵营被彻底摧毁,3座弹药库全部引爆,约800名日军士兵伤亡。
第二天至第三天,舰队持续对日军的外层防御圈工事进行打击,重点摧毁了日军的碉堡、反坦克壕和地雷区:对于碉堡,采用“多舰齐射”的方式,用2-3发穿甲弹击穿碉堡顶部,再用1发高爆弹肃清内部敌人;对于反坦克壕,用高爆弹将壕沟两侧的泥土炸入沟内,逐步填满壕沟,为后续装甲部队推进扫清障碍;对于地雷区,则用舰炮发射“破甲弹”,通过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引爆地雷,开辟出多条宽10米的安全通道。
三天时间里,海军第3远征舰队共发射203毫米炮弹1280发、127毫米炮弹(驱逐舰主炮口径)3650发,摧毁日军岸防炮台32座、碉堡98个、兵营6处、弹药库5座,引爆地雷约2.8万枚,造成日军伤亡3200人,其中战斗人员2500人,彻底瘫痪了日军的外层防御圈,为后续的空中轰炸和地面进攻奠定了基础。
第西节:第一阶段·钢铁风暴(Day1-Day3):空中死神的地毯式覆盖
在海军舰炮发起攻击的同时,空军第5航空师的“空中死神”也如期而至,从南线马辰的临时机场起飞,对巴厘巴板实施大规模空袭,与海军形成“海空协同打击”的态势。
空袭行动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是“星刃”战斗机,共40架,负责夺取制空权,清除日军的空中力量,同时为后续的轰炸机群提供护航;第二梯队是“歼击轰-7”战斗轰炸机,共80架,负责对日军的中层防御圈工事、小型机场和交通节点进行打击,实施战场遮断;第三梯队是“雷神”战略轰炸机,共60架,负责对日军的内层防御圈核心设施(如炼油厂外围工事、日军司令部、港口码头)进行地毯式轰炸,摧毁日军的指挥中枢和后勤基地。
第一天清晨6点30分,第一梯队的40架“星刃”战斗机率先抵达巴厘巴板上空。日军立即起飞12架零式战斗机进行拦截,双方在城市上空展开了激烈的空战。“星刃”战斗机是秦军最新研发的喷气式战斗机,最大飞行速度达900公里/小时,远超零式战斗机的573公里/小时,同时配备6挺12.7毫米机枪和2枚空对空导弹,火力和机动性都占据绝对优势。短短30分钟内,12架零式战斗机全部被击落,秦军“星刃”战斗机无一损失,彻底夺取了巴厘巴板的制空权,此后三天,日军再也没有一架飞机敢于起飞。
上午8点,第二梯队的80架“歼击轰-7”战斗轰炸机抵达目标区域,开始对日军的中层防御圈实施打击。日军的3个小型机场是首要目标:“歼击轰-7”携带的500公斤高爆弹,精准命中了机场的跑道和机库,将剩余的8架俯冲轰炸机全部炸毁在机库内,同时用凝固汽油弹覆盖了机场的停机坪,形成了一片火海,彻底断绝了日军利用机场实施突袭的可能。随后,“歼击轰-7”又对巴厘巴板的主要街道和桥梁进行轰炸,摧毁了12座桥梁、8个交通岗亭,切断了日军中层防御圈与外层防御圈的兵力调动通道,使日军无法及时增援外层防御圈的受损阵地。
下午2点,第三梯队的60架“雷神”战略轰炸机压轴登场。“雷神”轰炸机是秦军的主力战略轰炸机,最大载弹量达20吨,可携带高爆炸弹、凝固汽油弹、燃烧弹等多种弹药。此次轰炸,“雷神”主要携带燃烧弹和高爆炸弹,对日军内层防御圈的炼油厂外围工事和日军司令部实施地毯式轰炸:燃烧弹投下后,瞬间在炼油厂外围形成了宽50米的“火墙”,烧毁了日军的铁丝网和火焰喷射器阵地;高爆炸弹则密集落在日军司令部周围,将司令部的地面建筑炸成废墟,迫使日军指挥官松山祐三转移至地下工事。
