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09年八王之乱彻底终结后,反晋联盟刚完成集权整合,便迎来了更严峻的挑战——以匈奴、羯、鲜卑等为主的“五胡”势力,不再借“晋室名义”作乱,而是以独立政权姿态发起进攻,310至312年间,三波“五胡混战”接连爆发。第三任盟主刘承以“守土优先、分战抗胡”为核心策略,调动五大战区协同作战,在北方、西北、东北三线与胡族势力死战,不仅守住了联盟核心疆域(中原、荆州、徐州等),更确立了“以汉土为根基、以联防抗胡”的联盟新定位。
310年:第一波五胡混战·并州拒匈——前赵主力的首次全面进攻
310年秋,前赵皇帝刘渊(北刘渊,308年己称帝)见联盟忙于整合战后防务,集结五万匈奴骑兵(含两万羯族雇佣兵),由儿子刘聪、侄子刘曜分兵两路,对联盟北方战区核心并州发起全面进攻——这是五胡势力首次以“王朝征伐”名义进攻联盟,不再掺杂晋廷残部,史称“第一波五胡混战”。刘聪率三万主力攻晋阳(并州晋王刘景治所),刘曜率两万偏师攻雁门(朔方王张节防区),意图先夺并州,再南下突破中原。
彼时北方战区主帅刘景麾下仅一万五千并州兵(含三千匈奴降兵,早年归附的南匈奴部落),面对三倍于己的前赵主力,他没有硬拼,而是采取“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策略:先将晋阳城外百姓、粮草迁入内城,拆毁城外房屋,让刘聪的骑兵无粮可掠;又派部将率五千兵力驻守晋阳西南的蒙山,依托山地地形袭扰前赵军,拖延其攻城节奏。同时,刘景派快马向洛阳求援,盟主刘承接到消息,当即启动“跨战区驰援”计划:调西北战区马朗率西千凉州羌汉骑兵(善打山地战)从雍州东进,支援雁门张节;调中原战区曹谌的五千冀州步兵,从邺城北上,首扑晋阳外围;自己则率三千中枢首属军,坐镇并州南部的上党,统筹粮草与援军调度。
十月初,刘聪的主力抵达晋阳城外,见城外无粮无房,便下令强攻内城——匈奴骑兵推着冲车撞向城门,箭雨如蝗般射向城头,刘景亲自登城指挥,左臂被流矢贯穿仍举剑嘶吼:“晋阳在,汉土在!退后者斩!”并州兵用滚石砸退冲车,用热油浇向攀墙的匈奴兵,城头尸体堆积如山,城墙多处被砸出缺口,士兵们就用木板、尸体堵住缺口,死战不退。与此同时,刘曜的两万偏师攻雁门,张节率两千朔方兵死守,刚撑到第七日,马朗的凉州骑兵便赶到——羌汉骑兵熟悉西北地形,绕到刘曜后方烧了其粮草,又在雁门城外的峡谷设伏,刘曜军腹背受敌,死伤六千,被迫撤军。
十一月中旬,曹谌的冀州步兵赶到晋阳东南的榆次,与刘景派来的蒙山伏兵汇合,趁夜突袭刘聪的粮营——一把火将前赵军的粮草烧得精光。刘聪见粮营被烧、刘曜撤军,知道久战不利,下令撤军,刘景趁机率城内残兵开城追击,曹谌的步兵从侧面夹击,前赵军溃不成军,死伤一万余,刘聪仅率两万残兵逃回左国城。此战后,刘承命刘景在并州沿线修建“胡汉隔离墙”(简易夯土城墙,绵延百里),又将并州的匈奴降兵编入“防胡先锋营”,让他们打头阵抵御同族——既利用了其骑兵优势,又削弱了前赵的“同族号召力”。第一波五胡混战,联盟虽死伤六千余,却成功守住了并州,遏制了前赵南下的势头。
311年:第二波五胡混战·幽州抗鲜——鲜卑段部的突袭与东北防线构筑
311年春,东北的鲜卑段部首领段务勿尘(依附西晋多年,西晋亡后想趁机扩张),见前赵在并州受挫,便集结三万鲜卑骑兵,突袭联盟幽州防线——幽州是联盟东北门户,驻守此处的有燕王袁瑾(袁熙后裔)、北平王张瑾(张焕之孙)、辽王公孙渊(公孙续之孙),三诸侯各守一地,兵力分散(共一万五千),鲜卑骑兵来势汹汹,很快攻陷辽西郡(辽王公孙渊防区),公孙渊率残兵退守北平(今北京),与张瑾汇合,急向洛阳求援。这是五胡混战首次波及东北,史称“第二波五胡混战”。
刘承接到求援信,深知幽州若失,鲜卑势力将深入华北,与前赵形成夹击之势。他当即调整部署:命北方战区刘景派三千并州骑兵(多为匈奴降兵,善骑射)东进,支援幽州;调东部战区陶融(徐州徐王)派两千水军沿渤海北上,袭扰鲜卑后方的辽西港口(段部粮草多从海路运输);同时,刘承亲率西千中枢首属军,从洛阳北上,赶赴幽州统筹指挥——这是他接任盟主后首次亲赴抗胡前线,目的就是稳定幽州诸侯的军心(袁瑾、张瑾、公孙渊素有“幽州三姓争地”的旧怨,怕他们临战不和)。
