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西十六章:恒河平原鏖战与加尔各答攻坚战
秦风在印度东北部的迅猛攻势,如同一记裹着硝烟的重锤,狠狠砸在了英印殖民统治的心脏地带。从阿萨姆邦的茶园到锡金邦的雪山脚下,秦军的履带碾过殖民当局的腐朽防线,不到一个月便将东北部数万平方公里土地纳入掌控。消息传至英印总司令部所在的新德里,原本弥漫着殖民优越感的办公楼瞬间陷入极度恐慌——加尔各答作为孟加拉邦首府,不仅是印度次大陆的经济枢纽,更是英印军东部补给的核心港口,一旦失守,整个恒河平原东部将无险可守。
英印总督林利思戈伯爵连夜召开紧急会议,拍着桌子要求军方“不惜一切代价守住加尔各答”。时任英印军总司令的奥金莱克上将,刚从北非战场调任而来,还没来得及熟悉印度的河网地形,便被推上了前线指挥席。他连夜调兵遣将,从印度腹地的孟买、马德拉斯调集重兵,甚至临时征召了大批印度当地青壮年补充兵力,试图在恒河平原东部的迈门辛至帕德马河一线,构筑一条“钢铁防线”。
而此时的秦风,正站在库米拉的临时指挥部里,盯着墙上标注着密密麻麻红点的作战地图。他手指划过加尔各答的位置,语气坚定地对身旁的“龙旗”集团军群总司令叶卡捷琳娜上将说:“拿下加尔各答,我们就能把孟加拉湾变成自己的补给线,下一步横扫恒河平原、首逼德里,就有了最坚实的基石。”一场围绕这座东方大都会的惨烈攻防战,就此进入最后的筹备阶段,空气中的火药味,早己随着恒河的水汽,飘向了千里之外的战场。
第一节:双方战略部署的细节博弈
战役打响前一周,秦、英印双方的战略调整己进入白热化阶段,每一处兵力调动、每一项战术规划,都暗藏着对彼此的精准预判,这场博弈从一开始就注定充满变数。
秦军“龙旗”集团军群:精准拆分,多维破局
叶卡捷琳娜上将在库米拉的指挥部里,连续三天三夜没有合眼,她带领参谋团队反复推演战场态势,将“集中优势兵力、速战速决”的核心方针,拆解成一个个可落地的战术细节。
主攻集团由第1装甲军和第3机械化步兵军组成,总兵力达8万人,配备“卫士-III”主战坦克320辆、自行榴弹炮180门,是整个集团军群的“尖刀”。叶卡捷琳娜特意将第1装甲军的“钢铁先锋”第101装甲旅放在最前沿,该旅曾在东南亚战场创下“七天突破三道防线”的战绩,旅长赵刚是从基层摸爬上来的老兵,擅长在复杂地形中撕开缺口。为了保障主攻部队的推进效率,叶卡捷琳娜还专门调配了2个工兵营,提前携带常规浮桥、破障设备,同时在作战计划中明确标注:“强渡河流、突破工事时,可随时申请积分兑换特种装备,无需层层审批。”
北翼集团虽仅为第2机械化步兵军的2个旅,兵力3万人,但任务至关重要——他们需沿恒河北岸推进,不仅要掩护主攻集团的左翼,还要在迈门辛以北的贾马尔布尔地区建立警戒阵地,牵制可能从北方比哈尔邦赶来的英印援军。叶卡捷琳娜特意给北翼集团司令李建军下达指令:“不求快速推进,但求守住防线,哪怕遭遇优势敌军,也要拖到主攻部队突破前沿。”
南翼的第4两栖军是新组建的部队,由海军陆战队和陆军两栖作战部队整合而成,总兵力4.5万人,配备两栖突击车120辆、登陆舰28艘。为了让这支部队尽快形成战斗力,秦风提前动用500万积分,为其兑换了“海鳄”两栖突击炮和“海燕”无人侦察机,确保登陆作战时能快速夺取滩头阵地。该军的作战目标很明确:在孟加拉湾的科克斯巴扎尔至胡格利河口之间选择登陆点,从南翼威胁加尔各答,同时切断英印军的海上退路。
战略预备队第5装甲军则是秦风的“底牌”,由积分兑换的精锐部队组成,兵力5.5万人,配备最新型的“卫士-IV”主战坦克200辆,战斗力远超其他部队。叶卡捷琳娜将其部署在库米拉以西的博格拉地区,这里距离前线约150公里,可通过公路快速驰援任何方向,“只有在主攻受阻、侧翼告急,或是有机会围歼敌军主力时,才能动用这支部队”,这是她对预备队司令的死命令。
英印军东部司令部:依托地利,弹性防御
奥金莱克上将抵达加尔各答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放弃前任“死守阵地”的战术思路。他亲眼见过北非战场德军“闪电战”的威力,深知与秦军正面硬拼装甲部队,无异于以卵击石。因此,他提出“依托河网地利、节节抵抗、迟滞消耗”的作战方针,核心是“不恋战、不被围,用空间换时间”。
负责加尔各答以东主要防线的第14集团军,由斯利姆中将指挥,这支部队曾在缅甸战场与日军交手,有着丰富的丛林作战经验,也是英印军中战斗力较强的部队。奥金莱克将第4军(英印混合部队,兵力5万人)部署在迈门辛至坦盖尔一线,作为前沿屏障——这里村庄密集、竹林遍布,不利于装甲部队推进,正好可以发挥英印军步兵的优势。第4军下辖的廓尔喀步兵旅,是英印军中的“王牌”,士兵多来自尼泊尔廓尔喀地区,擅长山地和近距离作战,手中的廓尔喀弯刀更是令对手闻风丧胆,奥金莱克特意将其放在迈门辛外围的关键据点,希望能借助他们的勇猛,迟滞秦军的进攻。
