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会的喧嚣如同退潮般散去,留下了一地狼藉的彩带和某种难以言说的疲惫。
重返日常的教室,空气里似乎掺杂了一些新的成分。
我,林子安,并没有因为运动会的“壮举”而一跃成为风云人物——谢天谢地,那将是比跑倒数第一更可怕的噩梦。
但一种微妙的变化确实发生了。
以前,我是“空气”,是彻底的无视。
现在,我似乎升级成了……“有故事且有点可怜?的背景板”。
以前扫过我的目光是空的,现在会多停留零点几秒,带着一丝好奇,一丝探究,甚至…一丝不易察觉的、类似于“啊,是那个跑接力差点跑断气的家伙”的……友好?
【友好?这比敌意更让人毛骨悚然!我宁愿他们继续当我不存在!】
偶尔会有不熟悉的同学,通常是出于某种莫名的同情或好奇试图和我搭话:
“林子安,那天接力……挺拼的啊。”
我:“嗯。”
【拼?我那叫垂死挣扎!】
“没想到你还会上场。”
我:“被迫的。”
【难道我脸上写着“自愿”两个字吗?】
通常,对话会在我简洁到近乎无礼的回应中迅速终结,但他们似乎并不生气,反而露出一种“果然如此”的了然表情。
【看吧,人类真是奇怪的生物。当你表现得无懈可击(或者说,彻底封闭)时,他们远离你;当你暴露出一丝狼狈和脆弱后,他们反而觉得你……接地气了?这算什么?通过确认他人的不幸来获得自身优越感的廉价共情吗?】
这种变化也波及到了学习小组。
由于运动会消耗了过多的社交能量,我变得更加沉默,几乎只在被点名时才开口。
这反而让我更像一个纯粹的“观测终端”。
首到一次关于某个社会调查类作业的讨论。
我们小组,依旧是原班人马,仿佛那场闹剧从未发生,需要分析一组关于“学生课外阅读偏好”的数据。
数据杂乱,关联性弱,刘逸峰试图用几种模型去套,效果都不理想。
王皓在琢磨如何把结论包装得漂亮,周亮宇表示“看着就头大”,江知鱼则在努力寻找一个能自圆其说的切入点。
就在讨论陷入僵局时,一首对着数据表发呆的我,下意识地用手指划拉着几个被众人忽略的、关于“阅读时间与书籍来源”的交叉数据,喃喃自语
(声音小得我以为只有自己能听见):
“……奇怪,借阅率高的流行小说,单次阅读时长反而偏短,且集中在周末;而借阅率低的冷门书籍,单次阅读时长长,且分散在平日…这不像兴趣驱动,更像…时间碎片化压力和社交压力下的妥协选择。他们读流行小说,不是因为多喜欢,而是因为…大家都在读,而且读起来快,不费脑,方便参与话题……”
我说完,才发现整个小组都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在看着我。
刘逸峰扶了扶眼镜,眼神锐利:“你刚才说什么?时间碎片化压力和社交压力?”
王皓若有所思:“有道理,这角度……有点意思。”
周亮宇一脸“虽然听不懂但好像很厉害”的表情。
江知鱼看着我,眼神里闪过一丝惊讶,随即是深思。
【糟了!我怎么又把内心os说出来了?而且听起来还像那么回事?!这该死的、不受控制的分析癖!我就不能安安静静地当个花瓶……不对,是当个背景板吗!】
“继续。”陆星凛破天荒地开口,她坐在角落,依旧没参与讨论,但目光落在我身上,带着审视,“说说看,妥协之后呢?”
我被架在了火上。
只能硬着头皮,继续用那种干巴巴的、缺乏起伏的语调,像分析化学实验报告一样,将我的观察,或者说,是我被迫处于旁观者位置时,不自觉收集和处理的无效信息倒出来:
“妥协的结果就是,真正的阅读兴趣被压抑,阅读行为异化为社交工具。共享书角里那些冷门书,可能才是少数人真正的精神角落,只是被主流的声音淹没了。我们的数据,恰恰证明了这种……沉默的螺旋的存在。”
一片寂静。
然后,刘逸峰猛地一拍桌子,吓了我一跳:“没错!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模型拟合度一首不高了!我们忽略了环境压力和社交动机这个潜变量!”
王皓己经开始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这个切入点好,能写出深度,比干巴巴的数据分析强!”
江知鱼看着我,眼神复杂,最终化为一个轻微的点头:“很好的视角,林子安。就按这个方向深化吧。”
【这就…采纳了?因为我几句不受控制的吐槽?这群人的决策机制是不是太随意了点?而且,我这算不算又给自己揽了麻烦?以后他们会不会一遇到分析不出的数据就来问我?不要啊!我只想安静地待在数据的坟墓里,不想当什么数据掘墓人啊!】
尽管班级生态和学习小组内部对我的态度发生了细微变化,但我核心的生存状态并未改变。
我依然是那个靠窗座位的主人,是图书馆角落的常客,是集体活动中极力缩减自身存在感的专家。
唐柒乐依旧会偶尔投来欲言又止的目光,和无声的小糖果。
陆星凛依旧用她特有的方式,比如在我经过时,冷不丁来一句“观察得不错,继续。”彰显着存在感。
江知鱼在分派任务时,会偶尔征询我的“看法”,但不再强求我进行公开陈述。
周亮宇依旧会试图把我拉进他们的聊天圈,但在我持续的冷漠回应下,次数也逐渐减少。
我就像一块被投入水中的、密度特殊的石头,引起了一阵涟漪后,缓缓沉底,依旧坚硬,依旧沉默。
只是水底的光线,似乎因为这次坠落,而微微改变了一丝流向。
......
结论:【暴露脆弱不会让你融入群体,只会让你变成他们眼中一个更具体的“他者”。
而偶尔展露的、与你人设不符的“才华”,则更像是在你这座封闭堡垒的墙上,不小心打开的一扇射击孔。
外面的人能偶尔窥见一丝内部的火光,感到惊讶,但依然无法进入,而你自己,则被迫拥有了一个……更清晰的向外瞄准的视角。
这到底算是进步,还是另一种形式的作茧自缚?】
——林子安。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空气的生存哲学》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WDM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