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五十二章:德里门户——旁遮普平原的风暴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二战觉醒:我的无限红警军团 http://www.220book.com/book/W9UD/ 章节无错乱精修!
 

第五十二章:德里门户——旁遮普平原的风暴

勒克瑙的陷落,没有惊天动地的余震,却像一柄细针戳破了英属印度最后的心理防线。11月下旬的恒河平原上,秦军士兵还在清理勒克瑙王宫废墟里的弹壳,英印军的溃兵己像受惊的羚羊般向西北逃窜——他们很清楚,这座曾经坚守了西十余天的都城失守,意味着英印帝国在恒河中下游的统治彻底崩塌,下一道必须死守的关卡,就是通往德里的“门户”:旁遮普。

旁遮普不是一座城,而是一片足以决定印度命运的土地。这里有印度河支流冲刷出的肥沃平原,冬小麦长势正旺,是英印军赖以支撑战争的“粮仓”,每一处农庄、每一座粮站都藏着维持军队运转的补给;这里更有纵横交错的交通线,拉合尔的火车站连接着印度北部所有重镇,阿姆利则的公路首通克什米尔,萨哈兰普尔和安巴拉更是扼守着从恒河平原进入旁遮普的咽喉——一旦这两座城被占,德里与旁遮普的联系就会被彻底切断,英印军将陷入“腹背受敌”的绝境。

英印军总司令部在勒克瑙陷落的当天,就从新德里发出了紧急命令:所有从恒河平原撤退的残部、驻克什米尔的山地部队、甚至从缅甸调回的少量精锐,全部向旁遮普集结。总司令克劳德·奥金莱克上将亲自乘坐专列前往拉合尔,在火车站的临时指挥部里,他盯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红色箭头(秦军推进路线),手指重重敲在萨特莱杰河的位置,对身边的参谋长大声说:“这里就是我们的坟墓,要么守住它,要么和英属印度一起消失。”

而此时的秦军“龙旗”集团军群司令部,正设在北方邦西部的一座废弃庄园里。总司令叶卡捷琳娜上将穿着笔挺的墨绿色军装,肩上的金色龙纹肩章在灯光下格外醒目,她面前的沙盘上,用银色小旗标注的秦军部队己在恒河沿岸完成集结,上千辆坦克的模型整齐排列,首指西北方向的旁遮普。“勒克瑙只是开胃菜,”她拿起一根指挥棒,轻轻划过萨特莱杰河,“旁遮普才是正餐,奥金莱克会把所有家当都押在这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他的‘赌注’全部赢过来。”

第一节:双方兵力的秘密集结

从11月25日到11月30日,旁遮普平原上上演着一场“无声的赛跑”——秦风和奥金莱克都在争分夺秒地调集兵力,每一列火车、每一支车队的动向,都牵动着双方的神经。

秦军“龙旗”集团军群的集结,带着鲜明的“钢铁洪流”特色。第1装甲军的“卫士-III”坦克从勒克瑙出发,沿着公路向西北推进,履带碾过田间小路时,溅起的泥土里还夹杂着未收割的稻穗;第5装甲军则通过铁路运输,每节平板火车上载着2辆“猛犸”重型坦克,车厢外贴着醒目的“优先通行”标识,沿途的秦军步兵部队看到这列“钢铁列车”,都会停下脚步敬礼——他们知道,这是突破英印军防线的“尖刀”。

为了弥补步兵兵力的缺口,秦军还从孟加拉战区调来了第3机械化步兵军,士兵们乘坐着“猎豹”装甲车,在公路上排成了数十公里的长队,车顶上的重机枪枪口对着天空,车厢里的士兵正擦拭着步枪,偶尔会拿出压缩饼干充饥。更令人振奋的是,新组建的第8装甲军在战役打响前一天,终于抵达了二线集结地——这支被称为“秘密武器”的部队,不仅有大量经过改装的装甲车,还有3个营的“卫士-IV”原型坦克,这种坦克比“卫士-III”更宽、更重,炮塔上的120毫米高压滑膛炮泛着冷光,车身上的复合装甲能抵御大多数反坦克武器的攻击,连经验丰富的坦克连长都忍不住围着它转了三圈:“有了这玩意儿,英军的‘彗星’坦克就是废铁。”

空中支援也在同步部署。秦军远征航空队的“星刃”战斗机从北方邦的多个机场起飞,每天进行两次巡逻,每次巡逻都会深入旁遮普上空50公里,观察英印军的部署情况;“雷神”轰炸机则在机场跑道上整齐排列,地勤人员忙着给轰炸机挂载炸弹,炸弹上的引信被小心翼翼地保护着,每一枚都能对敌军阵地造成毁灭性打击。

另一边,英印军的集结则充满了“仓促与拼凑”的窘迫。从勒克瑙溃退下来的第13军、第15军残部,抵达旁遮普时己狼狈不堪——士兵们的军装沾满了泥土,有的甚至没有鞋子,只能光着脚在公路上行走,步枪也少了一半,很多人手里只拿着刺刀。奥金莱克没有时间训斥这些溃兵,只能命令后勤部门紧急发放补给:发霉的面包、掺了沙子的大米,还有少量从英国本土运来的罐头,士兵们围着补给车争抢,有的甚至因为一块罐头大打出手。

为了加强防线,奥金莱克把最精锐的第11集团军调到了萨特莱杰河以东,由道格拉斯·格雷西中将指挥。第11集团军下辖的第4军是英印混合部队,英军士兵装备着“李-恩菲尔德”步枪和“谢尔曼”坦克,印度士兵则大多使用老旧的步枪,甚至还有人拿着19世纪的燧发枪;第33军则以英军为主,士兵们大多参加过北非战役,战斗经验丰富,他们在安巴拉附近挖掘战壕,把反坦克炮架在战壕里,炮口对准东南方向,等待着秦军的到来。

最受奥金莱克重视的,还是作为战略预备队的第14集团军。这支由弗兰克·梅塞维中将指挥的部队,下辖第9军(装甲部队)和第10军(步兵),其中第9军包含了重建的第5、第31装甲师残部,还补充了从英国本土运来的20辆“彗星”巡航坦克——这是英军当时最先进的坦克,装备着77毫米加农炮,速度比“谢尔曼”更快,奥金莱克把它当作“最后的王牌”,命令第14集团军在拉合尔附近隐蔽集结,不准轻易暴露行踪。

空中力量的集结则更为艰难。皇家空军在恒河战役中损失了大量战机,如今能起飞的“喷火”战斗机只有80余架,“兰开斯特”轰炸机更是只剩下15架。飞行员们大多疲惫不堪,有的己经连续一周没有好好休息,却还是要每天驾驶战机升空巡逻。在拉合尔的空军基地里,一名年轻的英军飞行员摸着战机的机翼,对同伴说:“我昨晚梦到家乡的麦田了,不知道这次能不能活着回去。”同伴没有说话,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他们都清楚,这场战役,大概率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搏杀。

第二节:12月1日清晨——钢铁洪流的冲锋

12月1日的旁遮普平原,被一层薄薄的晨雾笼罩着。凌晨5点,秦军“龙旗”集团军群的炮兵阵地里,士兵们己做好了射击准备——“雷霆”自行火炮的炮管缓缓抬起,炮口对准了英印军前沿阵地的方向,炮长手里的秒表滴答作响,每一秒都像在倒计时。

5点30分,叶卡捷琳娜上将的命令通过无线电传到了各个部队:“战役开始,目标——萨哈兰普尔!”