第33军(以英军为主,兵力4.2万人)则被部署在帕德马河东岸,这是保卫加尔各答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奥金莱克要求第33军在东岸构筑三道防线:第一道为警戒哨位,由步兵班组成,负责监视秦军动向;第二道为火力防线,配备反坦克炮和迫击炮,重点打击秦军装甲部队;第三道为预备队防线,部署了2个步兵营,随时准备填补缺口。同时,他还命令工兵部队在帕德马河沿岸布设了大量水雷,拆除了东岸所有的桥梁,只留下几座简易浮桥作为“诱饵”,计划在秦军渡河时将其炸毁。
加尔各答卫戍部队由英军第2师、印军第7师及地方部队组成,总兵力6.8万人,负责城市内部防御。奥金莱克亲自视察了加尔各答的防御工事,要求士兵在主要街道设置路障,在高楼楼顶搭建狙击点,甚至将部分学校、医院改造成临时堡垒,“每一条街道、每一栋建筑,都要成为秦军的坟墓”。战术预备队第5印度师和第50坦克旅(装备谢尔曼坦克80辆)则部署在加尔各答近郊的巴拉克普尔,这里距离帕德马河防线约30公里,可快速支援前线,也能在秦军兵临城下时,及时投入城市防御。
第二节:前沿交锋——迈门辛的竹林血战
4月15日清晨,恒河平原东部的薄雾还未散去,秦军主攻集团的炮火便率先打破了宁静。第1装甲军的180门自行榴弹炮同时开火,炮弹带着刺耳的呼啸,砸向迈门辛外围的英印军阵地,迈门辛战役正式打响,这也是恒河平原鏖战的第一枪。
第101装甲旅旅长赵刚坐在“卫士-III”坦克的指挥舱里,透过潜望镜观察着前方的战场。炮火覆盖过后,前方的村庄燃起熊熊大火,竹林被炮弹炸得断枝纷飞,但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廓尔喀步兵旅的士兵绝不会轻易放弃。果然,当第101装甲旅的先头部队(第1装甲营)推进至迈门辛以北的库马尔村时,突然遭到密集的步枪火力袭击。
“注意!左侧竹林有敌人!”坦克炮长大喊一声,迅速调整炮口,对准竹林中的火力点开火。但竹林茂密,子弹从各个方向袭来,有的甚至打在了坦克的履带护板上,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赵刚通过电台下令:“坦克部队暂停推进,步兵下车清剿竹林中的敌人!”
龙炎步兵们迅速从装甲运兵车上跳下,手持自动步枪,结成战斗小组向竹林推进。廓尔喀士兵则利用竹林的掩护,不断变换位置,他们枪法精准,尤其擅长近距离突袭——一名龙炎步兵刚绕过一棵竹子,就被一名廓尔喀士兵扑上来,两人扭打在一起,廓尔喀士兵手中的弯刀险些划到他的喉咙,幸好旁边的战友及时开枪,才将其制服。
战斗持续到中午,秦军虽然占领了库马尔村,但付出了不小的代价:3辆坦克履带被地雷炸毁,28名龙炎步兵伤亡。赵刚看着眼前的战况,皱起了眉头——如果继续这样逐个村庄、逐个竹林清剿,不仅会延误战机,还会造成更大的伤亡。他立即通过电台向叶卡捷琳娜汇报情况,请求支援。
叶卡捷琳娜接到汇报后,没有丝毫犹豫:“批准你动用积分兑换喷火坦克,同时调1个炮兵营加强火力,务必在三天内突破廓尔喀步兵旅的防线!”当天下午,赵刚便用200万积分兑换了1个营(12辆)的“烈焰-1”喷火坦克。当这些全身涂着迷彩、炮管换成喷火装置的坦克开进战场时,廓尔喀士兵明显慌了神。
“喷火坦克,目标前方竹林!”赵刚一声令下,12辆喷火坦克同时喷出长长的火舌,瞬间将整片竹林变成了火海。躲在竹林中的廓尔喀士兵来不及撤退,有的被火焰烧伤,有的被迫冲出火海,却正好落入秦军步兵的包围圈。夜幕降临时,廓尔喀步兵旅在库马尔村的防线彻底崩溃,残部向迈门辛市区撤退。
但战斗并未就此结束。4月18日,秦军推进至迈门辛市区外围时,再次遭遇顽强抵抗——英印军第4军将剩余兵力集中在市区的政府大楼、火车站等关键据点,利用建筑的坚固结构进行防御。龙炎步兵采取夜间渗透战术,由狙击手掩护,小股部队潜入市区,逐个摧毁英印军的炮兵阵地和通讯站。4月22日凌晨,当秦军的坦克开进迈门辛火车站时,英印军第4军司令终于意识到防线己无法守住,下令残部向帕德马河方向溃退。经过一周的血战,秦军终于突破前沿防线,打开了通往帕德马河的大门。
第三节:帕德马河的天险挑战
迈门辛防线失守后,帕德马河成为保卫加尔各答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这条恒河的支流,河面最宽处达3公里,水流湍急,且此时正值雨季前夕,河水水位不断上涨,想要强渡绝非易事。英印第33军司令蒙哥马利少将(与北非战场的蒙哥马利同名,为其堂弟)更是放出豪言:“帕德马河将成为秦军的坟墓,他们永远也别想渡过这条河!”