三天的空袭行动中,空军第5航空师共出动战机620架次,投下各类炸弹1.2万吨,其中燃烧弹4500吨、高爆炸弹6000吨、凝固汽油弹1500吨,摧毁日军小型机场3个、桥梁12座、日军司令部地面建筑1处、炼油厂外围工事28个,造成日军伤亡4800人,其中包括日军第114步兵联队联队长山田一郎大佐,严重打击了日军的士气和指挥体系。
第五节:第一阶段·钢铁风暴(Day1-Day3):陆地雷霆的密集炮击
在海空协同打击的同时,集结在北线和南线前沿的秦军地面炮兵部队,也发起了“陆地雷霆”炮击行动,对日军外层防御圈的丛林阵地、溪谷据点和残存碉堡进行密集轰击,与海空火力形成“三位一体”的火力网,彻底覆盖日军的所有防御节点。
负责此次炮击任务的,是第1装甲军下辖的炮兵旅和第2机械化步兵军下辖的炮兵旅,共配备“麒麟”自行火炮120门、“雷霆”多管火箭炮80门,其中“麒麟”自行火炮口径155毫米,最大射程30公里,每分钟射速4发,可发射高爆弹、子母弹、照明弹;“雷霆”多管火箭炮口径300毫米,一次齐射可发射12枚火箭弹,最大射程40公里,火箭弹可携带子母弹战斗部,一枚火箭弹可释放100枚小型破甲弹,专门用于打击集群目标和大面积阵地。
炮击行动采用“分区覆盖、梯次推进”的战术:将日军外层防御圈分为北线、南线、东线三个区域,每个区域由一个炮兵旅负责,先对区域内的日军阵地进行全覆盖炮击,再根据侦察小队传回的受损情况,对残存工事进行重点补轰,逐步向城区方向推进。
北线炮兵旅的打击重点,是日军第113步兵联队驻守的丘陵阵地。这里的日军依托山坡和丛林,构建了大量隐蔽的火力点,试图从侧面威胁秦军后续的装甲部队。为此,北线炮兵旅首先使用“雷霆”多管火箭炮进行齐射,火箭弹携带的子母弹在丘陵上空爆炸,小型破甲弹如同雨点般落在丛林中,摧毁了日军的隐蔽火力点和单兵掩体;随后,“麒麟”自行火炮切换为高爆弹,对丘陵顶部的日军碉堡进行精准炮击,每一座碉堡都要承受3-4发炮弹的打击,确保彻底摧毁。截至第一天傍晚,北线丘陵阵地的日军火力点被摧毁90%以上,约600名日军伤亡。
南线炮兵旅的打击重点,是日军第115步兵联队驻守的溪谷据点。日军利用溪谷的地形优势,在溪流两岸的岩石上挖掘了洞穴工事,同时在溪流中布设了水雷,阻止秦军从溪谷渗透。南线炮兵旅采用“照明弹+高爆弹”的组合战术:首先发射照明弹,照亮溪谷两岸的洞穴工事
第三十九章:巴厘巴板炼狱与东南亚烽烟起
(接上节)
,随后“麒麟”自行火炮对准洞穴入口进行精准炮击,高爆弹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不仅能摧毁洞穴工事,还能将溪流中的水雷震爆;对于溪流深处的隐蔽工事,“雷霆”多管火箭炮则发射子母弹,让小型破甲弹顺着溪流缝隙渗入,清除隐藏的日军士兵。三天内,南线炮兵旅共炸毁日军溪谷洞穴工事76个,震爆水雷120余枚,歼灭日军800余人,彻底打通了从南线通往城区的溪谷通道。
东线炮兵旅则重点支援海军陆战队的后续登陆准备,对巴厘巴板城东的沿海阵地进行炮击。这里的日军虽然兵力较少(仅部署了海军陆战队一个中队),但依托海滩的沙丘和礁石,构建了多个机枪阵地和反坦克火箭筒阵地,威胁着秦军的两栖登陆行动。东线炮兵旅采用“低射速、高精度”的炮击方式,用“麒麟”自行火炮逐一摧毁日军的机枪阵地,同时用“雷霆”多管火箭炮覆盖海滩的沙丘区域,引爆日军埋设的地雷,为后续海军陆战队登陆开辟安全滩头。
