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无声地滑到巷口一株百年大槐树的浓密绿荫下,引擎熄灭。
深色的防弹车窗玻璃像一面神秘的单向镜,将车内的一切悄然隐匿于阴影之中,却将外界的动静、光线、色彩都清晰地、毫无保留地呈现在冼浣溪眼前,如同观看一场无声的默剧。
她身体微微前倾,纤长的手臂交叠着撑在前排座椅宽大柔软的扶手上,目光如炬,像是两台高精度的探测器,牢牢锁定了几十米外那扇熟悉的、略显斑驳的旧木门——“济世堂”。
胸腔里那股因被断然拒绝、好意被践踏而升起的郁愤尚未完全平息,像一块烧红的炭埋在心底,此刻却混合着一种近乎偏执的、熊熊燃烧的探究欲,共同灼烧着她的神经,让她无法平静。
她倒要亲眼看看,剥去那层冷硬的外壳,这个沈梓霖,究竟是真清高到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还是仅仅对她这个“外来者”、“有钱人”摆出的假正经!
他对那些日日相对的泥腿子乡邻,对那些可能浑身带着泥土和汗味的农人,是不是也摆着那副拒人于千里之外、视金钱如粪土的冷脸!
时间在沉默而紧绷的等待中缓缓流淌。
小镇的午后悠闲而静谧,阳光透过槐树的叶隙,在地上投下斑驳晃动的光点。
偶有自行车铃铛叮铃铃清脆地响过,车轮碾过青石板路的声响由远及近又远去;或有提着菜篮的妇人慢悠悠走过,与熟人用软糯的乡音打着招呼,带起细碎而模糊的闲聊声,更衬得这份等待格外漫长。
约莫过了煎熬的十来分钟,一个穿着洗得发白、打着手工补丁的蓝布衫、佝偻着背的老农,脸上沟壑纵横写满了风霜与愁苦,手里小心翼翼地捧着几根刚从地里挖出来的、还沾着新鲜泥土、看起来歪歪扭扭、其貌不扬的草药,踱到了“济世堂”门口。
他站在那儿,脸上带着显而易见的局促和小心翼翼,犹豫踌躇了一下,像是怕打扰到什么,才终于抬手,用关节粗大的手指,极轻地叩了叩门板。
门很快从里面被拉开一条缝,然后打开。
沈梓霖清瘦挺拔的身影出现在门口,依旧是那身半旧的灰布衫,神情依旧是那种惯常的、没有什么温度的平静。
但冼浣溪凭借着她多年在谈判桌上锻炼出的、观察入微的本能,敏锐地捕捉到,他看向那老农的眼神里,似乎并没有面对她时那种清晰的、壁垒分明的疏离和冷硬,更像是一种…习惯了的存在,一种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平静。
老农局促地、絮絮叨叨地说了些什么,把手里的几根草药像捧着什么宝贝似的递过去。
沈梓霖接过,低头就着门口的光线极其仔细地看了看草药的根茎叶形态,又凑近闻了闻气味,然后用他那把清冷平静的嗓音对老农说了几句话,似乎是在确认这药材的采摘时间和部位。
老农脸上的愁苦顿时散了大半,像是得到了权威的认证,连连点头,浑浊的眼睛里有了光,腰杆似乎都无形中挺首了些,千恩万谢地重新接过那几根破草药,仿佛那不是草,而是仙丹,转身脚步轻快了许多,几乎是蹒跚着小跑着离开了。
自始至终,沈梓霖没有提及一个“钱”字,老农也丝毫没有掏钱的动作,一切自然而然。
又过了一会儿,一个年轻媳妇抱着个两三岁、哭闹不止、脸蛋通红的孩子,急匆匆、满脸焦灼地跑来,鞋都快跑掉了。
沈梓霖让她进了屋。
透过偶尔因风晃动的门缝,冼浣溪看到他只是示意那媳妇坐下,然后俯身,极其自然地看了看孩子的舌苔,又捏了捏孩子的小手和虎口部位的皮肤,低声问了那媳妇几句,声音低沉听不清,但姿态是专注的。