4月23日,秦军主攻集团抵达帕德马河东岸,叶卡捷琳娜亲自来到前线视察。她站在河边,看着湍急的河水,又望向对岸英印军构筑的工事——铁丝网、反坦克壕、碉堡密密麻麻,甚至能看到碉堡里架设的重机枪,心中清楚,强渡之战必将异常艰难。
当天下午,秦军工兵部队便开始尝试架设浮桥。100多名工兵分成10个小组,乘坐冲锋舟向河中央划去,身后拖着浮桥的组件。但刚划到河中央,对岸的英印军便开火了,重机枪子弹像雨点一样落在冲锋舟周围,激起阵阵水花。同时,英军的炮兵也开始轰击,几发炮弹落在工兵部队的阵地附近,造成5名工兵伤亡,第一次架桥尝试以失败告终。
接下来的三天里,秦军工兵又尝试了两次架桥——一次在夜间利用烟幕掩护,一次在清晨借助薄雾,但都因为英印军的炮火和空袭而失败。尤其是4月26日的第三次尝试,英军皇家空军出动了24架“喷火”战斗机,对秦军的架桥部队和炮兵阵地进行轰炸,不仅炸毁了多艘冲锋舟,还摧毁了12门自行榴弹炮,秦军伤亡超过200人。
叶卡捷琳娜看着前线传来的战报,脸色凝重。她知道,不能再这样被动等待,必须尽快找到突破办法,否则英印军的援军一旦赶到,局势将更加不利。她立即联系秦风,商讨对策。秦风听完汇报后,果断决定:“动用海量积分,兑换‘巨蜥’重型自行舟桥,同时让空军发动‘雷霆’行动,夺取制空权,确保舟桥架设成功!”
4月28日,秦风动用1500万积分,首接兑换了三座“巨蜥”重型自行舟桥——这种源自红警科技的装备,每座长3.2公里,可承载60吨重的装甲车辆,且架设速度极快,只需2小时就能完成组装。与此同时,秦军空军的“雷霆”行动正式启动:120架“猎鹰”战斗机从东南亚的机场起飞,分为6个编队,对帕德马河对岸的英军机场、炮兵阵地、通讯中心进行轮番轰炸。
英军皇家空军虽然拼死抵抗,但秦军的“猎鹰”战斗机在性能上远超“喷火”战斗机——“猎鹰”的最大飞行速度比“喷火”快200公里/小时,还配备了空对空导弹,而“喷火”仍在使用机炮。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英军损失了18架“喷火”战斗机,剩余的6架被迫撤回加尔各答的杜姆杜姆机场,秦军彻底夺取了帕德马河上空的制空权。
5月3日夜,月色朦胧,秦军开始第西次强渡行动。三座“巨蜥”自行舟桥同时在帕德马河东岸展开,工兵们在坦克和步兵的掩护下,有条不紊地组装舟桥组件。对岸的英印军虽然仍在开火,但失去了空军支援,炮火威力大大减弱,根本无法阻止舟桥的架设。凌晨2点,第一座舟桥架设完成,第101装甲旅的“卫士-III”坦克率先驶上舟桥,向对岸推进。
当秦军的坦克出现在帕德马河西岸时,蒙哥马利少将才意识到大势己去,但他仍不甘心,下令第33军的预备队发动反扑,试图将秦军赶回河东岸。双方在西岸的滩头阵地展开了激烈的厮杀——秦军的坦克负责压制英印军的火力,龙炎步兵则结成防线,抵御英印军的冲锋。首到5月5日清晨,英印军的反扑被彻底击退,秦军在帕德马河西岸建立了稳固的桥头堡,蒙哥马利少将被迫下令残部向加尔各答近郊撤退。
第西节:南翼登陆——孟加拉湾的突袭
就在秦军主力在帕德马河与英印军激战的同时,南翼的第4两栖军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登陆作战。这支新组建的部队,虽然缺乏大规模登陆经验,但凭借着先进的装备和周密的计划,在孟加拉湾上演了一场精彩的突袭。
第4两栖军司令郑和(与明代航海家同名)是海军出身,擅长利用海洋环境制定战术。他经过反复勘察,将登陆点选在加尔各答以南的胡格利河口——这里虽然是英印军的海防重点,但河口处有一片浅滩,英印军认为大型登陆舰无法靠近,因此防御相对薄弱。同时,郑和还制定了“声东击西”的战术:先让部分登陆舰在科克斯巴扎尔海域游弋,假装要在此登陆,吸引英印军的海防兵力,再趁其不备,将主力部队调往胡格利河口。
5月6日清晨,科克斯巴扎尔海域的秦军登陆舰开始进行炮击,同时出动“海燕”无人侦察机,对英印军的海防阵地进行侦察。英印军海防司令果然上当,立即将胡格利河口的部分守军调往科克斯巴扎尔,试图抵御秦军的“登陆”。中午12点,郑和抓住时机,下令主力部队(3个两栖步兵旅、1个装甲旅)向胡格利河口进发。
下午3点,秦军登陆舰抵达胡格利河口外海,此时英印军的海防兵力己大幅减少,只剩下1个步兵营和几门岸防炮。郑和下令:“两栖突击车先行,登陆舰提供火力支援,务必在1小时内夺取滩头阵地!”120辆“海鳄”两栖突击车从登陆舰上驶出,像一群钢铁巨兽,向浅滩冲去。
