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王老实靠着挖药材换回了实实在在的铜板,王家那间西面漏风的茅草屋,仿佛被注入了某种名为“盼头”的强心剂。以前,日子是灰扑扑的,像梅雨天永远晾不干的旧衣裳,沉甸甸地压在心头。现在,虽然吃的还是照得见人影的稀粥,穿的还是补丁摞补丁的旧衣,但王老实出门砍柴的脚步明显轻快了,李秀娥缝补衣物时,嘴里偶尔还会哼起不知名的小调。
小灵参,我们的招娣同学,自然是这一切变化的幕后(也是炕上)推手。但她并不满足于现状。爹爹每次进山,都像是在撞大运,挖回来的药材品质参差不齐,卖价自然也高不到哪里去。三个铜板、五个铜板,对于那个欠着王地主家五斗麦子巨债的家庭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必须提高单位产值!”小灵参躺在炕上,挥舞着小拳头,进行着婴儿版的战略规划,“要么找到更值钱的药材,要么让现有的药材变得值钱!”
找更值钱的药材,比如人参,需要机缘和更深入的冒险,暂时急不来。那么,第二条路——“品质升级”,就成了眼下最具有可操作性的方向。她的“灵参滋养”大法,虽然第一次试验效果貌似微乎其微,但毕竟是个希望的火种,必须坚持下去,并且要讲究方法和策略。
于是,王家的“草药品鉴会”升级成了“灵气小灶特训班”。每次王老实吭哧吭哧背着半篓子沾泥带土的“成果”回来,李秀娥在院子里清理、分类的时候,就是小灵参最忙碌的时刻。
她会被娘亲放在一个铺了旧席子的角落,美其名曰“让招娣晒晒太阳,认认草药”。然后,小灵参就开始了她的“特训”工作。
首先,是“筛选”。她瞪大乌溜溜的眼睛(其实主要靠感知),对每一株草药进行“体检”。那些蔫头耷脑、叶片残缺、根系孱弱的“老弱病残”,首接Pass掉,这些底子太差,就算注入灵气也是浪费,不如让娘亲晒干了自家泡水喝。她的目标,是那些看起来相对茁壮、枝叶完整、根系发达的“潜力股”。
比如,在一堆挖回来的丹参里,她看中了一株。这株丹参叶片肥厚,颜色深绿,主根粗壮,形态匀称,在一众同伴中颇有几分“鹤立鸡群”的感觉。
“嗯,此子根骨清奇,是个可造之材!”小灵参内心戏十足地给予了高度评价,用小手指坚定不移地指向它,“咿咿呀呀”地表示关注。
李秀娥如今对女儿这种“指指点点”的行为己经习以为常,甚至开始有点迷信。她觉得招娣这孩子似乎真有点灵性,每次特别关注的草药,后来晒干了品相好像确实都不错。于是,她便会把这株“幸运丹参”单独拿出来,放在招娣身边,“让咱招娣好好看看。”
机会来了!小灵参立刻伸出她的“神之右手”(有时候是左手,看哪只手方便),轻轻搭在那株丹参的根茎上。触感微凉,带着泥土的和植物特有的生机。
她屏气凝神(虽然婴儿的呼吸本来就很浅),开始调动那丝深藏于灵魂深处的灵参本源。这一次,她比第一次更有经验。她不再试图粗暴地“灌输”灵气,而是像春风化雨般,将一丝极其温和、充满生机的气息,缓缓渡入丹参的体内。她想象着自己的气息如同最细腻的养分,顺着丹参的脉络慢慢流淌,滋养它的每一寸根茎,每一片叶片。
这个过程极其耗费心神。她必须全神贯注,控制好“流量”和“流速”,不能多,不能快,否则可能适得其反。短短几分钟的“滋养”结束,小灵参往往就像跑了八百米一样,小脸发白,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整个人瘫在席子上,连抬手指的力气都没有。
李秀娥起初吓坏了,以为女儿中了邪或者生了急病。但几次下来,她发现招娣每次“摸”过草药后都会这样虚弱一阵,但休息一会儿(通常是睡一觉)就能恢复,不哭不闹,也没有其他病症,便渐渐放下心来,只当是孩子体质特异,容易累着。她只会更加心疼地把女儿抱在怀里,轻轻拍哄。
被小灵参“开小灶”的草药,待遇自然也与众不同。李秀娥会把它们单独放在通风最好、阳光最充足(但又不会暴晒)的地方精心晾晒,生怕辜负了女儿的“青睐”。
几天后,当这些经过“特训”的草药彻底干透,准备被王老实拿去卖给张医生时,连王老实这个粗线条的汉子,都隐约感觉出有些不一样了。
“秀娥,你瞅瞅这几株,”他拿起那几株被招娣“摸”过的丹参、柴胡,对着光仔细看,“这颜色……是不是特别正?这药味,闻着也好像更冲(浓郁)点?”
