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村的效率,在食物和希望的双重驱动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不过短短三日,打谷场旁那片原本乱石丛生的向阳坡地,便被清理得干干净净,平平整整。男人们身上混杂着汗水与泥土的气息,脸上却挂着久违的、发自内心的笑容。
后山也热闹非凡,萧恒带着村里最精壮的一批汉子,硬是在冻得发硬的山林里,砍伐、拖拽出了上百根粗细均匀的松木。这些松木被剥去树皮,按照苏青宁画出的图纸,截成不同的长短,整整齐齐地码放在平整好的空地上。
苏青宁成了整个工地上最忙碌的人。
她不像男人们那样有一身蛮力,但她的脑子,却成了所有人行动的指南。
“王二叔,这根主梁要再往下挖三尺,坑底要用碎石夯实,不然雪大了会塌。”
“李大哥,卯眼要开得深一些,榫头削得要刚刚好,我们没有铁钉,全靠木头自己咬合,这里最是关键。”
“那边拉线的,角度要往南再偏半寸,我师父说了,这叫‘追着太阳走’,棚里的热气才能聚得住。”
她的话语总是清晰而简洁,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专业。一开始,还有些老木匠觉得她一个黄毛丫头是在纸上谈兵,但试着按她的法子做了几次后,便再无二话。
他们发现,苏青宁教的那些他们闻所未闻的榫卯结构,不仅省料,而且异常坚固,几根木头拼接起来,任凭三五个壮汉摇晃都纹丝不动。
而她口中时不时冒出的“力学”、“采光角”、“热循环”之类的词,虽然听不懂,但却让人觉得高深莫测,越发印证了她有高人传授的说法。
这便是苏青宁刻意营造的效果。
她兑换的知识,远不止是种子和农具,更有超越这个时代的建筑学和物理学原理。她不能首接解释,便只能借“师父”之口,将这些知识一点点地渗透给村民。
她要给他们的,不仅是鱼,更是渔。
萧恒是她最好的执行者。苏青宁的任何一个想法,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他都能立刻心领神会,并用最有效的方式组织人手去完成。他话不多,但每当有人对苏青宁的指令产生疑虑时,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用行动表示支持。
渐渐地,村民们形成了一种默契。苏青宁负责发号施令,萧恒负责带头执行,两人一文一武,一静一动,配合得天衣无缝。
村里的妇人们也没闲着。她们将收集来的粪肥堆在角落里,用泥土和草席覆盖,苏青宁告诉她们,这叫“沤肥”,沤过的肥,烧不坏菜根,肥力还更足。她们又在苏青宁的指导下,用大锅熬煮麦饭,掺上一些野菜,保证了工地上人人都能吃上一口热饭。
整个西山村,就像一台被上紧了发条的精密机械,围绕着“暖棚”这个核心,高效而有序地运转起来。
第五日,暖棚的骨架终于搭建完成。
一个长约三十丈,宽约十丈的巨大木制框架,拔地而起,巍然屹立在冬日的暖阳下。那整齐划一的梁柱,精准倾斜的棚顶,在西山村这片破败的背景下,显得如此格格不入,又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中的活计,仰头看着这个凝聚了他们无数汗水的造物,眼中充满了激动与自豪。
“天爷啊,俺活了五十多年,头一回见这么盖房子的。”王二叔抚摸着一根光滑的立柱,喃喃自语。
“是啊,光这木头架子,就看着敞亮,结实!”
里正李山拄着拐杖,绕着棚子走了一圈又一圈,激动得满脸通红。他看向苏青宁,眼神里己经满是信服:“青宁丫头,这……这就成了?”
“里正爷爷,这只是骨架,还差最关键的一步。”苏青宁的目光扫过众人期待的脸庞,缓缓说道,“还差给它‘穿’上一层衣裳。”
“衣裳?”众人一愣。
“就是我之前说过的,能透光、能保暖的油布。”苏青宁道,“大家辛苦了这么多天,今天好好休息。明天一早,我们就给它穿衣裳!”
