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0章 统序近

小说: 19人联盟   作者:梁山好汉123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19人联盟 http://www.220book.com/book/WEFN/ 章节无错乱精修!
 

泰始七年到泰始十三年(注:276年未记波次,混战间隙为各方蓄力),七年光阴,天下从“晋吴对峙”走到“吴室末路”——司马炎的晋朝攥紧了灭吴的拳头,江东孙皓的吴室从“勉强守土”变成“节节败退”,混战不再是疆界拉锯,而是晋军步步紧逼、吴军困兽犹斗的倒计时。旧势力的残喘、新秩序的铺展,都藏在每一场城破、船沉的搏杀里,统一天下的影子,终于越来越清晰。

泰始七年·西陵破:第72波混战(荆州·西陵)

第72波的仗,砸在荆州西陵的城墙上。泰始七年春,晋将杜预盯着西陵——这是江东在荆州的最后一道屏障,守住西陵,吴兵能往建业退;丢了西陵,晋兵就能顺着长江首扑武昌。杜预带了三万晋兵,刚到西陵城下,就发现吴守将步阐在城上挂了降旗——步阐怕晋兵破城杀他,早偷偷派了人去晋营请降。

可孙皓的援兵来得快。吴将陆抗(陆逊之子,江东最后能打的将领)带着两万吴兵,从武昌顺江而下,想把西陵抢回来。陆抗没急着攻城,反而在西陵城外挖了壕沟,一边挡晋兵增援,一边防步阐反水。杜预知道陆抗的厉害,没硬冲,派了一半兵去袭扰陆抗的粮道——吴兵的粮船在长江里被晋兵截了,陆抗的兵没了粮,夜里开始逃。

步阐见吴兵慌了,打开城门让晋兵进来。陆抗没办法,只能带着残兵往武昌退,退之前烧了西陵城外的水寨——不想把船留给晋兵。杜预进了西陵,看着烧黑的船板,对步阐说:“这第72波混战,西陵破了,江东的荆州地盘没了一半,下次再打,就该攻武昌了。”步阐点点头,让人去江东招降旧部:“晋要统一天下,早降早安稳,再打下去,江东的百姓更苦。”

泰始八年·武昌守:第73波混战(荆州·武昌)

第73波的仗,熬在武昌的城楼上。泰始八年秋,杜预带着西万晋兵攻武昌——武昌是江东的重镇,孙皓派了自己的弟弟孙秀守在这里,还留了三万吴兵,城墙上堆着滚木、石头,江面上停着几十艘楼船,想跟晋兵耗。

杜预没硬攻。他让人在武昌城外扎营,白天对着城里喊降,夜里就去江里凿吴兵的船——晋兵穿着潜水甲,潜到船底用凿子凿洞,吴兵的楼船沉了十几艘,水兵们怕了,有的跳江逃了,有的偷偷投降晋兵。孙秀慌了,派人去建业催粮,可孙皓在江东忙着修宫殿,没给武昌送粮,吴兵只能靠抢百姓的存粮过日子,百姓们怨声载道,有的甚至帮晋兵递消息。

耗到第十五天,吴兵的粮全没了。孙秀没敢投降——怕孙皓杀他全家,带着几百亲卫从西门逃了,往建业跑。杜预进武昌时,百姓们在街头摆了水酒,有的还帮晋兵搬兵器。杜预站在武昌的城楼上,看着长江下游的建业方向,对部将说:“这第73波混战,武昌拿了,江东的门户全破了,再打,就是首指建业了。”部将点点头,让人去洛阳报信,请求明年集中兵力灭吴。

泰始九年·濡须口终:第74波混战(江东·濡须口)

第74波的仗,断了江东的北大门。泰始九年夏,晋将王浑带着五万晋兵,再攻濡须口——往年吴兵靠水寨和铁索挡晋兵,可今年江东缺铁,铁索造得薄,晋兵的楼船装了新的铁撞角,一撞就断。王浑让楼船冲在前面,撞断铁索后,水兵们跳上吴兵的水寨,放了把火,水寨烧得噼啪响,吴兵的船全被烧了。

守濡须口的吴将张悌,是个书生出身,没打过仗,见水寨烧了,带着残兵往建业逃。王浑没追,只是让人守住濡须口——这是江东往北的最后通道,守住了,吴兵就没法从淮河调兵。张悌逃回建业,孙皓气得把他斩了,可斩了张悌也没用——江东的兵越来越少,能打的将领只剩陆抗,还在武昌往建业退的路上。

王浑在濡须口扎营时,百姓们来送粮——有的是江东百姓,有的是从蜀川、荆州逃来的流民。王浑给百姓分了些粮,说:“这第74波混战,濡须口破了,江东再也挡不住晋兵了,别再跟着孙皓耗了。”百姓们点点头,有的还帮晋兵当向导,指建业的小路。

泰始十年·建业外围战:第75波混战(江东·建业城郊)

第75波的仗,围在了建业的城郊。泰始十年冬,晋朝凑了十万兵,分三路攻建业:杜预从武昌顺江而下,王浑从濡须口往西,王濬带着益州的楼船从长江上游往东,三路合兵,把建业围了个圈。孙皓慌了,派陆抗带着最后一万吴兵,在城郊的石子岗摆阵——这是建业的最后一道防线。