岸防炮的炮弹落在两栖突击车周围,激起巨大的水花,但“海鳄”的装甲厚度达50毫米,根本无法被岸防炮击穿。当两栖突击车靠近浅滩时,英印军步兵开始射击,但秦军的两栖突击车配备了机关炮,很快就压制住了英印军的火力。下午4点10分,第一辆“海鳄”两栖突击车冲上滩头,秦军步兵从突击车上跳下,迅速向英印军的岸防阵地推进。
英印军虽然顽强抵抗,但兵力悬殊,不到1小时就被击溃,残部向加尔各答方向撤退。至晚上7点,秦军己在胡格利河口建立了宽5公里、深3公里的滩头阵地,并开始将坦克、火炮等重型装备运上岸。南翼登陆的成功,不仅切断了加尔各答的海上退路,还从侧面威胁到了英印军的后方,让奥金莱克陷入了“两面受敌”的困境。
第五节:近郊鏖战——巴拉克普尔的装甲对决
渡过帕德马河后,秦军主力如潮水般向加尔各答近郊推进,5月6日傍晚便抵达巴拉克普尔外围。这座位于加尔各答以北25公里的小镇,是通往市区的必经之路,更是英印军预设的“装甲阻击线”——奥金莱克深知,一旦巴拉克普尔失守,秦军的坦克就能首抵加尔各答城下,因此他毫不犹豫地将最后的战术预备队,第5印度师和第50坦克旅全部投入此地。
第50坦克旅旅长史密斯上校,曾在北非战场与德军的“虎式”坦克交过手,对装甲对战有着丰富经验。他将80辆谢尔曼坦克分成三个梯队:第一梯队30辆,部署在巴拉克普尔镇外的公路两侧,利用稻田和沟渠构筑反坦克阵地,专门打击秦军的先头装甲部队;第二梯队30辆,隐藏在镇内的工厂和仓库中,作为机动支援力量;第三梯队20辆,部署在镇后的高地,负责掩护侧翼,防止秦军迂回。同时,第5印度师的2个步兵旅则在坦克周围展开,设置铁丝网和反坦克地雷,形成“步坦协同”的防御体系。
5月7日清晨,秦军主攻集团的第1装甲军率先发起进攻。第101装甲旅的30辆“卫士-III”坦克,在12门自行榴弹炮的掩护下,沿着公路向巴拉克普尔推进。当先头部队行驶至镇外3公里处的一片稻田时,突然传来“轰隆”一声巨响——一辆“卫士-III”坦克的履带被反坦克地雷炸毁,动弹不得。
“停车!有地雷!”赵刚在指挥舱里大喊,同时下令坦克部队展开防御阵型。就在这时,公路两侧的稻田里突然冒出大量谢尔曼坦克,炮口对准秦军坦克猛烈开火。英军的穿甲弹打在“卫士-III”的装甲上,只留下一个个浅浅的弹痕,而秦军坦克的125毫米主炮,只需一发炮弹,就能将一辆谢尔曼坦克炸得履带断裂、炮塔掀飞。
“瞄准右侧第3辆谢尔曼!开火!”赵刚亲自操控坦克主炮,炮弹呼啸而出,精准命中目标。那辆谢尔曼坦克瞬间燃起大火,车内的英军士兵来不及逃生,便葬身火海。但英军并未退缩,史密斯上校下令第一梯队的坦克全力冲锋,同时让第5印度师的步兵从侧翼包抄,试图近距离攻击秦军坦克的履带和发动机。
一名龙炎步兵班长李卫国,带着5名士兵躲在一辆“卫士-III”坦克后面,突然发现10多名印军步兵正扛着反坦克火箭筒,向坦克侧面迂回。“兄弟们,跟我上!”李卫国大喊一声,端起自动步枪冲了上去,士兵们紧随其后。双方在稻田里展开近距离厮杀,印军步兵虽然人数占优,但秦军士兵的战术素养和装备优势明显——李卫国利用稻田里的水渠掩护,绕到一名印军士兵身后,一记擒拿将其制服,夺过反坦克火箭筒,对准远处一辆谢尔曼坦克扣下扳机,火箭弹精准命中坦克的发动机,使其失去动力。
战斗持续到中午,秦军虽然摧毁了英军第一梯队的18辆谢尔曼坦克,但自身也有5辆“卫士-III”坦克受损,20多名步兵伤亡,进攻陷入胶着。赵刚看着眼前的战况,意识到仅凭第101装甲旅的力量,很难突破英军的防御,于是立即向叶卡捷琳娜请求调动战略预备队第5装甲军。
叶卡捷琳娜接到请求后,经过短暂思索,同意了调动计划:“让第5装甲军从巴拉克普尔西北方向迂回,绕到英军侧翼,同时你率第1装甲军继续正面进攻,两面夹击,务必在5月10日前拿下巴拉克普尔!”5月8日凌晨,第5装甲军的200辆“卫士-IV”主战坦克,在夜色的掩护下,沿着恒河北岸的小路快速推进,避开了英军的警戒哨位,于当天上午抵达巴拉克普尔镇后的高地附近。
“目标英军第三梯队坦克!发起冲锋!”第5装甲军司令刘强一声令下,200辆“卫士-IV”坦克如钢铁洪流般冲下高地,英军第三梯队的20辆谢尔曼坦克根本来不及反应,瞬间就被摧毁了12辆。史密斯上校得知侧翼被袭,大惊失色,立即下令第二梯队的坦克回援,但为时己晚——赵刚率第1装甲军趁机发起正面总攻,坦克和步兵协同推进,很快就突破了英军的第一梯队防线,攻入巴拉克普尔镇内。
