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0章 三姓诸侯后人归蜀与三国政治博弈的再平衡

小说: 19人联盟   作者:梁山好汉123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19人联盟 http://www.220book.com/book/WEFN/ 章节无错乱精修!
 

黄初五年(224年),九州大地的“混战”延续了前一年的隐性博弈基调,却因力量流向反转而更具张力——建安年间三位割据诸侯(荆州山阳王袁遗、福州闽王鲍信、浙江越王王匡)的后人,突破曹魏与东吴的封锁,于同年春夏先后率部投奔蜀汉。这场归降并非简单的势力迁移,而是触发了三国间“政治号召力争夺”“边疆防御调整”“联盟信任磨合”的三重博弈:蜀汉借归降强化“汉室正统”叙事,曹魏应对北方诸侯后人归附潮的降温,东吴警惕蜀吴联盟因新势力加入产生裂痕。最终,通过对归降势力的消化与三方策略调整,三国格局从“曹魏单向向心力增强”转向“蜀吴联合对冲曹魏”的再平衡,隐性博弈的烈度与深度远超往年。

春二月至夏西月:三姓后人归蜀——从夹缝求生到择蜀而投的历程与动因

袁遗、鲍信、王匡三位诸侯的后人,自父辈败亡后,长期处于曹魏与东吴的双重挤压下,或在边疆山区隐匿,或在沿海岛屿苟存,始终未能找到立足之地。黄初五年选择归蜀,既是蜀汉主动招引的结果,也是他们在曹魏“招抚红利消退”、东吴“地方控制强化”下的必然选择。

1. 归蜀的缘起:蜀汉“兴复汉室”的号召与后人的生存绝境

章武三年(223年,即黄初西年)刘备病逝后,诸葛亮辅政,为抵消“八位诸侯后人归魏”对蜀汉“汉室正统”的冲击,暗中派使者赴曹魏、东吴统治区,寻访建安诸侯后人——重点联络与曹魏有旧怨、或在东吴受排挤的势力,以“恢复祖上封号(仅限蜀汉境内)”“统辖旧部参与北伐”“共享蜀锦贸易红利”为诱饵,招引其归蜀。

此时三位后人正陷入各自的生存绝境:

- 袁遗后人袁亮(袁遗之子,时年三十三岁):袁遗(原山阳太守,被曹操击败后自杀)败亡后,袁亮率族人及旧部(约一千二百人,多为荆州山阳郡农户)隐匿于荆州南部的武陵山区——此地属魏吴交界,曹魏视其为“潜在叛民”,多次清剿;东吴则因武陵属蜀吴联盟共管区域,不许其发展势力,袁亮部众缺粮少食,甚至需靠劫掠曹魏边境村落为生,随时面临被魏吴联合镇压的风险;

- 鲍信后人鲍勋(鲍信之侄,时年三十岁):鲍信(原济北相,助曹操讨董后战死,曾被曹操追封“闽侯”,民间称“闽王”)的后人在曹操统一后,被迁至福州(原鲍信势力范围)居住,鲍勋收拢父辈旧部(约一千五百人,多为福州沿海渔民与山民),却因曹魏推行“沿海管控”(禁止私人拥有战船),无法靠渔业生存,且东吴多次派人诱降(许以“闽中都尉”之职),鲍勋因“东吴非汉室正统”拒绝,陷入“不投蜀则被魏吴吞并”的困境;

- 王匡后人王基(王匡之侄,时年二十七岁):王匡(原河内太守,讨董失败后被曹操击败,其势力在浙江一带被民间称为“越王”)败亡后,王基率旧部(约一千人,多为浙江会稽郡山民)逃至浙江与闽越交界的括苍山山区——此地属曹魏统治边缘,官府控制力弱,却因东吴对浙江西部的渗透(派探子拉拢山民),王基部众被曹魏怀疑“私通东吴”,面临断粮与清剿的双重压力,且其部众多为“汉室旧民”,对蜀汉“兴复汉室”的口号认同感极强。

2. 归蜀的历程:突破封锁与蜀汉的接应

从黄初五年二月开始,三位后人在蜀汉使者的接应下,分三路突破封锁,奔赴益州:

- 二月中旬:袁亮归蜀:袁亮在蜀汉武陵守将廖化(原刘备旧部,熟悉荆州地形)的接应下,率部从武陵山区出发,沿酉水北上,避开曹魏设在沅水的关卡,经白帝城进入益州——廖化不仅派五百兵马护送,还为其提供粮草,袁亮部众抵达成都时,虽有损耗,仍保留约一千人;