陆抗的兵大多是临时拉来的百姓,有的还拿着锄头、镰刀,根本打不过晋兵。杜预的兵从正面冲,王浑的兵从侧面绕,王濬的楼船在长江里放箭,吴兵很快就乱了,有的逃,有的降,陆抗想拦都拦不住,最后被晋兵围在阵中,自刎而死——临死前还喊着“江东亡矣”。

孙皓在宫里听说陆抗死了,瘫在椅子上哭。宫里的太监劝他投降,他不愿意,想带着宫女、太监逃去海上,可刚到江边,就发现晋兵己经把船全扣了。孙皓没办法,只能让人绑了自己,抬着棺材去晋营投降——可晋将王濬没杀他,只是让人把棺材烧了,说:“司马炎要的是天下,不是你的命。”

这第75波混战,建业外围破了,江东的最后一道防线没了。杜预看着绑着的孙皓,对身边的人说:“江东快亡了,可还有些旧部在山里作乱,得清干净,天下才能真稳。”

泰始十一年·山越清:第76波混战(江东·山越部落)

第76波的乱,清在江东的山越部落里。泰始十一年春,江东的山越人(常年住在山里的部族)不愿归晋——他们跟着孙策、孙权打了几十年仗,认吴不认晋,部落首领樊能带着五千山越人,在会稽山里作乱,抢晋兵的粮车,杀晋朝派来的官吏。

晋将王戎带着两千兵去清剿。山越人熟山路,躲在树林里放冷箭,晋兵追不上,还死了不少人。王戎没硬打,找了当地的老猎户——老猎户跟山越人熟,知道樊能的软肋:山越人缺盐,全靠从山下买。王戎让人把盐运到山口,说“归晋就给盐,作乱就没盐吃”,山越人里的老人、孩子先扛不住了,有的偷偷下山领盐,有的还帮晋兵指樊能的藏身处。

樊能见部下心散了,带着几百亲信往海边逃,想坐船去海上,可刚到海边,就被王戎的兵拦住了。樊能没投降,带着人跟晋兵打,最后战死在海边。王戎清完山越,让官吏给山里送盐、送粮,山越人慢慢归了晋。王戎站在山口,对老猎户说:“这第76波混战,山越清了,江东才算真平了,以后不用再打仗了。”老猎户点点头,笑着去山里喊部落的人下山领粮——山里的孩子,终于不用躲着箭雨过日子了。

泰始十三年·北境安:第78波混战(北境·鲜卑)

泰始十三年秋(注:泰始十二年为晋朝休整期,无大规模混战),最后一波乱,平在北境的草原上。鲜卑首领轲罗侯(轲比能之子)见晋朝灭了吴,怕晋兵来打草原,就想先动手——带着三千骑兵,抢了雁门关外的几个村子,杀了晋朝的亭长,想逼晋朝给更多粮。

晋将羊祜带着一千兵去北境。他没打轲罗侯,反而让人把抢来的百姓、牛羊送回去,还带了一百石粮去鲜卑的帐篷里见轲罗侯。羊祜对轲罗侯说:“晋灭吴是为了天下太平,不是为了打草原——你不犯境,每年给你一千石粮;你再作乱,晋的骑兵就踏平草原。”

轲罗侯不信,夜里想偷羊祜的营,可刚靠近营寨,就发现晋兵的骑兵早列好了阵——羊祜早料到他会来,提前调了骑兵埋伏。轲罗侯慌了,想逃,羊祜的兵没追,只是喊:“再作乱,下次就不饶你了!”轲罗侯带着骑兵逃回草原,再也没敢来犯——他知道,晋朝统了天下,兵强马壮,自己打不过。

羊祜回雁门关时,关外的村子己经恢复了热闹——百姓们在晒粮,孩子们在村口玩,鲜卑的牧民还来跟百姓换盐。羊祜站在雁门关的城楼上,看着草原和中原连在一起的地平线,对身边的部将说:“这第78波混战,北境安了,天下才算真统了,以后百姓们能好好过日子了。”部将点点头,看着远处的炊烟——那是中原的炊烟,也是草原的炊烟,终于不用再被战火打断了。

泰始十三年的冬天,很暖。洛阳城里,司马炎在太极殿上接受百官朝贺,诏书上写着“天下一统,罢兵休战,劝农桑,轻赋税”;江东的建业,百姓们在修被战火毁了的房子,有的在种新麦;蜀川的成都,刘禅在自己的宅院里喝酒,身边的仆人是蜀地的旧人;北境的雁门关,晋兵和鲜卑牧民在山口换东西,笑着说话。

百姓们终于不用再躲着混战过日子了——地里的麦能安安稳稳收,江里的鱼能安安稳稳捕,山里的盐能安安稳稳晒。那些打了七十多波的混战,那些死在麦垄、江滩、关隘的人,好像都变成了地里的土、江里的水、山里的草,护着这太平日子。

只是偶尔,老人会给孩子讲过去的事:讲张牧守雍州的坞堡,讲管亥护东阿的粮,讲周瑜烧赤壁的火,讲姜维守剑阁的箭……讲完了,老人会摸孩子的头说:“别记着打打杀杀,记着好好种地、好好吃饭——这才是过日子。”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跑去田埂上追蝴蝶,阳光洒在地里,新种的麦苗,正绿油油地往上长。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19人联盟

    (http://www.220book.com/book/WEF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19人联盟 http://www.220book.com/book/WEF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