李秀娥凑过来一看,果然!那丹参的断面,红润得格外鲜亮;那柴胡,根须完整,香气扑鼻;就连那几片薄荷叶子,都显得格外翠绿,香气清凉提神。跟旁边那些普通晾晒的草药一比,高下立判!
“还真是!”李秀娥又惊又喜,“莫非……莫非是咱招娣……”她没敢把后面“有福气,沾了仙气”的话说出口,但眼神里的意味再明显不过。
王老实心里也首犯嘀咕,但他更愿意相信是自家闺女带来的好运。“管他呢!反正品相好,张医生肯定能给个好价钱!”
果然,当王老实把这批“特供”药材拿到张医生那里时,张赤脚拿着那几株品相尤其出色的丹参翻来覆去地看,又闻又掐,脸上露出诧异的神色:“咦?老实,这次挖的可以啊!这丹参,色泽红润,肉质,气味浓郁,是上品!还有这柴胡,根条粗壮,香气纯正……你小子,是不是找到什么风水宝地了?”
王老实心里乐开了花,面上却故作憨厚:“没有没有,就是运气好,碰上了。张医生,您看这……值多少?”
张医生沉吟了一下,这次倒是没太压价:“嗯,品相确实好。这些加起来,给你……十二个铜板吧!”
十二个铜板!几乎是上次的两倍还多!王老实激动得差点跳起来,强忍着狂喜,接过那一小串沉甸甸的铜钱,感觉走路都在飘。
这次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王老实夫妇。王老实进山采药的积极性更高了,而且开始有意识地观察哪些地方的草药长得更好。李秀娥在晾晒草药时,也更加细心,并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女儿的影响,会不自觉地去挑选那些看起来更“精神”的植株重点照顾。
小灵参呢,虽然每次“开小灶”后都累得够呛,但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果——爹娘脸上越来越多的笑容,以及家里偶尔能飘出的一丝油腥味(李秀娥终于舍得用卖药的钱买一小块肥肉炼油了),她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她甚至开始尝试更精细的操作。比如,针对不同药性的草药,尝试微调“滋养”的气息。对需要活血化瘀的丹参,她的气息更偏向温通;对需要疏解郁结的柴胡,气息则更注重升散。这无疑对她的控制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耗也更大,但效果似乎也更好一点。
当然,这种“灵气小灶”并非万能。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草药的固有品质,无法无中生有,把一株普通杂草变成仙草。而且,对年份的要求很高,太过幼嫩的苗子,承受不住哪怕一丝丝的灵气,反而容易适得其反。
但无论如何,王家的“药材事业”算是初步走上了“品质化”道路。靠着小灵参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背后悄悄发力,王老实这个原本对药材一窍不通的庄稼汉,竟然渐渐在张医生那里混了个“眼力不错”的名声,每次送去的药材,总能比村里其他偶尔也采点药换钱的人卖价高上一两成。
这点小小的优势,积少成多,就像滑润细流,悄悄滋润着这个贫困的家庭。欠王地主家的债,虽然依旧沉重,但至少,看不到尽头的绝望感,开始一点点消散了。
小灵参躺在娘亲温暖的怀抱里,听着爹娘盘算着再卖几次药就能先还上一部分利息,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嗯,初级目标达成!下一步,就是寻找真正的‘高附加值’产品了!人参啊人参,你到底藏在哪个山坳坳里呢?”
她望着窗外云雾缭绕的大青山,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脱贫之路漫漫,但吾将上下而求索!
(http://www.220book.com/book/WC7I/)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