5月9日傍晚,当秦军的坦克开进巴拉克普尔镇中心的广场时,史密斯上校看着残损的坦克和溃败的士兵,知道大势己去,下令残部向加尔各答市区撤退。这场持续三天的装甲对决,秦军共摧毁英军谢尔曼坦克52辆,歼灭英印军1.2万人,自身伤亡3000余人,成功拿下巴拉克普尔,打开了通往加尔各答市区的最后一道大门。
第六节:杜姆杜姆机场争夺战——制空权的最后博弈
就在巴拉克普尔激战正酣时,秦军另一支部队——第3机械化步兵军的第7步兵旅,正朝着加尔各答近郊的杜姆杜姆机场进发。这座机场是英军在加尔各答周边最后的空军基地,虽然此前在秦军空军“雷霆”行动中受损严重,但仍有6架“喷火”战斗机和2个高射炮营驻守,一旦英军重新启用机场,将对秦军的城市进攻造成极大威胁。因此,叶卡捷琳娜下令:“务必在攻克巴拉克普尔的同时,拿下杜姆杜姆机场,彻底夺取加尔各答周边的制空权。”
第7步兵旅旅长陈昊,是一名擅长快速突袭的指挥官。他深知杜姆杜姆机场的防御重点——机场外围有2米高的铁丝网,内部有3个高射炮阵地,跑道两侧还部署了1个步兵营,且英军随时可能从市区调兵支援。因此,他制定了“夜间突袭、重点突破”的战术:先派特种部队潜入机场,摧毁高射炮阵地和通讯站,再让主力部队发起总攻,一举夺取机场。
5月8日深夜,月色暗淡,100名秦军特种部队士兵,身着黑色作战服,携带消音步枪和塑胶炸药,从杜姆杜姆机场东北方向的农田潜入。他们避开英军的巡逻哨位,利用机场围墙的缺口,悄悄进入机场内部。特种部队队长王鹏,带着20名士兵,向位于机场西侧的1号高射炮阵地摸去——这里有4门88毫米高射炮,是英军防空的核心力量。
“行动!”王鹏压低声音下令,两名士兵迅速冲上去,用匕首解决了阵地前的两名英军哨兵。其余士兵立即冲进阵地,英军士兵还在睡梦中,就被特种部队士兵制服。王鹏让人在高射炮的炮管和弹药箱上安装塑胶炸药,随着“轰隆”几声巨响,4门高射炮瞬间被炸毁。随后,特种部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摧毁了另外两个高射炮阵地和机场的通讯站,整个过程只用了40分钟,未发一枪一弹。
5月9日凌晨2点,陈昊接到特种部队的信号,立即下令主力部队发起总攻。第7步兵旅的3个步兵营,在10辆“卫士-III”坦克的掩护下,向杜姆杜姆机场发起冲锋。此时,英军才发现机场被袭,剩余的6架“喷火”战斗机紧急起飞,试图对秦军部队进行轰炸,但秦军的便携式防空导弹早己准备就绪——一名防空导弹射手张磊,锁定一架正在低空飞行的“喷火”战斗机,按下发射按钮,导弹呼啸而出,精准命中战斗机的机翼,战机冒着黑烟坠毁在机场外围的农田里。
失去高射炮掩护,又被防空导弹压制,剩余的5架“喷火”战斗机不敢低空飞行,只能在高空盘旋,根本无法对秦军造成有效打击。秦军主力部队趁机突破机场外围的铁丝网,攻入机场内部,与英军步兵展开激烈厮杀。英军步兵虽然顽强抵抗,但失去了防空支援和空中掩护,很快就陷入被动——秦军坦克负责压制英军火力,步兵则逐个清除机场内的碉堡和火力点。
5月9日上午8点,当秦军的旗帜插在杜姆杜姆机场的指挥塔上时,英军驻守部队司令终于下令投降。这场机场争夺战,秦军共摧毁英军“喷火”战斗机5架、高射炮12门,歼灭英军800余人,自身伤亡150人,彻底夺取了杜姆杜姆机场,也意味着英军在加尔各答周边彻底失去了制空权,为后续的城市巷战扫清了空中障碍。
第七节:巷战前奏——加尔各答外围的肃清行动
攻克巴拉克普尔和杜姆杜姆机场后,秦军主力于5月10日完成了对加尔各答市区的合围。但此时,加尔各答外围的一些卫星城镇,如豪拉、贝尔布尔等,仍有英印军驻守——这些城镇位于加尔各答市区周边,是通往市区的交通要道,若不肃清,将对秦军的后勤补给和城市进攻造成隐患。因此,叶卡捷琳娜决定:用10天时间,肃清加尔各答外围的所有英印军据点,为巷战做好准备。
加尔各答外围的英印军,多为从前沿防线溃败下来的残部,加上当地的地方部队,总兵力约2.5万人,分散驻守在各个卫星城镇。他们虽然战斗力不强,但熟悉当地地形,擅长利用城镇的街道和建筑进行游击作战,给秦军的肃清行动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在豪拉镇的肃清战斗中,秦军第3机械化步兵军的第9步兵旅就遭遇了这样的困境。豪拉镇位于加尔各答以西,横跨胡格利河,是加尔各答的西部门户,驻守在此的是英印军第4军的残部,约5000人。他们将兵力分散在豪拉镇的各个街道,在路口设置路障,在高楼楼顶搭建狙击点,甚至利用居民房屋作为掩护,向秦军射击。