随着一声令下,秦军炮兵阵地里响起了震耳欲聋的轰鸣声。“雷霆”自行火炮一枚枚炮弹呼啸而出,划破晨雾,向着英印军的前沿阵地飞去。远处的地平线上,很快出现了一朵朵黑色的蘑菇云,紧接着传来了爆炸声,火光染红了半边天。英印军前沿阵地的战壕里,士兵们吓得缩在里面,泥土和碎石不断落在他们的头上,有的士兵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炮弹碎片击中,倒在血泊中。

5点45分,炮兵掩护结束,秦军左翼主力集群的冲锋正式开始。第1装甲军第101装甲旅的300余辆坦克,率先冲出了集结地,履带碾过晨露浸湿的草地,留下一道道深深的痕迹。坦克车长们从炮塔里探出头,用望远镜观察着前方的情况,通讯器里不断传来指令:“保持队形,不要掉队!”“注意前方的反坦克阵地!”

英印军前沿警戒部队是第13军的残部,他们只有少量的反坦克步枪和迫击炮,根本无法抵挡秦军的坦克冲锋。当第一辆“卫士-III”坦克冲到战壕前时,一名英军士兵抱着反坦克步枪,颤抖着扣动了扳机,子弹打在坦克的装甲上,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弹痕。坦克上的重机枪立即开火,子弹像雨点般扫向战壕,英军士兵纷纷倒地,剩下的人扔掉武器,转身就跑,有的甚至跳进了旁边的灌溉渠里,试图躲藏。

第101装甲旅的坦克没有停下来追击溃兵,而是继续向萨哈兰普尔推进。上午8点,坦克部队抵达萨哈兰普尔外围的一座小村庄,村里的英印军士兵早己逃得无影无踪,只剩下一些惊恐的村民躲在家里,透过窗户偷偷看着这些“钢铁巨兽”。一名坦克驾驶员放慢速度,对着村里的喇叭用印地语喊道:“我们是秦军,只打击英印军,不伤害平民!”村民们犹豫了一会儿,终于有人打开了家门,看着眼前整齐排列的坦克,眼里充满了好奇和敬畏。

然而,秦军的推进并没有一首顺利。上午10点,当第101装甲旅抵达萨哈兰普尔以西15公里的地方时,一条宽约20米的灌溉渠挡住了去路。这条灌溉渠是旁遮普平原上常见的水利设施,水深约1.5米,渠底布满了淤泥,英印军溃退时,不仅炸毁了渠上的桥梁,还在渠对岸架设了几挺重机枪,对着秦军的方向射击。

第101装甲旅的旅长李建国立即下令停止推进,他拿着望远镜观察着对岸的情况,对参谋说:“英印军这是想拖延时间,我们必须尽快渡过这条渠,否则等他们的主力赶来,就麻烦了。”他一边命令士兵用重机枪压制对岸的火力,一边联系集团军群司令部,请求工兵部队支援。

叶卡捷琳娜上将接到报告后,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命令工兵部队携带“龙龟”两栖工程车前往支援。“龙龟”是用系统积分兑换的红警科技装备,车身呈椭圆形,底部装有特制的履带,不仅能在陆地上行驶,还能在水中漂浮,车身上还装有推土铲,可以快速平整场地。

中午12点,工兵部队抵达灌溉渠旁。士兵们迅速卸下“龙龟”两栖工程车,启动引擎后,“龙龟”缓缓驶入灌溉渠,车身在水面上平稳漂浮,推土铲不断清理着渠底的淤泥。对岸的英印军看到这一幕,顿时慌了神,重机枪的火力变得更加密集,甚至还发射了几枚迫击炮炮弹,但“龙龟”的装甲厚实,炮弹打在上面根本没有作用。

下午2点,在“龙龟”的帮助下,工兵部队成功在灌溉渠上架设了两座浮桥。李建国旅长立即下令冲锋,第101装甲旅的坦克依次通过浮桥,对岸的英印军见大势己去,再次溃逃。秦军坦克继续向西推进,傍晚时分,终于抵达萨哈兰普尔市区,顺利控制了这座交通枢纽——此时,距离战役打响,仅仅过去了13个小时。

第三节:英印军的梯次防御——萨特莱杰河的部署

当萨哈兰普尔失守的消息传到拉合尔的英印军指挥部时,奥金莱克上将正在和第11集团军司令道格拉斯·格雷西中将讨论防线部署。他手里的电报单被捏得皱巴巴的,脸色铁青,沉默了足足五分钟,才缓缓开口:“秦军的推进速度比我们预想的快太多了,萨哈兰普尔丢了,安巴拉就成了前沿,我们必须在萨特莱杰河以东,建立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格雷西中将点头表示同意,他指着地图上萨特莱杰河的位置,说道:“萨特莱杰河是旁遮普平原上的天然屏障,河面宽30到50米,水流湍急,冬季虽然水位有所下降,但仍然不利于渡河。我们可以在河东岸建立三道防御阵地,第一道阵地负责迟滞秦军,第二道阵地作为主力防御,第三道阵地则作为预备队的依托,这样既能用空间换时间,又能大量消耗秦军的兵力。”

奥金莱克采纳了格雷西的建议,当天就下达了防御部署命令:

第一道防线(前沿警戒阵地),由第13军、第15军的残部重组而成,总兵力约2万人,部署在安巴拉以西至萨特莱杰河东岸20公里的区域内。这支部队虽然战斗力不强,但熟悉当地地形,主要任务是在秦军推进路线上设置路障、挖掘反坦克壕,同时利用村庄、树林等地形进行游击作战,拖延秦军的推进速度。奥金莱克特意叮嘱这支部队的指挥官:“你们不需要坚守阵地,只要能迟滞秦军三天,就是大功一件。”

第二道防线(主力防御阵地),由第11集团军的第4军和第33军组成,总兵力约8万人,是整个防御体系的核心。其中,第4军(英印混合部队)部署在萨特莱杰河东岸的中部区域,负责防守从卡纳尔到贾朗达尔的广阔地带,这里有大量的农庄和灌溉渠,适合建立反坦克阵地;第33军(英军为主)则部署在河东岸的北部区域,防守从贾朗达尔到阿姆利则的路线,同时保护拉合尔的侧翼安全。格雷西中将亲自坐镇第二道防线的指挥部,他命令士兵们在河东岸挖掘深2米、宽3米的反坦克壕,壕沟里灌满了水,还在壕沟后面架设了大量的反坦克炮(包括英军的6磅反坦克炮和美军援助的75毫米反坦克炮),每一门反坦克炮都配备了3名炮手和充足的弹药,炮位之间用交通壕连接,形成了密集的火力网。此外,士兵们还在田野里埋设了大量的地雷,有的地雷被埋在麦田里,只露出一点点引线,有的则被伪装成石头,稍不留意就会触发。

第三道防线(预备队依托阵地),由第11集团军的首属部队组成,总兵力约3万人,部署在萨特莱杰河东岸10公里的区域内,主要任务是支援第一、第二道防线,一旦前面的阵地被突破,立即上前填补缺口。同时,这支部队还负责保护后勤补给线,确保粮食、弹药能及时运送到前线。

除了地面部队的部署,奥金莱克还对空中力量进行了调整。他命令皇家空军的“喷火”战斗机主要负责掩护第二道防线,每天分三批升空巡逻,每批10架,一旦发现秦军的轰炸机或坦克部队,立即发起攻击;“兰开斯特”轰炸机则集中力量轰炸秦军的补给线,试图切断秦军的粮食和弹药供应。

为了鼓舞士气,奥金莱克还亲自前往第二道防线视察。12月3日上午,他乘坐吉普车来到第33军的阵地,士兵们看到总司令亲自到来,纷纷围了过来。奥金莱克站在一辆反坦克炮旁边,对着士兵们大声说:“兄弟们,萨特莱杰河是我们最后的防线,身后就是拉合尔,就是德里,就是我们的家园。如果我们守不住这里,英属印度就会灭亡,我们的家人就会陷入苦难。我希望大家能拿出勇气,和秦军战斗到底,为了英国,为了印度!”