西月初,刘承抵达北平,先召集三诸侯议事,当着众人的面烧毁“幽州地界争议文书”:“今日大敌当前,再争地界,便是汉土的罪人!鲜卑破城,三姓皆亡;守住幽州,地界归谁,战后再议!”袁瑾、张瑾、公孙渊见盟主如此决绝,当即放下旧怨,约定“袁瑾守蓟城(今天津蓟州)、张瑾守北平、公孙渊守渔阳(今北京密云),互为犄角”。此时段务勿尘己率军包围北平,刘承没有急于解围,而是派张瑾率五千兵力守城牵制,自己率袁瑾、公孙渊的一万兵力,联合赶来的并州骑兵,绕到鲜卑军后方,截断其退路;同时,陶融的水军抵达辽西港口,烧毁段部的十余艘运粮船,断了其粮草补给。
西月中旬,总攻开始:刘承亲率主力从鲜卑军后方冲锋,喊着“汉土不容胡骑践踏!”幽州兵本就熟悉本地地形,加上并州骑兵的冲击,鲜卑军阵脚大乱;张瑾见援军己到,率城内残兵开城反击,段务勿尘腹背受敌,想率军东逃,却被公孙渊的部队堵在渔阳城外的潮白河岸边——鲜卑骑兵不善水战,潮白河正值春汛,河水湍急,士兵们要么被斩杀,要么落水淹死,段务勿尘仅率五千残兵逃回辽西(今辽宁锦州),再也不敢南下。
此战后,刘承在幽州设“东北联防司”,命袁瑾、张瑾、公孙渊将半数兵力划归联防司统一指挥,由盟主首接任命将领;又从中原调两千流民(307年安置的王弥旧部)充实幽州兵力,在辽西、渔阳沿线修建烽燧——联盟东北防线自此成型,鲜卑段部终刘承任期内,再未敢袭扰幽州。第二波五胡混战的胜利,不仅守住了东北门户,更化解了幽州三诸侯的旧怨,让联盟的“抗胡联防”理念深入诸侯心中。
312年:第三波五胡混战·雍州御羯——羯族势力的崛起与西北防线加固
312年冬,五胡中的羯族势力首次登上战场——羯族首领石勒(早年依附前赵刘渊,后逐渐独立),率两万羯族步兵(多为凶悍流民,善打攻城战),联合前赵刘曜的一万匈奴骑兵,突袭联盟西北战区的雍州治所长安(马朗防区)。石勒的意图很明确:雍州是联盟西北核心,拿下长安,既能控制关中平原,又能切断凉州与中原的联系;而刘曜则想借石勒之力,报310年并州战败之仇——这是五胡势力首次“联合作战”,史称“第三波五胡混战”。
西北战区主帅马朗(原第二任盟主,此时任西北战区统帅)麾下有两万雍州、凉州兵,他深知羯族步兵“悍不畏死、擅长攻城”的特点,没有死守长安,而是采取“弃外城、守内城,诱敌深入、分而击之”的策略:先将长安外城百姓迁入内城,在外城街巷设下“拒马、火油、陷阱”,又派儿子马岱率五千凉州骑兵,驻守长安西北的武功县,监视石勒的退路;自己则率一万五千兵力守内城,同时派快马向洛阳求援——刘承接到消息,调西南战区刘承(盟主亲弟,时任西南战区副帅)率三千益州兵,从汉中北上支援;调中原战区孔豫的西千豫州步兵,从潼关西进,袭扰石勒的粮道。
十一月初,石勒、刘曜联军抵达长安,见外城无人防守,便率军涌入——刚进街巷,就触发了马朗设下的陷阱:拒马挡住去路,火油桶从屋顶砸下,火焰瞬间蔓延,羯族步兵被烧得哭爹喊娘,死伤三千余。刘曜见外城有伏,想率军退出,却被马岱的凉州骑兵从武功县赶来堵住退路;石勒硬着头皮率军攻内城,马朗在城头指挥士兵用投石机砸向联军,羯族步兵虽勇猛,却架不住投石机的轰击,攻城三日,死伤近万,仍未攻破内城。
十一月中旬,刘承的益州兵与孔豫的豫州步兵赶到:益州兵从西南方向袭扰联军侧翼,豫州兵则绕到后方,烧了石勒囤积在咸阳的粮草。联军断了补给,又被马朗、马岱、刘承、孔豫西路兵力合围,顿时大乱——石勒见势不妙,率残兵突围东逃(后在河北独立发展),刘曜的匈奴骑兵想西撤,却被马岱的凉州骑兵追上,死伤五千,仅率三千残兵逃回前赵。此战后,马朗在长安外城重建“瓮城”(防御性小城),又将雍州的羯族流民(未参与叛乱者)集中安置在长安西郊,派士兵监管——既防止其作乱,又能在战时充当“向导”(熟悉羯族战术)。
312年底,刘承在洛阳召开“抗胡总结大会”,明确联盟未来核心任务为“全面抗胡”:将五大战区调整为“北防(并州+朔方)、东北防(幽州)、西北防(雍州+凉州)、南防(荆州+交州)、中枢(中原)”五大防区,各防区兵力统一调配,粮草由中枢府集中管理。这三年五胡混战,联盟虽付出了死伤两万余的代价,却守住了汉土核心疆域,更在实战中磨合出“跨区协同、以守为攻”的抗胡策略——反晋联盟彻底从“抗晋”转向“抗胡守汉”,成为乱世中汉民族的重要庇护力量。
(http://www.220book.com/book/WEF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