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的名声像春日的蒲公英种子,借着风,悄无声息地飘出了王家村,落到了邻近几个村落好奇的土壤里。起初,人们只是当作奇闻异事来听,一个不满周岁的娃娃懂药材?多半是以讹传讹。但随着一些若有若无的佐证传来——比如张医生对王家的格外看重,比如王家药材在镇上药铺被争相收购且价格不菲——这传闻便多了几分可信度,也激发了更多人的好奇心。
于是,王家那原本清静的篱笆小院,偶尔会迎来一些陌生的面孔。有的是邻村家里有久病之人的农户,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想来沾沾“神童”的“福气”;有的是镇上的小商贩或药铺伙计,想亲眼看看这被传得神乎其神的王家药圃和那个娃娃;甚至还有一两个游方郎中,带着探究和不服气的神情前来“踢馆”。
王老实和李秀娥不胜其扰,但乡里乡亲的,又不好强硬拒绝,只能硬着头皮接待。他们谨记着张医生的嘱咐和招娣本身的不凡,对外一律宣称女儿只是比普通孩子伶俐些,对药材气味敏感,绝口不提任何超常之处,将一切归功于“土地好、伺候得精心”。
然而,小灵参(招娣)自己,却有时会在不经意间,显露出令人瞠目结舌的“童言无忌”。
这一日,邻村一个老汉带着他面色蜡黄、不停咳嗽的小孙子前来,说是想请张医生看病,顺路来看看“神童”。张医生正好在王家指导三七的田间管理。
那孩子咳得厉害,小脸憋得通红。李秀娥心软,倒了一碗温水给孩子喝。招娣被王老实抱着,乌溜溜的大眼睛一首盯着那个咳嗽的孩子。
张医生给孩子把了脉,看了看舌苔,沉吟道:“肺热咳嗽,痰湿内阻。开点清热化痰的药吧……”
就在这时,招娣忽然伸出小手指,不是指向张医生药箱里常用的黄芩、贝母,而是指向院子角落一丛长势旺盛、开着紫色小花的野菜——那是常见的紫苑,也有清热化痰之效,但通常不被重视。
“花……咳咳……”招娣模仿着孩子的咳嗽声,然后指着紫苑花,清晰地发出了一个音:“效!”
众人都是一愣。那老汉莫名其妙。王老实和李秀娥心里一紧,生怕女儿说错话。
张医生却是眼中精光一闪,他走到那丛紫苑前,仔细看了看,又回头看了看咳嗽的孩子,忽然抚掌笑道:“妙啊!招娣,你说得对!此童舌苔黄腻,咳声重浊,是痰热夹湿!紫苑性温,化痰力强,兼能利湿,正对此症!比单用寒凉之品更佳!老夫差点拘泥于常法了!”
张医生当即采了些新鲜紫苑,配上其他几味药,让老汉拿回去煎服。几天后,那老汉特意赶来道谢,说孙子吃了药,咳嗽好了一大半,首夸“神童”名不虚传!
这件事一传开,招娣“神童”的名声更响了。人们都说她不仅自己能种好药,还能一眼看出病症关键,指点用药!
还有一次,一个镇上的药铺掌柜来看药材,拿起一片王家炮制的丹参,夸赞品相好,随口问王老实是如何炮制的。王老实按照实情说是晒干切片。那掌柜惋惜道:“可惜了,若是用陈年黄酒浸润后蒸制,活血效力当能再增三成,价格也能翻上一番……”
当时招娣正在旁边玩泥巴,闻言抬起头,看着那掌柜,眨了眨眼,忽然奶声奶气地重复了两个关键字:“酒……蒸……”
那掌柜的浑身一震,难以置信地看着招娣!酒蒸丹参之法,乃是一些大药铺的不传之秘,这乡下娃娃如何得知?!他再看王老实夫妇一脸茫然,显然并不知情,心中更是惊骇,认定了这娃娃确有神异!
自此,“神童”之名渐渐被另一个更亲切、也更带点神秘色彩的名字所取代——参娃。
人们都说,王老实家的招娣,是山里的“参娃”转世,天生就通药性,晓医理。所以王家的药材才长得那么好,所以张医生才对她另眼相看。
“参娃”这个称呼,让小灵参本人觉得颇为奇妙和亲切。这无意中竟点破了她的根脚,虽然凡人理解的“参娃”和她这神界灵参并非一回事,但总比“精怪”好听多了。
王老实和李秀娥对“参娃”这个称呼,心情复杂。既有点骄傲,又担心这名头太响,会给女儿带来麻烦。但事己至此,他们也只好默认。
“参娃”王招娣的名声,如同她药圃里那些药材的香气,越飘越远。这名声带来了一定的庇护(一般人不敢轻易得罪“参娃”),也带来了更多的关注和潜在的风险。
王地主听到“参娃”之名,更是妒恨交加,却又无可奈何,只能暗中咬牙切齿,等待新的机会。
而小灵参自己,则在这“童言无忌”与“参娃”之名中,慢慢适应着如何在人间既保护自己,又适当展现能力,来守护这个她越来越眷恋的家。她知道,随着她慢慢长大,这“参娃”的名头,或许会成为她安身立命、甚至实现更大目标的重要资本。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小灵参助家庭脱贫(http://www.220book.com/book/WC7I/)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