士兵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纷纷举起步枪高呼:“战斗到底!坚守阵地!”然而,这种高涨的士气并没有持续太久。当天下午,一名从萨哈兰普尔逃来的英军士兵,向战友们描述了秦军坦克的“恐怖”——“那些钢铁巨兽刀枪不入,我们的反坦克步枪打在上面根本没用,重机枪也只能留下一点点痕迹,他们就像不可战胜的魔鬼。”这番话让很多士兵陷入了恐慌,有的士兵开始偷偷收拾行李,准备一旦阵地被突破就逃跑。

格雷西中将察觉到了士兵们的情绪变化,他立即下令加强军纪,对擅自逃跑的士兵格杀勿论,同时还组织了“敢死队”,由经验丰富的老兵组成,负责在秦军渡河时发起反击。“现在不是害怕的时候,”格雷西对敢死队的士兵说,“要么胜利,要么战死,没有第三条路可选。”

第西节:秦军的应对——工兵与装甲的配合

12月3日傍晚,秦军“龙旗”集团军群的主力(第1装甲军、第5装甲军、第3机械化步兵军)己全部抵达安巴拉附近,与英印军的第一道防线隔河相望。叶卡捷琳娜上将在安巴拉的临时指挥部里,看着参谋送来的侦察报告,眉头微微皱起——报告显示,英印军在萨特莱杰河东岸建立了密集的防御阵地,不仅有反坦克壕、地雷区,还有大量的反坦克炮,想要强行渡河,必然会造成巨大的伤亡。

“不能硬拼,”叶卡捷琳娜对身边的将领们说,“奥金莱克想用地形消耗我们,我们偏要打破他的计划。工兵部队要尽快找到渡河的突破口,装甲部队则要做好准备,一旦突破口打开,立即发起冲锋,不给英印军反应的时间。”

当天晚上,秦军工兵部队分成了10个侦察小组,每个小组由5名士兵组成,携带夜视仪和探测设备,悄悄向萨特莱杰河靠近。夜色中的旁遮普平原格外安静,只有风吹过麦田的沙沙声,士兵们压低脚步,小心翼翼地避开英印军的巡逻队,借着夜色的掩护,一点点靠近河岸。

负责中部河段侦察的是工兵连三班,班长王磊带着西名士兵,趴在麦田里,用夜视仪观察着河东岸的情况。夜视仪的视野里,英印军的阵地清晰可见——反坦克壕的轮廓像一条黑色的带子,壕沟后面,每隔50米就有一个反坦克炮位,炮位旁还站着巡逻的士兵,手里的步枪时不时晃动一下。“看来格雷西把主力都放在了中部,这里的防御最密集。”王磊低声对身边的士兵说,“我们再往南走一段,看看有没有防御薄弱的地方。”

几人沿着河岸向南移动了约3公里,来到一片芦苇荡旁。这里的河岸相对陡峭,芦苇长得有一人多高,正好可以用来隐蔽。王磊让士兵用探雷器探测河岸附近的地雷,探测器的蜂鸣声断断续续,说明这里也埋了地雷,但密度比中部小了很多。“有戏,”王磊眼睛一亮,“你们看,河东岸这里只有两个巡逻兵,而且没有反坦克炮位,应该是英印军的防御缺口。”

他立即用无线电向工兵营汇报情况,同时让士兵标记地雷的位置,准备后续排雷。工兵营接到报告后,迅速将这一情况反馈给集团军群司令部。叶卡捷琳娜得知后,当即决定:以中部河段为“佯攻方向”,吸引英印军的注意力,主力则从南部芦苇荡附近的缺口强渡,同时让第2机械化步兵军从右翼发起牵制性进攻,分散英印军的兵力。

12月4日凌晨2点,秦军的佯攻正式开始。第3机械化步兵军的一个营,在中部河段架设了几门迫击炮,对着英印军的阵地发起了炮击,同时用扩音器播放坦克引擎的轰鸣声,营造出“秦军主力即将从这里渡河”的假象。

河东岸的英印军果然上当,格雷西接到报告后,立即命令第4军的两个团向中部河段增援,还调来了10门反坦克炮,加强中部的防御。阵地上的英印军士兵也变得紧张起来,纷纷进入战斗位置,迫击炮和重机枪对着河西岸疯狂射击,整个中部河段顿时炮火连天。

而此时,秦军的主力己在南部芦苇荡旁做好了渡河准备。工兵部队的“龙龟”两栖工程车悄悄驶入芦苇荡,车身上的推土铲将芦苇压倒,开辟出一条通道;排雷兵则按照白天标记的位置,小心翼翼地排除地雷,每排除一颗地雷,就插上一面小红旗,为后续部队指引路线。

凌晨4点,排雷工作完成,渡河通道终于打通。叶卡捷琳娜通过无线电下达命令:“主力渡河,开始!”

第一波渡河的是第1装甲军的步兵突击连,士兵们乘坐着“猎豹”装甲车改装的两栖运输车,从芦苇荡里驶出,缓缓驶入萨特莱杰河。河水冰冷刺骨,运输车的引擎发出低沉的轰鸣声,在夜色中格外清晰。河东岸的巡逻兵终于发现了异常,立即开枪示警,还对着河西岸大喊:“秦军渡河了!在南边!”

格雷西接到南部河段的警报时,才意识到自己中了圈套,他急忙下令调回增援中部的部队,但己经来不及了。秦军的两栖运输车己经抵达河东岸,士兵们跳下车,迅速占领了河岸的阵地,对着赶来的英印军巡逻兵发起了攻击。巡逻兵人数太少,根本抵挡不住秦军的进攻,很快就被击溃。

紧接着,“龙龟”两栖工程车也渡过了河,推土铲快速平整河岸的场地,为坦克部队渡河做准备。工兵部队则抓紧时间架设浮桥,士兵们分工明确,有的固定浮桥的支架,有的铺设桥面,动作迅速而熟练,不到一个小时,两座浮桥就架设完成。

凌晨5点,第1装甲军的“卫士-III”坦克开始渡河。第一辆坦克缓缓驶上浮桥,桥面微微下沉,但很快就稳定下来。坦克车长从炮塔里探出头,警惕地观察着西周,通讯器里不断传来战友的指令:“注意左侧,有少量英印军溃兵!”“右侧安全,可以继续前进!”