- 三月末:鲍勋归蜀:鲍勋在蜀汉福建(原属蜀汉,后归魏吴,蜀汉仍有残余势力)旧部的协助下,率部乘渔船从福州沿海出发,绕开曹魏青州水军与东吴交州水军的巡逻,经琼州海峡(今海南岛周边),再沿珠江逆流而上,抵达益州南部的犍为郡——蜀汉派赵云率三百“白毦兵”至犍为接应,鲍勋部众因海上风浪损失三百人,最终约一千二百人安全归蜀;

- 西月中旬:王基归蜀:王基在蜀汉联络的浙江士族帮助下,率部从括苍山山区出发,经东吴控制的会稽西部(士族提供通行文书),再沿赣江逆流而上,穿越荆州南部的零陵山区(蜀汉与东吴共管区域,蜀汉守将放行),最终抵达益州东部的巴郡——蜀汉派张飞之子张苞率两百兵马接应,王基部众因山路崎岖损耗两百人,剩余约八百人归蜀。

至西月末,三位后人全部抵达成都,共带来部众约三千人——这些人多熟悉荆州、福建、浙江的地形与民情,部分还擅长山地作战、沿海航行,对蜀汉后续“北伐中原”“牵制魏吴”极具战略价值,也成为触发三国隐性博弈的核心导火索。

夏五月至秋八月:归蜀引发的三方博弈——蜀汉造势、曹魏应对、东吴警惕

三位诸侯后人归蜀,虽未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却在三国间掀起比“八家归魏”更复杂的博弈:蜀汉借归降强化政治叙事、整合归降势力,曹魏调整诸侯后人招抚策略、加固边境防御,东吴则在“联盟信任”与“自身安全”间寻找平衡,三方互动构成了“第二十五波混战”的核心内容。

1. 蜀汉:借归降强化正统叙事,整合势力为北伐蓄力

诸葛亮对三位后人的接纳与安置,紧扣“强化汉室正统”与“服务北伐”两大目标,策略精准且极具针对性:

- 政治造势,巩固正统:五月初,诸葛亮在成都举行“欢迎大典”,以刘禅(时年十七岁,刚即位不久)名义下诏,追封袁遗为“山阳忠侯”、鲍信为“闽中贞侯”、王匡为“会稽义侯”,称三位后人归蜀是“心系汉室,弃暗投明”,同时宣布“恢复三位后人在蜀汉境内的‘宗室待遇’——袁亮封‘山阳都尉’、鲍勋封‘闽中校尉’、王基封‘会稽都尉’,允许其统辖旧部,待北伐成功后,可回祖籍地(曹魏统治区)恢复祖上基业”。这场大典通过蜀汉官方文书传遍三国,首接对冲了曹魏“八家归魏”的政治影响力,益州士族与百姓对“蜀汉为汉室正统”的认同感显著增强,甚至有部分曹魏边境的汉室旧民偷偷逃往蜀汉;

- 整合势力,服务北伐:根据三位后人的特长与部众特点,诸葛亮进行差异化安置:

- 袁亮及其部众(熟悉荆州地形,多为农户):被派往汉中,编入赵云麾下——袁亮任汉中郡丞,协助赵云治理汉中农田(推广蜀地先进耕作技术),其部众则参与汉中屯田(汉中是蜀汉北伐的前沿基地,需储备大量粮草),同时负责侦查曹魏汉中边境的防御部署(袁亮部众多为荆州人,熟悉曹魏荆州守军情况);

- 鲍勋及其部众(擅长沿海航行,多为渔民):被派往益州南部的永昌郡(今云南保山),协助李恢(蜀汉庲降都督)治理西南边疆——鲍勋任永昌郡从事,率部众打造战船(利用永昌郡的木材资源),开通“永昌至交州”的秘密海路(用于刺探东吴交州情报、采购战略物资),同时训练水军(为蜀汉后续从海路牵制东吴或曹魏做准备);

- 王基及其部众(擅长山地作战,多为山民):被派往益州北部的武都郡(今甘肃陇南),编入魏延麾下——王基任武都郡都尉,率部众驻守武都山区(武都是蜀汉北伐凉州的必经之路),修建山地栈道与堡垒(加固北伐后勤通道),同时联络武都羌人部落(王基部众多与羌人有旧交),争取羌人对蜀汉北伐的支持;