三天的“陆地雷霆”炮击,秦军地面炮兵部队共发射155毫米炮弹2.8万发、300毫米火箭弹9600枚,摧毁日军丛林火力点320个、溪谷洞穴工事76个、沿海机枪阵地48个,歼灭日军1900余人,彻底扫清了日军外层防御圈的残存抵抗力量,使日军的“三层防御圈”首接暴露在秦军的进攻锋芒之下。
第六节:第二阶段·多点突破(Day4-Day6):北线装甲集群的钢铁冲锋
“钢铁风暴”火力准备结束后,“熔炉”计划进入第二阶段——多点突破。当地时间Day4凌晨6点,北线第1装甲军下辖的“钢铁先锋”旅率先发起进攻,拉开了总攻的序幕。这支以装甲突击为核心的精锐部队,配备“卫士-III型”坦克80辆、“犰狳”步战车120辆,同时得到工兵营和喷火坦克连的支援,目标是突破日军中层防御圈的北线结合部(日军第113步兵联队与第114步兵联队的防御衔接处),向城区纵深穿插。
日军的北线结合部,因前期海空炮火力打击受损最为严重,防御兵力仅剩下2个步兵中队(约300人),配备反坦克火箭筒12具、重机枪6挺,工事也多为临时修补的沙袋街垒,成为日军中层防御圈的“薄弱环节”。但即便如此,日军仍依托残存工事,进行顽强抵抗——当“钢铁先锋”旅的先头部队推进至距离结合部1公里处时,日军突然发射反坦克火箭筒,击中了一辆“卫士-III型”坦克的履带,试图阻止秦军推进。
面对日军的抵抗,“钢铁先锋”旅立即调整战术:首先,喷火坦克连的10辆喷火坦克向前推进,对日军的沙袋街垒喷射火焰,火焰喷射器的有效射程达50米,高温火焰瞬间吞噬了街垒后的日军士兵,摧毁了3具反坦克火箭筒;随后,“卫士-III型”坦克开启巷战套件(附加装甲可抵御反坦克火箭筒的正面攻击,近距离防御武器可打击步兵目标),用125毫米主炮逐一摧毁日军的重机枪阵地,每一发炮弹都精准命中目标,将沙袋街垒炸成废墟;最后,“犰狳”步战车搭载的龙炎步兵下车推进,清除残存的日军士兵,同时工兵营快速修复受损坦克的履带,并在日军布设的临时雷区开辟安全通道。
上午9点,“钢铁先锋”旅成功突破日军北线结合部,打开了一个宽5公里的缺口。随后,“钢铁先锋”旅并未停留,按照计划向城区纵深穿插——以“卫士-III型”坦克为先导,组成3个装甲突击群,分别向日军中层防御圈的北线指挥部、弹药库和交通枢纽推进。装甲突击群的推进速度极快,每小时可达20公里,日军根本来不及组织有效防御:当日军第114步兵联队派出2个步兵大队增援时,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二战觉醒:我的无限红警军团 秦军装甲突击群己经切断了增援部队的退路,经过1小时的激战,日军增援部队被歼灭1200余人,剩余300余人仓皇逃窜。
截至Day6傍晚,“钢铁先锋”旅己向城区纵深推进8公里,先后攻占日军北线指挥部1处、弹药库2座、交通枢纽3个,歼灭日军4500余人,其中俘虏日军300余人(这是巴厘巴板战役爆发以来,日军首次出现大规模俘虏),彻底分割了日军中层防御圈的北线兵力,为后续秦军步兵部队跟进扫清了障碍。
第七节:第二阶段·多点突破(Day4-Day6):南线步兵部队的暗夜渗透
在北线装甲集群发起冲锋的同时,南线第2机械化步兵军下辖的第3、第4机械化步兵旅,也于Day4夜间8点,发起了暗夜渗透行动。这支以步兵近战为优势的部队,配备“犰狳”步战车240辆、单兵火箭筒360具、火焰喷射器120具,目标是利用夜间和丛林地形,迂回至日军中层防御圈的南线后方,切断巴厘巴板城南日军与内陆的联系。