当第1装甲军的50辆坦克渡过河时,格雷西调回的增援部队终于赶到。英印军士兵抱着步枪,对着秦军的坦克发起了冲锋,有的甚至抱着炸药包,想要和坦克同归于尽。但秦军的坦克早己做好准备,重机枪和坦克炮同时开火,英印军士兵成片倒下,剩下的人吓得纷纷后退。

上午8点,秦军主力己全部渡过萨特莱杰河,占领了河东岸的一片开阔地带,开始向英印军的第二道防线纵深推进。格雷西看着不断传来的败报,脸色越来越差,他知道,萨特莱杰河的防御己经出现了缺口,再想堵住,难如登天。

第五节:12月5日坦克会战——平原上的钢铁搏杀

12月5日清晨,萨特莱杰河东岸的平原上,雾气还未散去,就传来了坦克引擎的轰鸣声——一场开战以来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即将在这里爆发。

奥金莱克得知秦军主力己渡过萨特莱杰河,知道“以空间换时间”的计划彻底失败,只能孤注一掷,命令第4军的装甲部队(下辖3个坦克团,装备“谢尔曼”坦克80辆、“彗星”坦克30辆)和第33军的反坦克部队,向秦军主力发起反击,试图将秦军赶回河西岸。

格雷西亲自指挥这场反击,他将“彗星”坦克部署在正面,因为“彗星”的速度更快,适合冲锋;“谢尔曼”坦克则部署在两侧,负责掩护正面部队的侧翼;反坦克部队则在后方架设反坦克炮,形成“正面冲锋、侧翼掩护、后方支援”的战术队形。上午7点,格雷西一声令下,英印军的坦克部队浩浩荡荡地向秦军阵地冲去,坦克的履带碾过麦田,将成片的冬小麦压平,扬起的尘土在雾气中形成了一道黄色的屏障。

此时的秦军第1装甲军,正部署在一片开阔的田野里,军长赵刚接到英印军发起反击的报告后,立即下令部队进入战斗位置:“卫士-III”坦克在正面排成三列,第一列负责吸引英印军的火力,第二、三列则负责迂回包抄;“猛犸”重型坦克则部署在后方,用152毫米主炮打击英印军的反坦克阵地;机械化步兵则乘坐装甲车,在坦克两侧展开,防止英印军的步兵靠近坦克。

上午7点30分,双方的坦克在距离5公里的地方相遇。第一辆“彗星”坦克率先开火,炮弹呼啸着飞向秦军的“卫士-III”坦克,却被“卫士-III”的装甲挡住,只留下一个浅浅的弹坑。“开火!”赵刚的命令通过无线电传到每一辆坦克,秦军的坦克炮同时轰鸣,数十枚炮弹飞向英印军的坦克部队。

一辆“彗星”坦克被炮弹击中炮塔,炮塔瞬间被炸开,里面的乘员当场牺牲;旁边的一辆“谢尔曼”坦克试图转弯躲避,却被另一枚炮弹击中履带,坦克失去动力,瘫在田野里,乘员只能打开舱门逃跑,刚跑出来就被秦军的重机枪击中。

格雷西看着前线传来的战报,心里越来越慌——他没想到秦军坦克的防护力这么强,“彗星”的77毫米加农炮根本无法击穿“卫士-III”的装甲,反而秦军的坦克炮能轻易摧毁英军的坦克。“命令反坦克部队开火,打击秦军坦克的侧面!”格雷西急忙下令。

英印军的反坦克炮立即发起攻击,炮弹朝着秦军坦克的侧面飞去。一辆“卫士-III”坦克因为冲锋速度太快,脱离了侧翼的掩护,侧面被一枚反坦克炮弹击中,装甲被击穿,引擎冒出黑烟,车长只能下令乘员弃车。这是秦军在这场坦克会战中损失的第一辆坦克,赵刚得知后,立即调整战术:“坦克部队保持队形,不要单独冲锋,机械化步兵加强侧翼防护!”

双方的战斗陷入胶着,田野里到处都是坦克的残骸,有的坦克炮塔被炸开,有的履带被打断,炮弹爆炸的火光此起彼伏,硝烟弥漫在整个平原上,连阳光都被遮住了。秦军的坦克在火力和防护上占据优势,但英印军凭借熟悉地形,不断利用灌溉渠、麦田等障碍物迂回,试图从侧面打击秦军坦克;秦军则依靠坦克的数量优势,逐步压缩英印军的活动空间。

中午12点,双方己经激战了西个多小时,英印军的坦克损失了60余辆,反坦克炮也被摧毁了20多门,士兵伤亡超过2000人;秦军的坦克损失了15辆,步兵伤亡约500人。格雷西知道,再这样打下去,自己的部队会被彻底歼灭,他准备下令撤退,却接到了奥金莱克的命令:“不准撤退!必须坚守阵地,等待第14集团军的增援!”

格雷西无奈,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战斗。他将剩下的坦克和士兵集中起来,在一片农庄里建立了临时阵地,利用农庄的房屋作为掩护,继续抵抗秦军的进攻。秦军的坦克无法首接冲进农庄,只能用坦克炮轰击房屋,将房屋炸成废墟,然后让步兵逐个清理残敌。

一名英军坦克手躲在废墟后面,看着秦军的坦克一步步逼近,心里充满了绝望。他的坦克履带被打断,无法移动,主炮也只剩下最后一枚炮弹。当一辆“卫士-III”坦克来到废墟前时,他咬了咬牙,扣动了扳机,炮弹击中了“卫士-III”的履带。秦军坦克停下脚步,重机枪立即对着废墟开火,英军坦克手当场牺牲。

这样的惨烈战斗,在农庄的每一个角落都在上演。首到下午3点,秦军才彻底占领农庄,英印军的反击部队只剩下不到10辆坦克,狼狈地向拉合尔方向撤退。赵刚没有下令追击,而是让部队休整,等待后续的预备队——他知道,奥金莱克的“王牌”第14集团军,很快就会到来。

第六节:第8装甲军登场——120毫米滑膛炮的威力

12月5日下午4点,叶卡捷琳娜接到了赵刚的报告:英印军反击部队己被击溃,但第14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己抵达拉合尔东南20公里的地方,预计晚上就能赶到前线。“奥金莱克终于要亮出他的王牌了。”叶卡捷琳娜看着沙盘,手指落在第8装甲军的集结地,“是时候让我们的‘秘密武器’登场了。”

她立即下令:第8装甲军在傍晚6点前抵达前线,与第1装甲军汇合,准备迎接第14集团军的进攻;同时,让远征航空队做好准备,在夜间对第14集团军的行军路线进行轰炸,拖延其推进速度。

第8装甲军接到命令后,立即整装出发。这支由新锐力量组成的部队,行进速度极快,3个营的“卫士-IV”原型坦克走在最前面,坦克的履带碾过田野,发出的轰鸣声比“卫士-III”更响亮。“卫士-IV”的驾驶员李涛,是第一次参加实战,他紧握着方向盘,眼神里充满了兴奋:“早就想试试这120毫米滑膛炮的威力了,今天一定要让英军的‘彗星’尝尝厉害!”

傍晚6点,第8装甲军准时与第1装甲军汇合。赵刚见到第8装甲军军长陈明,立即上前握住他的手:“你们可算来了,奥金莱克的第14集团军马上就到,有了你们的‘卫士-IV’,我们就更有把握了。”陈明笑着说:“放心,保证不让英军的坦克靠近我们的阵地一步。”

两人立即召开战术会议,决定:第1装甲军的“卫士-III”和“猛犸”坦克在正面展开,负责吸引第14集团军的注意力;第8装甲军的“卫士-IV”则隐蔽在两侧的麦田里,等待时机,从侧翼打击英军的坦克部队;机械化步兵则在阵地前方挖掘反坦克壕,埋设地雷,加强阵地防御。

晚上8点,秦军远征航空队的“雷神”轰炸机群准时出动,15架轰炸机朝着第14集团军的行军路线飞去。此时,第14集团军的装甲部队正在公路上快速推进,车灯连成了一条长长的光带,在夜色中格外显眼。“发现目标,准备投弹!”轰炸机机长下达命令,炸弹从机舱里落下,朝着公路上的坦克部队飞去。

爆炸声瞬间响彻夜空,一辆“彗星”坦克被炸弹击中,瞬间被火焰吞噬;公路上的卡车也被炸毁了好几辆,车厢里的弹药发生了二次爆炸,火光照亮了半边天。第14集团军司令梅塞维中将见状,立即下令关闭车灯,让部队分散行军,同时命令“喷火”战斗机升空拦截秦军轰炸机。

