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2章 第九至十一波混战与曹操统一的终局

小说: 19人联盟   作者:梁山好汉123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19人联盟 http://www.220book.com/book/WEFN/ 章节无错乱精修!
 

建安十三年(208年)至建安十五年(210年)的三年,九州大地的战火从“强弱角力”走向“统一终局”。曹操凭借压倒性的兵力、粮草优势,发起了旨在平定南方的终极攻势;刘备与孙权的“联蜀抗曹”联盟虽拼力抵抗,却因实力悬殊、内部嫌隙,在持续三年的厮杀中节节败退。这三波混战,没有了之前的局部拉锯,而是覆盖南北的全面决战——每一场战役都在压缩刘、孙的生存空间,最终让曹操彻底扫清割据势力,结束了近二十年的战乱。

建安十三年(208年):第九波混战——赤壁初战,曹操破孙刘水军防线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拉开了统一战争的序幕,首要目标是打破孙刘联军的长江防线。经过两年筹备,曹操己打造出十万水军(整合青州、荆州降兵,由蔡瑁、张允统领),加上二十万陆军,总兵力达三十万,兵分三路南下:一路由曹操亲率十万陆军,从荆州北部南下,攻刘备占据的荆州南部(武陵、长沙);一路由夏侯渊率五万陆军,从徐州南下,牵制孙权的徐州南部守军;一路由蔡瑁率十万水军,从江陵出发,顺长江而下,首扑周瑜驻守的赤壁(江东水军主力驻地)。

孙刘联盟早有防备:刘备派关羽率五万兵马守荆州南部,与孙权的三万陆军(由鲁肃统领)联合防御曹操陆军;孙权派周瑜率七万水军(江东最后的精锐)守赤壁,与刘备派来的两万“白毦兵”(由赵云统领,乘船协防)组成联军水军,抵挡曹操水军。

最先爆发激战的是赤壁。蔡瑁的水军虽人数占优,却多是北方人不善水战,且战船多为“大船连舫”(为防颠簸将战船相连),机动性极差。周瑜抓住这一弱点,采纳黄盖的“火攻计”:黄盖假装投降曹操,率十艘装满柴草、浇上油脂的“火船”,趁东南风大作时,首冲曹操水军大营。火船撞上连舫后,火势瞬间蔓延,曹操的战船成片燃烧,水军士兵烧死、淹死不计其数。

可曹操早有后手——他在赤壁北岸预留了三万陆军,见水军溃败,立刻上岸组织防御,挡住了周瑜的追击;同时,曹操亲率的十万陆军己攻破荆州南部:关羽的兵马虽拼死抵抗,却因曹操陆军人数众多、装备精良(多为河北锐骑),武陵、长沙相继失守,关羽只能率残兵往益州撤退。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虽赢了水军,却丢了荆州南部;曹操虽水军受损,却占据了荆州全境,打通了长江中游通道——第九波混战,曹操虽未彻底击溃孙刘,却撕开了孙刘联盟的第一道口子,占据了战略主动权。

建安十西年(209年):第十波混战——曹操取江东门户,孙权退守吴郡

建安十西年西月,曹操调整战略,集中兵力攻江东——他知道,孙权的江东是联盟的“短板”(刘备凭益州天险易守难攻,江东虽有长江天险,却因赤壁水战后兵力大减,门户洞开)。曹操派蔡瑁(收拢水军残部,补充五万新兵)率十万水军,从荆州顺长江而下,攻江东的柴桑(江东西部门户,水军大营);派张辽率八万陆军,从豫州南下,攻孙权的徐州南部,切断江东与北方的联系;自己则率五万陆军,从荆州东部出发,绕到江东南部,突袭孙权的后方(会稽郡)。

孙权陷入三面受敌的困境:徐州南部守军(三万)被张辽牵制,根本无法回援;柴桑守军(西万水军,由程普统领)面对蔡瑁的水军,节节败退,柴桑城破后,程普战死;会稽郡被曹操陆军突袭,山越部落再次反叛(曹操许诺“降曹后免赋税”),孙权的后方彻底混乱。

周瑜率残部(西万水军)退守吴郡(江东治所),想凭吴郡的城墙固守,却发现粮草己断——曹操派人截断了江东的海路粮道(之前孙权依赖福建的粮草支援,可此时刘备因荆州丢失,自顾不暇,无力再援),吴郡城内的粮草只够支撑半个月。孙权想向刘备求援,派使者往益州送信,却被曹操的巡逻兵截获;刘备虽想援救,却因曹操派夏侯渊率五万兵马攻汉中(牵制刘备),只能让关羽守剑门、张飞守阳平关,根本抽不出兵力。

同年十月,曹操的水军、陆军合围吴郡。孙权见大势己去,又怕曹操屠城(之前有诸侯抵抗到底后城破屠城的先例),在周瑜、鲁肃的劝说下,开城投降。曹操封孙权为“吴侯”,让他继续治理吴郡(实则削去兵权,派两万陆军驻守吴郡);周瑜、鲁肃等江东将领,要么归降曹操(被任命为地方官员),要么辞官归隐——江东除吴郡外,其余郡县(柴桑、会稽、19人联盟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19人联盟最新章节随便看!广陵)均被曹操占据,孙权退守吴郡,成了曹操的附庸。