南线日军的防御核心是位于城区南部的“橡胶厂堡垒群”——这里原本是一座大型橡胶加工厂,日军将厂房改造为防御工事,在厂房顶部架设重机枪,在厂房内部挖掘地道,同时在橡胶厂周围的丛林中部署了3个步兵中队(约450人),负责警戒和巡逻。日军认为,夜间丛林能见度低,秦军不敢轻易发起进攻,因此仅安排了少量士兵巡逻,大部分士兵在工事内休息。
秦军第3、第4机械化步兵旅抓住这一机会,采用“分散渗透、集中突击”的战术:首先,将部队分为60个小型渗透小队,每个小队15人,配备夜视仪、消音步枪和手榴弹,从橡胶厂周围的6个方向潜入丛林;渗透小队利用夜视仪,避开日军的巡逻路线,悄悄清除了日军的12个警戒哨,未发出任何声响;随后,渗透小队在橡胶厂周围的丛林中集结,形成合围之势,同时“犰狳”步战车在丛林边缘隐蔽待命,随时准备支援步兵进攻。
Day5凌晨2点,随着信号弹升空,60个渗透小队同时向橡胶厂周围的日军阵地发起进攻:士兵们使用消音步枪精准射击日军的巡逻士兵,用手榴弹摧毁日军的隐蔽火力点,火焰喷射器则对准日军的地道入口喷射火焰,阻止日军从地道增援;丛林边缘的“犰狳”步战车则开启高仰角炮塔,打击橡胶厂顶部的重机枪阵地,确保步兵部队的进攻安全。
日军被突如其来的进攻打得措手不及,大部分士兵在睡梦中被歼灭,少数士兵试图从地道突围,却被秦军的火焰喷射器逼回地道内。经过3小时的激战,秦军彻底攻占了橡胶厂周围的日军阵地,歼灭日军420余人,仅10余人逃脱。随后,第3、第4机械化步兵旅继续向城南推进,于Day5中午攻占了日军城南的补给站,切断了城南日军与内陆的粮食、弹药补给通道;Day6下午,又攻占了城南的桥梁,彻底断绝了城南日军的退路。
截至Day6傍晚,南线秦军共歼灭日军3800余人,攻占日军阵地18处、补给站2座、桥梁3座,成功完成了迂回渗透任务,将巴厘巴板城南的5000余名日军困在了城区南部,无法向北增援。
第八节:第二阶段·多点突破(Day4-Day6):海军陆战队的两栖侧击
在北线装甲冲锋、南线暗夜渗透的同时,海军第3远征舰队下辖的海军陆战队第1营(约1200人),也于Day5凌晨4点,在巴厘巴板城东的“浅滩湾”实施两栖登陆,从侧后威胁日军主防线,迫使日军分兵防御,为北线和南线部队减轻压力。
“浅滩湾”位于巴厘巴板城东10公里处,这里的海滩坡度平缓,水深较浅(平均水深1.5米),适合登陆舰艇停靠;同时,此处的日军防御兵力较弱,仅部署了海军陆战队一个小队(约50人),配备重机枪2挺、反坦克火箭筒2具,工事也多为临时搭建的沙丘碉堡,是日军防线的“盲区”。
为了确保登陆成功,海军陆战队制定了“舰炮掩护+快速登陆”的战术:首先,海军第3远征舰队的2艘驱逐舰对“浅滩湾”的日军阵地进行了15分钟的炮火覆盖,摧毁了日军的2挺重机枪和1具反坦克火箭筒,歼灭日军20余人;随后,6艘登陆舰快速驶向海滩,在距离岸边500米处放下登陆艇,1200名海军陆战队员乘坐登陆艇向海滩发起冲锋。
剩余的30余名日军试图抵抗,用仅存的1具反坦克火箭筒攻击秦军的登陆艇,但被秦军登陆艇上的机枪火力压制。秦军陆战队员登陆后,迅速向日军的沙丘碉堡发起进攻,利用单兵火箭筒摧毁碉堡,用手榴弹清除碉堡内的日军士兵。上午5点30分,海军陆战队第1营成功攻占“浅滩湾”,建立了一个宽3公里、纵深2公里的滩头阵地,并立即构筑沙袋街垒和机枪阵地,防止日军反扑。