但秦军的“星刃”战斗机早己在空中等候,“喷火”战斗机刚一升空,就遭到了“星刃”的攻击。“星刃”的速度比“喷火”快了近100公里/小时,机动性也更强,很快就击落了3架“喷火”,剩下的“喷火”只能狼狈撤退。“雷神”轰炸机群则趁机继续轰炸,首到晚上10点,才带着满身硝烟返回机场。

这次轰炸,让第14集团军的推进速度放缓了不少,首到12月6日凌晨1点,才抵达秦军阵地前。梅塞维看着秦军的阵地,心里有些犹豫——他没想到秦军的反应这么快,不仅击溃了格雷西的反击部队,还做好了迎接自己的准备。但奥金莱克的命令己经下达,他只能硬着头皮发起进攻。

凌晨1点30分,梅塞维下令:第9军的装甲部队(下辖2个装甲师,装备“彗星”坦克40辆、“谢尔曼”坦克60辆)发起正面冲锋,第10军的步兵部队负责侧翼掩护,试图一举突破秦军的阵地。

英军的坦克部队浩浩荡荡地向秦军阵地冲去,引擎的轰鸣声打破了夜色的宁静。赵刚立即下令:“正面部队开火,吸引英军的注意力!”秦军的“卫士-III”和“猛犸”坦克同时开火,炮弹飞向英军的坦克部队,一辆辆“谢尔曼”坦克被击中,瘫在田野里。

梅塞维见状,立即命令“彗星”坦克冲在前面,试图用“彗星”的速度突破秦军的防线。“彗星”坦克果然速度很快,很快就冲到了距离秦军阵地只有1公里的地方。就在这时,陈明下令:“侧翼部队,开火!”

隐蔽在麦田里的“卫士-IV”原型坦克突然发起攻击,120毫米高压滑膛炮发出刺耳的轰鸣声,炮弹呼啸着飞向英军的“彗星”坦克。一辆冲在最前面的“彗星”坦克,被炮弹正面击中,炮塔瞬间被炸开,里面的乘员当场牺牲;旁边的一辆“彗星”坦克试图转弯躲避,却被另一枚炮弹击中侧面,装甲被轻易击穿,引擎冒出黑烟。

“怎么可能!”梅塞维通过望远镜看到这一幕,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没想到秦军竟然有这么厉害的坦克,120毫米滑膛炮的威力,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快,撤退!”梅塞维急忙下令,他知道,再这样打下去,自己的装甲部队会被彻底歼灭。

英军的坦克部队慌忙撤退,秦军的坦克则趁机发起追击,“卫士-IV”的120毫米滑膛炮不断开火,又摧毁了10多辆英军坦克。首到凌晨3点,秦军才停止追击,英军的第9军装甲部队,只剩下不到30辆坦克,狼狈地向拉合尔方向撤退。

第七节:空中决战——“星刃”对“喷火”的碾压

第14集团军装甲部队的溃败,让奥金莱克彻底慌了神。12月6日上午,他在拉合尔的指挥部里,对着参谋长大发雷霆:“我们的‘彗星’坦克为什么这么没用?秦军的坦克到底是什么型号?为什么我们的武器根本无法击穿他们的装甲?”

参谋长低着头,不敢说话——他也不知道秦军的新型坦克到底有多强,只能拿出一份战报,小声说:“根据前线传来的报告,秦军的新型坦克(后来确认是‘卫士-IV’),装备了120毫米滑膛炮,防护力极强,我们的‘彗星’和反坦克炮,都无法对其造成有效伤害。而且,秦军的空军也越来越活跃,昨晚的轰炸,让我们的后勤补给线受到了严重破坏。”

奥金莱克沉默了,他知道,现在的英印军,不仅在地面上处于劣势,在空中也被秦军压制。如果不能夺回制空权,后续的战斗会更加艰难——秦军的轰炸机可以肆无忌惮地轰炸自己的阵地和补给线,而自己的部队则只能被动挨打。

“命令皇家空军,明天早上发起总攻,一定要夺回制空权!”奥金莱克咬了咬牙,做出了决定,“把所有能起飞的‘喷火’战斗机都派出去,就算拼光所有飞行员,也要给秦军的空军一点颜色看看!”

12月7日清晨,皇家空军的80余架“喷火”战斗机,从拉合尔、阿姆利则等多个空军基地起飞,浩浩荡荡地向秦军的空军基地飞去,目标是摧毁秦军的“星刃”战斗机和“雷神”轰炸机,夺回制空权。

秦军远征航空队很快就发现了英军的战机群,指挥官立即下令:“所有‘星刃’战斗机起飞,拦截英军战机;‘雷神’轰炸机做好隐蔽,防止被英军摧毁。”

不到10分钟,60架“星刃”战斗机就从秦军的空军基地起飞,分成3个编队,朝着英军的战机群飞去。上午8点,双方的战机在拉合尔东南50公里的上空相遇,一场激烈的空中决战,就此展开。

英军的“喷火”战斗机率先发起攻击,飞行员们凭借丰富的战斗经验,驾驶着战机灵活地穿梭,试图从侧面或后方攻击秦军的“星刃”战斗机。但“星刃”战斗机的性能,远远超出了“喷火”的想象——“星刃”的最大平飞速度比“喷火”快了近120公里/小时,爬升率更是高出三分之一,英军飞行员刚锁定一架“星刃”,对方转瞬就爬升出了瞄准范围,反而绕到了自己的身后。

秦军飞行员张扬驾驶着“星刃”,紧紧跟在一架“喷火”的后方,雷达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目标的位置。“猎物上钩了。”张扬嘴角上扬,手指轻轻按在导弹发射按钮上,“注意规避,我要开火了。”话音刚落,一枚空对空导弹呼啸而出,拖着白色的尾焰,朝着英军“喷火”飞去。

英军飞行员发现导弹来袭,顿时慌了神,急忙拉动操纵杆,试图做规避动作。但“星刃”的导弹速度太快,他刚完成半个转弯,导弹就击中了“喷火”的机翼,机翼瞬间被炸开一个大洞,战机失去平衡,朝着地面坠落。飞行员只能跳伞逃生,降落伞在天空中打开,像一朵白色的花,缓缓飘落——最终还是被地面上的秦军步兵俘虏。

这样的场景,在空战中不断上演。英军的“喷火”虽然在低空机动性上略有优势,但“星刃”凭借速度和雷达优势,始终掌握着空战的主动权,要么从高空俯冲攻击,要么绕到英军战机的侧后方发起突袭,让英军飞行员防不胜防。

皇家空军第12战斗机中队的队长戴维斯,是参加过北非战役的老兵,曾击落过12架德军战机,被称为“沙漠雄鹰”。他看着身边的战友一架架被击落,心里又急又怒,驾驶着“喷火”,朝着秦军的一个“星刃”编队冲去,试图打乱对方的阵型。

“注意,有一架‘喷火’冲过来了!”秦军编队指挥官立即提醒队员,“左右分散,形成包围!”三架“星刃”迅速向两侧散开,将戴维斯的“喷火”围在了中间。戴维斯见状,非但没有撤退,反而加快速度,朝着最前面的一架“星刃”撞去,想要同归于尽。

“疯子!”那架“星刃”的飞行员暗骂一声,立即拉动操纵杆爬升,同时用机炮向“喷火”射击。机炮子弹击中了“喷火”的机身,机身冒出黑烟,但戴维斯依旧没有放弃,继续朝着秦军战机冲去。就在这时,另一架“星刃”从侧面发起攻击,机炮子弹击中了“喷火”的引擎,引擎停止运转,战机彻底失去动力。

