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西年(278年)到太康西年(283年),六年时光,天下先走完“三国归晋”的最后一步——吴国彻底覆灭,晋朝真正统一天下;却又陷入“统后余波”的动荡:吴室旧部复辟、地方豪强争利、边境部族趁隙作乱,混战不再是“灭国之战”,而是“安内稳边”的扫尾战。每一场仗都在清理旧时代的残痕,为新的太平铺路,首到最后一波乱事平息,天下才算真的沉下心来。
咸宁西年·吴旧叛:第79波混战(江东·会稽)
第79波的乱,起在江东会稽的老巷里。咸宁西年春,晋朝灭吴的消息刚传了半年,吴室前将军孙楷(孙皓的堂兄)就藏在会稽城里,联络了十几个吴室旧将,纠集了两千多旧吴兵——这些人有的是逃散的水兵,有的是被晋朝裁撤的吴兵,没了生计,就跟着孙楷想复辟吴国。
孙楷先动手抢了会稽郡的粮囤,又把晋朝派来的太守关在府衙里,在城头上挂起了吴室的“大吴”旗帜,喊着“复吴拒晋”。晋将王戎(原灭吴将领)带着一千晋兵从建业赶过来,没硬攻——他知道会稽百姓刚躲过战火,不想再遭兵灾,就让人在城外贴告示:“孙楷复辟是为一己之私,降者免罪,跟着作乱的百姓,只要放下兵器就给粮。”
城里的吴兵大多是百姓出身,见告示里说给粮,夜里就跑了一半。孙楷慌了,想带着剩下的人往海边逃,坐船去夷洲(今台湾),可刚到码头,就被王戎的兵拦住了——晋兵早把船扣了,连小渔船都搜了个遍。孙楷没投降,带着几百亲信在码头巷战,最后被晋兵围住,自刎而死。
王戎进会稽城时,百姓们在街头摆着茶水,有的还帮着救被关的太守。王戎看着降下的吴旗,对身边的官吏说:“这第79波混战,不是打吴人,是打‘复辟’的念想——得让百姓知道,晋朝给的是安稳日子,不是再打一遍仗。”官吏点点头,让人把粮囤里的粮分了一半给百姓:“粮到了手里,百姓才信太平是真的。”
咸宁五年·交州平:第80波混战(岭南·交州)
第80波的仗,平在岭南交州的雨林里。咸宁五年夏,交州的吴室旧太守士徽(士燮的孙子)见孙楷在会稽作乱,也想跟着闹——他在交州经营了三代,手里有一千多土著兵(交州当地部族的人,跟士家关系深),还扣了晋朝运去的盐和铁,想把交州从晋朝分出去。
晋将杜预(灭吴主帅之一)带着八百晋兵从荆州南下,走了半个月才到交州——雨林里毒瘴重,晋兵走一路病了一路,到的时候只剩六百多人。士徽见晋兵人少,带着土著兵在雨林里设埋伏,用毒箭射晋兵,还让部族里的人在必经之路上挖陷阱,晋兵没防备,摔死了十几个。
杜预没硬闯,找了交州当地的老部族首领——这些首领跟士家有旧怨,早不满士徽独吞盐铁。杜预给首领们送了盐,说“晋朝让部族自己管自己,只要不反,盐铁随便换”,首领们立刻倒戈,带着杜预从雨林小路绕到士徽的营寨后,放了把火。士徽的土著兵见首领反了,全散了,士徽被晋兵活捉,押回洛阳受审。
杜预在交州设了“部族长吏”,让部族自己管自己,还让人修了从交州到荆州的山道,方便运盐运粮。他站在山道边,看着土著百姓背着盐往荆州走,对身边的兵说:“这第80波混战,平的不是人,是‘占地为王’的心思——交州远,得让百姓觉得跟中原一样,才不会再乱。”
太康元年·吴终灭:第81波混战(江东·建业+夷洲)
第81波的仗,是吴国的最后一口气。太康元年(280年)冬,孙皓投降晋朝后,吴国还有两支残兵没降:一支是吴将陶浚带着的三千水兵,躲在建业附近的长江芦苇荡里,想等晋兵松懈了抢船逃去夷洲;另一支是吴宗室孙璠,带着五百人在夷洲占了岛,自称“吴主”,还联络了海边的渔民,想慢慢招兵反晋。
晋将王濬(灭吴水军主帅)先找陶浚——他知道芦苇荡里藏不住人,就让人在长江里放了几十艘空船,船上堆着粮,假装是晋兵的粮船。陶浚的水兵饿了几个月,见了粮船就冲出来抢,刚上船就被藏在船里的晋兵活捉,陶浚想跳江逃,被晋兵用网捞了上来。
接着王濬派了五千水兵,坐船去夷洲打孙璠。夷洲岛小,孙璠的人躲在山里,靠着渔民送粮过日子。晋兵没进山搜,只是把岛围了起来,断了渔民送粮的路。孙璠的人饿了十天,有的逃出来投降,有的甚至把孙璠绑了送下山。孙璠被押上船时,看着夷洲的海,哭着说“吴国真的没了”。
王濬把陶浚、孙璠押回洛阳时,司马炎在太极殿举行了“献俘礼”,诏告天下“吴国灭亡,三国归晋”。王濬站在殿上,对司马炎说:“这第81波混战,吴国才算真灭了——没了残兵,没了复辟的念想,天下才算真统了。”司马炎点点头,下了诏:“罢天下兵,让百姓归田,免三年赋税。”
太康二年·豪强争:第82波混战(豫州·汝南)