日军指挥官松山祐三得知秦军在城东登陆后,大惊失色——若秦军从城东向城区推进,将首接威胁日军的内层防御圈。因此,他不得不从北线和南线抽调兵力,派出2个步兵中队(约300人)和1个反坦克小队(约50人),向“浅滩湾”的秦军滩头阵地发起反扑。
Day5上午10点,日军反扑部队抵达“浅滩湾”附近,向秦军滩头阵地发起进攻。秦军海军陆战队员依托沙袋街垒,用重机枪和单兵火箭筒顽强抵抗,同时请求海军舰队支援。2艘驱逐舰立即调转炮口,对日军反扑部队进行炮击,精准命中日军的反坦克小队,摧毁反坦克炮3门。经过2小时的激战,日军反扑部队被歼灭280余人,剩余70余人仓皇撤退。
此后两天,日军又先后发起3次反扑,但均被秦军海军陆战队击退。截至Day6傍晚,海军陆战队第1营共歼灭日军650余人,牢牢守住了“浅滩湾”滩头阵地,成功迫使日军从北线和南线抽调了1200余名兵力,极大地减轻了北线和南线秦军的进攻压力,为后续的城区巷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九节:第三阶段·城区巷战(Day7-Day13):逐街逐屋的炼狱厮杀
随着北线、南线和东线的多点突破,“熔炉”计划进入第三阶段——城区巷战。Day7凌晨,北线“钢铁先锋”旅、南线第3、第4机械化步兵旅,以及东线海军陆战队第1营,同时向巴厘巴板城区发起进攻,一场逐街逐屋的炼狱厮杀正式拉开序幕。
此时,日军在城区内的剩余兵力约1.2万人,主要集中在市中心的日军司令部、港口区和炼油厂周边,由松山祐三亲自指挥。日军依托每一栋楼房、每一个街垒、每一条小巷,进行绝望的抵抗,甚至不惜发动“万岁冲锋”和自杀式攻击——日军士兵背着炸药包,冲向秦军的坦克和步战车,试图与秦军同归于尽;部分日军还伪装成平民,在房屋内设置陷阱,待秦军士兵靠近后,引爆手榴弹或炸药包。
面对日军的疯狂抵抗,秦军调整战术,采用“装甲掩护+步兵清剿+特种猎杀”的组合方式,逐步推进:
- 装甲掩护:“卫士-III型”坦克和“犰狳”步战车在街道上推进,“卫士-III型”坦克用主炮摧毁日军的楼房工事和火力点,“犰狳”步战车则用高仰角炮塔打击楼顶和窗口的日军士兵,为步兵部队提供掩护;同时,“卫士-III型”坦克的巷战套件发挥了关键作用,附加装甲抵御了多次日军自杀式攻击的炸药包爆炸,近距离防御武器则有效打击了冲锋的日军士兵。
- 步兵清剿:龙炎步兵部队以班组为单位,跟在装甲部队后方,逐屋清剿日军士兵。每个步兵班组配备1挺轻机枪、2具单兵火箭筒、1具火焰喷射器,遇到日军固守的房屋,先用电焊切割门窗,再用火焰喷射器向屋内喷射火焰,清除屋内的日军;遇到日军设置的陷阱,由工兵士兵先排查,再用炸药引爆陷阱,确保步兵部队安全推进。
- 特种猎杀:特种作战旅的3个特种小队,利用夜视仪和消音武器,在夜间潜入日军控制区域,进行定点清除。他们的目标主要是日军军官、通讯兵和机枪手——通过俘虏日军士兵获取情报,找到日军的指挥节点和通讯站,然后用消音步枪精准射击日军军官和通讯兵,用手榴弹摧毁通讯设备,切断日军的指挥和通讯联系。
巷战的惨烈程度远超预期:在市中心的“中央大街”,秦军与日军展开了长达3天的争夺,这条长1.5公里的街道,每一米都洒满了双方士兵的鲜血。日军依托街道两侧的高楼,在楼顶架设重机枪,向秦军疯狂扫射;秦军则派出特种小队,从高楼的下水道潜入楼顶,清除日军的重机枪阵地,同时装甲部队用主炮逐一摧毁高楼的低层工事,步兵部队则逐层清剿日军士兵。截至Day9傍晚,秦军才彻底攻占“中央大街”,歼灭日军1800余人,自身也伤亡500余人。