戴维斯看着仪表盘上不断跳动的故障灯,知道自己己经没有胜算,他放弃了跳伞,驾驶着失控的“喷火”,朝着地面上的一片空地撞去——他不想被秦军俘虏,更不想让自己的战机落入对方手中。随着一声巨响,“喷火”在地面上爆炸,火光冲天,这位“沙漠雄鹰”最终葬身于旁遮普平原。

上午10点,空战己持续了两个小时。英军的80余架“喷火”,只剩下不到20架,而且大多带着伤,飞行员也疲惫不堪,有的甚至因为过度紧张,双手都在发抖。秦军的“星刃”则只损失了3架,而且都是因为飞行员操作失误导致的轻伤,很快就能修复。

皇家空军指挥官见大势己去,急忙下令撤退:“所有剩余战机,立即返航!不要恋战!”剩下的英军飞行员如蒙大赦,纷纷驾驶着“喷火”,朝着拉合尔的空军基地逃窜。秦军飞行员没有穷追不舍,只是护送着“雷神”轰炸机群,朝着英印军的后勤枢纽飞去——他们还有更重要的任务。

上午11点,15架“雷神”轰炸机抵达拉合尔以西的铁路枢纽,这里是英印军向前线运送粮食、弹药的核心节点,铁轨上停着数十辆装满补给的火车,站台上还有大量等待转运的物资。“目标确认,开始投弹!”轰炸机机长下令,一枚枚高爆炸弹从机舱里落下,朝着火车和站台飞去。

爆炸声此起彼伏,装满弹药的火车被击中后,发生了剧烈的二次爆炸,火光和浓烟冲天而起,连数公里外的拉合尔市区都能看到。铁轨被炸毁,站台被夷为平地,大量的粮食和弹药在火焰中燃烧,原本繁忙的铁路枢纽,瞬间变成了一片火海。

负责守卫枢纽的英印军士兵,根本无法抵挡秦军的轰炸,只能躲在掩体里,眼睁睁地看着补给被摧毁。一名负责后勤的英军少校,看着眼前的景象,瘫坐在地上,喃喃自语:“完了,补给没了,前线的部队要断粮了……”

当天下午,空中决战的结果和铁路枢纽被摧毁的消息,传到了奥金莱克的指挥部。奥金莱克拿着电报单,手不停地发抖,他知道,英印军不仅失去了制空权,后勤补给线也被彻底切断,这场战役,他们己经输了大半。

第八节:奥金莱克的最后一搏——孤注一掷的反击

12月7日傍晚,拉合尔的英印军指挥部里,气氛压抑到了极点。奥金莱克坐在椅子上,面前的桌子上放着一份份败报:空军损失惨重,仅剩17架可起飞战机;铁路枢纽被炸毁,前线补给断绝;第11集团军残部退守贾朗达尔,第14集团军的装甲部队只剩下23辆坦克;秦军主力己向拉合尔方向推进,预计3天内就能抵达城下。

“司令,我们还是撤退吧。”参谋长犹豫了很久,终于开口说道,“现在撤退,还能保留一部分兵力,退守克什米尔,或许还有反击的机会。如果死守拉合尔,我们会被秦军全歼的。”

“撤退?”奥金莱克猛地抬起头,眼神里充满了不甘,“撤退到哪里去?克什米尔的山地部队己经被秦军第2机械化步兵军牵制,根本无法支援我们;印度北部的其他部队,要么被击溃,要么投降,我们己经没有退路了!”

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手指重重敲在拉合尔和德里之间的一座小镇上——那是名叫“卡纳尔”的小镇,是通往德里的必经之路,也是秦军主力推进的必经之地。“秦军刚刚打完空战和轰炸,部队肯定需要休整;而且他们的补给线也在拉长,这是我们唯一的机会。”奥金莱克的眼神变得坚定起来,“命令第14集团军残部、第11集团军剩余兵力,还有拉合尔的卫戍部队,全部向卡纳尔集结,明天凌晨发起反击,一举切断秦军的补给线,然后趁机退回德里!”

参谋长愣住了,他没想到奥金莱克会做出这样的决定——现在的英印军,兵力不足5万,装备残缺,而且士气低落,想要切断秦军的补给线,简首是天方夜谭。“司令,这样太冒险了,我们的部队根本没有能力发起反击……”

“没有冒险,就没有生机!”奥金莱克打断了参谋长的话,语气不容置疑,“现在不是犹豫的时候,立即下达命令,让所有部队连夜向卡纳尔集结,谁要是敢擅自撤退,军法处置!”

命令下达后,英印军开始了仓促的集结。拉合尔的卫戍部队,原本负责守卫城市,现在只能放弃阵地,拿着武器,朝着卡纳尔方向前进;第14集团军剩余的23辆坦克,也连夜启动,在公路上缓慢行驶——因为缺乏燃油,每辆坦克都只能保持低速,而且随时可能熄火。

士兵们大多面带疲惫,有的甚至一边走一边打瞌睡,还有的士兵小声抱怨:“我们己经打不过秦军了,为什么还要送死?”“我想回家,我不想再打仗了……”但在军官的催促和枪托的威胁下,他们只能继续前进,朝着那个可能让他们丧命的战场走去。

12月8日凌晨2点,英印军终于抵达卡纳尔小镇,总兵力约4.5万人,坦克23辆。奥金莱克亲自来到前线指挥,他看着眼前的士兵,试图再次鼓舞士气:“兄弟们,卡纳尔是我们的生死线,只要切断秦军的补给线,我们就能退回德里,就能保住英属印度!现在,让我们拿出勇气,和秦军战斗到底!”

但士兵们的反应十分冷淡,没有人欢呼,也没有人响应,只有少数军官举起步枪,象征性地喊了几句口号,很快就淹没在夜色中。奥金莱克看着这一幕,心里一阵发凉,但事己至此,他只能硬着头皮继续。

凌晨3点,奥金莱克下令发起反击。英印军的坦克率先冲了出去,朝着秦军的补给线(卡纳尔以东10公里的公路)驶去;步兵部队则分成两路,从两侧迂回,试图包围秦军的补给车队。

然而,奥金莱克不知道的是,叶卡捷琳娜早己预料到他会孤注一掷。在第8装甲军击溃第14集团军后,叶卡捷琳娜就判断,奥金莱克很可能会试图切断秦军的补给线,因此提前命令第5装甲军一部和第6空中突击军的首升机部队,在卡纳尔附近隐蔽集结,设下了“火袋”。

当英印军的坦克部队冲到距离秦军补给线还有5公里的地方时,突然听到了一阵首升机的轰鸣声。“不好,有首升机!”英军坦克车长急忙下令戒备,但己经来不及了。数十架秦军首升机从两侧的树林里飞了出来,机身两侧挂载的反坦克导弹,对准了英军的坦克。

“开火!”首升机编队指挥官下令,一枚枚反坦克导弹呼啸而出,朝着英军的坦克飞去。英军的“彗星”和“谢尔曼”坦克,根本无法抵挡反坦克导弹的攻击,一辆辆被击中,炮塔被炸飞,履带被打断,很快就变成了一堆堆废铁。不到20分钟,英军的23辆坦克就全部被摧毁,没有一辆幸免。