一时间,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这几天,大家嘴上不说,心里其实都在犯嘀咕。那传说中“仙人所赐”的油布,到底是个什么模样?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这关系到他们所有的辛苦是否会付诸东流,关系到这个冬天,他们究竟是能吃上青菜,还是只能继续啃树皮。
夜里,苏青宁的院子外,多了几个自发前来守夜的村民。他们嘴上说是怕野兽,但苏青宁知道,他们是在保护她,或者说,是在保护那个即将出现的“希望”。
萧恒就坐在院门口的石墩上,怀里抱着那柄斧头,闭目养神,像一尊沉默的守护神。
苏青宁心中微暖,将一件厚实的棉衣递了过去:“夜里凉,披上吧。”
萧恒睁开眼,接过棉衣,却没有穿,只是反手披在了苏青宁的肩上。“你身子弱,更该当心。”他的声音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温柔,“放心去睡,有我。”
简单的西个字,却重逾千斤。
苏青宁点点头,没有再多说什么。她回到屋里,将门关好,这才心念一动,进入了系统空间。
空间里,一卷卷码放整齐的白色物体,正是她耗费了不少积分兑换的【高透光保温农用薄膜】。为了不显得过于惊世骇俗,她特意选择了最原始的白色半透明款,而非后世那种蓝色或绿色的。
她将薄膜取出,又兑换了一些麻绳和固定用的竹钉,这才疲惫地睡去。
次日,天刚蒙蒙亮,整个西山村的人都聚集在了暖棚前。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苏青宁家的院门上,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而又期待的气氛。
在万众瞩目之下,院门“吱呀”一声打开了。
苏青宁和萧恒走了出来。
与他们一同出现的,还有十几卷用草席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一人多高的巨大卷轴。
“这就是……油布?”有人忍不住低声问道。
“看着……好大的量!”
苏青宁没有解释,只是对萧恒点点头。萧恒立刻招呼了几个力气大的汉子,将这些卷轴抬到了暖棚的骨架下。
“大家让开一些,我要开封了。”苏青宁扬声道。
人群不自觉地向后退去,空出了一大片场地。
苏青宁走到一卷“油布”前,深吸一口气,在众人屏息的注视下,亲手解开了上面的绳子。
草席被缓缓剥开,露出了里面洁白的真容。
那是一种村民们从未见过的材质。它看起来像布,却没有布的纹理;说它像纸,却比最坚韧的皮纸还要柔韧。最奇特的是,它竟然是半透明的,在晨光下泛着一层柔和的光晕。
“这……这是什么?”王二叔忍不住伸手,小心翼翼地摸了一下。
触手光滑,带着一丝凉意,却异常坚韧。
“天爷!这真是神仙用的东西吧!”人群中发出一阵惊呼。
苏青宁微微一笑:“这就是我师父留下的‘暖棚专用油布’。它看似单薄,却能挡风挡雨,最重要的是,它能让太阳光照进来,又能把热气留在棚里。”
她转向萧恒:“萧大哥,我们开始吧。”
“好!”
萧恒一跃而上,攀上了暖棚的房梁,身手矫健得如同一只猿猴。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也跟着爬了上去。
“拉!”
随着萧恒一声令下,地面上的村民合力将巨大的薄膜一端缓缓拉起。
那白色的薄膜在空中展开,如同一道巨大的瀑布,在冬日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点点金光。村民们仰着头,张大了嘴巴,脸上写满了震撼。
这一幕,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个西山村村民的心里。
那不是一块布,那是从天而降的希望。
接下来的工作,便是在苏青宁的指挥下,将这些薄膜一块块地覆盖在木制骨架上,用麻绳和竹钉仔细固定,确保每一个接缝都严丝合缝,不留一丝空隙。
当最后一块薄膜被固定好,整个巨大的暖棚,变成了一个笼罩在白色光晕中的半透明建筑。阳光毫无阻碍地穿透薄膜,洒在棚内平整的土地上。
一个好奇的孩子第一个跑了进去,片刻之后,他发出一声惊喜的大叫:“爷爷!里正爷爷!这里面不冷!比外面暖和!”
这句话,像是一颗火星,瞬间点燃了所有人的热情。
人们纷纷涌进暖棚。
果然!
一踏入其中,那股刺骨的寒风便被隔绝在外。棚内空气虽然依旧清冷,但确实没有了外界的凛冽。阳光透过薄膜,暖洋洋地照在身上,让人产生了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仿佛此刻不是寒冬,而是初春。
“暖和!真的暖和!”
“神了!这玩意儿真的能聚热气!”
“咱们的菜,有救了!有救了!”
欢呼声、哭泣声、笑声,在巨大的暖棚内回荡。村民们抚摸着棚内的土地,那不再是冰冷坚硬的冻土,而是承载着他们全部希望的沃土。
里正李山激动得老泪纵横,他抓住苏青宁的手,嘴唇哆嗦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一个劲儿地点头。
苏青宁看着眼前这幅景象,心中也充满了成就感。
她拍了拍手,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当大家安静下来后,她从怀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了几个用油纸包好的小包。
“棚子搭好了,地也暖了。”
她当着所有人的面,缓缓打开其中一个纸包,将里面那些细小的、黑褐色的颗粒,倒在了手心。
“明天,我们就把这些希望的种子,亲手种下去。”
山间暮雨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WBE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