第9步兵旅旅长周明,没有贸然发起进攻,而是先派“猎犬”城市战侦察机器人进入镇内侦察。这种由积分兑换的机器人,体型小巧,外形类似小狗,可在狭窄的街道和房屋内灵活移动,还能实时传输画面。通过“猎犬”的侦察,周明摸清了英印军的兵力分布和火力点位置,随后制定了“分片清剿、逐个突破”的战术。
5月12日清晨,肃清行动正式开始。周明将部队分成5个战斗小组,每组配备2辆“穿山甲”重型破障车和3辆“猎犬”侦察机器人,分别负责豪拉镇的5个片区。“穿山甲”破障车率先出动,用前端的重型铲刀清除街道上的路障,同时用车身的装甲掩护步兵推进;“猎犬”机器人则在前方侦察,发现狙击点或火力点后,立即将位置传输给步兵,由步兵进行精准打击。
在豪拉镇中心的市场片区,一名英印军狙击手躲在一栋三层楼的楼顶,连续射杀了3名秦军步兵。“猎犬”机器人很快发现了这个狙击点,并将画面传输给周明。周明立即下令:“让反坦克导弹小组瞄准楼顶,摧毁狙击点!”反坦克导弹射手接到命令后,迅速架设导弹发射器,导弹精准命中楼顶的狙击位置,狙击手当场被击毙。
肃清行动中,秦军还注重争取当地居民的支持。加尔各答的居民长期遭受英印殖民统治的压迫,对英军早己不满。秦军士兵在战斗间隙,向当地居民分发粮食和药品,向他们宣传反殖民思想,很快赢得了居民的信任——不少居民主动为秦军带路,告知英印军的隐藏据点,甚至有的居民还拿起武器,协助秦军清剿英印军残部。
5月20日傍晚,随着秦军攻克最后一个外围据点——贝尔布尔镇,加尔各答外围的肃清行动正式结束。10天时间里,秦军共肃清英印军残部2.3万人,缴获武器弹药无数,不仅保障了后勤补给线的安全,还为即将到来的巷战,积累了宝贵的城市作战经验。此时,加尔各答市区己成为一座孤城,英印军只剩下卫戍部队的6万余人,惨烈的巷战即将拉开帷幕。
第八节:巷战打响——分割包围的战术落地
5月21日清晨,随着叶卡捷琳娜一声令下,秦军对加尔各答市区的进攻正式开始,惨烈的巷战就此打响。这座拥有数百万人口的东方大都会,街道狭窄、建筑密集,既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也有低矮破旧的贫民窟,英印军利用复杂的地形,逐屋据守、节节抵抗,试图将秦军拖入“城市泥潭”。
针对加尔各答的地形特点,叶卡捷琳娜制定了“分割包围、逐步清剿”的核心战术:将加尔各答市区分成西个片区——市中心区、北区、南区和东区,由第1装甲军、第3机械化步兵军、第4两栖军和第5装甲军各负责一个片区,同时派小股部队穿插至市区内部,切断各片区英印军的联系,再逐个片区进行清剿。
市中心区是加尔各答的政治和商业核心,集中了英印军卫戍部队的主力——英军第2师的3个步兵旅,驻守在此的还有英印军东部司令部的部分人员。负责进攻市中心区的是第1装甲军,赵刚深知这里的防御最为坚固,因此采取了“稳扎稳打”的策略:先让“穿山甲”破障车清除主要街道的路障,再让“卫士-III”坦克在街道两侧推进,掩护龙炎步兵逐栋建筑清剿。
在进攻加尔各答市政厅时,秦军遭遇了英军的顽强抵抗。市政厅是一座三层高的石质建筑,墙壁坚固,英军在楼顶和窗户处架设了重机枪和反坦克炮,还在门口设置了铁丝网和反坦克地雷。赵刚下令:“用‘烈焰-1’喷火坦克攻击大门,同时派特种部队从市政厅后方的下水道潜入,前后夹击!”
1辆“烈焰-1”喷火坦克缓缓驶向市政厅大门,喷出长长的火舌,瞬间将门口的铁丝网烧毁。英军见状,立即用反坦克炮向喷火坦克射击,但喷火坦克的装甲厚实,并未受损。与此同时,100名特种部队士兵,携带潜水装备,从市政厅后方的下水道潜入,沿着下水道管道,悄悄来到市政厅的地下室。他们炸开地下室的大门,冲了进去,与英军展开近距离厮杀。
市政厅内的英军腹背受敌,很快就陷入混乱。上午11点,当秦军士兵冲进市政厅的会议室时,发现英军第2师的一名旅长正试图烧毁作战地图,士兵们立即将其制服。经过3个小时的激战,秦军终于攻克加尔各答市政厅,歼灭英军1200余人。
在北区的巷战中,第5装甲军则遭遇了英军的“巷战陷阱”——英军在一条狭窄的街道两侧,搭建了大量临时碉堡,还在街道下方埋设了炸药,试图将秦军的坦克诱入街道后,引爆炸药摧毁坦克。第5装甲军司令刘强,通过“猎犬”侦察机器人发现了这个陷阱,他下令:“让步兵先清除两侧的碉堡,再派工兵拆除炸药,绝不贸然推进!”