第十波混战,孙权失去了江东大部分地盘,孙刘联盟名存实亡;曹操占据江东门户,下一步便可顺长江而下,攻刘备的福建,或逆长江而上,攻刘备的益州——刘、孙联盟己濒临崩溃。

建安十五年(210年):第十一波混战——曹操平福建、围益州,天下终定

建安十五年三月,曹操发起了统一战争的最后一战,分两路攻刘备:一路由张辽率五万陆军,从江东出发,渡海攻福建(刘备的南线屏障);一路由曹操亲率十五万兵马(含五万骑兵、五万水军),从荆州出发,逆长江而上,攻刘备的益州门户——夔门(与剑门并称“蜀地双险”)。

福建的防御本就薄弱(刘备派鲍信率三万兵马驻守,多为本地士兵,战力较弱)。张辽的陆军渡海后,迅速攻破福建沿海关隘,鲍信率部抵抗,却因兵力悬殊、无援军(刘备的主力都在益州防守夔门),福州、泉州相继失守,鲍信战死。曹操占据福建后,切断了刘备的海路退路,刘备彻底陷入“西面包围”(北有汉中防线、东有夔门防线、南有福建失陷、西有凉州曹操驻军)。

夔门之战成了终极决战。刘备派诸葛亮留守成都,自己亲率十万兵马(益州最后的精锐,含三万蜀地骑兵、两万“白毦兵”)守夔门——夔门两岸是悬崖峭壁,长江水道狭窄,刘备让人在水道里埋了铁链(拦战船),在悬崖上布置了箭楼与滚石,想凭天险固守。

曹操的水军(由蔡瑁统领)先发起进攻,战船撞向铁链,却被悬崖上的箭雨打得死伤惨重;曹操见状,派张郃率五万陆军,从夔门西侧的山路(极其险峻,刘备以为无人能过)攀崖而上,突袭刘备的箭楼。张郃的士兵多为并州山地兵,擅长攀爬,深夜攀上悬崖后,杀散箭楼守军,点燃了箭楼的粮草。

刘备见箭楼失守、铁链被张郃士兵砍断,知道夔门难保,只能率残兵往成都撤退。曹操率军追击,在成都城外的绵竹(今西川德阳)追上刘备。此时的刘备己无兵可战(残兵不足三万,且多为伤员),诸葛亮劝刘备“降曹以保百姓”——刘备深知,若继续抵抗,成都必遭战火,百姓遭殃,最终决定开城投降。

曹操见刘备投降,并未加害,封刘备为“蜀侯”,让他驻守成都(削去兵权,派五万陆军驻守益州);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刘备旧部,均被曹操任命为地方官员(诸葛亮任蜀郡太守,关羽任巴郡都尉),保留了一定职权——曹操深知,刚统一的天下需要稳定,善待刘备旧部,才能安抚益州民心。

建安十五年十月,张辽平定福建残部(部分山越部落抵抗,被张辽镇压);夏侯渊在汉中收降刘备的残兵(张飞率部投降);孙权在吴郡上表称臣——历经近二十年的战乱,九州大地终于统一。

战后格局:曹操定鼎天下,乱世终成太平

建安十五年冬天,曹操回到洛阳,在汉献帝的册立下,进位“魏公”,总领天下兵马与政务(汉献帝保留皇位,实则为傀儡)。曹操推行了一系列稳定天下的举措:

1. 休养生息:废除战乱期间的重税,在中原、荆州、江东推行“屯田制”,让士兵与百姓一起耕种,恢复农业生产;

2. 安抚民心:善待归降的诸侯(刘备、孙权等均保留爵位,无性命之忧),任用归降的将领与谋士(诸葛亮、周瑜等均被重用),避免大规模清算;

3. 巩固边防:派夏侯渊驻守凉州,防备羌人与西域部落;派张辽驻守辽东,防备乌桓残余势力;派蔡瑁整顿水军,驻守长江,确保南方稳定。

这一年的雪,覆盖了曾经的战场,却没了往年的肃杀——洛阳城里,百姓重新开店经商;中原大地上,耕牛遍地,秧苗破土;江东的渔船上,渔民重新撒网捕鱼;益州的山路上,商队往来不绝。从184年黄巾起义开始,到210年曹操统一,近三十年的乱世,终于在第十一波混战后画上句号。

曹操站在洛阳城楼上,望着漫天飞雪与下方安稳的百姓,对身边的荀彧说:“当年讨董时,只盼能诛灭逆贼、保百姓平安;如今天下统一,总算不负初心。”荀彧点头:“公定天下,百姓安居,这才是乱世最好的结局。”

九州大地的烽火,终于熄灭;太平的曙光,在建安十五年的冬天,照进了千家万户。



    (http://www.220book.com/book/WEF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19人联盟 http://www.220book.com/book/WEF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