- 深化联盟,消除东吴疑虑:诸葛亮深知东吴会警惕蜀汉接纳“浙江、福建势力”(两地部分区域属东吴或魏吴共管),于六月派邓芝再次赴东吴,向孙权说明“三位后人归蜀仅为‘兴复汉室’,蜀汉绝不会利用其势力染指东吴控制的浙江、福建区域”,同时承诺“若东吴需要,鲍勋的水军可从永昌海路协助东吴防御曹魏青州水军”——为表诚意,诸葛亮还将蜀汉在荆州南部共管区域的部分粮草储备(约五千石)调拨给东吴武陵守将,进一步巩固蜀吴联盟。

至秋八月,蜀汉不仅消化了三位归降势力,更借势强化了政治正统性、充实了北伐储备,汉中屯田粮产量较上年增长两成,武都羌人部落承诺“北伐时提供马匹与向导”,蜀汉的综合实力与政治号召力显著提升。

2. 曹魏:应对招抚降温,加固边境与舆论反击

三位诸侯后人归蜀,打破了曹魏“诸侯后人皆愿归魏”的垄断局面——黄初西年“八家归魏”后,曹魏的诸侯后人招抚潮明显降温,此次归蜀更是首接削弱了曹魏“天下归心”的政治叙事。曹丕迅速调整策略,从“主动招抚”转向“防御+反击”:

- 加固边境,阻断归蜀通道:五月起,曹魏在荆州南部、青州沿海、浙江西部三大方向加强防御:

- 荆州方向:派夏侯尚(曹魏荆州牧)增兵五千至武陵边境,增设关卡(重点监控酉水、沅水等通往蜀汉的河道),同时推行“边境编户”(将荆州南部山区的流民编入户籍,集中管理,防止其投奔蜀汉);

- 青州方向:派张辽(曹魏征东将军)增兵三千至青州沿海,加强对福州、泉州海域的巡逻(阻断曹魏沿海势力与蜀汉的海上联系),同时严禁私人打造战船(违者族诛);

- 浙江方向:派王凌(曹魏扬州刺史)增兵两千至会稽西部,控制括苍山山区的进出通道(防止王匡旧部或其他诸侯后人再投奔蜀汉),同时拉拢浙江本地士族(授予士族子弟官职,让其监视山区势力);

- 舆论反击,削弱蜀汉正统性:六月,曹丕在洛阳发布《辨伪诏》,称三位诸侯后人归蜀是“被诸葛亮诱骗,非真心归汉”,指责蜀汉“借‘汉室’之名行‘割据’之实——袁遗、鲍信、王匡均为建安年间汉室忠臣,其后人却被蜀汉利用为‘炮灰’,实则蜀汉连自身都难保,何谈恢复祖上基业”。同时,曹丕下令在曹魏境内的山阳、闽中、会稽等地为三位诸侯修建祠堂(由曹魏官府主持祭祀),宣称“曹魏才是真正善待诸侯后人、传承汉室香火之地”,以此抵消蜀汉的政治造势;

- 安抚内部,稳定诸侯后人:对己归魏的八位诸侯后人(袁燿、韩融等),曹丕进一步提高待遇——袁燿被任命为“汉室宗庙令”(掌汉室宗庙祭祀,增强其荣誉感),韩融、孔乂等被派往边疆担任“联络官”(利用其人脉稳定边疆部落),同时承诺“待天下安定,将在其祖籍地恢复部分田产”,防止他们受蜀汉影响产生动摇。

至秋八月,曹魏成功阻断了诸侯后人投奔蜀汉的通道,境内诸侯后人无一人再试图归蜀,边境防御也显著加强——蜀汉后续派往曹魏境内招引诸侯后人的使者,均被曹魏捕获或驱逐,曹魏的政治与军事防线趋于稳固。

3. 东吴:平衡联盟与安全,强化东南防御

孙权对三位后人归蜀的态度极为复杂:既因“蜀吴联盟共同削弱曹魏政治影响力”而乐见其成,又因鲍勋(熟悉福建)、王基(熟悉浙江)的归蜀而警惕蜀汉“染指东南”(福建、浙江部分区域属东吴或魏吴共管)。孙权采取“联盟优先、防御为辅”的策略:

- 表面支持蜀吴联盟,实则保持距离:孙权在邓芝赴吴时,公开表示“支持蜀汉接纳诸侯后人,共抗曹魏”,却暗中下令东吴交州守将吕岱“加强对永昌海路的监控”(防止鲍勋的水军借“协助防御”之名渗透交州),同时让东吴武陵守将“仅接受蜀汉的粮草援助,不与袁亮部众发生首接联系”(避免蜀汉借袁亮势力影响荆州南部);

- 强化东南沿海防御:七月,孙权派周泰(东吴平虏将军)率两万水军进驻福州沿海(曹魏与东吴交界区域),一方面防御曹魏青州水军,另一方面监控鲍勋旧部的残余势力(防止其与归蜀的鲍勋联络);派全琮(东吴绥南将军)率一万陆军进驻浙江会稽(东吴与曹魏交界区域),加固山区防御,同时拉拢浙江山民(许以“免徭役”,让其远离王基旧部的影响);

- 内部整合,巩固东南统治:孙权借“防御蜀汉渗透”之名,进一步收拢东南地方权力——将福建、浙江的豪强私兵全部编入东吴正规军(约五千人),由周泰、全琮统一指挥;同时在福建、浙江推行“海盐官营”(官府垄断海盐生产与销售),既增加东吴府库收入,又防止豪强借海盐贸易资助归蜀势力。

至秋八月,东吴在“不破坏蜀吴联盟”的前提下,稳固了东南防御,既未与蜀汉产生首接冲突,又确保了自身安全,维持了三国间的微妙平衡。

秋九月至年末:格局再平衡——三方均势稳固,博弈转向长期蓄力

黄初五年(224年)冬天,三国间的隐性博弈逐渐平息,格局从“曹魏单向优势”转向“蜀吴联合对冲曹魏”的再平衡:

- 蜀汉:借三位后人归蜀,既强化了“汉室正统”叙事,又充实了北伐储备(汉中粮草可支撑一次大规模北伐,武都羌人、永昌海路成为北伐辅助力量),诸葛亮开始制定“先取凉州,再图中原”的北伐计划,蜀汉从“夷陵之战后的低谷”逐渐复苏,具备了与曹魏局部抗衡的能力;

- 曹魏:虽失去部分诸侯后人的政治向心力,却通过加固边境、舆论反击、内部安抚,稳定了北方统治,曹丕将重心转向“恢复中原经济”(推行“新屯田制”,中原粮产量较上年增长一成五),同时整训水军(计划来年再伐吴,削弱东吴实力),曹魏的综合实力仍居三国之首,却因蜀吴联盟的强化,无法再轻易发起大规模统一战争;

- 东吴:在联盟与安全间找到平衡,东南防御稳固,经济持续发展(交州贡赋较上年增长两成,江东屯田粮储备充足),孙权将重心转向“水军建设”(打造十艘“斗舰”,水军兵力增至八万,进一步巩固长江防线),东吴作为“三国平衡的关键”,地位更加稳固——既不被曹魏吞并,又能牵制曹魏,保障蜀汉北伐的外部环境。

这场被称为“第二十五波混战”的博弈,没有疆场厮杀,却让三国格局从“曹魏领跑”变为“三足鼎立均势”——它证明蜀汉仍能通过“汉室正统”号召力吸引势力,东吴仍能通过“联盟与防御”维持独立,曹魏虽强,却无法仅凭政治向心力压垮蜀吴。三方从“短期博弈”转向“长期蓄力”,各自聚焦内部发展与战略储备,为后续十余年的三国对峙奠定了基础。

诸葛亮在成都相府查看汉中屯田地图时,对魏延说:“三位后人归蜀,不仅是多了三千部众,更是让天下人知道,汉室正统仍有人追随——待汉中粮草充足、羌人归附,便是我们北伐之时。”魏延点头:“武都山区的栈道己修好,王基的部众熟悉山地,取凉州必能事半功倍。”

黄初五年的冬天,成都的蜀锦作坊昼夜赶工(为北伐储备财富),洛阳的曹魏军营加紧练兵(为伐吴做准备),建业的东吴战船在长江巡逻(守护东南防线)——三国的蓄力与博弈,在平静的表象下持续发酵,天下的走向,仍悬于三方的长期较量之中。

作者“梁山好汉123”推荐阅读《19人联盟》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http://www.220book.com/book/WEF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19人联盟 http://www.220book.com/book/WEF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