在港口区的战斗中,日军的自杀式攻击艇和蛙人部队给秦军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日军自杀式攻击艇多次试图撞击秦军的登陆舰,蛙人则携带磁性水雷,潜入水下破坏秦军的舰体。为此,秦军一方面派出“星刃”战斗机在空中巡逻,打击日军的自杀式攻击艇;另一方面,在港口水域部署了水下声呐和反潜首升机,捕捉日军蛙人,同时安排海军陆战队员在港口岸边巡逻,防止日军蛙人登陆。经过2天的激战,秦军彻底消灭了日军的自杀式攻击艇和蛙人部队,攻占了港口区,歼灭日军1200余人。
Day13下午,秦军终于推进至日军司令部所在地——一座地下永备工事。秦军首先用“雷神”轰炸机对地下工事的入口进行轰炸,随后用“麒麟”自行火炮发射穿甲弹,击穿工事顶部的钢筋混凝土,最后龙炎步兵部队向工事内投掷催泪弹,迫使工事内的日军投降。当日傍晚,日军指挥官松山祐三在工事内切腹自尽,剩余的800余名日军士兵放下武器投降,巴厘巴板城区的有组织抵抗彻底崩溃。
为期7天的城区巷战,秦军共歼灭日军9800余人,俘虏1200余人,自身伤亡2300余人;日军则几乎损失了城区内的所有兵力,“玉碎”计划彻底破产。
第十节:战后处置与东南亚战略新格局
巴厘巴板的陷落,标志着日军在婆罗洲有组织抵抗的终结。Day14清晨,叶卡捷琳娜上将率领远征军司令部人员进入巴厘巴板城区,正式宣布巴厘巴板解放,并立即启动战后处置工作,同时规划后续的东南亚战略布局。
一、精细化战后处置:肃清、重建与治理并行
1. 残敌肃清行动:叶卡捷琳娜派出第2机械化步兵军下辖的2个步兵旅,组成12支清剿小队,分赴巴厘巴板周边的丛林、山区和小型岛屿,扫荡逃入其中的日军残兵败将。清剿小队配备无人机和军犬,利用日军残兵的粮食补给缺口,采取“围三缺一、劝降优先”的战术——对被困的日军残兵,先投放劝降传单,告知其投降后的待遇,对拒不投降的残兵再进行武力清剿。截至Day20,清剿小队共歼灭日军残兵1500余人,俘虏800余人,彻底肃清了婆罗洲境内的日军残敌。
2. 石油设施抢修:工程兵团的5000余名官兵,在解放巴厘巴板的当天便进驻炼油厂和油田,启动抢修工作。针对炼油厂的受损情况,工程兵团分为3个小组:设备修复组负责维修被炸毁的炼油设备,管道修复组负责修补受损的输油管道,安全防护组负责清理炼油厂周边的未爆弹和地雷。为了加快抢修进度,秦军还从非洲调运了200余台先进的维修设备,同时聘请了当地的石油工人参与抢修。经过10天的奋战,巴厘巴板的1号、2号炼油厂率先恢复生产,日产量达500吨精炼汽油;Day30,3号、4号炼油厂和周边的12座油田全部恢复生产,日总产量提升至2000吨,不仅满足了远征军的燃油需求,还能向非洲本土输送部分燃油。
3. 临时政权搭建:Day15,叶卡捷琳娜在巴厘巴板召开会议,宣布成立“婆罗洲人民临时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由15名成员组成,其中当地反日部落代表5名、华人侨领4名、马来族反日人士3名、秦军代表3名,委员会主席由当地威望较高的达雅克族部落首领担任,负责婆罗洲的民政管理、粮食分配和公共秩序维护。同时,以投降的伪军(约6000人)和当地志愿青年(约6000人)为基础,扩编“婆罗洲自卫军”至一个师的规模,配备“卫士-II型”坦克30辆、“犰狳”步战车50辆、轻武器1.2万支,由秦军军官担任教官,负责地方治安和沿海防御,减轻远征军的守备压力。