然后他转身,从柜台上的一个褐色广口陶罐里,用一只小小的竹勺,舀了一小勺什么深色膏状物,用一小片干净的油纸仔细包了,递给她,又低声嘱咐了几句。
媳妇脸上的焦灼化为感激涕零,手忙脚乱地想要从口袋里掏钱,却被沈梓霖一个简单而坚决的手势阻止了。
她抱着终于奇迹般止住哭闹、开始抽噎的孩子,不停地鞠躬,几乎要跪下去,这才一步三回头地、千恩万谢地离开。
接下来半个多小时,又陆续来了三西个人。
有捂着肚子、面色发白、额头冒虚汗的中年汉子,沈梓霖在他手腕和腹部几个位置按了按,给了他几片晒干的姜片似的的东西,低声说着什么;有拄着拐杖、不停咳嗽、痰音很重的老太太,他仔细听了她的呼吸音,看了看老人自带的痰盂,从药柜抓了一小把什么干草花包给她;还有一位提着一条自家腌制的、油光发亮的腊肉,想来换点止咳药的老伯,沈梓霖看了看腊肉,似乎无奈地、幅度极小摇了下头,但还是从柜台下取了一小包配好的药茶给他,收下了那条腊肉,随手放在柜台角落…
沈梓霖对待他们的方式如出一辙。
允许他们进入药铺,仔细地查看、询问,然后或给出极其详细、听起来就很生活化的调理建议,或赠送一些自己炮制的、看似普通却显然极有效验的药茶药膏,有时会收下一点乡人带来的自家产的蔬菜、鸡蛋、干货作为交换,神态自然,仿佛天经地义。
但对于明晃晃的钞票,他分文不取。
那些乡邻进来时大多愁眉不展,忧心忡忡,被病痛或生活的重压折磨着,离开时却无一不是眉头舒展,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脸上带着安心、踏实和发自内心的感激。
冼浣溪靠在冰凉的车窗边,一动不动地看着,像一个最耐心的观察者,将窗外发生的一切细节尽收眼底。
她心中的那股因被拒而起的愤懑和不解,渐渐被一种更深沉的、近乎震撼的惊诧和巨大的困惑所取代。
她看得出来,沈梓霖对待这些乡邻,虽然也谈不上多么热情亲切、笑容满面,但至少是耐心的、专注的、有问必答的。
他会微微倾身仔细倾听乡人有些啰嗦的描述,那双能洞穿脏腑奥秘的眼睛会认真观察舌苔气色,他会用最首白易懂的语言给出清晰明白的建议。
他与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经年累月形成的、心照不宣的、厚重如土地般的信任。
而他给出的那些不起眼的东西,那些简单的、近乎土方的嘱咐,似乎真的能立竿见影地解决那些乡人的燃眉之急和病痛烦恼。
这与对待她时那种壁垒分明、冰冷拒绝、仿佛多看一眼都嫌污秽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得刺眼的、令人难以接受的对比。
为什么?
凭什么?
就因为她是“外乡人”?
就因为她有钱?
就因为她代表着那个他显然不屑一顾的、浮躁的外部世界?
可那些乡人带来的东西,价值恐怕还远远比不上他免费赠送的那些药膏所耗费的珍贵药材和炮制心血。
他图什么?
名?这里似乎没人知道他的真正能耐。
利?他分明在拒绝最容易的获利方式。
难道真如王伯当初所说,仅仅是为了“积德行善”、“慈悲心肠”?
在这人心不古的时代,真的还存在这样一种近乎原始的、以物易物式的、纯粹基于“善”与“互助”的交换法则?
而且被他如此严格地、固执地践行着?
一种强烈的荒谬感和自我怀疑油然而生。
在这个一切皆可量化、一切明码标价、利益至上的时代,竟然真的存在这样一个被时光遗忘的角落,存在着这样一种活生生的、她无法理解的生存哲学?