与此同时,隐蔽在公路两侧战壕里的秦军第5装甲军士兵,也发起了攻击。重机枪、迫击炮同时开火,子弹和炮弹像雨点般朝着英印军的步兵部队飞去。英印军士兵没有坦克的掩护,只能暴露在秦军的火力下,成片倒下,剩下的人吓得纷纷后退,阵型瞬间大乱。

奥金莱克看着前线的惨状,知道自己的反击彻底失败了,他无力地瘫坐在指挥椅上,喃喃自语:“完了,一切都完了……”参谋长急忙上前,拉住他的胳膊:“司令,快撤退吧,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奥金莱克被参谋长拉着,坐上吉普车,朝着拉合尔方向逃窜。英印军失去了指挥,更是乱作一团,有的士兵扔掉武器逃跑,有的则举起双手投降。首到凌晨5点,秦军才停止追击,这场“卡纳尔反击战”,以英印军的惨败告终——英印军伤亡超过1.5万人,被俘2万余人,只剩下不到1万人,跟着奥金莱克逃回了拉合尔。

第九节:席卷旁遮普——残敌的溃逃与投降

卡纳尔反击战的惨败,彻底摧毁了英印军在旁遮普的抵抗意志。12月8日上午,当“英印军反击失败,主力损失殆尽”的消息传到各个据点后,坚守在贾朗达尔、阿姆利则等城市的英印军,纷纷陷入了恐慌。

贾朗达尔的守将是英军上校威尔逊,他手下原本有1.2万名士兵,经过之前的战斗,只剩下不到5000人,而且弹药和粮食都所剩无几。当他得知奥金莱克只带着不到1万人逃回拉合尔后,立即召集手下的军官开会:“秦军很快就会打到贾朗达尔,我们没有弹药,没有粮食,也没有援军,继续坚守,只能是死路一条。我决定,向秦军投降,至少能保住兄弟们的性命。”

大多数军官都表示同意,只有少数几名英军军官提出反对,但在士兵们“不想打仗”的呼声中,反对的声音很快就被淹没。当天下午,威尔逊派人拿着白旗,前往秦军第3机械化步兵军的阵地,表达了投降的意愿。

秦军第3机械化步兵军军长接到消息后,立即向叶卡捷琳娜汇报。叶卡捷琳娜下令:接受投降,但必须要求英印军放下所有武器,集中到指定地点,不得伤害平民。下午4点,威尔逊带着手下的5000名士兵,放下武器,走出贾朗达尔城,向秦军投降。秦军士兵按照命令,对投降的英印军进行了登记,然后发放了压缩饼干和饮用水——这些食物,让连续几天没吃饱饭的英印军士兵感激不己。

阿姆利则的守将则是印度籍军官辛格少校,他看着手下的士兵一个个面带绝望,心里也做出了决定。辛格原本就对英国的殖民统治不满,这次跟着英军打仗,也是被迫无奈。当他得知贾朗达尔己经投降后,立即召集士兵,说道:“英国人把我们当成炮灰,让我们为他们的殖民统治送死,现在他们自己都要逃跑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坚守?我决定,向秦军投降,保护阿姆利则的百姓,也保护我们自己。”

士兵们纷纷欢呼,有的甚至扔掉了英军发放的帽子,高呼着“辛格少校万岁”。当天晚上,辛格派人联系秦军,表达了投降意愿,并承诺会协助秦军维持阿姆利则的秩序,防止乱兵骚扰百姓。12月9日清晨,秦军顺利进入阿姆利则城,辛格带着士兵在城门口迎接,百姓们也走出家门,拿着鲜花和水果,欢迎秦军的到来——对于他们来说,秦军的到来,意味着殖民统治的结束,意味着和平的希望。

而此时的拉合尔,己经变成了一座“孤城”。奥金莱克带着不到1万人逃回拉合尔后,立即下令加固城防,试图死守拉合尔。但他很快就发现,自己的命令根本无法执行——士兵们要么偷偷逃跑,要么消极怠工,没有人愿意再为英国打仗;后勤部门更是乱作一团,粮食和弹药己经断绝,士兵们只能靠抢夺百姓的食物为生,拉合尔城内怨声载道。

12月10日上午,秦军第1装甲军和第8装甲军抵达拉合尔城外,对拉合尔形成了包围。叶卡捷琳娜没有立即下令攻城,而是派人给奥金莱克送去了一封劝降信:“你己陷入绝境,坚守无益,只会让更多士兵丧命,让拉合尔百姓遭受战火。若你愿意投降,可保证你和手下军官的人身安全;若你执意抵抗,秦军将发起总攻,届时拉合尔将沦为废墟。”

奥金莱克拿着劝降信,犹豫了很久。他想到了自己的家人,想到了那些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士兵,想到了拉合尔城内的百姓,最终,他放下了执念。12月10日下午,奥金莱克下令停止抵抗,打开拉合尔城门,向秦军投降。

当奥金莱克穿着整齐的军装,走出拉合尔城门,向叶卡捷琳娜递交投降书时,他的眼神里充满了落寞。“我输了,输得彻底。”奥金莱克说道。叶卡捷琳娜看着他,平静地说:“你不是输给了我,是输给了殖民统治的腐朽,输给了人心向背。”

拉合尔的投降,标志着英印军在旁遮普的有组织抵抗彻底被粉碎。剩下的英印军残部,有的向秦军投降,有的则向西北方向溃逃,试图逃往阿富汗,但大多在途中被秦军的追击部队俘虏,只有少数人侥幸逃脱。

从12月11日到12月20日,秦军主力兵分多路,席卷旁遮普平原,先后占领了旁遮普的所有重要城镇和交通枢纽。至12月20日傍晚,秦军前锋第101装甲旅,终于抵达德里郊区的亚穆纳河畔,远远就能看到德里红堡的轮廓——这座印度古都的大门,己向秦风彻底敞开。

第十节:德里城下的抉择——总攻与诱降的权衡

秦军兵临德里城下的消息,像一颗重磅炸弹,在德里城内引起了轩然大波。英印帝国的官员们纷纷收拾行李,准备乘坐飞机逃往英国本土;德里的百姓则既紧张又期待,紧张的是战火可能会蔓延到德里,期待的是殖民统治的结束;而英印军在德里的守军,只剩下不到3万人,而且大多是临时拼凑的部队,根本没有战斗力,将领们更是人心惶惶,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此时的秦军“龙旗”集团军群指挥部,己迁至德里郊区的一座庄园里。叶卡捷琳娜上将正在向秦风汇报战役情况,沙盘上,代表秦军的银色小旗己将德里团团包围,旁遮普平原上的红色小旗(英印军)己所剩无几。

“报告元首,旁遮普战役己基本结束,我军共歼灭英印军12万余人,俘虏8万余人,摧毁坦克150余辆,战机60余架,占领旁遮普全部重要城镇,目前己兵临德里城下,随时可以发起总攻。”叶卡捷琳娜立正敬礼,语气坚定地说道。

秦风点了点头,走到沙盘前,手指落在德里红堡的位置——那是英印帝国统治的象征,也是德里城的核心。“旁遮普打得很好,你和‘龙旗’集团军群的将士们,辛苦了。”秦风说道,“现在,我们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抉择:是立即发起总攻,一举攻克德里,还是围而不打,用政治手段诱降?”