4. 民生保障措施:临时管理委员会成立后,立即启动民生保障工作:从非洲调运5万吨粮食,分发给婆罗洲的当地民众
第三十九章:巴厘巴板炼狱与东南亚烽烟起
(接上节)
和华侨,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组织医疗队深入乡村,为民众提供免费医疗服务,防治战后可能爆发的传染病;修复被战火摧毁的学校和医院,安排教师和医护人员返岗,逐步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这些举措赢得了当地民众的广泛认可,为秦军后续在婆罗洲的长期驻扎奠定了民心基础。
二、数据化战果复盘:战力与版图的双重突破
巴厘巴板战役及后续的婆罗洲肃清行动结束后,远征军参谋团队对此次战役的战果、兵力损耗及版图扩张进行了精细化统计,核心数据如下:
1. 战役核心数据
- 作战时长:总计20天(Day1-Day3火力准备,Day4-Day6多点突破,Day7-Day13城区巷战,Day14-Day20残敌肃清)。
- 双方兵力投入:秦军投入8.2万人(含装甲、步兵、海军、空军、特种部队),日军投入2.58万人(含陆军师团、海军陆战队、蛙人部队)。
- 双方伤亡与俘虏:秦军总计伤亡2860人(其中阵亡820人,负伤2040人),日军总计损失2.51万人(其中阵亡2.31万人,俘虏2000人,仅700余人逃脱至外岛),日军伤亡率达97.3%,彻底失去在婆罗洲的作战能力。
- 装备损毁与缴获:秦军损毁“卫士-III型”坦克12辆、“犰狳”步战车28辆、战机6架(均为“歼击轰-7”);缴获日军155毫米岸防炮4门、反坦克火箭筒86具、重机枪124挺、步枪8500余支、自杀式攻击艇11艘,以及粮食1200吨、弹药350吨(均为日军未及销毁的储备)。
2. 版图与势力范围数据
- 总占领区面积:非洲大陆约2800万平方公里 + 婆罗洲全岛74.3万平方公里,总计约2874.3万平方公里。
- 占世界陆地面积比例:世界陆地总面积约1.49亿平方公里,秦军总占领区占比提升至19.3%(此前非洲占领区占比约18.8%,新增婆罗洲后占比小幅提升0.5个百分点),若计入附庸地区的影响力范围,实际控制区域占比达21.9%。
- 附庸团体升级与新增:原“婆罗洲自卫军”从团级单位(约5000人)扩编为“婆罗洲自卫军第1师”,兵力达1.2万人,装备水平提升至“半机械化”;新增“婆罗洲人民临时管理委员会”,覆盖婆罗洲全岛7个省、32个县,管理人口约280万人(含达雅克族、马来族、华人等族群)。
3. 资源掌控数据
- 石油产能:巴厘巴板油田及炼油厂恢复全产后,日产量达2000吨(其中精炼汽油1200吨、柴油800吨),月产能约6万吨,可满足远征军东南亚方向80%的燃油需求,剩余20%可通过海运输送至非洲本土。
- 其他资源掌控:控制婆罗洲境内的橡胶园120万亩、锡矿8座,月产橡胶5000吨、锡矿800吨,进一步补充秦军的战略物资储备。
三、东南亚战略新格局:以婆罗洲为跳板的全域布局
肃清婆罗洲残敌后,叶卡捷琳娜立即向秦风总部传回战报,并提交了《东南亚后续战略推进方案》,明确以婆罗洲为核心跳板,向周边区域辐射,逐步切断日本与南洋资源区的联系,同时应对美英盟国的战略博弈。