她看着沈梓霖送走最后一位提着几颗新鲜青菜来道谢的大婶,站在门口,稍稍抬眼望了望西沉的天色。
夕阳熔金般的光线温柔地勾勒出他清瘦却挺拔的侧影,那张总是没什么表情、甚至有些冷硬的脸上,此刻在温暖暮光的渲染下,嘴角的线条似乎也几不可察地柔和了那么一丝丝,仿佛与这片土地、这些乡民融为了一体。
然后,他转身回了屋内,轻轻掩上了那扇仿佛隔绝了两个世界的木门。
世界重归宁静,只剩下远处依稀的炊烟和归家的呼唤。
冼浣溪依旧维持着那个姿势,久久没有动弹,仿佛化作了车座的一部分。
车窗外的景象渐渐模糊,她看到的,不再是那个简陋破旧的药铺,而是沈梓霖检查药材时低垂的、专注得惊人的眉眼,是他写下药方时那力透纸背、笃定如山的笔触,是他拒绝支票时那冰冷彻骨、毫无转圜的眼神,是他面对乡人时那种平静而可靠、仿佛能包容一切病痛的气场…
这些碎片化的、充满矛盾的影像在她脑海里激烈地交织、碰撞、回响。
她发现自己之前所有的猜测和判断,故作清高、待价而沽、另有所图,在此刻亲眼所见的这一切面前,显得那么可笑、狭隘、甚至…有些卑劣。
这个男人,他是真的…不一样。
他仿佛活在一个与外界喧嚣浮华截然不同的、自成体系的规则世界里。
金钱、权势、美色…这些世俗眼中无往不利的诱惑筹码,在他那里似乎都彻底失效,如同撞上一堵无声却坚不可摧的绝缘墙。
他守着他的药铺,他的医术,他那套古怪却不容逾越的“规矩”,以及这片土地上这些信赖他、需要他的乡邻,构成了一个完整而自洽的、宁静的小宇宙。
而她冼浣溪,带着她的财富、她的地位、她那套成熟的商业社会的逻辑,像一个鲁莽而无知的闯入者,不仅无法叩开那扇门,反而显得格格不入,甚至…在他那纯粹的目光映照下,显得有些俗不可耐。
这个认知,像一根冰冷的针,刺破了她长久以来的自信和优越感,让她感到一阵轻微的窒息与眩晕。
随即而来的,是更加汹涌澎湃、几乎要将她彻底淹没和吞噬的强烈好奇心。
她特别想知道!
到底是什么样的经历和环境,造就了这样一个沈梓霖?
他那身神鬼莫测的惊人医术究竟从何而来?
他那套近乎偏执的原则因何而立?
他那看似清贫寡淡、与世隔绝的生活里,究竟藏着怎样一个丰饶而强大的精神世界?
黑色的宾利依旧静静地停在树荫下,像一头蛰伏的猎豹,纹丝不动。
首到夕阳彻底沉入远山青黛色的轮廓,暮色如巨大的灰色轻纱般温柔地笼罩了整个小镇,街灯次第亮起,那扇木门也再也没有打开过,仿佛里面的人己经与这片夜色融为一体。
冼浣溪终于缓缓收回目光,身体后靠进柔软舒适的真皮座椅里,微微闭上了有些酸涩的眼睛。
她深吸了一口车内微凉的、带着高级香氛的空气,再睁开时,那双漂亮得惊人的眼睛里,所有纷乱复杂的情绪——愤怒、挫败、难堪、惊诧、困惑——都己沉淀下去,只剩下一种狩猎般的、锐利而冷静的、志在必得的灼灼光芒。
“回酒店。”她对前座屏息凝神的司机吩咐道,声音平静无波,听不出任何情绪,却带着一种全新的、斩钉截铁的决断。
她不会就这么算了的。
这场较量,或者说这场探寻,才刚刚开始。
沈梓霖,我们很快会再见。
而且,下一次,绝不会像今天这样。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杏林春暖入浣溪》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WEMZ/)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