19人联盟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19人联盟最新章节随便看!第82波的乱,闹在豫州汝南的田埂上。太康二年春,天下太平了,豫州的豪强们开始争地——汝南的大豪强周氏,想把隔壁陈氏的两百顷良田抢过来,周氏家主周浚(原晋朝将领,退役后回乡当豪强)带着几百家丁,把陈氏的田埂挖了,还把陈氏的佃户打了,陈氏家主陈骞(原魏室旧臣,归晋后回乡)也带着家丁跟周氏打起来,两边拿着锄头、刀棍,在田埂上打得头破血流,连路过的百姓都被波及。
豫州刺史石鉴带着五百州兵来调停,可周氏、陈氏都有背景,谁都不服谁——周浚跟王浑是老部下,陈骞跟贾充是旧交,州兵根本管不了。石鉴没硬压,反而让人去洛阳请了“度田使”(晋朝专管土地的官),带着土地册来汝南,把周氏、陈氏争的田全查了——原来这些田大多是早年战乱时没人种的“荒田”,按晋朝律法该分给佃户。
度田使把田分给了佃户,还罚了周氏、陈氏各一千石粮,让他们给被打的佃户赔礼。周浚、陈骞没敢再闹——怕被晋朝治“豪强作乱”的罪,只能认了。石鉴看着佃户们在田里种地,对度田使说:“这第82波混战,争的不是地,是‘太平日子里的规矩’——豪强不能欺负百姓,规矩立住了,地方才不会乱。”
太康三年·鲜卑扰:第83波混战(北境·并州)
第83波的仗,挡在北境并州的草原边。太康三年秋,鲜卑的“秃发部”(鲜卑的一支,住在并州北边)见晋朝忙着管内地豪强,想抢并州的粮——秃发部首领秃发树机能,带着两千骑兵,冲了并州边境的三个村子,抢了粮,还把村里的牛牵走了,百姓们逃到并州城里哭着求晋兵保护。
晋将马隆(晋朝名将,善打边境仗)带着八百“弩兵”(手里的弩能射五百步)去边境。他没追鲜卑骑兵,反而在村子周围修了“土堡”,让百姓躲在堡里,还在土堡外挖了壕沟,沟里埋了削尖的木刺。秃发树机能想再抢,骑兵冲到土堡前,被弩兵射倒一片,马蹄踩进壕沟里,连人带马摔了不少,只能退到草原上。
马隆没赶尽杀绝,让人给秃发树机能送了封信:“晋朝给你们草原的草场,你们别抢村子,每年还能从并州换粮换盐——再抢,就把你们赶到更北的戈壁去。”秃发树机能怕了——晋朝的弩兵太厉害,草原也缺粮,就带着人来并州城投降,还把抢来的牛和粮送了回去。
马隆在边境设了“互市”,让鲜卑人和晋朝百姓换东西——鲜卑人用马换粮,晋人用盐换皮毛。他站在互市边,看着鲜卑牧民和百姓笑着交易,对身边的兵说:“这第83波混战,挡的不是鲜卑人,是‘边境的敌意’——互市开了,两边能换东西,就不会再打仗了。”
太康西年·流民安:第84波混战(司隶·洛阳城郊)
第84波的乱,安在司隶洛阳城郊的流民里。太康西年冬,中原闹了场小旱,豫州、兖州的流民往洛阳逃,一共来了三千多人——流民里有个叫张昌的,原是吴室旧兵,见流民饿肚子,就煽动说“晋朝不管百姓,跟着我抢洛阳粮囤,有饭吃”,纠集了一千多流民,拿着木棍、石头,往洛阳城外的粮囤冲。
晋将司马伷(司马懿的儿子,晋朝宗室)带着五百禁兵去拦——他没动手打流民,反而让人把自己的军粮搬出来,煮了粥给流民喝。张昌的人见了粥,有的放下木棍就去喝,有的甚至反过来劝张昌“别闹了,有粥喝就行”。张昌慌了,想带着剩下的人逃,刚跑几步就被流民绑了,送给司马伷。
司马伷没杀张昌,只是把他押去洛阳审了审,罚他去修洛阳的水渠;还让人给流民分了地,在洛阳城郊设了“流民屯”,让流民种地,官府给种子。流民们在屯里盖了房子,有的甚至把老家的家人接了过来。司马伷站在流民屯边,看着流民们在田里种冬麦,对身边的官吏说:“这第84波混战,安的不是乱,是‘百姓的心思’——有地种、有饭吃,谁还愿意作乱?”
太康西年的冬天,没那么冷。洛阳城郊的流民屯里,炊烟袅袅,孩子们在田埂上追着鸡跑;北境的互市上,鲜卑牧民背着皮毛跟晋人换盐,笑着讨价还价;江东的会稽城里,百姓们在修新的房子,窗台上摆着刚收的棉花;交州的雨林边,土著百姓背着盐往荆州走,山道上的脚印越来越密。
司马炎在洛阳城里下了“止战诏”,诏书上写着“自今往后,无国战、无边乱、无豪强争,百姓务农桑、通商贾,永享太平”。官吏们忙着给百姓分地、送种子,士兵们有的解甲归田,有的去修水渠、铺山道——天下终于没了“第X波混战”的说法,只有“太康盛世”的苗头。
偶尔有老人坐在门口,给孩子讲过去的事:讲孙策守江东的水寨,讲刘备在蜀川囤粮,讲曹操打北方的草原,讲晋兵灭吴的最后一仗……讲完了,老人会指着田里绿油油的麦,对孩子说:“你看,打了八十多波仗,最后要的就是这个——地里有麦,家里有饭,不用躲着兵跑。”孩子点点头,拿起小铲子,在田里帮着种新的麦种,阳光洒在麦种上,像是在护着这来之不易的太平。
(http://www.220book.com/book/WEF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