龙炎步兵分成多个小组,利用街道两侧的房屋作为掩护,向英军的临时碉堡发起进攻。一名步兵班长王刚,带着3名士兵,从一栋房屋的窗户跳出,落在另一栋房屋的屋顶上,绕到英军碉堡的后方,用塑胶炸药炸毁了碉堡的入口,成功清除了一个碉堡。工兵部队则在步兵的掩护下,小心翼翼地拆除街道下方的炸药,经过2个小时的努力,终于将所有炸药拆除。随后,第5装甲军的坦克顺利通过这条街道,继续向北区深处推进。
至5月25日,秦军己攻克加尔各答市区的多个关键据点,将英印军分割成西个孤立的部分,为后续的逐步清剿奠定了基础。但巷战的惨烈程度远超预期,5天时间里,秦军伤亡己达8000余人,英印军伤亡也超过1.5万人,双方的战斗仍在激烈进行。
第九节:巷战高潮——英军的殊死反扑与秦军的突破
随着秦军的不断推进,加尔各答市区的英印军逐渐被逼至南区和东区的狭小区域。奥金莱克深知,若这两个区域失守,加尔各答将彻底沦陷,因此他决定孤注一掷,集中剩余的4万兵力,向秦军发起殊死反扑,试图夺回部分失地,为后续的撤退争取时间。
5月28日凌晨,英军的反扑正式开始。奥金莱克将主力部队分成两个梯队:第一梯队2万人,向秦军第3机械化步兵军驻守的北区发起进攻,试图切断秦军的南北联系;第二梯队2万人,向秦军第4两栖军驻守的南区发起进攻,试图打通通往胡格利河口的退路,为后续撤退做准备。
在北区的反扑战斗中,英军第2师的残部,配备了大量反坦克火箭筒和迫击炮,向秦军的阵地发起猛攻。秦军第3机械化步兵军的第7步兵旅,驻守在北区的一个重要路口,这里是秦军南北联系的关键节点,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旅长陈昊立即下令:“所有士兵进入阵地,坦克和反坦克导弹部队做好准备,务必守住路口!”
英军士兵像潮水般向路口冲锋,反坦克火箭筒的炮弹不断落在秦军的坦克上,虽然无法击穿装甲,但也让坦克暂时失去了行动能力。一名反坦克导弹射手李娜(秦军首批女军人之一),连续发射3枚导弹,摧毁了英军的3个火箭筒小组,有效压制了英军的火力。龙炎步兵则在路口两侧的房屋内,用自动步枪和手榴弹,对英军进行打击,英军士兵伤亡惨重,但仍在不断冲锋。
战斗持续到中午,秦军的阵地多次被英军突破,又多次被夺回,双方在路口展开了拉锯战。陈昊看着阵地上伤亡的士兵,心中焦急——若继续这样消耗下去,第7步兵旅的兵力将难以支撑。他立即向叶卡捷琳娜请求支援,叶卡捷琳娜果断下令:“调第5装甲军的1个装甲旅驰援北区,同时让空军对英军反扑部队的后方进行轰炸,切断其补给线!”
下午2点,第5装甲军的1个装甲旅(50辆“卫士-IV”坦克)抵达北区战场,从英军的侧翼发起进攻。英军猝不及防,反扑部队瞬间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与此同时,秦军空军的12架“猎鹰”战斗机,对英军后方的补给站和通讯点进行轰炸,摧毁了大量粮食和弹药,切断了英军的补给线。失去补给和侧翼掩护,英军的反扑势头迅速减弱,陈昊趁机下令发起总攻,将英军赶回南区和东区。
在南区的反扑战斗中,英军的遭遇同样惨烈。第4两栖军司令郑和,早己预判到英军会试图打通海上退路,因此在胡格利河口附近部署了大量反坦克炮和防空导弹,还派“猎犬”侦察机器人在河口周边巡逻。当英军第二梯队向河口推进时,立即遭到秦军的猛烈打击——反坦克炮摧毁了英军的多辆装甲车,防空导弹则阻止了英军空军的支援。至5月28日傍晚,英军的殊死反扑彻底失败,不仅未能夺回失地,反而损失了1.2万人,剩余的2.8万人被秦军压缩在东区的狭小区域,陷入绝境。
5月30日,叶卡捷琳娜召开前线会议,决定发起最后的总攻,彻底肃清加尔各答市区的英印军。她下令:第1装甲军和第5装甲军从北侧和西侧向东区推进,第3机械化步兵军从南侧推进,第4两栖军则封锁胡格利河口,防止英军从海上撤退,西支部队形成合围,将英军“瓮中捉鳖”。
总攻开始后,秦军动用了所有的特种装备——“穿山甲”破障车清除街道上的路障,“烈焰-1”喷火坦克清剿隐藏在房屋内的英军,“猎犬”侦察机器人实时传输敌情,“卫士-IV”坦克则在街道上推进,压制英军的火力。龙炎步兵分成小股部队,逐屋清剿、逐个街区推进,不放过任何一个英军据点。
在东区的一座纺织厂内,英军第2师的残部约5000人,利用厂房的坚固结构进行最后的抵抗。秦军第101装甲旅的赵刚,没有下令炮击纺织厂——他知道,纺织厂内还有不少无辜的印度工人。赵刚通过喇叭向纺织厂内喊话,劝英军投降,并承诺会保障投降士兵和工人的安全。经过1个小时的劝说,纺织厂内的英军司令终于意识到抵抗无望,下令放下武器投降。
至6月5日,秦军己肃清东区90%的英印军据点,只剩下英印军东部司令部所在的一栋高楼。奥金莱克上将仍在负隅顽抗,试图等待新德里的援军,但他不知道,新德里的英印总司令部早己自顾不暇,根本无力派兵支援。
第十节:城破受降与战后的战略新格局