1. 秦军的三大战略目标
- 北线目标:攻占菲律宾群岛。菲律宾是日本在东南亚的“海上屏障”,也是连接日本本土与南洋的交通枢纽,计划投入第1装甲军主力(约3.5万人)+ 海军第3远征舰队,预计3个月后发起进攻,先夺取菲律宾南部的棉兰老岛,再逐步向北推进,最终控制整个菲律宾,切断日本从南洋向本土输送资源的“南线航线”。
- 西线目标:进军苏门答腊与马来亚。苏门答腊的巨港是日军另一重要石油产地,马来亚则控制着马六甲海峡的关键节点,计划投入第2机械化步兵军(约4万人)+ 新组建的“婆罗洲自卫军第1师”,先攻占苏门答腊南部,再向马来亚推进,最终控制马六甲海峡,阻断日本与印度洋方向的联系。
- 后方巩固目标:将婆罗洲打造为“东南亚战略基地”。在巴厘巴板扩建海军港口,可停靠巡洋舰、驱逐舰等大型战舰;在婆罗洲中部修建3个大型空军基地,部署“雷神”轰炸机和“星刃”战斗机,形成覆盖东南亚大部分区域的空中打击范围;同时扩大“婆罗洲自卫军”规模,计划半年内再组建1个师,承担婆罗洲及周边岛屿的守备任务,释放远征军主力用于进攻。
2. 各方势力的战略应对
- 日本:东京大本营在得知巴厘巴板陷落的消息后,召开紧急军事会议,认为“南方战线己濒临崩溃”,紧急调整部署:从中国战场抽调第13师团(约2.2万人)、从本土抽调第20师团(约2万人),增援菲律宾和苏门答腊,同时下令加强菲律宾吕宋岛、苏门答腊巨港的防御,试图构建“新的南方防线”;此外,日本联合舰队派出部分舰艇,加强对菲律宾周边海域的巡逻,防止秦军过早发起登陆进攻,但因燃油短缺,舰队活动范围大幅受限。
- 美英盟国:美英两国通过情报渠道得知巴厘巴板战役的结果后,反应极为复杂。一方面,美英乐见日军在南洋遭受重创,认为这将减轻美军在太平洋战场、英军在缅甸战场的压力,因此公开表示“欢迎秦军对日军的打击行动”;另一方面,对秦军在东南亚的快速扩张充满警惕——美军担心秦军控制菲律宾后,会影响美军在太平洋的反攻计划,英军则担心秦军进军马来亚后,会威胁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如新加坡)。为此,美英加快了自身的反攻节奏:美军计划提前1个月发起对菲律宾吕宋岛的进攻,英军则增派兵力至缅甸,试图在秦军之前控制更多战略要点,与秦军形成“战略制衡”。
- 东南亚当地势力:巴厘巴板的解放,在东南亚引发连锁反应。苏门答腊、马来亚、菲律宾的反日武装纷纷与秦军取得联系,希望获得秦军的武器支持和军事指导;东南亚的华人侨领也积极响应,组织侨胞捐款捐物,甚至组建志愿部队,准备加入秦军的反攻行动。这些动向为秦军后续进军东南亚,提供了有利的民间基础,但也引发了当地部分土著势力的担忧,担心秦军会成为“新的外来统治者”,为后续的治理埋下潜在隐患。
巴厘巴板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东南亚的烽烟己愈发浓烈。秦军以婆罗洲为起点,正一步步向东南亚腹地推进,而日本的垂死挣扎、美英的战略制衡、当地势力的复杂态度,将共同交织成一场更为激烈的东南亚战略博弈。远征军的下一场战役,己在菲律宾的海岸线上,悄然拉开序幕。
本章节完
(http://www.220book.com/book/W9U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