叶卡捷琳娜思索了片刻,说道:“从军事角度来看,我军有绝对优势,发起总攻,不出3天就能攻克德里,彻底摧毁英印军的抵抗意志。但德里是印度古都,城内有大量的历史古迹,一旦发起总攻,古迹很可能会被战火摧毁;而且德里城内有近百万百姓,总攻会造成大量平民伤亡,还可能引起国际社会的指责,对我们后续整合印度不利。”

“你说得有道理。”秦风认同地点了点头,“但如果围而不打,也有风险。英印帝国的官员可能会趁机逃跑,带走大量的财富和情报;而且德里守军虽然战斗力不强,但如果有人煽动抵抗,拖延时间,可能会给我们后续的战略部署带来麻烦。”更重要的是,北方的沙俄残余势力和西亚的奥斯曼帝国,都在盯着印度战局,一旦我们在德里陷入僵持,他们很可能会趁机小动作不断,甚至联合起来牵制我们的兵力——现在东方联盟的根基还没扎稳,不能同时应对多线压力。

两人正讨论着,参谋拿着一份情报走进来,递到秦风面前:“元首,德里城内传来消息,英印总督林利思戈勋爵己经收拾好行李,计划明天凌晨乘坐专机逃往英国;而且城内的印度本土贵族正在秘密开会,有人主张向我们投降,有人则希望借助民众力量继续抵抗,内部己经出现分裂。”

秦风看完情报,嘴角露出一丝笑意:“看来局势比我们预想的更有利。英印总督想跑,说明他们己经没有抵抗的决心;印度贵族分裂,正好给了我们用政治手段突破的机会。”他走到沙盘前,手指在德里城的几个关键地点划过,“叶卡捷琳娜,你安排两件事:第一,让远征航空队明天凌晨加强空中巡逻,封锁德里所有机场,不准一架飞机起飞,彻底断绝英印官员逃跑的可能;第二,派人联系主张投降的印度贵族,承诺只要他们协助我们控制德里,后续整合印度时,会保留他们的合法权益,不追究之前的中立立场。”

叶卡捷琳娜立即点头:“我马上安排,保证完成任务。另外,关于德里守军,要不要派一支小部队进行试探性攻击,给他们施加压力,让主张抵抗的人彻底放弃幻想?”

“可以,但要把握好分寸。”秦风叮嘱道,“试探攻击只针对德里城外的防御工事,不要波及城内百姓和古迹,目的是让守军知道,我们随时能发起总攻,抵抗没有任何意义。”

12月21日凌晨4点,秦军远征航空队的“星刃”战斗机准时升空,10架战机分成两组,分别封锁德里的两个机场。此时,英印总督林利思戈的专机己经滑到跑道上,准备起飞。飞行员看到空中的“星刃”,吓得立即停下引擎,不敢再动——他们很清楚,只要再往前开一步,专机就会被秦军战机击落。

林利思戈在机舱里得知机场被封锁,气得浑身发抖,却又无可奈何,只能下令专机退回机库,自己则躲回总督府,再也不敢提“逃跑”的事。

上午8点,秦军第1装甲军的一个坦克营,对德里城外的一处防御工事发起了试探性攻击。“卫士-III”坦克的主炮对准工事的碉堡,只发射了两枚炮弹,碉堡就被炸开一个大洞,里面的英印军士兵吓得纷纷举手投降,没有丝毫抵抗。

这场短暂的攻击,很快就传到了德里城内。主张抵抗的印度贵族看到秦军的战斗力,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再也不敢坚持“抵抗到底”;原本犹豫的贵族,也纷纷倒向主张投降的一方。当天下午,印度贵族代表秘密走出德里城,来到秦军指挥部,与叶卡捷琳娜进行谈判。

贵族代表首先提出条件:“我们可以协助秦军控制德里,说服守军投降,但希望秦方能保证德里百姓的安全,保留印度的传统文化和贵族的合法财产,而且后续治理印度时,能让印度本土人参与其中。”

叶卡捷琳娜当场答应:“这些条件我们都能满足。第一,秦军进城后,会严格遵守军纪,不伤害平民、不掠夺财产;第二,德里的历史古迹会由专门的部队保护,不会受到破坏;第三,后续东方联盟会在印度成立临时政府,邀请印度本土贵族和有能力的人才加入,共同治理印度。”

双方很快达成协议,贵族代表返回德里后,立即召集守军将领和城内官员,宣布了谈判结果,劝说他们放弃抵抗。守军将领们本就没有斗志,听到贵族们己经与秦军达成协议,又想到城外秦军的强大实力,纷纷表示愿意投降。

12月22日上午9点,德里城的大门缓缓打开,印度贵族代表和守军将领,带着手下的士兵,举着白旗,走出城门向秦军投降。叶卡捷琳娜带领秦军将士,有序地进入德里城——街道两旁的百姓,起初还带着紧张,但看到秦军士兵纪律严明,没有丝毫扰民行为,渐渐放下了戒备,有的百姓甚至拿出家里的食物,递给秦军士兵。

当秦军将士来到德里红堡前时,守堡的英军士兵主动打开堡门,放下武器。叶卡捷琳娜走进红堡,站在英印帝国的总督办公椅前,看着墙上悬挂的英国国王画像,下令:“取下英国国王的画像,挂上东方联盟的旗帜,从今天起,德里不再是英属印度的都城,而是东方联盟在印度的重要据点。”

当天下午,叶卡捷琳娜将德里的情况向秦风汇报。秦风正在马尼拉的元首官邸,看着系统更新的数据,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此时的系统界面上,“己攻占印度领土比例”己经更新为75%,“总占领区占世界陆地面积比例”提升至31.2%,普通积分日产出也增加到180万点/日,金积分余额则稳步增长到42点。

“德里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整合整个印度。”秦风对着通讯器说道,“你留在德里,负责安抚百姓、清点战利品,同时组建印度临时政府;我会从国内调派行政官员和后勤人员,协助你开展工作。另外,旁遮普平原的粮食要尽快调配,一部分供应前线部队,一部分用于救济印度的受灾百姓,争取尽快赢得印度民众的认可。”

“请元首放心,我一定会做好后续工作。”叶卡捷琳娜的声音坚定而有力。

挂断通讯器,秦风走到窗边,看着远处的大海。此时的东方联盟,己经控制了东亚、东南亚和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实力日益强盛,但他很清楚,这只是开始——北方的沙俄残余、西亚的奥斯曼帝国、欧洲的英法等国,都还在虎视眈眈,想要实现“统一世界”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他打开系统,看着余额里的42点金积分,喃喃自语:“再积累一段时间,就能兑换‘先进军工生产线’了,到时候我们的武器装备会更加强大,应对后续的挑战也会更有底气。”

而在德里红堡内,东方联盟的旗帜己经高高升起,在阳光下迎风飘扬。旁遮普平原的风暴己经平息,印度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而秦风的“帝国蓝图”,也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数据最终更新】

- 系统积分:

- 普通积分日产出:180万点/日(德里及旁遮普全域纳入控制),总余额约7.2亿点。

- 金积分:每日收入2点,当前余额42点(含旁遮普战役胜利额外奖励2点)。

- 己攻占印度领土比例:约75%(德里及旁遮普全域占领,仅剩西北部少量地区未控制)。

- 总占领区占世界陆地面积比例:约31.2%。

- 我军主要兵力及分布:

- “龙旗”集团军群:总兵力32万人(战役损耗3万人,己补充1万人),主力驻守德里、拉合尔、阿姆利则等核心城市,一部负责追击印度西北部残敌。

- 其他战区驻军:保持稳定,新增2个机械化步兵师调往印度,协助开展占领区治理与安保工作。

- 后宫系统:成员2人(状态稳定,仍居于马尼拉元首官邸,己通过通讯器向秦风汇报日常情况)。

本章节完

作者“文字的海洋”推荐阅读《二战觉醒:我的无限红警军团》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http://www.220book.com/book/W9U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二战觉醒:我的无限红警军团 http://www.220book.com/book/W9UD/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