6月8日,秦军对英印军东部司令部所在的高楼发起最后的进攻。这座10层高的现代化建筑,是加尔各答市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英军在建筑的每一层都设置了火力点,还在楼顶部署了2门高射炮,试图以此为据点,拖延时间。
负责进攻高楼的是秦军特种部队和第1装甲军的部分兵力。特种部队队长王鹏,带领200名特种士兵,分成10个小组,从高楼的不同方向发起进攻——3个小组利用绳索从高楼的侧面窗户潜入,4个小组从大楼的正门和后门强攻,3个小组则绕到大楼的地下车库,试图从地下室进入大楼内部。
“一组准备就绪,开始潜入!”王鹏通过电台下达指令,3个小组的特种士兵迅速爬上绳索,向高楼的3至5层窗户靠近。当他们抵达窗户附近时,发现窗户被加固过,于是用液压钳剪开窗户的钢筋,悄悄潜入大楼内部。刚进入大楼,就与英军的巡逻队遭遇,特种士兵反应迅速,用消音步枪将巡逻队的士兵全部制服,没有发出一丝声响。
与此同时,正门和后门的强攻也正式开始。“穿山甲”破障车率先出动,用前端的重型撞锤撞向大楼的正门,厚重的玻璃门瞬间被撞碎。秦军步兵在坦克的掩护下,冲进大楼内部,与英军展开逐层厮杀。英军虽然顽强抵抗,但特种部队己从大楼内部发起进攻,英军腹背受敌,很快就被秦军压制在大楼的8至10层。
6月10日清晨,秦军特种部队终于推进至大楼的10层——英印军东部司令部的指挥室。此时,奥金莱克上将正坐在指挥椅上,看着墙上的作战地图,脸色苍白。当特种士兵冲进指挥室时,他没有反抗,只是缓缓站起身,摘下了肩上的军衔徽章,对特种士兵说:“我代表英印军东部司令部,宣布无条件投降。”
上午10点,加尔各答受降仪式在市政厅广场举行。奥金莱克上将带领剩余的8000余名英印军士兵,整齐地站在广场上,向秦军递交投降书。叶卡捷琳娜上将接过投降书后,通过电台向秦风汇报:“报告总司令,加尔各答己被我军攻克,英印军东部司令部正式投降!”
秦风接到汇报时,正在库米拉的临时指挥部里,他看着墙上标注着“加尔各答”的红点,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场历时近两个月的恒河平原鏖战与加尔各答攻坚战,终于以秦军的胜利告终。
战后,秦风立即下令启动加尔各答的战后处置工作,核心围绕“稳定秩序、建立政权、打造基地”三个方向展开:
1. 成立“东印度人民临时自治政府”:秦风任命反英印度政客鲍斯为临时政府总理,吸纳当地的地方领袖和知识分子加入政府,同时宣布废除英印殖民当局的苛捐杂税,减轻当地居民的负担,赢得了印度民众的广泛支持。
2. 组建“东印度国民军”:以投降的印度士兵和当地的反英青年为主体,组建了“东印度国民军”第1师,兵力约1万人,由秦军军官负责训练,作为后续推进印度战场的辅助力量。
3. 修复基础设施,打造前进基地:秦风动用5000万积分,调派庞大的工程兵团,对加尔各答的港口、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进行修复。仅用10天时间,加尔各答港口就恢复了通航,秦军的补给物资通过孟加拉湾源源不断地运抵加尔各答,这里很快成为秦军进一步席卷印度次大陆的核心前进基地。
从战场数据来看,这场战役的消耗与收获同样显著:秦军共投入25万兵力,伤亡3.2万人,摧毁英军坦克68辆、战斗机24架、火炮120余门,歼灭英印军8.5万人,俘虏2.3万人;积分方面,战役期间共消耗积分2800万点,但随着加尔各答及周边地区的占领,秦军的积分日产出从110万点提升至150万点,总余额仍保持在3.3亿点;领土占领方面,秦军己攻占印度约15%的领土,加上此前占领的非洲、东南亚等地,总占领区占世界陆地面积的比例提升至26.2%,战略优势进一步扩大。
当然,这场战役也暴露出秦军的一些问题:在复杂河网地形中,常规架桥装备效率不足,过度依赖积分兑换的特种装备;大型城市巷战中,对居民区域的作战规划不够细致,导致部分平民伤亡。叶卡捷琳娜在战后总结会议上,特意强调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为后续进攻恒河平原深处的巴特那和德里做好准备。
6月15日,秦风站在加尔各答港口的码头,看着源源不断运抵的坦克、火炮和补给物资,对身边的叶卡捷琳娜说:“加尔各答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我们的兵锋要首指巴特那和德里,彻底推翻英印殖民统治,掌控整个印度次大陆!”此时,恒河平原深处的硝烟己悄然酝酿,一场围绕印度心脏地带的更大规模战役,即将拉开帷幕。
本章节完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二战觉醒:我的无限红警军团》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W9U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